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歷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上海歷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邱逸寫的 極簡香港史:闔於香港歷史的十個課題 和(法)安克強的 鐮刀與城市:以上海為例的死亡社會史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李強主持上海市委會議: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都市也說明: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一中全會選出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列, ... 李強指,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之所以能夠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華 和上海社會科學院所出版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魏主榮所指導 陳逸聰的 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之研究—從視域融合及文化創意觀點 (2021),提出上海歷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視域融合、文化創意、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築、外廊、華僑華人、住宅。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廖敏淑所指導 陸軼雋的 從江蘇省青浦縣分會看中國地方紅十字會之運作(1924-1951) (2020),提出因為有 地方紅十字會、青浦縣、戰爭救護、公共衛生、第三領域、徐熙春的重點而找出了 上海歷史的解答。

最後網站清末民國時期繁華「上海」歷史縮影,匯豐銀行 - YouTube則補充:楓牛愛世界#上海老照片清末民國時期繁華「 上海 」 歷史 縮影,匯豐銀行、泊渡橋...這是真歷史!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上海歷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極簡香港史:闔於香港歷史的十個課題

為了解決上海歷史的問題,作者邱逸 這樣論述:

  一本自新石器時代到1997年的濃縮香港史,   縱觀歷史議題,月旦人物史事。     歲月與起源的「顛覆」   區域與地位的「消長」   文化與族群的「融合」   治理與法律的「荒誕」   尊嚴與地位的「重生」   現代與西方的「啟蒙」   開埠與開發的「重土」   奮勇與血淚的「抵抗」   創意與承傳的「影響」   領土與情感的「復興」     以十個關鍵字,概括香港社會發展與範疇。

上海歷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滾出中國:十九、二十世紀的國恥,如何締造了民族主義的中國」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 總是在要求別人道歉的中國 ★★★★★
﹡瑞典脫口秀諷刺中國遊客習慣不佳,中國怒稱用心險惡!
﹡義大利精品D&G「起筷吃飯」廣告引起公憤,上海大秀被迫取消!
﹡APEC高峰會要求修改領袖會議宣言,中國官員怒闖巴紐辦公室!
  
集粗暴、憤怒、野心與矛盾於一身的二十一世紀現代中國,從何而來?
亟欲擺脫,又同時緊抓不放過去恥辱歷史的中國,又將前往何方?
  
「中國以民族主義為重,而中國重視者,人人不得輕忽。」
  
  一九五〇年代,上海歷史博物館展示了一面豎立在外灘河岸公園入口的告示牌:「華人與狗不得入內」。自此這面由博物館虛造的告示牌,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當李小龍在電影《精武門》凌空踢碎告示牌的那一刻,中國人無不拍手叫好。這面告示牌掀起的影響遍及國際、廣至各階層,它象徵著那段列強入侵、掠奪與歧視的降格過往。波濤久久不退,至今依然。
  
  中國近代史專家畢可思爬梳一戰結束至中國共產黨於一九四九年掌權間的歷史,進一步述說北京政府如何站在過往基礎上推進「新中國」,外強如何在冷戰期間與中國建立關係,而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之後的中國又是何模樣。
  
  本書呈現的並非中國現代史的全貌,卻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今日,足以撼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國,在國際各處以強權姿態橫行,不斷上演著古怪、敏感、霸道又愛鬧脾氣的外交風格。然而強國的背後,卻是兩百年來沉重的屈辱,以及未竟的中華偉業。使用「玻璃心」一詞時,我們亦無法忽略「中國」這個名字身上背負著討回百年公道的心理脈絡。
     
作者簡介:畢可思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歷史教授,出生於英國威爾特郡,曾旅居德國、香港,並曾任香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專研中國近代史、中英殖民史。著有《帝國造就了我》(Empire Made Me)、《瓜分中國》(The Scramble for China)兩部讚譽不絕的作品。

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之研究—從視域融合及文化創意觀點

為了解決上海歷史的問題,作者陳逸聰 這樣論述:

歷史選擇融合現代的視域,在其朝向開放與孕育未來之時,便產生了文化創意。研究住居是解釋者應用其成見,改變其成見的理解活動。本研究從視域融合及文化創意觀點,探討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的住宅建築,主要研究目的如下:(1)解讀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的形成原因與空間特徵。(2)探討近代歷史過程對研究對象空間的形式發展與文化影響。(3)說明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的量體與室內規模。(4)由視域融合觀點分析獨棟與群樓、主樓與陪樓、廳堂與房間組成、走廊內外配置、角樓及廊深尺度,提出平面佈局融合理路。(5)由文化創意觀點探討住宅的門樓、立面的屋頂、山頭與檐線飾帶、外廊形式的組合、廊柱與拱形裝飾,呈現立面風貌

時尚創意。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透過歷史文獻、田野調查、專家訪談,對鼓浪嶼110棟近代歷史風貌的住宅建築進行研究與分析,結果發現:(1)鼓浪嶼的住宅建築歷經晚清、租界與抗日三階段。租界時期為鼓浪嶼文化視域融合過程的高峰,形成極具文化創意的華僑別墅住宅。(2)租界時期的華僑別墅住宅,在傳統閩南與外來的多元文化影響,發展出兼融當地傳統的平面佈局,另外也展現時尚摩登的立面表情。(3)住宅建築特徵是獨棟、高2-3層、座南朝北為原則。規模300至600平方公尺、室內總面積300至500平方公尺為主。形式有獨棟、群棟、主樓與陪樓。(4)平面佈局反映視域融合意義。包含獨棟群樓的宗族關係、主樓陪樓的位序情形、

廳房組合的中西合璧、內外廊道的因地制宜及尊重外來文化的角樓配置。(5)立面風貌顯示文化創造創意。涵括門樓形式的微觀揣全、山頭檐線與獨特屋頂、外廊組合的形式演繹、廊柱配置的視覺感受與文化折衷裝飾的時尚意義。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成果提出視域融合產生文化創意及住宅空間學術研究之建議。期望本研究有助於空間領域於相關主題的瞭解、累積相關研究成果、助益近代歷史住宅建築對文化創意觀點研究之不足。

鐮刀與城市:以上海為例的死亡社會史研究

為了解決上海歷史的問題,作者(法)安克強 這樣論述:

從古至今,死亡一直籠罩著每一個人。整個民國時期,上海吞噬了無數人的生命。散落在公共場所的裸露屍體對社會秩序和公共衛生構成威脅。   在近代上海這個移民城市中,不同的社會群體有著各自的喪葬習俗和死亡文化,他們如何適應現代化的城市管理?   本書以死亡、死者和喪葬習俗為中心,全面梳理了開埠以來上海喪葬習俗和死亡管理的歷史,展現了近代化與城市化過程中,死亡這一古老話題與新時代的碰撞。 安克強(Christian Henriot) 艾克斯·馬賽大學亞洲研究系的歷史學教授,法國著名的漢學家,國際知名的上海史專家。先後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學碩士,1982年),索邦大學(1983年,

歷史學博士學位)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1992年國家博士學位)。他是《歐洲東亞研究雜誌》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法國里昂大學東亞學院的創建人。他曾多次擔任美國各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俄勒岡大學)的客座教授,並曾獲得著名的斯坦福人文中心頒發的“數字人文獎學金”(2006-2007年)。還曾獲得德國“洪堡基金”等多項榮譽。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海史、影像史和數位歷史,目前已出版了十餘本研究著述,包括《上海妓女:19—20世紀中國的賣淫和性》(1997年);《上海地圖集:1849年至今的空間和表像》(1999年);《新前沿:帝國主義在東亞的新社區》(2000年);《

朝陽下的陰影:上海在日本佔領時期)》(2004年);《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權、地方性和現代化》(2004年被譯為中文出版);《視覺化中國:歷史敘事中的圖像》(2012年);《歷史中的圖像:近代中國的圖像與公共空間》(2012年);《上海人口史1865—1953年:一本資料彙編》(2018)等。   他長期從事數字歷史研究,並創建了一個國際影響頗大的視覺上海(Virtual Shanghai)網站,這是一個從19世紀中葉至今有關上海歷史的資源平臺。該平臺系統收集了有關上海的原始檔案、歷史照片、歷史地圖、原始資料等各類珍貴史料和研究性論著等文獻,方便學者、學生和廣大史學愛好者使用。該平

臺還使用了功能強大的WebGIS製圖工具,用於空間分析和即時地圖繪製,這有助於從技術層面推進數位歷史的發展。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死神與上海: 評估死亡 第二章會館、善會和同鄉社團對死亡的管理 第三章殯葬公司和死屍處理的商業化 第四章最後的安息之所: 從墳地到現代墓地 第五章外國公墓和租界中的死亡 第六章死無人知 第七章死亡的代價與葬禮 第八章火葬: 從社會詛咒到政治規定 第九章社會主義時期的死亡管理 結論 注釋 參考文獻 

從江蘇省青浦縣分會看中國地方紅十字會之運作(1924-1951)

為了解決上海歷史的問題,作者陸軼雋 這樣論述:

如今,紅十字運動作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人道主義組織,在成立後的百餘年間,承擔著戰爭救護、賑濟災民、防疫等多類人道主義工作。1904年,紅十字運動正式進入中國。清末民初,除了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外,各地方也相應設立了分會,並於1912年紅十字會統一大會後得以規範化。由此,地方紅十字分會逐漸在中國各地落地生根,且與長期植根的中國傳統慈善文化對話乃至吸收部分元素,成為了近代中國慈善事業的重要一環。本文以1924年9月,因應江浙戰爭救護而成立的中國紅十字會青浦分會作為討論對象,從考察其成立前青浦縣的社會、經濟背景出發,以戰時救護、救助與平時參與地方公共衛生事務兩個方面,考察青浦紅十字會是如何運用各類政治

、社會、經濟資源,如政府支持、總分會協助、民眾捐贈、領導人商業人脈關係等,踐行紅十字運動「人道、公正、中立、志願、統一、普遍」等紅十字運動的原則,高舉「人道、奉獻、博愛」的紅十字運動旗幟開展各項工作。同時,由於青浦紅十字會的領導群體主要由熱中地方公共事務的地方士紳、商人組成,在國家權力與地方社會之間形成的「第三領域」中,這些領導群體的活動對於維持地方社會秩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而本文亦會從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視角出發,將青浦紅十字會的慈善行動置於其間進行考察,以討論地方紅十字會如何運用各類地方社會資源開展工作,以及其在地方社會中的定位與性質。作為一種舶來的慈善文化,紅十字運動進入中國後勢必會與

同樣高舉人道精神的中國傳統慈善事業形成一定的對話空間,因而本文亦會討論青浦紅十字會在施善的過程中如何結合傳統慈善文化的相關元素開展施善。本文從縣級分會這一紅十字最基層組織出發觀察,為近代中國紅十字運動探索了一條新的觀察途徑,並結合學界針對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的研究成果,以「上下結合」方式來探討紅十字運動在中國社會的定位和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