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如何避免立法者或政府越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人民如何避免立法者或政府越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仲敬寫的 逆轉的東亞史:給台灣人重上一堂東亞歷史課(套書,全五冊) 和劉仲敬的 逆轉的東亞史【博客來獨家限量.典藏書盒版,全套五冊】(給台灣人重上一堂東亞歷史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國立交通大學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劉紀蕙所指導 陳聖允的 由公民身份探討2010-2019年台灣同性婚姻與性平教育爭論:以反同派、平權派與毀廢派為例 (2020),提出人民如何避免立法者或政府越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民身份、平權派、反同派、毀家廢婚派、性少數、同志、權利、良善生活、共同體、公民承認。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朱景鵬所指導 蘇坤堂的 政風機構人員遵守偵查不公開策略管理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偵查不公開、策略管理、政風機構、政風人員、廉政人員、肅貪人員的重點而找出了 人民如何避免立法者或政府越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人民如何避免立法者或政府越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逆轉的東亞史:給台灣人重上一堂東亞歷史課(套書,全五冊)

為了解決人民如何避免立法者或政府越權的問題,作者劉仲敬 這樣論述:

「暗黑的、課本不教的、另眼的」中國史, 不過更換了一副你的眼鏡! 一部逆轉的東亞史, 大膽企圖更新你的大腦和思考方式!   為何不是逆轉的中國史?   因為你不可以在廬山裡看廬山,你不可以欺騙自己,把換湯視作換藥!   為何是逆轉的東亞史?   因為只有在東亞、內亞和東南亞的大結構裡,「中國」才乖乖現出原形!      =======================   逆轉的東亞史,就是愛因斯坦的物理世界,它可以讓時間逆轉,它可以解釋牛頓的物理世界,但反過來不行。拋棄掉原本的中國框架,我們就會看到愛因斯坦式的歐亞大陸世界:   逆轉的東亞史=胡(匈奴、鮮卑、突厥、蒙古、滿洲等)+漢

(中國?)+越(吳越、閩越、南越、滇越、越南等)   逆轉的東亞史,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東亞大陸內部各族群之間殖民與被殖民的歷史,而「中國」更多時候是一塊被殖民地。   逆轉的東亞史=內亞政治文化勢力+中國政治文化勢力+東南亞政治文化勢力   █逆轉的東亞史,是內亞、東南亞、中國三種文化及政治勢力角力與互動的歷史:   A、內亞政治文化勢力: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透過草原大通道(或者從國際貿易的角度說,叫「絲綢之路」)與進步的西方保持密切聯繫,從而具備思想、技術和軍事的優勢。   B、東南亞政治文化勢力:在上古和中古時代都還盤踞在長江以南(直到蒙古勢力南下,才逐漸退縮到今天的中南半島),它

透過海洋、船隻而與南亞、西亞保持貿易、技術文化的交流,進而成就經濟繁華,並保有自己的文化多樣性。   C、位於長城以南和長江以北的「中國」:其核心是黃河中下游的窪地,以及在此地逐漸發展出來的一套政治和文化體系。從歐亞大陸的交流史來看,中國處在遠東的末端。當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更是孤垂之地,在大航海時代到來後直接與西方對接,才不必仰賴來自中國的觀念、思想和技術。   逆轉的東亞史,並非在牛頓物理世界裡做局部翻新,而是大膽引進愛因斯坦式的量子物理學,因此歷史出現了一種類似「時間逆流」的現象,對傳統史觀熏陶下的中國史讀者,產生奇異、新鮮、「怎麼可能」的複雜感覺。   █具體而言,本系列有歷史認

知上的五大逆轉:   1、逆轉了對「若干具體史實」的認知   (例如:赤壁之戰實際上是「中國」和吳國之間的國際戰爭!)   2、逆轉了對「整體中國歷史」的認知   (例如:「中國」不過是地理和一套文化政治體系,歷史上從來都不是國家!)   3、逆轉了對「今日中國(PRC)和各省之間」的歷史認知   (例如:「滿洲」也可以像「中國」那樣,建構出一套自己的朝代史!)   4、逆轉了對「遊牧/內亞」的認知   (例如:他們因擁有西方的先進思想和技術,將之輸入並征服中國!)   5、逆轉了對「百越/東南亞」的認知   (例如:百越本是東南亞文化圈的一部分,對抗中國大一統文化,保持其多樣性至今

!)   █逆轉後的東亞歷史,更呈現出各種新的面孔,引發諸多新的想像:   ★夏、商、周三代都源自晉(山西)?晉原來是比匈奴還古老的遊牧民族,是草原/內亞勢力在中國的最前線!為何?   ★韓趙魏三家分晉:是晉國內部親中國派和親草原派的大決裂!而中國派建立的魏國最弱,第一個被秦國消滅!   ★黃金面具、青銅神樹、太陽神鳥……四川三星堆文明不是來自外星人,也不是來自中國人,竟源自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夜郎自大」的夜郎國其實勢力真的很大!這句成語的背後,竟然隱藏著一頁漢帝國「武統」西南諸國的血淚史!!   ★赤壁之戰不是「中國」內戰,而是在名叫「天下」的國際體系內由「中國」與「吳國」之間發

生的國際戰爭!   ★南朝的真相:宋、齊、梁三個政權其實就像中華民國在台灣,而陳朝則是江南(台灣)的本土政權!   ★燕雲十六州=台灣,遼=美國,宋=中國?千年前的燕國歷史早已解答今日台海難題?   ★宋明以後的中國男人講究權謀享樂,弱不禁風,而中古以前的吳越男人斷髮紋身、割臂為盟,才是真男人?   ★別再被國恥教育洗腦!「上海租界」真的是外國人按租地章程(契約),花錢和不同地主租的若干土地,而清政府很高興華洋分居,不用再管!   ★如果沒有雲南本地政權(滇國、南詔、大理)與「中國」對抗,今日的東南亞國家(越南、緬甸、泰國等)恐不存在,為何?   ★南亞佛教輸入中國和西方基督教輸入中國一樣,背

後竟然也有信貸金融、商業科技?但宋明以來卻被士大夫收割佛教資源並掩蓋,為何?   ★四川和重慶成為抗戰「大後方」,實際上是被蔣介石利用、強迫「愛國」的犧牲品!而所謂的「大後方」竟然依靠東南亞,為何?   ★上海「工部局」(市政委員會)竟然不用對英美政府負責,而由納稅人會議自治?華人只求財富、政治投機的德性導致「上海自由市」邁向衰亡?為何?   ★張作霖是滿洲本土主義者,而兒子張學良則是大中國主義者?沒有東北易幟(親中國),就不會引起滿洲事變(日本干涉滿洲親中),為何?   =======================   █逆轉的東亞史,全五冊內容介紹:   壹《非中國視角的東南:吳越

與江淮篇》   在一般讀者的認知裡,吳越地區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在文化人類學上,中古時期以前的吳越其實具有強烈的東南亞屬性。若從考古學和人類學角度來看「東南亞」,是指從長江以南、一直往南延伸到今日的東南亞,並且包括台灣在內的廣大範圍。     《淮南子‧齊俗訓》就有記載吳越習俗與中國的不同:「胡人用頭骨盛酒發誓、中國歃血為盟,吳越割臂為盟」,其實,吳越民族那種在自己身上割出傷痕的習俗,至今仍經常見於印尼的加里曼丹,足見古代吳越文化反而更接近東南亞文化。   打破大一統的中國框架後,不同於「中國」的雅言和束髮帶冠,說古越語、行斷髮紋身的吳越,到底呈現了哪些和你原本認知不一樣的歷史呢?  

 貳《非中國視角的西南:巴蜀、滇與夜郎篇》   所謂「西南」──四川、貴州和雲南,從來就不是漢武帝眼中的西南夷,也不是蔣介石抗戰時期的「大後方」,更不只是帝國邊陲!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反而是文明的樞紐!它掌握了連接內亞和東南亞的商業通道,是「東南亞萬邦之母」!   非中國視角的西南,化身為巴蜀、滇、夜郎三種文化和政治實體,與中國的政治勢力不斷拉扯、對抗。像是在十九世紀,巴蜀就因為英帝國的國際貿易體系沿長江的深入,竟然反過來主導了東亞近代史的書寫方向,例如四川新興資產階級士紳發起的保路運動,就因此間接導致清帝國的瓦解。   對此,本書打破傳統「從中原看天下」的敘事觀點,改從更宏觀的世界史角

度梳理巴蜀、滇、夜郎。因此,與其將「西南」放進「東亞」的框架,倒不如將之放入「東南亞」的論述脈絡更為適合。   參《非中國視角的華北:晉、燕、齊篇》   晉、燕、齊分布在今天的山東、山西、河北、內蒙和遼西一帶,他們是分別來自內亞與東北亞的古老民族;在歷史上的晉、燕、齊如今被帝國稱為「華北」,不只是帝國權力中樞,更是內亞與東北亞勢力進入東亞的灘頭堡!   被史家作為春秋與戰國分界的韓、趙、魏「三家分晉」,表面上是卿大夫僭越權位,奪取諸侯權力,但實為晉國內部的內亞勢力和東亞勢力大決裂。又如燕國位於內亞、東亞、東北亞的邊疆,是內亞和東北亞勢力進入東亞/中國窪地的必經通道,所以自古以來即是兵家必

爭之地;燕國的沒落和再起,恰恰反映出東北亞勢力取代內亞勢力、成為東亞新霸主的歷史進程。至於齊國與燕國系出同源,都是上古環渤海文化圈的繼承者。齊桓公得以崛起,就與當地土著萊人的支持密切有關。然而,齊桓公的稱霸卻也讓齊國捲入東亞諸夏/中原的外交體系,使齊國逐漸脫離東北亞文化圈,墜入東亞/中國窪地的深淵。   想知道為何歷史上的華北總是衝突不斷?而久經戰亂後卻又能成為帝國的權心中樞,向東亞世界輻射其影響力?就必須從「晉」、「燕」、「齊」這三支分別來自內亞與東北亞的民族切入,探討他們進入東亞以後,與諸夏各國的外交互動。   肆《非中國視角的上海:上海自由市篇》   一般認為,上海之所以能從一個沒

沒無聞的小漁村,在十九世紀一躍成為東亞最富強的國際大都會,是憑藉其適合國際貿易的優越地理位置。但更為根本的原因是上海自由市所採用的自治制度和司法體系,進而確保了商業發展、財富增長及不被剝奪。   然而上海自由市最終走向「南非化」與「南越化」:前者是指上海人口過度擴張,華人的政治投機與功利風氣造成上海自治秩序的崩潰;後者指共產國際透過收編華商的白手套方式滲透工部局。接二連三的內憂外患,終使上海自由市走向衰亡。   本書是第一本以「英美自由主義憲制」角度分析上海「租界」的作品,試圖逆轉自二十世紀以來中文世界普遍以反殖、反帝視角理解上海「租界」的觀點。讀者會發現,讓上海「租界」邁向富強的正是英美

自治體制與法治精神,而國共兩黨卻聯手將之瓦解。   伍《非中國視角的東北:滿洲國篇》   作為一種歷史概念的「滿洲」,其地理範圍不僅僅包含今天屬於中國「東北」的行政區域,而是囊括了今日河北(燕地)、膠東半島的泰山以東(齊地)、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東蒙古,一直到俄羅斯濱海區的廣袤土地。因此,本書的「滿洲國」,不是單指狹義上由日本扶植下於一九三二年成立的「滿洲國」,而是廣義上的「滿洲」概念。   本書並非是一部嚴格意義的「滿洲」通史,而是從政治演化的角度,分析「滿洲」歷史的「衝突性」──即封建秩序與帝國體制的交互更迭。此種「衝突性」在歷代滿洲政權皆明顯可見,如渤海國、遼、金乃至於滿清。滿清的

興起得力於強大部落聯盟的封建秩序,但在入關後接受漢文化,逐漸轉變為中國式的帝國體制。雖然從康熙到乾隆等滿清皇帝皆盡力維護滿洲的傳統習俗與封建文化,但最終也無法避免滿清帝國的最終衰亡。   因此,理解滿洲的政治演化,也能夠反過來認識中國傳統史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內在邏輯。   ※此商品為五冊塑封版,無書盒。

由公民身份探討2010-2019年台灣同性婚姻與性平教育爭論:以反同派、平權派與毀廢派為例

為了解決人民如何避免立法者或政府越權的問題,作者陳聖允 這樣論述:

本文以2010至2019年間台灣同性婚姻與性別平等教育爭議為主題,本文以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代表平權派、下一代幸福聯盟代表反同派、想像不家庭陣線代表毀家廢婚派等為研究對象。透過梳理他們的運動論述、理念與目標,回答他們如何診斷社會問題與批判彼此?透過何種概念資源支持運動主張?如何界定公民身份的判準?此外,他們側重權利或義務的使用?本文透過三個團體的網路文獻與出版物作為內容分析法與論述分析法的研究資料。本文發現,反同派以捍衛異性戀婚家制度為目標,視該體制為所有公民應追求的共善,能夠促進個人乃至國家的發展。他們反對台灣同運,批判同運的權利論述沒有回應異性戀社群的責任與價值觀,並視同志公民次等於異性

戀公民。因此,同性伴侶僅能透過民法家屬制度獲得除了共同收養外的保障。最後,婚家體制作為共善,任何它的更動必須經由多數決程序。平權派透過聯合國人權公約與公民權等權利論述,爭取同志群體的承認與權利保障、對抗台灣社會的恐同症、推動親密關係民主化等。然而人權論述的使用可能面臨專家統治和缺乏政策落實力等問題。最後,伴侶盟權利論述顯示,他們贊同公民享有個人自由以追尋自我決定之良善生活,免受國家、社會與他人之干涉之價值。毀廢派批判同婚合法化與性別平等教育制度,無法為性少數帶來真正平等。因此,主張以逐條逐法的方式破除婚家體制。不過本文認為,他們必須提出具體的制度政策設計來介入當前權利論述的討論。此外,他們認為

平權派與反同派的公共討論失靈,主要因為雙方來自不同社群而有不同討論話語。本文認為,打破自由主義公私劃分的主張,能促進雙方觀點的交流,還能使促進性解放議題的公共討論。最後,本文認為平權派對反同派的批判確實凸顯其異性戀優越性,而毀廢派則具有深化平權派之平等觀的可能性。不過毀廢派必須進一步發展其性權論述,以更為細緻的性權利不同面向,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制度。第二,三派皆使用公民身份之自我統治精神,但平權派的作法對該精神皆具有負面效應,毀廢派則指出現有性平教育的專家治理導致公共參與的喪失。第三,本文透過對三者對公共討論的失靈或無法共識的不同判斷,主張跨越公私劃分、納入三派觀點於公共討論中除了能解決上述衝

突,更能促進同志群體達成深厚的公民承認,推進性、親密關係的認識與保障。

逆轉的東亞史【博客來獨家限量.典藏書盒版,全套五冊】(給台灣人重上一堂東亞歷史課)

為了解決人民如何避免立法者或政府越權的問題,作者劉仲敬 這樣論述:

★博客來獨家限量‧典藏書盒版★ 「暗黑的、課本不教的、另眼的」中國史, 不過更換了一副你的眼鏡! 一部逆轉的東亞史, 大膽企圖更新你的大腦和思考方式! 為何不是逆轉的中國史? 因為你不可以在廬山裡看廬山,你不可以欺騙自己,把換湯視作換藥! 為何是逆轉的東亞史? 因為只有在東亞、內亞和東南亞的大結構裡,「中國」才乖乖現出原形!   =======================   逆轉的東亞史,就是愛因斯坦的物理世界,它可以讓時間逆轉,它可以解釋牛頓的物理世界,但反過來不行。拋棄掉原本的中國框架,我們就會看到愛因斯坦式的歐亞大陸世界:   逆轉的東亞史=胡(匈奴、鮮卑、突厥、蒙古、

滿洲等)+漢(中國?)+越(吳越、閩越、南越、滇越、越南等)   逆轉的東亞史,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東亞大陸內部各族群之間殖民與被殖民的歷史,而「中國」更多時候是一塊被殖民地。   逆轉的東亞史=內亞政治文化勢力+中國政治文化勢力+東南亞政治文化勢力   █逆轉的東亞史,是內亞、東南亞、中國三種文化及政治勢力角力與互動的歷史:   A、內亞政治文化勢力: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透過草原大通道(或者從國際貿易的角度說,叫「絲綢之路」)與進步的西方保持密切聯繫,從而具備思想、技術和軍事的優勢。   B、東南亞政治文化勢力:在上古和中古時代都還盤踞在長江以南(直到蒙古勢力南下,才逐漸退縮到今天的中南半島

),它透過海洋、船隻而與南亞、西亞保持貿易、技術文化的交流,進而成就經濟繁華,並保有自己的文化多樣性。   C、位於長城以南和長江以北的「中國」:其核心是黃河中下游的窪地,以及在此地逐漸發展出來的一套政治和文化體系。從歐亞大陸的交流史來看,中國處在遠東的末端。當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更是孤垂之地,在大航海時代到來後直接與西方對接,才不必仰賴來自中國的觀念、思想和技術。   逆轉的東亞史,並非在牛頓物理世界裡做局部翻新,而是大膽引進愛因斯坦式的量子物理學,因此歷史出現了一種類似「時間逆流」的現象,對傳統史觀熏陶下的中國史讀者,產生奇異、新鮮、「怎麼可能」的複雜感覺。   █具體而言,本系列有

歷史認知上的五大逆轉:   1、逆轉了對「若干具體史實」的認知   (例如:赤壁之戰實際上是「中國」和吳國之間的國際戰爭!)   2、逆轉了對「整體中國歷史」的認知   (例如:「中國」不過是地理和一套文化政治體系,歷史上從來都不是國家!)   3、逆轉了對「今日中國(PRC)和各省之間」的歷史認知   (例如:「滿洲」也可以像「中國」那樣,建構出一套自己的朝代史!)   4、逆轉了對「遊牧/內亞」的認知   (例如:他們因擁有西方的先進思想和技術,將之輸入並征服中國!)   5、逆轉了對「百越/東南亞」的認知   (例如:百越本是東南亞文化圈的一部分,對抗中國大一統文化,保持其多樣性

至今!)   █逆轉後的東亞歷史,更呈現出各種新的面孔,引發諸多新的想像:   ★夏、商、周三代都源自晉(山西)?晉原來是比匈奴還古老的遊牧民族,是草原/內亞勢力在中國的最前線!為何?   ★韓趙魏三家分晉:是晉國內部親中國派和親草原派的大決裂!而中國派建立的魏國最弱,第一個被秦國消滅!   ★黃金面具、青銅神樹、太陽神鳥……四川三星堆文明不是來自外星人,也不是來自中國人,竟源自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夜郎自大」的夜郎國其實勢力真的很大!這句成語的背後,竟然隱藏著一頁漢帝國「武統」西南諸國的血淚史!!   ★赤壁之戰不是「中國」內戰,而是在名叫「天下」的國際體系內由「中國」與「吳國」之間

發生的國際戰爭!   ★南朝的真相:宋、齊、梁三個政權其實就像中華民國在台灣,而陳朝則是江南(台灣)的本土政權!   ★燕雲十六州=台灣,遼=美國,宋=中國?千年前的燕國歷史早已解答今日台海難題?   ★宋明以後的中國男人講究權謀享樂,弱不禁風,而中古以前的吳越男人斷髮紋身、割臂為盟,才是真男人?   ★別再被國恥教育洗腦!「上海租界」真的是外國人按租地章程(契約),花錢和不同地主租的若干土地,而清政府很高興華洋分居,不用再管!   ★如果沒有雲南本地政權(滇國、南詔、大理)與「中國」對抗,今日的東南亞國家(越南、緬甸、泰國等)恐不存在,為何?   ★南亞佛教輸入中國和西方基督教輸入中國一樣,

背後竟然也有信貸金融、商業科技?但宋明以來卻被士大夫收割佛教資源並掩蓋,為何?   ★四川和重慶成為抗戰「大後方」,實際上是被蔣介石利用、強迫「愛國」的犧牲品!而所謂的「大後方」竟然依靠東南亞,為何?   ★上海「工部局」(市政委員會)竟然不用對英美政府負責,而由納稅人會議自治?華人只求財富、政治投機的德性導致「上海自由市」邁向衰亡?為何?   ★張作霖是滿洲本土主義者,而兒子張學良則是大中國主義者?沒有東北易幟(親中國),就不會引起滿洲事變(日本干涉滿洲親中),為何?   =======================   █逆轉的東亞史,全五冊內容介紹:   壹《非中國視角的東南:吳

越與江淮篇》   在一般讀者的認知裡,吳越地區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在文化人類學上,中古時期以前的吳越其實具有強烈的東南亞屬性。若從考古學和人類學角度來看「東南亞」,是指從長江以南、一直往南延伸到今日的東南亞,並且包括台灣在內的廣大範圍。     《淮南子‧齊俗訓》就有記載吳越習俗與中國的不同:「胡人用頭骨盛酒發誓、中國歃血為盟,吳越割臂為盟」,其實,吳越民族那種在自己身上割出傷痕的習俗,至今仍經常見於印尼的加里曼丹,足見古代吳越文化反而更接近東南亞文化。   打破大一統的中國框架後,不同於「中國」的雅言和束髮帶冠,說古越語、行斷髮紋身的吳越,到底呈現了哪些和你原本認知不一樣的歷史呢?  

 貳《非中國視角的西南:巴蜀、滇與夜郎篇》   所謂「西南」──四川、貴州和雲南,從來就不是漢武帝眼中的西南夷,也不是蔣介石抗戰時期的「大後方」,更不只是帝國邊陲!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反而是文明的樞紐!它掌握了連接內亞和東南亞的商業通道,是「東南亞萬邦之母」!   非中國視角的西南,化身為巴蜀、滇、夜郎三種文化和政治實體,與中國的政治勢力不斷拉扯、對抗。像是在十九世紀,巴蜀就因為英帝國的國際貿易體系沿長江的深入,竟然反過來主導了東亞近代史的書寫方向,例如四川新興資產階級士紳發起的保路運動,就因此間接導致清帝國的瓦解。   對此,本書打破傳統「從中原看天下」的敘事觀點,改從更宏觀的世界史角度

梳理巴蜀、滇、夜郎。因此,與其將「西南」放進「東亞」的框架,倒不如將之放入「東南亞」的論述脈絡更為適合。   參《非中國視角的華北:晉、燕、齊篇》   晉、燕、齊分布在今天的山東、山西、河北、內蒙和遼西一帶,他們是分別來自內亞與東北亞的古老民族;在歷史上的晉、燕、齊如今被帝國稱為「華北」,不只是帝國權力中樞,更是內亞與東北亞勢力進入東亞的灘頭堡!   被史家作為春秋與戰國分界的韓、趙、魏「三家分晉」,表面上是卿大夫僭越權位,奪取諸侯權力,但實為晉國內部的內亞勢力和東亞勢力大決裂。又如燕國位於內亞、東亞、東北亞的邊疆,是內亞和東北亞勢力進入東亞/中國窪地的必經通道,所以自古以來即是兵家必爭之

地;燕國的沒落和再起,恰恰反映出東北亞勢力取代內亞勢力、成為東亞新霸主的歷史進程。至於齊國與燕國系出同源,都是上古環渤海文化圈的繼承者。齊桓公得以崛起,就與當地土著萊人的支持密切有關。然而,齊桓公的稱霸卻也讓齊國捲入東亞諸夏/中原的外交體系,使齊國逐漸脫離東北亞文化圈,墜入東亞/中國窪地的深淵。   想知道為何歷史上的華北總是衝突不斷?而久經戰亂後卻又能成為帝國的權心中樞,向東亞世界輻射其影響力?就必須從「晉」、「燕」、「齊」這三支分別來自內亞與東北亞的民族切入,探討他們進入東亞以後,與諸夏各國的外交互動。   肆《非中國視角的上海:上海自由市篇》   一般認為,上海之所以能從一個沒沒無聞

的小漁村,在十九世紀一躍成為東亞最富強的國際大都會,是憑藉其適合國際貿易的優越地理位置。但更為根本的原因是上海自由市所採用的自治制度和司法體系,進而確保了商業發展、財富增長及不被剝奪。   然而上海自由市最終走向「南非化」與「南越化」:前者是指上海人口過度擴張,華人的政治投機與功利風氣造成上海自治秩序的崩潰;後者指共產國際透過收編華商的白手套方式滲透工部局。接二連三的內憂外患,終使上海自由市走向衰亡。   本書是第一本以「英美自由主義憲制」角度分析上海「租界」的作品,試圖逆轉自二十世紀以來中文世界普遍以反殖、反帝視角理解上海「租界」的觀點。讀者會發現,讓上海「租界」邁向富強的正是英美自治體

制與法治精神,而國共兩黨卻聯手將之瓦解。   伍《非中國視角的東北:滿洲國篇》   作為一種歷史概念的「滿洲」,其地理範圍不僅僅包含今天屬於中國「東北」的行政區域,而是囊括了今日河北(燕地)、膠東半島的泰山以東(齊地)、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東蒙古,一直到俄羅斯濱海區的廣袤土地。因此,本書的「滿洲國」,不是單指狹義上由日本扶植下於一九三二年成立的「滿洲國」,而是廣義上的「滿洲」概念。   本書並非是一部嚴格意義的「滿洲」通史,而是從政治演化的角度,分析「滿洲」歷史的「衝突性」──即封建秩序與帝國體制的交互更迭。此種「衝突性」在歷代滿洲政權皆明顯可見,如渤海國、遼、金乃至於滿清。滿清的興起得力

於強大部落聯盟的封建秩序,但在入關後接受漢文化,逐漸轉變為中國式的帝國體制。雖然從康熙到乾隆等滿清皇帝皆盡力維護滿洲的傳統習俗與封建文化,但最終也無法避免滿清帝國的最終衰亡。   因此,理解滿洲的政治演化,也能夠反過來認識中國傳統史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內在邏輯。  

政風機構人員遵守偵查不公開策略管理之研究

為了解決人民如何避免立法者或政府越權的問題,作者蘇坤堂 這樣論述:

偵查不公開為我國國民熟知之法律原則,亦為刑事偵查過程中存在已久且又爭議不斷的議題,其目的一方面是基於維持偵查效率之考量,另一方面則基於保護當事人及關係人名譽的無罪推定原則,按照無罪推定原則是國內外法律追訴的原則,那麼政風機構的行政調查權,在法制上更是要釐清,更不應寬鬆解釋,從現行政風查處工作檢視是否符合民主國家之正當法律程序之要求,並藉由研究政風查處工作內容,避免外界對於政風工作可能侵害機關同仁或人民權益產生疑慮,希冀有助於各機關廉政工作之推行。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為建構一套可以對政風機構及人員在行政調查工作時的策略管理機制,透過深度訪談法之質化方法,試探各政風主管、查處實務工作者在偵查不公開

議題上之意見與觀點,我國廉政反貪史上第一個專責廉政機關,其廉政人員區分為肅貪人員與政風人員兩類,肅貪人員是依法務部廉政署組織法第2條第2項規定,負責執行貪瀆或相關犯罪調查職務之人員,肅貪人員是具有司法警察的調查權,政風人員職權本質屬行政調查權。本研究所欲瞭解的研究問題,為(一)應如何配合檢察官或法務部廉政署偵辦案件。(二)應如何掌握機關風險人員或異常。(三)應如何機關首長及民意代表應對。(四)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俾供政風人員在查處作為下遵守偵查不公開的因應策略。依照上述的研究問題,本研究得知4個大面向21個項次的研究發現,在第1個面向「政風查工作經營分析」計有:政風工作以反貪、防貪、肅

貪為主、政風人員瞭解機關運作而積極協助保護同仁、廉政人員及政風人員彼此休戚溝通無礙、政風機構具有發掘機關貪瀆不法的功能、政風機構僅具有行政調查權等5項的研究發現;在第2個面向「法令更迭與組織管理之變化」計有:重大新聞焦點事件突顯偵查不公開之重要、偵查不公開修正與查處工作內容之蛻變、政風人員對於遵守偵查不公開認知之分岐、首起政風人員違反偵查不公開案例、首起廉政人員違反偵查不公開案例等5項的研究發現;在第3個面向「政風工作面臨之問題與挑戰」計有:直向與橫向業務連繫不受身分別之隔閡、政風人員易受到機關首長的影響及干預、政風人員不易受到民意代表的壓力及干擾、主政單位缺少讓策略管理融入組織文化之遠見、主

政單位缺少偵查不公開之內控程序、政風人員缺少業管法令之素養、政風人員缺少職權行使專法之保障等6項的研究發現;在最後一個第4個面向「研究發現與討論」計有:深化機關首長及民意代表之應對策略、加強機關內部之內控策略、增強業務上保守秘密之策略及強化機關內廉政風險人員控管之策略等4項的研究發現,期望臺灣成為更清廉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