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幼兒園開學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公立幼兒園開學時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文宜寫的 英國進行式:行動派媽媽與5歲孩子留學英國的瘋狂冒險 和提摩西.沃克的 像芬蘭這樣教:快樂教、快樂學的33 個祕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幼兒園年齡分班也說明:以台北市公布的「110 學年度公立幼兒園招生簡章」為例,幼兒園的入學也有 ... 入學的學年度,一般來說八月是幼兒園的開學日,九月則是小學的開學日。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捷徑文化 和遠流所出版 。

高苑科技大學 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 蕭志清所指導 塗絲宜的 家長在疫情期間對安親班消費意願資料分析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 (2021),提出公立幼兒園開學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冠肺炎、安親班、知覺風險、消費意願、資料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職業安全衛生系碩士在職專班 蔡忠融所指導 曾麗娟的 學齡前教育工作者之職場壓力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工作壓力、學前教育、教師壓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公立幼兒園開學時間的解答。

最後網站因應開學日延後至2月25日,台南市教育局將同步啟動因應作為則補充:... 協助通知家長和學生,為維護師生健康,本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公立幼兒園108學年度第2學期開學日,延後2周至2月25日開學,原定2月15日調整上課的規劃也同時取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公立幼兒園開學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英國進行式:行動派媽媽與5歲孩子留學英國的瘋狂冒險

為了解決公立幼兒園開學時間的問題,作者蔡文宜 這樣論述:

最真槍實彈的熱血媽媽英國留學記!   誰說當了爸媽就必須放棄自己的夢想?   誰說帶孩子去英國生活一定得花大錢?   3歲讀公立幼兒園,每週15小時托育──免費!   4歲以上讀公立小學,接受基礎教育──免費!   出發吧!偶爾衝動一回,為夢想勇敢踏出舒適圈!   當了媽媽還是想追夢,又不想錯過孩子成長……   所以,我決定帶孩子一起追夢去!   ■帶著孩子去英國生活、受教育,一定得花大錢?   當然不一定!最經濟至上的教戰守策,在英國生活零壓力!   衝動是一回事,但適度的規劃一定免不了。這本書裡的行動派媽媽,將以自身經驗對你分享,用理性的角度,讓對英國有著美好想像的你找到屬於自

己的「生活品質—經濟省錢」平衡點。例如:孩子的免學費教育申請、租屋環境的實戰分析、用小錢全家遊遍英國的高CP值行程……錢不夠用沒關係,腦袋夠聰明,一樣可以當個人人稱羨的平民貴族!   ■現在的我,結婚生子後還能追尋留學的夢想嗎?   當然可以!只要一點點計畫加上神經大條就能勇敢出發!   計畫出國前想了很多,擔心不適應國外生活、經濟壓力負擔不起等問題?有些事現在不做,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做,別再把「年紀」、「家庭」視為中止夢想的因素。凡事「猶豫、想太多」,都是扼殺冒險勇氣的兇手,畢竟沒實際去一趟,怎麼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行動派媽媽帶孩子勇闖英國,以實戰經驗分享自己將計就計、且戰且走的刺激冒險,憑

藉隨機應變的能力過五關斬六將,或許你也能找回自己追夢的勇氣!  

家長在疫情期間對安親班消費意願資料分析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

為了解決公立幼兒園開學時間的問題,作者塗絲宜 這樣論述:

當前家庭結構轉變,父母親因為工作無法配合學校放學時間照料學童,又或者無力協助學童課後的學習,學童課後照顧需求日漸升高。於是,安親班成為提供國小學童課後輔導照顧的重要服務機構。然因新冠肺炎疫情於2019年底爆發後快速蔓延,民眾對疫情的擔心,以及政府防疫所採取的防護管理措施,許多行業都受到不小的衝擊,包含安親班業者也難以倖免。本研究主要探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小學童家長對安親班防疫措施、知覺風險、促銷活動與消費意願之關係,以高雄市某國小學童家長為研究對象,共發放372份問卷,有效問卷為338份,有效樣本回收率達90.8%,以SPSS 22.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歸納分析結果,得到以下結論:一、

安親班防疫措施是學童家長最為重視,且與消費意願成顯著正相關。二、家長對安親班知覺風險,是學童家長非優先考量安親班的因素,與消費意願成 顯著負相關。三、安親班促銷活動是學童家長次要重視,且與消費意願成顯著正相關。 期待透過本研究提供給安親班業者思考面對疫情所應規劃的因應措施,降低經營衝擊。

像芬蘭這樣教:快樂教、快樂學的33 個祕密

為了解決公立幼兒園開學時間的問題,作者提摩西.沃克 這樣論述:

2001年,芬蘭15歲學生在國際學生評量(PISA)名列第一。 直到今日,奇蹟般的芬蘭教育仍令全球嘖嘖稱奇—— 教室樂趣多、老師輕鬆教、學生學得好……祕訣是什麼?   在臺灣教書,每天趕進度、拚成績,回家還得備課……你,也累了嗎?   本書作者沃克是美國教師,同樣曾被教學壓力逼到超崩潰,   直到2013年隨著妻子遷居芬蘭,並於當地小學任教,才重新看見希望。   四年多來,沃克憑藉過去在美國的教學經驗,與芬蘭學校兩相對照,   歸納出5大重點,以及33個快樂教、快樂學的實用策略,   可套用在任何課堂,甚至另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絕不是只在芬蘭適用:   ◎首先,於課堂內外營造幸福感:

  ‧充分休息、準時下班(每天6小時),教學或學習者都更有動力:   在芬蘭學校裡,老師和學生每個小時都有15分鐘的休息時間。   老師都在休息室喝咖啡、聊天、翻閱雜誌,理由只有一個:讓大腦休息。   ‧教室空間營造,同樣力求極簡:空白牆面越多,學童就越能保持專注;   此外,芬蘭超注重空氣流通,室內多一個學生都不行,為什麼?   ‧想讓孩子更親近大自然,可以分三階段進行:   走出戶外之前,先把大自然帶進教室裡。你可以怎麼做?   ◎接著,打造歸屬與自主感,把樂趣帶進學習裡:   ‧想凝聚學生向心力,你得強化班級裡的歸屬感:   每天早上可和學生握拳互擊、握手、拍掌,藉此培養默契。

  這麼做不但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重視,還能預防霸凌問題。   此外,芬蘭教師認為,開學頭幾天最需要保持鬆散,為什麼?   ‧自主是學習的最大樂趣——就從讓學生自己上下學開始:   教師從一開始就給予自由,提供更多低風險的學習機會,例如:   閱讀一本超過孩子閱讀程度的書,或是解決極為複雜的數學問題。   ‧芬蘭也用教科書上課(極少開電腦)、期末照發成績單,   卻仍讓學生享有高度學習自主權,怎麼辦到的?   ◎最後則是心態調適,你得擺脫競爭心,以「互助成長」為目標:   ‧芬蘭教育鼓勵學生(教師也需要)追求「心流體驗」,而非競爭:   當人們極度專注,自我就會消失、時間快速流逝,致

力做出最佳表現。   ‧教師之間也可互助合作,藉此培養豐足的世界觀,例如:   偶爾邀請具有某領域專長的教師到班上講課,向專家學習。   此外,面對來自上級、家長、學生的挑戰,   做老師的更得「臉皮厚一點」,以專業人士自居,怎麼做?   不同於以往的芬蘭經驗書籍,本書不談教育理論或教養觀點,   提供立即可用的實際做法,任何國家、所有課堂都適用!   現在就透過這33個課堂策略,體驗芬蘭教育帶來的樂趣與改變。 來自臺灣的迴響(依姓氏筆劃排列)     「在我看來,這本書中揭示的芬蘭教育氛圍:幸福,喜悅,快樂,來自於一種合作共好的豐足心態——不論師與生,這樣的氛圍來自於:專業的師資培育、

專業的在職支持系統、專業的中層教育領導人,專業的……而這恰恰是臺灣預計於108年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能否實踐的最大挑戰,誠摯推薦這本可以解惑開眼的好書。」——南投縣爽文國中教師、2017GHF教育創新學人獎得主/王政忠     「這個時代的臺灣,我們都好希望能夠大口呼吸。然而,呼吸到真正新鮮空氣的機會卻越來越得碰運氣。教育現場一同學習的師生,正如本書中的一句話:『我需要打開窗子。』需要有新鮮的空氣流進來;老師需要足夠的喘息時間,讓靈感及活力流進來;走跳在節奏快速臺北的家長們,需要呼吸,好讓對學習評比,成功與失敗的要求流動起來。華德福教育無他,也在一吸一吐之間取得平衡;在學習

主體(孩子、家長、老師)的內在與外在變動快速的環境間保持平衡。我們不能越活越小、越封閉。打開窗子吧!讓廣大無垠的世界流進來。」——臺北市同心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執行長/王振叡     「快樂是什麼?教育改革的目的又是什麼?這幾年教育圈的夥伴紛紛到芬蘭去取經,又為的是什麼?這本書提供了第一線教學現場的訊息,讓我們得以一窺芬蘭課堂的真實樣貌。因為作者具有美國教師的經驗,藉由觀察、比較,藉著一連串的認知衝突,調適和省思,讓讀者在這樣不同文化脈絡、不同價值選擇下,也能回看自己的教學思維,想一想快樂教快樂學的祕訣!數位化時代下的教師,如何營造一個幸福、歸屬、自主、有技巧、有樂趣的課堂?如果你也想得到答案,

請試著『像芬蘭這樣教』,相信你能找到教學的幸福感喔!」——臺北市永安國小校長╱邢小萍     「全球化競爭、人工智慧等浪潮改變了世界,也加深了父母師長的焦慮,於是全世界都陷入教育改革中,但美國的教改造成增加考試與學習壓力,而臺灣的教改則產生了許多程度有問題的大學生。我們究竟該自由開放,還是必須要求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讓孩子有競爭力?看了《像芬蘭這樣教》,應該就會豁然開朗。師長只要採取一些簡單又有效的做法,就可以找回孩子的學習動機,成就既快樂又有效的學習。本書值得每個關心孩子,關心教育的人參考。」——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李偉文     「任何一位在意學習效果的教師,都該好好閱讀此書,你會從中

找到共鳴或新靈感。作者在書中印證了用心於教育的教師在教學現場的心得,還提供了當國家或社區環境不同時,教師普遍可利用相同的原則。尤其,書中強調創造提供學生覺得幸福與歸屬的學習環境,正是臺灣教師面對新世代學童們需要的新體會和建議。作者提出『幸福』、『歸屬』與『自主』三大要素作為教師(尤其是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的關鍵要素,並針對每一要素提供適用技巧。這是一本令人讀起來興奮、巴不得趕快開學,極具感染力的作品。」——輔大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教授、教育部前政務次長/林思伶     「閱讀提摩西.沃克《像芬蘭這樣教》時,腦中浮現的是我數次造訪芬蘭教育現場的景象,以及2016年8月底,百齡六位老師從赫爾辛基的

中學駐點十天返臺後,與我分享的見聞、感觸和疑慮。   沃克在書中公開了芬蘭『快樂教、快樂學的33個祕密』,不但解開了眾人對於芬蘭教育的許多疑問,更提供臺灣教育工作者非常值得參考的具體方案。儘管教育制度往往因為國情文化和制度的差異而無法全面移植,我們仍可學習其精神與策略。尤其當教改革列車往前推動之際,這本書開啟了許多思考素材和想像空間,在此大力推薦給所有辛苦的老師們。」——臺北市百齡高中校長/邱淑娟     「美國老師到了芬蘭,會有什麼不同體驗?本書作者透過各章節的例子,做了很好的對照和剖析,特別是社會和教育文化上的差異,讓讀者一起想想:什麼樣的思考和行為才是對學生和老師最有幫助的。雖然臺灣不是

美國,但有不少方面價值觀接近,這些文化對比應該可以敲敲許多人的腦袋,得到不少啟發。此外,書中有許多日常教學可實踐的小小策略,與當前許多最新教育思潮理論接軌,可貴的是,這本書不會太理論,但又含有理論深意在其中,有些教育的迷思和不良做法,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針砭之處。」——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前執行長/侯秋玲     「在傳統士大夫思維中,要取得好成績非得懸梁刺骨、五更雞鳴不可,但在北歐的小國芬蘭,卻用溫和的教育方式,奇蹟地在PISA上,取得足以與高壓學習的亞洲學生抗衡的成績。究竟是怎樣的教育機制造就了芬蘭的成功?這本書不是芬蘭人的自吹自擂,而是透過一位從美國移居芬蘭的教師,從外人角度著眼,親自進

入體制寫出的真實感受。在臺灣於2017年底通過《教育實驗三法》之際,這本《像芬蘭這樣教》便是成功的他山之石,千萬不可錯過。」——「教育噗浪客」共同創辦人、2017GHF教育創新學人獎得主/洪旭亮     「《像芬蘭這樣教》的作者提摩西.沃克以美國教師的身分,投入芬蘭的教育系統,深入課堂教學,將芬蘭教育成功的經驗,歸納出5個快樂元素:幸福、歸屬、自主、技巧和心態,更具體提供33種簡單策略,讓老師愉快教、學生快樂學,同時提升學習效果。如果你想找回教育的初衷、成為更好的教師,為課堂帶來不一樣的風景,這本書絕對值得身在第一線的教職人員閱讀,相信各位一定可以從中得到啟發。我強烈推薦!」——澎湖縣石泉國小

教師、2017GHF教育創新學人獎得主/洪進益     「作者對芬蘭教育的切身觀察與跨文化思考,呼應我移居芬蘭十多年的體悟。我的孩子剛上芬蘭小學一年級,我不斷體驗到芬蘭教育精神中的『不是要比別人好,而是專注成爲最好的自己』。正是這一點,讓孩子不需無謂比較,老師們以孩子身心健康為學習前提,強調合作共好;芬蘭也從不以追逐國際評比排名為目標,而是專注發展真正適合自己的教育之路。僅管教育系統難以全盤複製,但作者以教師角色提出具體可行的借鏡建議,相信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臉書粉專「北歐四季」板主╱凃翠珊     「今日的教育對於『人』的真實面貌始終不解,只有在教育現場,真實體驗陪伴孩子一起跨越成長的

關鍵時刻,並全然融入人類存在天地之間的根本力量中、有勇氣深化自己時,一種新的可實踐的教育觀才可能展開。即便只在剎那間眼神交會,也會感受到像接受生命禮物般的喜悅。我在此鄭重推薦本書!每個章節讀來是那麼熟悉切領、鼓舞人心。『翻轉教育』並不是一件無法克服的難事,『把持理想、學習務實』是本書送給為師者、為父母者的獨特禮物,感謝作者成為教育改革獨特的訊息使者,此書將真實地嘉惠臺灣教育現場的夥伴們。」--宜蘭縣立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高中創辦人╱張純淑     「如果能夠追求教育的理想性,我願意把這本《像芬蘭這樣教》建構的幸福、歸屬、自主、技巧、心態等5大元素,當作一生追求的目標。為什麼這本書會讓我這麼悸動,

主要的原因是,全世界企求的全人的教育,可以在芬蘭被實踐。更進一步說,所有的教育必須呼應孩子身心的發展,同時配合社會的期待,偏偏在功利化的潮流下,孩子往往會失去原本學習的意義。   相較於此,芬蘭不僅在PISA的排名能夠在世界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他們追求的快樂,遠遠大於成就。這樣的狀況,在高壓力、低興趣的臺灣、美國、香港、日本等地無法被看見,因為學習已被窄化成只剩下考試。因此,本書描述的各種方法與策略,真的可以給臺灣很好的借鏡。   首先,追求的幸福感。就是要營造一個動靜自如的環境,如何讓學習更有效率,並不是日以繼夜地讀書,讓大腦適度休息,也就是身心有好的學習狀態,才能有好的效果。   再來,從

身心狀態談到環境,也就是營造歸屬感。如何讓孩子有好的向心力,追求彼此共好的認同。帶領學生在社區參與議題、爬百岳、單車環島等,就是營造學校認同的歸屬感。   第三,培養自主能力,也就是放手的策略。不要怕孩子犯錯,因為犯錯與對話,是孩子成長的基礎。這幾年我們在校本課程的推動,讓孩子自主旅行就是以放手為策略,以真實情境為基礎,逐步讓他們習得自主能力,這也讓小校不再弱勢,相反的成為培育成熟公民的搖籃。   第四,在減低學習時間下,教學技巧更顯得重要。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一節課,提升專注力,好的技巧是重要的。這樣的技巧要回到孩子的情境去思考,營造屬於他們的學習環境,這也是芬蘭成績一直維持頂尖的原因。   

最後,就是師長的心態。要能夠具體實踐上述4個元素,老師與家長的心態必須調整。大人的防禦心不能太重,要勇於溝通,並且營造溫暖的環境,這是形成組織文化的條件,也是學校成功的基石。   上述5個元素,如果要在臺灣推動,必須先行試驗。如何讓學生快樂學習又保有好的成績,政府應該傾全力建構一個基地,在相同條件下,逐步地落實,未來才有推廣的可能。否則芬蘭經驗會淪為口號,言者敦敦,聽者藐藐,十年後還是一樣,無法進步。」--雲林縣華南國小、樟湖國中小校長、2017GHF教育創新學人獎得主╱陳清圳     「『教育即生活』是我2008年至芬蘭交換學生時,對芬蘭教育核心價值的體悟。從校長、教師到家長,都秉持著人本、

務實的心態,大量利用『從做中學』實踐往後學以致用的基礎。我從沒想過游泳課時,老師會把全班帶到學校附近的湖邊教學,為的就是讓大家跟熟悉在自然環境中戲水時會發生的狀況,而不是單純在游泳池裡訓練。   教學與學習是雙向關係,一個是給予、一個是接收,兩者必須有共鳴才算成功,芬蘭教育的成功之處,便是重視這個雙向的關係,而不是一味地填塞知識給學生。」——《芬蘭的青年力》作者/陳聖元     「『芬蘭教育』是國際上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PISA評比後這麼多年,每次間隔一段時間就有相關書籍出版。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慕名前往芬蘭留學,有機會接觸芬蘭教育的臺灣人,對於其教育開放性,以及對學生信任感的震撼感,可能還超

越了在法國看到羅浮宮千年文物的感動。芬蘭教育能不能複製?《像芬蘭這樣教》的作者以美國小學老師的觀點,還原芬蘭無數個教育『現場』,帶領讀者進入芬蘭人的思考脈絡,這本書不僅適合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參考,更值得家長以及社會大眾反思,臺灣教育,希望培養出什麼樣的人?」——《聽見芬蘭》作者、赫爾辛基大學音樂學博士生╱陳瀅仙    「在小國寡民的芬蘭,教育目的是將每位孩子教成才。沒有明星學校,因為每家學校都該一樣好、每個孩子都該得到同樣好品質的教育。以孩子為中心,讓孩子幸福、健康,並學習自主負責。這樣的思維,對逐漸少子化、習慣追求『菁英』路線、以『管理』孩子為主流教育方式的臺灣,非常值得借鏡。然而,芬蘭如何將

這樣的教育理想落實?北國路遙,參訪不易,但能透過此書一窺堂奧,了解芬蘭教育成功的祕密。關心教育的爸媽、老師、學生,值得一讀!」——臺大電機系教授、PaGamO/BoniO CEO/葉丙成     「臺灣過去有很多人介紹芬蘭教育,但大多是觀察家、訪談者或家長的身分,本書難得由美國教師在芬蘭擔任教職的經驗整合,使得文化對照與專業理解更為深入。臺灣的教育文化與美國越來越像,學生面臨許多考試壓力;教師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社會就怕學生快樂學習,最後『死於安樂』;家長一天到晚想知道孩子的排名,總覺得『有競爭才有動力,擊敗他人才是成功』。從本書內容得知,芬蘭在經濟層面讓學生沒有貧窮或基本需求匱乏的問題,教師可

專注在專業工作,能活化教科書,也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並在教育的三大核心元素(學生/教師/內容)之間維持健康的動態平衡。在文化層面,芬蘭人似乎都是生活高手,生活先於課業與工作,透露出一種寧靜、自然、自信、自發、互動、共好的人生觀,並影響了教育。」--政大教育系教授╱詹志禹  

學齡前教育工作者之職場壓力研究

為了解決公立幼兒園開學時間的問題,作者曾麗娟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有下列幾項:一、了解學齡前教育工作者職場壓力及自覺情況之現況;二、分析不同背景因素的學齡前教育工作者面臨職場壓力及自覺情況的差異;三、了解學齡前教育工作者職場壓力與自覺情況的相關性。 研究者以台南市私立幼兒園年滿20歲之工作者為研究對象,採匿名問卷調查方式,共計發出問卷60份,其中有效問卷40份之研究學齡前教育工作者壓力評估問卷,並利用SPSS 20統計軟體進行分析,不同年齡、不同婚姻狀況、不同服務年資、不同學歷背景、不同班級人數、是否曾離開學齡前教育工作再回歸、是否兼任其他工作、每週工時不同、月薪收入不同之受訪者其面臨職場壓力及自覺情況的差異及職場壓力與自

覺情況之相關性探討。 以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等方式進行資料處理,結果獲致以下結論:36歲以上之受訪者其職場上之壓力大於35歲以下之受訪者;服務年資16年以上者其職場壓力大於服務年資5年以下者;班級幼童人數較多之受訪者其職場壓力大於班級幼童人數較少之受訪者;兼任其他工作之受訪者其職場壓力大於單純帶班教學之受訪者;每週工時超過40小時之受訪者職場壓力大於每週工時40小時以內之受訪者;月薪3萬以內之受訪者其職場壓力大於月薪3萬以上之受訪者。另職場壓力對自覺受壓情況呈正相關,顯示職場壓力會影響受訪者在情緒耗竭、工作疏離、生理障礙、成就感降低及離職意願。 教育良窳攸關

國家之發展,學齡前教育更是奠定人格發展之重要階段。學齡前教育工作者在進入職場後仍應利用閒暇時間參與或閱讀相關講座及資訊,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及精進溝通協調能力,並適時適當運動、休憩來紓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