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頃km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另外網站7-2 平方公里及面積單位的應用也說明:<例2>[math]1平方公里是多少公頃?1平方公里是多少公畝?[/math]. [math]解:1公頃=10000平方公尺,1000000÷10000=100 答:100公頃。[/math]

國立臺灣大學 地質科學研究所 胡植慶所指導 曹祉晏的 應用像元分析技術判釋莫拉克風災在油車寮地區引起之山崩滑動特性探討 (2017),提出公頃km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莫拉克、像元分析技術、無人飛行載具、山崩、油車寮。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遙測科技碩士學位學程 任玄所指導 林致遠的 應用遙測影像之水深校正於東沙環礁海草棲地變遷 (2015),提出因為有 水深校正、多尺度Retienx濾波器、白化-反白化、影像相對校正的重點而找出了 公頃km2的解答。

最後網站1平方公里等於多少公頃? - 小鹿問答則補充:公頃 (Hectare)為面積的公制單位(國際單位)。一塊麵積一公頃的土地為10000平方米,比一個標準足球場面積稍大。 1平方公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公頃km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應用像元分析技術判釋莫拉克風災在油車寮地區引起之山崩滑動特性探討

為了解決公頃km2的問題,作者曹祉晏 這樣論述:

嘉義縣梅山鄉油車寮地區年雨量達 3684 公釐,實為一個雨量豐沛的地區。2009 年8 月莫拉克颱風襲台,雨量資料顯示,在2009 年8 月5 日至8 月10 日期間距離油車寮地區約10 公里之阿里山雨量測站累積雨量最高達3059 公釐,其豐沛雨量帶來許多坡地災害,而嘉義縣梅山鄉油車寮地區在莫拉克風災期間亦發生多處崩塌的地質災害,災後各類資料研判此地區仍有多處潛在大規模岩體滑動區,具引致坡地災害的可能性,為瞭解油車寮岩體滑動之特徵,本研究使用PIV軟體進行像元技術分析,將莫拉克風災前兩期後一期油車寮地區之正射影像(2001/01/17、2007/01/29、2009/08/24)進行分析。因

而其油車寮地區岩體滑動之位移方向、位移量及滑動範圍能夠被揭示。由分析計算所得到的油車寮區滑動岩體之滑動特性,結果顯示在莫拉克風災前期(2001/01/17 、2007/01/29) 並無明顯滑動徵兆, 於莫拉克風災後影像(2007/01/29、2009/08/24)分析結果顯示其岩體滑動區之滑動面積約為26.1 公頃,而岩體之位移量並非均質滑動,滑動體可概略分為趾部與冠部兩區。岩體滑動之冠部位移量為70 公尺朝南滑動;岩體滑動趾部之位移量約為40 公尺朝南滑動。本研究亦使用無人飛行載具前往研究區域獲取梅雨前後兩期(2017/05/14、2017/06/10)之地面影像資料,將其製作成正射影像以

及數值地表模型進行分析,影像大小為5100 × 6390 pixels,影像解析度為10 cm/pixel,其PIV 軟體分析結果顯示研究區域仍有滑動趨勢。

應用遙測影像之水深校正於東沙環礁海草棲地變遷

為了解決公頃km2的問題,作者林致遠 這樣論述: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位於遙遠的南海,擁有廣闊的環礁地形與底棲生物圈。近年來東沙環礁海草棲地受到劇烈的環境變化,大面積的海草消失棲地面積僅剩水沙類底棲型態。而調查水下環礁海洋資源,遙測影像具備低成本與高效率特色。光學衛星能夠長時間觀測研究區域,進而分析不同時間之棲地面積變化。根據輻射傳播理論光譜資訊易受大氣影響及水體吸收,且太陽光輻射入水後能量隨著水深增加衰減。本研究運用紅外光波段校正各可見光波段,去除因海面不平均散射所造成眩光雜訊。大氣校正是依據理想輻射傳播理論進行暗像元去除法,另外針對研究區多雲氣候應用多尺度Retienx濾波器減少雲霧成份像元並強化邊緣。為減少多幅不同時影像輻射大氣影響和水深

差異,運用白化-反白化相對校正使相同衛星影像有相同統計分佈。水深校正處理運用古典Lyzenga水深推導公式之底部反射變量,因穿透能力差異任意兩波段即可組成深度不變指數表達水下底部輻射強度資訊。 本研究影像分類只分析0到5公尺深度區域,對東沙環礁兩區的礁台深度不變指數進行最短距離分類法分成五類(海草,珊瑚,沙質,碎屑珊瑚,雲)。研究區(一)橫跨2014年夏天至2015夏天,約莫12公頃消失海草棲地僅存沙質棲地;而研究區(二)則是經歷整個2015夏天持續變遷至冬天海草棲地流失約3公頃。目前推測東沙環礁受近年極端氣候影響,南太平洋年均海溫與1990年代上升許多東沙海溫異程現整體偏高。過去春季與

東季頻繁的高溫海水使的東沙環礁海草及珊瑚等棲地生存被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