Biodegradable plasti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桃園創新技術學院 材料應用科技研究所 孫茂誠、李季燃所指導 劉淑志的 生物降解聚乳酸/稻穀粉/牡蠣殼粉製備與性能研究 (2013),提出Biodegradable plasti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聚乳酸、稻穀粉、牡蠣殼粉、4-4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

而第二篇論文大同大學 材料工程學系(所) 黃繼遠所指導 簡稚珉的 以熱接枝法製備馬來酸酐接枝澱粉之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樹薯澱粉、馬來酸酐、接枝、混煉的重點而找出了 Biodegradable plasti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Biodegradable plasti,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物降解聚乳酸/稻穀粉/牡蠣殼粉製備與性能研究

為了解決Biodegradable plasti的問題,作者劉淑志 這樣論述:

本研究利用稻穀粉rice husk powder(RH)、牡蠣殼粉oyster shell powder(OS)作為生物可分解材料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之填充物並進行摻混,在斷面觀測中發現聚乳酸與稻穀粉、牡蠣殼粉的界面之間產生相分離,因而造成複合材料之抗張性質大幅下降,當稻穀粉添加至50%含量時,其抗張強度降低至19.3MPa(表4.1-1),牡蠣殼粉添加量至50%時其抗張強度亦降低至19.5MPa。為了改善界面間相分離的缺陷,使用4,4-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4,4-methylenediphenyl diisocy- anate(MDI)作為其界面相容劑。結果發現

當稻穀粉和牡蠣殼粉分別添加至50%含量時,加入MDI之複合材料分別大幅提升其抗張強度至42.8至42.6 MPa。為了解上述這些有趣之性質,本研究更進一步對上述複合材料之拉伸、斷面型態、熱性質、等溫與非等溫之結晶動力學、紅外線光譜、吸水、生物分解等性質進行一系列之研究與分析。斷面型態顯示,含有MDI的複合材料在牡蠣殼粉含量越高的情況下,其斷裂表面拉扯狀態越明顯,結果反應在拉伸試驗;拉伸試驗中,含有MDI的複合材料其拉伸強度明顯較沒有含MDI的複合材料高。等溫與非等溫結晶動力學試驗顯示,牡蠣殼粉的添加會改善複合材料成核效果,當牡蠣殼粉含量達到最適化時其結晶速率和成核效果最好,進而影響到複合材料熱

性質,使其融點也最高。吸水試驗顯示,牡蠣殼粉添加量越多該複合材料吸水率越低,相對的稻穀粉含量越多該複合材料吸水率越高。抗菌試驗顯示牡蠣殼粉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在金黃色葡萄球菌與肺炎桿菌的試驗下皆具有良好的抗菌性。

以熱接枝法製備馬來酸酐接枝澱粉之研究

為了解決Biodegradable plasti的問題,作者簡稚珉 這樣論述:

本研究利用熱接枝聚合反應將馬來酸酐接枝於樹薯澱粉上,實驗中以三種不同接枝反應時間(3小時、6小時、9小時)與不同濃度之馬來酸酐 (0wt%、1wt%、2 wt%、3 wt%)對樹薯澱粉進行熱接枝聚合反應。最後將其接枝澱粉(3w/6h-MAST)依照不同含量(4phr、8phr、12phr)添加於甘油中形成新塑化劑後,利用塑譜儀與澱粉混煉製備樣品。藉由FTIR分析結果得知,於波數1700 cm-1至1720 cm-1之間出現一特徵峰,該特徵峰為C=O。從13C-NMR得知,3w/6h-MAST之圖譜發現兩特徵峰位於131 ppm以及166 ppm,131ppm為C=C鍵結;位於166 ppm則

為-COO-。由FTIR以及13C-NMR分析可得到,馬來酸酐接枝於澱粉主鏈上。從XRD分析得知,藉由熱接枝反應,樹薯澱粉之結晶性遭受破壞,導致澱粉之特徵峰(15°、17°、18°、23°)消失,因此接枝澱粉的XRD圖譜中形成一非晶相之曲線。由SEM分析可知,樹薯澱粉的顆粒大小約10至20 μm,經由熱接枝後,由於結晶性受到破壞,澱粉形成平滑表面。從TGA得知,當熱裂解溫度400 ℃時,澱粉的熱重損失為80 %,當馬來酸酐添加3 wt%時,其熱重損失降低到60 %至70 %,這是因為馬來酸酐接枝於澱粉主鏈上,改變了澱粉之熱穩定性。拉伸試驗可知,當接枝澱粉與甘油混合形成一新塑化劑,與澱粉混煉時,

當接枝澱粉含量達12phr時,澱粉混煉物之熔融指數從0.14 g/10 min提升至5.54 g/10 min應力值從0.85 MPa 提升至2.4 MPa。土壤掩埋六天後,澱粉混煉物(RST)重量損失約95 %,添加接枝澱粉,澱粉混煉物(MAST/RST)分解時間延長至八至十天,重量損失約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