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上海人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法)安克強寫的 鐮刀與城市:以上海為例的死亡社會史研究 和李鎧光的 上海地方菁英與議會 1927-1949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上海人口比台灣多!已能「到處旅行」 1圖曝防疫成功關鍵也說明:中國去年進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上海居住人口共計2487萬0895人,昨(19)日有網友在PTT指出,不少現在仍在上海工作的台灣朋友表示,「目前上海狀況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社會科學院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世新大學 傳播研究所(含博士學位學程) 陳清河所指導 魏武的 時尚的傳播與社會建構—以《良友》畫報(1926-1945)為考察對象 (2020),提出上海人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時尚、社會建構、《良友》畫報、圖像、多模態批判話語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徐亞湘、李貞慧所指導 張穎的 灰色舞台:抗戰時期京劇伶人生存形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中日戰爭、上海租界、京劇、馬連良、程硯秋、周信芳的重點而找出了 上海人口的解答。

最後網站十年间上海人口增长最快的竟是这个区 - 新浪新闻則補充:原标题:十年间上海人口增长最快的竟是这个区,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已持续30年今天公布的上海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十年来,上海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人口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上海人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鐮刀與城市:以上海為例的死亡社會史研究

為了解決上海人口的問題,作者(法)安克強 這樣論述:

從古至今,死亡一直籠罩著每一個人。整個民國時期,上海吞噬了無數人的生命。散落在公共場所的裸露屍體對社會秩序和公共衛生構成威脅。   在近代上海這個移民城市中,不同的社會群體有著各自的喪葬習俗和死亡文化,他們如何適應現代化的城市管理?   本書以死亡、死者和喪葬習俗為中心,全面梳理了開埠以來上海喪葬習俗和死亡管理的歷史,展現了近代化與城市化過程中,死亡這一古老話題與新時代的碰撞。 安克強(Christian Henriot) 艾克斯·馬賽大學亞洲研究系的歷史學教授,法國著名的漢學家,國際知名的上海史專家。先後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學碩士,1982年),索邦大學(1983年,

歷史學博士學位)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1992年國家博士學位)。他是《歐洲東亞研究雜誌》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法國里昂大學東亞學院的創建人。他曾多次擔任美國各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俄勒岡大學)的客座教授,並曾獲得著名的斯坦福人文中心頒發的“數字人文獎學金”(2006-2007年)。還曾獲得德國“洪堡基金”等多項榮譽。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海史、影像史和數位歷史,目前已出版了十餘本研究著述,包括《上海妓女:19—20世紀中國的賣淫和性》(1997年);《上海地圖集:1849年至今的空間和表像》(1999年);《新前沿:帝國主義在東亞的新社區》(2000年);《

朝陽下的陰影:上海在日本佔領時期)》(2004年);《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權、地方性和現代化》(2004年被譯為中文出版);《視覺化中國:歷史敘事中的圖像》(2012年);《歷史中的圖像:近代中國的圖像與公共空間》(2012年);《上海人口史1865—1953年:一本資料彙編》(2018)等。   他長期從事數字歷史研究,並創建了一個國際影響頗大的視覺上海(Virtual Shanghai)網站,這是一個從19世紀中葉至今有關上海歷史的資源平臺。該平臺系統收集了有關上海的原始檔案、歷史照片、歷史地圖、原始資料等各類珍貴史料和研究性論著等文獻,方便學者、學生和廣大史學愛好者使用。該平

臺還使用了功能強大的WebGIS製圖工具,用於空間分析和即時地圖繪製,這有助於從技術層面推進數位歷史的發展。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死神與上海: 評估死亡 第二章會館、善會和同鄉社團對死亡的管理 第三章殯葬公司和死屍處理的商業化 第四章最後的安息之所: 從墳地到現代墓地 第五章外國公墓和租界中的死亡 第六章死無人知 第七章死亡的代價與葬禮 第八章火葬: 從社會詛咒到政治規定 第九章社會主義時期的死亡管理 結論 注釋 參考文獻 

上海人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滬”,都知道是上海的簡稱。在路上看到帶滬的車牌,都能一眼就能認出這是上海的車子。上海作為一線城市,經濟高速發展,每年都有大量的外來人進入上海。隨著上海人口和車輛的增多,上海當地的交通部門為了更好地管理路面交通秩序,對車子牌照做出了嚴格的要求。上海的車牌分為滬A、滬B、滬C三種,其中滬C是最為特殊的。

時尚的傳播與社會建構—以《良友》畫報(1926-1945)為考察對象

為了解決上海人口的問題,作者魏武 這樣論述: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媒介的進步,如今的時尚在中國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現象。源自於西方的時尚概念在最初進入中國時,伴隨的是社會的動蕩和戰爭的侵擾,但在這樣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時尚展現出了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那麼,在民國初期的時尚呈現出了怎樣的一幅圖景,而當時的時尚是如何傳播的,它又反映出社會建構的哪些方面。為了回應這些問題,本研究選取《良友》畫報為考察對象。作為一本具有影響力的大型綜合畫報,《良友》畫報透過大量的圖像記錄下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多個方面,為研究當時的時尚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基於《良友》畫報的圖像特征,本研究在批判話語分析和視覺語法分析的基礎上,整合出多模態批判話語

分析框架,以描述服裝配飾、體育運動、女性形象和抗日戰爭四個主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所呈現出的時尚樣貌,再根據圖像與文字的互文性闡釋其中時尚的傳播。結合《良友》畫報自身的內部影響和所處時代的外部環境,不同主題的多模態話語在《良友》畫報的編排下相互交織,凝聚成為一個整體的時尚。經過本研究分析,《良友》畫報中不同主題對時尚的話語經歷了從陌生到融入、從模糊到明確、從家庭到戰地等方面的轉變。而在時尚的傳播過程中,對於社會建構的反映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解釋:主體意識的時尚賦權、階級區隔的時尚建構,以及現代性的時尚啟蒙。最後,透過時尚在民國初期的傳播,從實踐、認知和文化層面反思當今社會的時尚進程背後所蘊含的風險

上海地方菁英與議會 1927-1949

為了解決上海人口的問題,作者李鎧光 這樣論述:

  議會主要的功能,是由選出的特定代表負責制定或修改法律,並且監督政府施政。近代上海,人口急速成長、工商業不斷進步,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從1927年到1949年,上海究竟建立過哪些議會組織?上海的地方菁英如何參與政治?而地方政府,又如何回應議會成員的要求?   從中日戰爭爆發前,歷經戰時,一直延伸至戰爭後的這段時間,上海先後出現六個地方菁英集會組織:參事會、建設討論委員會,戰前臨時參議會、市政諮詢委員會、戰後臨時參議會、參議會。本書依據組織成員是官方遴選還是選民普選,以及該組識是否擁有立法、預決算、質詢權為衡量標準,說明各組織成立的時空環境,分析參與者的身分背景,探討各

組織的職權增減。從人員到職權,是如何繼承與轉變;再藉由個別議案的深入探析,具體討論地方菁英關注哪些市政議題。本書在政治制度的框架中,加入社會生活的具體內容,當有助於深化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對相關議題的研究。

灰色舞台:抗戰時期京劇伶人生存形態研究

為了解決上海人口的問題,作者張穎 這樣論述:

中日戰爭期間,北京在盧溝橋事變發生不久後成為日本統治區域,長期由日本扶持之傀儡政權統;上海租界在戰爭前半期為英法等外國勢力盤據的孤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逐漸成為日本統治地區。京劇最為流行的地區-北京與上海,戰爭前半期分屬於不同的政治環境中。戰時許多知識分子與民眾跟隨國民政府前往國統區,但京劇伶人多半選擇留在原地,並維持日常演出。此舉導致中日戰爭期間,京劇發展並未因戰爭與原政府遷移而位移,仍舊以北京、上海為主要發展城市。從北京與上海京劇伶人之戰時演劇歷程中,可觀察出合作、隱退與反抗三種對日態度,並從中可汲取出馬連良、程硯秋與周信芳三位典型人物。北京為傀儡政權統治區,多數伶人抱持合作態度,參加附

日機構所舉辦的募款獻機活動;少數伶人仿效文人以隔離自我、無涉政治的態度專注於演劇發展;少部分上海京劇伶人,則利用戰爭前期上海租界尚未淪陷之特殊性,上演帶有抗敵意味的劇目宣傳抗日。雖然伶人立場看似有別,但在長期的戰爭環境中,局勢變化、外力衝擊都會造成伶人態度產生擺盪,因此伶人的立場與表態並非一貫的壁壘分明。在眾多京劇伶人各異的演劇發展中,戰時日統區的京劇發展樣貌由此勾勒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