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山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嘉義山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保寶寫的 愛的腳蹤:華淑芳修女奉獻台灣60年 和凌宗魁的 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嘉義縣警察局也說明:地址:61249嘉義縣太保市祥和一路東段三號 勤務中心:05-3620237 免費報案專線:0800-000-195. 勤務中心服務時間:24小時 本局各單位服務時間:08:00-17:00 最近更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景觀學系研究所 王柏青所指導 尤仕承的 道路旁結構物對蛇類穿越之影響-以阿里山地區臺灣鈍頭蛇為例 (2020),提出嘉義山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路殺、擋土牆、道路生態、生態工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生物資源學系研究所 許富雄所指導 林思豪的 嘉義山區之道路致死蛇類的物種組成與特性 (2019),提出因為有 道路致死、蛇類、海拔梯度、道路特性、土地利用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嘉義山區的解答。

最後網站嘉義縣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則補充:嘉義 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嘉義縣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嘉義山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愛的腳蹤:華淑芳修女奉獻台灣60年

為了解決嘉義山區的問題,作者林保寶 這樣論述:

終身守護嘉義偏鄉山區醫療,並為醫護教育傾注心力 用無私的愛與信仰,為台奉獻一甲子   「這本來僅是位修女,抑或是修女會的故事,但更希望是我們共同的故事。」—— 陳美惠修女(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總會長)   華淑芳修女(Sister Mary Paul Watts),嘉義聖馬爾定醫院創辦人、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創辦人。1932年生於美國伊利諾州,1956年畢業於美國馬偕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1959年,華淑芳27歲,隻身從美國搭了18天的船來到基隆,前往嘉義梅山協助中華聖母會的修女從事醫療工作。在服務過程中,她深受召喚,決定成為修女,將自己完全奉獻給天主。如同她學會的第一句中文「真美麗

」,台灣成為她待了超過一甲子、心中最美麗且最愛的家。   窮困、疾病、醫療資源缺乏,是當時嘉義偏鄉極為嚴重的問題,華淑芳與修女們在梅山鄉創立海星診所,之後在嘉義市民生路創立啟明診療所,為人們治病。   華淑芳和修女們在會院內的生活相當清苦,睡的是硬梆梆的稻草墊、如石頭般的稻殼枕;總是有蛇、蜘蛛、蚊子等「野生動物」掛在天花板上或四處飛舞;要先用木材燒水,再用水桶提到淋浴間才能洗熱水澡;為了無法前來診所的病患,她和夥伴經常需要徒步好幾個小時,才能抵達病患的家。   華淑芳無法忘記,有次轉送一位罹患白喉的孩子到公立醫院就醫,但因孩子的母親沒有錢而無法辦理住院,當她趕回診所拿錢時,這孩子已經過世

了。   一位母親帶著病重的嬰兒,從嘉義海區坐了三、四個小時的車趕到海星診所,但嬰兒仍因病情惡化而失去生命。華淑芳到現在還記得那位母親嚎啕大哭的景象,以及毯子裡的嬰兒那溼熱的餘溫。   太多像這樣的案例,使華淑芳發願要設立醫院,才能拯救更多人。於是她和展蘭芳修女前往美國開啟將近一年的募款旅程,終於在1965年興建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自此,聖馬爾定醫院成了守護嘉義人的重要場所,醫院被稱為「美國仔病院」,而華淑芳修女則被稱為「美國大夫」。   華淑芳對台灣的奉獻,使她獲頒:   2007年「績優外籍宗教人士」、嘉義市榮譽市民   2011年「馬偕計畫」認證(外僑永久居留證)   2012年第

22屆醫療奉獻獎   2017年中華民國身分證   本書是華淑芳的故事,也是中華聖母會與聖馬爾定醫院創辦初期的故事,更是台灣偏鄉醫療史的最佳寫照。如同華淑芳初來台灣學會的第一句中文「真美麗」,透過這本書,希望將如此美麗、無私、愛的「腳蹤」,傳遞出去!

嘉義山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國土計畫法 不應犧牲農業縣的發展
 
很多嘉義山區的鄉親很關心《國土計畫法》,我在內政委員會的時候也就這個議題質詢內政部長徐國勇 ,如果按照現行規劃劃定,那對嘉義發展的限制很大,為此我要求檢討調整,為鄉親爭取生存的!

道路旁結構物對蛇類穿越之影響-以阿里山地區臺灣鈍頭蛇為例

為了解決嘉義山區的問題,作者尤仕承 這樣論述:

臺灣的道路密度名列世界前茅,而道路對生態的負面影響已有許多研究,其中車輛撞擊野生動物造成的路殺(roadkill)最顯而易見,這種直接減少動物族群量和使棲地破碎化的威脅在臺灣近年漸受重視,許多相關減緩措施被討論、公民科學活動蓬勃,但有關道路兩側工程結構物對動物路殺的影響仍無較深入的研究。於先前奮起湖山區附近道路的觀察中,發現該地區蛇類資源豐富且路殺狀況嚴重,其中臺灣鈍頭蛇(Pareas formosensis)為活體和路殺紀錄數量最高的物種,在五月到六月雌蛇抱卵時有極高的路殺率,推測可能與道路旁結構物有關。2017年8月至9月於附近的奮起湖苗圃以試驗裝置模擬阿里山地區道路旁常見結構物,分為水

泥、泥土、砌石、草皮、原生植被五種坡面材質,3:1和5:1兩種坡面角度共10種組合,測試鈍頭蛇橫越該坡面所需之時間,時限設定30分鐘。結果顯示30分鐘內通過率以原生植被81.25%最高、夯實土坡65.6%次之、草皮46.88%、石磚6.25%、水泥則無任何蛇類通過,其中草皮有35.9%的試驗中蛇藏匿於草中至試驗時限。將橫越平均時間對坡度及材質兩因子做雙因子變異數分析(Two way ANOVA),統計結果指出材質為主要影響因子,兩因子間具有交互作用。綜合以上結果可見人造混凝土、砌石擋土牆對蛇類移動的阻擋能力極強,自然植被則對蛇類具有最高的可攀爬性,草皮或其他有利於蛇類躲藏之材質則需謹慎評估其其

影響。道路旁結構物阻礙蛇類穿越、增加蛇停留在道路的時間可能進而造成路殺風險增加。本研究初步確認了各式結構物的確切危害,但針對解決方案的實際效果仍需後人更進一步研究。

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

為了解決嘉義山區的問題,作者凌宗魁 這樣論述:

每一棟消失的建築, 都是一片遺失的歷史拼圖。     一代代、一座座的建築物,記錄當代的美學表現、工藝技術,塑造了城鄉的變貌,也呈現人類的文明發展;是歷史的舞臺,也是時代的見證。   雖然每棟建築建立之初,都被期許堅固永恆立於大地,但能夠千秋萬世留存的建築非常稀少。展示威權的房子、崇神敬天的房子、擋風遮雨的房子、裝載記憶的房子……建築不見了,到哪裡去尋找?曾經的記憶和感情,在哪裡安身立命?   本書透過作者和繪者細膩的手眼,重現曾經存在於臺灣土地上各式經典建築鮮明的色彩和故事。本書延續上一本書《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本書也借用日本愛知縣博物館明治村概念,將臺灣未能完成、未能完

整保存的經典建築重現於紙上。丁目(ちょうめ)是日本地方團體單位市町村下的區域劃分單位,也是博物館明治村的分區命名,臺灣曾經使用,戰後改成「小段」,就像消失建築被從臺灣的地圖上抹去。   《紙上明治村2丁目》從醫院、學校、中央和地方官廳、教堂佛寺到土木設施,帶領我們回到多年前的臺灣,一覽那些已經消失、但曾經存在於這塊土地上的建築肖像,重溫以前臺灣城鄉的莊嚴與典雅。 本書特色   一座座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身影躍然紙上,搭配近兩百幅插畫家鄭培哲以明信片風格繪製的建築物圖像,充滿手工感的人文氣氛與淡淡鄉愁。 名人推薦   片倉佳史│作家/自由記者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吳秉聲│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吳介祥│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糸副教授   周奕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   邱翊│台北城市散步執行長   栖來光│在台日本作家   張鐵志│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   殷寶寧│臺藝大藝研所副教授/古蹟藝術修護系代主任   渡邊義孝│日本一級建築士/東亞日式住宅研究者   蔡亦竹│實踐大學應用日文系助理教授   蔡瑞珊│作家/青鳥書店創辦人   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   謝金魚│歷史小說家   嚴婉玲│臺南新芽協會理事長   (依姓氏筆畫) 推薦序 建築記憶的相簿/李清志 作者序 為了不願失去的記憶/凌宗魁 繪者序 擦身而過的豐沛時代/鄭培

哲   第一章 中央官廳:營造彰顯權力的天際線 1.清代遺風衙署建築群 舊臺灣總督府 2.支撐總督府運作的官廳群 舊臺灣銀行、彩票局、土木局、臺北電話交換室、交通局遞信部、總督府覆審法院、臺北地方法院 Box│馬薩式屋頂與帝國威儀 Box│森山松之助:華麗官廳的締造者 3.東三線道旁的帝國風景 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赤十字社臺北支部 4.馬薩式屋頂的東亞運用 臺北廳、交通局鐵道部 5.臺北設市及代議制度里程碑 臺北市役所、舊臺北市議會   第二章 地方廳舍:官方權威形象的延伸 1.行政制度沿革與表情塑造 2.官廳標準圖與木構造時期 新竹廳、花蓮港廳 3.因應臺灣環境的對策:鋼筋混凝土的普及 高雄打

狗公館、屏東郡役所、桃園街役場、新莊郡役所、嘉義郡役所、桃園郡役所、新高雄州廳 4.與時勢政令密切結合,裝飾藝術遍布全台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博覽會場館 清水街役場、東勢郡役所、彰化郡役所、岡山郡役所、旗山郡役所、潮州郡役所、屏東街役場 Box│裝飾藝術風格的誕生與影響 5.軍營警署的廳舍建築 臺北憲兵隊基隆分遣所、基隆警察署、嘉義警察署、頂番婆派出所 6.呂阿玉的現代主義地域表現 舊臺東縣稅捐稽徵處   第三章 醫院:妙手回春的杏林城堡 1.衛生事業為治理之首 2.疏密有致的小型聚落 花蓮港醫院、臺中醫院、屏東醫院、嘉義醫院、澎湖醫院、打狗醫院 Box│魚骨形平面的空間設計 3.永久使用與衛生條

件兼顧的磚造醫院到鋼筋混凝土醫院 赤十字醫院、臺北醫院、臺南醫院、宜蘭醫院、基隆醫院、新竹醫院、樂生療養院醫療棟 4.具體而微的私人診所 馬偕紀念醫院、宏濟醫院、蓬萊產婦人科醫院、嘉普醫院、文貴醫院   第四章 宗教建築:心靈到國族的信仰聖殿 1.慈悲與殘酷交會的梵宮佛殿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淨土宗總本山知恩院臺北別院開教院、淨土真宗本願寺派臺灣別院、淨土真宗大谷派臺北別院、淨土宗嘉義法隆寺 2.從萬物有靈的戀愛聖地到國族聖殿 臺灣神社、金瓜石神社、高雄神社、臺灣護國神社、建功神社 3.天使駐足的人間棲所 新店教會、濟南長老教會、蓬萊町大聖堂、樺山堂、臺北組合基督教會、衛道中學教堂   第五

章 學校:純真年代的集體記憶 1.森林系木造校舍孕育的「天下嘉農」 臺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 2.近藤十郎的校園規劃理念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校、打狗尋常高等小學校、大稻埕公學校 3.「吾臺人初無中學,有則自本校始」 總督府臺北中學校、臺灣公立臺中中學校、臺南州立嘉義中學校、臺北州立第二中學校 4.從學校到國會 臺北州立第二高等女學校 5.高等教育的宏偉形象 臺灣總督府立商業學校、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二師範學校 6.迎向新時代的鋼筋混凝土 臺北州立第三中學校、臺北第四尋常小學校、臺北市樺山尋常小學校 7.好好告別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推廣館   第六章 土木設施:力與美的工程智慧結

晶 1.現代生活的工業神殿 2.連接兩端的橋梁 臺北大橋、臺北明治橋、臺中櫻橋、臺中柳川橋、花蓮福住橋 Box│高兩貴與櫻橋旁的新高旅館 Box│柳川橋旁的林烈堂宅 3.了解新領地 臺北測候所、澎湖測候所 4.現代化的普羅米修斯 古亭庄配電所、臺南配電所、北部火力發電所 5.移地重組復原意象? 鶯歌許家瓦窯 6.外表遮蔽、內涵消失的產業遺產 總督府專賣局板橋酒工場、臺北松山菸草工場 Box│水平流線風格 7.軍事工業與軍眷住宅的交疊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 8.官商一體的交通與物流儲藏場所 總督府專賣局菸草倉庫、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倉庫 9.農業地景中的表現主義 彰化農業倉庫 10.見證日本時

代開始與結束的鐵道沿線廠房 臺北工場汽車修理工場、國產軟木工業株式會社 11.臺灣頭的長期發展計畫 基隆港第二棧橋四號上屋事務所、基隆港西二西三碼頭 12.深入大城小鎮的公路運輸 臺北公路西站、臺中客運站、嘉義公車票亭 13.亟待宣傳推廣的現代化遺跡保存   附錄:註釋、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經典建築現今位置、索引   序   建築記憶的相簿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去年我又去了一趟名古屋的「明治村」,主要是去探訪建築大師萊特的帝國飯店建築。這座飯店建築可說是美國建築大師萊特,在海外最重要的一棟經典建築,這座建築延續草原建築的風格,再加上日本本地石材大谷石的運用,凸顯出

萊特建築獨有的魅力!這樣一座建築的確也曾經影響過日本近代建築的發展,日本有一些建築師受到萊特的影響,也設計出一批具有萊特風格的建築。   帝國飯店之所以受到矚目,與關東大地震有很大的關係。一九二三年的關東大地震,摧毀了東京市區絕大部分的建築,包括位於淺草的高塔「凌雲閣」,不過東京落成不久的帝國飯店卻屹立不搖(有一說是,有損壞但不嚴重),自視甚高的萊特便大肆宣傳,帝國飯店因此聲名大噪。後來隨著戰後經濟成長,帝國飯店老建築改建大樓,萊特所設計的舊帝國飯店門廳部分被保留下來,送到名古屋的「明治村」復原保存,所以很多人興匆匆跑到東京,去住帝國飯店,然後才發現現在的飯店已非當年的萊特建築,想看舊的帝國

飯店,還必須跑到名古屋「明治村」,才能一償宿願。   所謂的「明治村」其實就是一座「房屋遺骨收容所」,所有死亡或是被處決的建築,遺骨屍體被送到這裡收藏,甚至展示,這樣的做法雖然不是最佳方案,但是至少可以留存屍骨,讓後人可以瞻仰遺容。事實上,日本除了「明治村」之外,東京市區也有一座位於小金井市的「江戶東京建物園」,收集東京城市發展中,不得不拆除的老建築,包括舊日的錢湯建築、派出所、電車站,以及成排的商店街,還有前輩建築師前川國男的家,可說是研究江戶老建築的極佳博物館。   類似「明治村」這種建築博物館,過去在臺灣也曾經有人仿效設置,最有名的就是彰化民俗村,這座地方性私人民俗村,在臺灣對於建築

保存運動還未萌芽之際,就懂得收藏老建築,可說是十分有遠見的!當年北淡線鐵路拆除,沿線所有車站幾乎全數拆毀,沒有一棟保留下來,彰化民俗村是少數具有歷史建築保留意識的單位,他們特別將新北投車站買下,運送到彰化民俗村展示,只可惜後來民俗村經營不善,產權更易,園中老舊建築無人聞問,幾乎成為破爛廢墟。   多年後,人們開始驚覺為什麼當年如此輕率地將所有的車站拆除,如今想看看以前記憶裡的車站,都無法如願。還好彰化民俗村還保留著新北投車站的遺骸,北市各界想盡辦法將老車站弄回來修復,放置在目前新北投捷運站旁公園內,我們總算保有了一些關於舊日北淡線車站的記憶,這一切要感謝當年彰化民俗村的搶救與保存。   我

們必須承認,當年臺灣的歷史建築保存意識實在十分薄弱,我們因為在建築系課程裡,受到李乾朗老師的歷史建築課程薰陶,對於老建築具有一定的喜好與疼惜。八〇年代末期,我為了自己的畢業作設計題目,到臺北城中區進行觀察,拍攝了許多歷史建築的照片,可是我拍到後來,心裡開始害怕,覺得這個城市對待老建築的手段十分暴力,許多老建築在一夜之間就被怪手夷為平地,消失無蹤;有些建築我才拍完照片,隔天就被拆毀,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幫它們拍攝遺照!   還好歷史建築保存的觀念,在各界先進的努力下,逐漸成為全國民眾的常識,雖然老建築拆除與否依然爭議不斷,但是至少在拆老房子時,開始有不同的聲音出現,對於老屋保存或是老屋再生的觀念

,也逐漸在民眾心中成形。   凌宗魁雖然年輕,卻深入研究探索臺灣近代建築,在《紙上明治村》系列著作中,與插畫功力高深的鄭培哲合作,呈現出這些建築本來的面貌與榮光。雖然書中的歷史建築多已消失,或是在城市發展中被改造,失去原本的面貌,但是在《紙上明治村》裡,我們又可以看到這些建築的美好年代,同時也帶我們回到過去的榮耀歷史裡。   我非常開心認識凌宗魁與鄭培哲兩位年輕人!從他們的著作可以看到新世代對於城市建築的看法,我發現原來年輕人並不是只喜歡新事物,他們對於歷史建築充滿熱情與迷戀;原來年輕人並不是歷史建築的敵人,真正的敵人反而是某些貪婪無知的長輩們。   這本書裡對於臺灣近代建築歷史的論述,也

有了不同的詮釋與見解,例如本書正視了裝飾藝術風格建築(Art Deco)在臺灣歷史的地位,過去建築史的討論中,這些建築總是以「折衷主義」一詞輕鬆帶過;另外論述分類方式的不同,也讓我們有機會仔細審視一些過去忽略的建築,例如以前臺大醫院鍋爐室及煙囪建築,曾經讓我十分著迷,卻在新建兒童醫院過程中被拆除,在本書中也認定了其地位與價值;過去不太被討論的土木設施,在本書中也有專篇的論述記載,例如測候所、配電所、現代化穀倉與車站等建築,都在本書中有詳細的討論。   平心而論,這本書是國內少見近代建築史優秀的出版,不只是內容論述嚴謹,美編製作也十分具有美感,完全不輸日本類似的建築史書籍,可說是臺灣的驕傲與榮

耀。這樣的近代建築史系列出版,完全可以當作國內建築系的教科書使用,對於新世代建築歷史觀念的培養,也會有極大的幫助!   歷史建築是人們集體記憶的儲存所,雖然國內沒有類似「明治村」的建築收容所,但是《紙上明治村》猶如另一種儲存記憶的方式;閱讀《紙上明治村》就有如翻閱古老的照相簿一般,讓人再次沉浸在過去歷史的美好裡。 第五章 學校:純真年代的集體記憶(摘錄)   臺灣的近代教育始於荷西時代,歐洲人在居住區的城堡內設立教堂與學校,為臺灣帶來教育空間的革命。傳統漢人書院、儒學、義學、社學及私塾的目的皆為科舉應試準備,教材內容千年以來變化不大,授業方式多由夫子坐於教室後方督視學生自習經典,學生若有

疑處可向夫子請教。但西方學院的授課空間,是由老師站在教室前方的講臺講課,學生與之面對坐於臺下聽課,如今可在馬偕牧師於淡水牛津學堂授課的照片中見到這樣的教室情景。  清代臺灣建省巡撫劉銘傳在臺北試辦新式教育,創設西學堂、電報學堂、番學堂等,養成配合現代化政策需求的人才。在西洋顧問的影響下,傳統漢人教育空間的形式也開始轉變,發展出以西洋風格單棟建築配置為合院格局的中西合併校舍建築。到了日本時代,總督府透過普及教育制度,廣設國語傳習所,分别招收八歲到十五歲的兒童及十五到三十歲的成人學子,將西方教育模式推廣至全臺,初期仍借用漢人傳統空間,如總督府國語學校曾使用芝山巖惠濟宮為教室,而後從城鎮街庄到山區蕃

地,逐漸廣布新式校園,直到皇民化運動時期,私塾才完全走入歷史。從構造材料的演變,我們可觀察到校舍建築風貌的發展歷程。 森林系木造校舍孕育的「天下嘉農」   臺灣總督府致力尋找經濟資源,而發現了嘉義山區豐富的林業蘊藏。為了取得建設所需木材,其修建從嘉義市區直通阿里山的森林鐵道,在市街以木頭造起許多林產開發的相關設施,並模仿林業發達、慣用木材建造房舍的北歐,建造許多急斜屋頂的建築,將嘉義打造為一座檜木香氣四溢的歐風城鎮。 ◎臺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   一九一九年,總督府於嘉義成立臺灣第一所專門培育林業知識的嘉義農林學校,兩年後改制為臺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簡稱「嘉農」。校園建築採全木造,主樓可見突出的

雙塔樓營造出穩重的格局,梁柱線條分割比例典雅優美。牆面採用雨淋板做法,外觀再塗上深色油漆,以防止木構造遇雨受潮而腐朽。學生在此學習,不但能親近擁有豐厚林產的阿里山這座大自然寶藏,也能在木造校舍中親身體驗木材的特性。  嘉農校史在日本時代的重要事件,不只是林產開發方面,還有體育活動的精彩表現。一九二八年學校成立野球部,一開始成績並不出色,後來聘請曾為日本甲子園名將的近藤兵太郎擔任教練,他採取嚴格管理和訓練,成績因此突飛猛進。

嘉義山區之道路致死蛇類的物種組成與特性

為了解決嘉義山區的問題,作者林思豪 這樣論述:

道路可視為一種生物多樣性的威脅指標,一些交通頻繁的道路會直接對野生動物造成道路致死(road-kill,或稱路殺)的傷害,使其野外族群量減少。本研究在嘉義縣的山區道路設置一條長327.5 Km的調查樣線,記錄沿線道路致死蛇類的物種及數量,並藉由各種蛇類之生態習性、道路特性、以及道路周邊棲地等角度,來探討可能影響蛇類發生路殺的因素。結果在2018至2019年的12個月調查中,共記錄有有5科26種522隻蛇類,其中以台灣鈍頭蛇(Pareas formosensis)共記錄有79隻為最多。所記錄蛇類的日活動模式大都屬夜行性種類(71.5%),而棲息習性則以地棲(37.2%)或半樹棲(43.9%)為

主。全年各月份所記錄的路殺數量變化大致有5-7月及9-11月等兩個高峰期,大多數路殺蛇類的體長比(測量體長/最大體長)均小於75%,而不同海拔區域之路殺蛇種組成與路殺密度均有所不同。道路彎度及道路兩側之護欄、無蓋水溝或檔土牆等阻隔物比例,可能影響蛇類移動而增高道路致死率,道路寬度介於5至7 m發生路殺事件的機率較高。而道路周邊的棲地組成則會影響道路致死蛇類的物種組成與數量。此外,本研究比較1998與2018年在相同247.5 Km的路殺蛇類調查資訊,結果發現2018年蛇類路殺密度僅5.59 (snakes/100Km),明顯比1998年的21.4 (snakes/100Km),其中又以0-50

0m的低海拔區域以及夏季的降低幅度較為明顯。綜合上述結果顯示,道路特性可能是影響蛇類道路致死的主要因素,道路周圍棲地則會影響道路致死蛇類的組成及數量。而近20年來,嘉義縣山區道路的路殺蛇類有大量減少的現象,其間可能影響因素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