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林果菜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東海大學 歷史學系 唐啟華、蔡秀美所指導 陳省吾的 清代台灣蔬菜的引進與利用 (2017),提出員林果菜市場股份有限公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蔬菜、引進與利用、蔬菜與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長榮大學 台灣研究所 鄭瑞明所指導 柯惠君的 日治時期溪湖糖廠與溪湖地區社會發展(1919-1945) (2009),提出因為有 溪湖、日治時期、溪湖糖廠、社會發展的重點而找出了 員林果菜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員林果菜市場股份有限公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清代台灣蔬菜的引進與利用

為了解決員林果菜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作者陳省吾 這樣論述:

蔬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並且蔬菜被人類種植食用的歷史也非常悠久。今日台灣大部分的蔬菜多是外來品種,僅有少數是原生種蔬菜。台灣外來品種蔬菜之引進,早在荷蘭時期就已開始,並逐漸在台灣栽種,但大部分的外來蔬菜仍舊是在清代統治時才引進台灣。過去與蔬菜之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病理學方面,或是蔬菜生產與消費方面的論述,有關蔬菜引進和利用之歷史研究則較欠缺。因此,本研究將以台灣蔬菜做為研究對象,考察荷蘭時期至清領時期台灣蔬菜引進之背景、種植、推廣與利用等情形。本研究將蒐集分散於方志與蔬菜有關的檔案文獻,仔細爬梳荷蘭時期檔案、清代台灣地方志、遊宦文人來台作品等資料,加以分類和分析,以確認清代台灣

的蔬菜種類,並探究蔬菜引進、食用與推廣等課題。  從本文的討論得知,1624年荷蘭人殖民統治台灣以前,台灣的原住民主要食用長在枝頭上、結在藤蔓或是埋在土中的各類果實和野蔬。荷蘭時期引進台灣的蔬菜,主要是荷蘭人從印尼爪哇引進台灣,如豌豆、甘藍、茴香等蔬菜。根據康熙初年所編纂《台灣府志》,可推知鄭氏時期引進台灣的蔬菜有41種,並且主要來自華南地區。清代台灣的蔬菜多是由移民者所傳入,且此時傳入的蔬菜種類也比荷蘭時代還要豐富。最初,清代康熙年間(1685)蔣毓英所編纂的《台灣府志》中所載蔬菜有41種,直至1895年屠繼善所編纂《恆春縣志》為止,共有辣茄、紅菜、油菜、番芥藍、蘿蔔菜、萵菜、角菜、雞啄菜、

薺菜、葛薯、菰、蘿蔔、白花菜、木耳等25種蔬菜引進台灣。台灣在引進外來蔬菜後,除了在增加台灣蔬菜的種類方面有貢獻外,蔬菜也融入台灣文化當中,並且和地名、俗諺語連結在一起,由此或許可以觀察到該蔬菜的推廣狀況。

日治時期溪湖糖廠與溪湖地區社會發展(1919-1945)

為了解決員林果菜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作者柯惠君 這樣論述:

糖業是臺灣傳統產業中相當重要的一項,尤其在日治時期糖業的出口貿易更是臺灣經濟的重心,也是推動地方發展的主力產業,透過糖廠的建立,許多地方區域發展均得到提升,日治時期的溪湖地區即是在糖業發展的推動下逐漸發達。 日治時期,由於溪湖糖廠的設立,不但帶動溪湖地區傳統產業的專業化,更使原屬聚落型態的村落逐漸發展,乃至形成溪湖街。溪湖糖廠在運作過程中,溪湖地區的人文地理變化情形與經濟地理發展方面,均有特殊發展情況,其建立亦對於提升溪湖庄的行政地位具有一定程度的助益或間接作用存在。 在大環境下的溪湖地區發展,受到西方經濟文化等多層面之刺激與衝擊的日本殖民政府與經濟體系來影響當代臺灣村落社會結構

與經濟體系等,並加以重組、再造,進而形成轉型後且符合日本殖民政府需求之臺灣農村社會,同時在實踐殖民體制過程中,日本政府也間接重新思考與影響其體制進而創造適合臺灣社會之殖民體制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