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園區圳頭里里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 姜貞吟所指導 潘慧雯的 原客族群互動的社會資本:以大溪南興社區參與為例 (2019),提出大園區圳頭里里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族群關係、社會資本、客家、都市原住民。

而第二篇論文元智大學 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劉阿榮、謝登旺所指導 周偉群的 寺廟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桃園市八德區三元宮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寺廟、地方社會、三元宮、祭祀圈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園區圳頭里里長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園區圳頭里里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原客族群互動的社會資本:以大溪南興社區參與為例

為了解決大園區圳頭里里長的問題,作者潘慧雯 這樣論述:

2017年桃園大溪列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後,突顯客家在大溪發展的脈絡。南興為大溪各里之中,具有濃厚的客家文化之社區,隨著時間推進,被標示為客家社區的南興,在臺灣人口遷移的軌跡底下,吸納不同族群移住,社區進而成為多元族群的樣態。1980年代以前,南興為客家與閩南族群為主體的社區,伴隨著臺灣經濟結構的轉換,南興引吸來自花蓮與台東地區原鄉部落的原住民,這些移住到南興的「都市原住民」陸續在南興扎根,並在社區中形成兩個較為明顯的小型聚落。來自於異鄉的都市原住民與當地的客家居民在不同時期發展出不同的族群互動關係。 本研究欲探討南興社區族群互動的變化,透過訪談來理解不同時期的族群關係,藉由居民的社

區參與互動過程,來解析社會資本的網絡、互惠及信任元素之形成與積累,進而描繪南興社區的社會資本。研究結果發現,原住民因經濟因素與族群網絡移動到南興,原客互動關係隨著居民接觸頻率有著不同的發展面貌;社區里長對於原客居民而言,為一個重要的網絡節點,並以社區公共事務的架構之下,提供結構機會讓原住民參與社區組織;原客族群透過信任、文化與情感的互惠交流,積累南興社區的社會資本。

寺廟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桃園市八德區三元宮為例

為了解決大園區圳頭里里長的問題,作者周偉群 這樣論述:

本文主要研究寺廟與地方社會發展之關係,並以桃園市八德區之三元宮作為主要之研究對象。三元宮的位置緊鄰八德區之行政中心,是當地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具相關文獻記載,係於乾隆年間所創建,大正14年(西元1925年)重建,為八德區最古老的廟宇。主祀的神明為天、地、水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其名稱「三元」,即源自於此。三元宮的祭祀圈為八塊庄時期的「八塊厝」與「下庄仔」範圍,即現今八德區興仁里等11個里的區域。在臺灣的開拓史中,先民冒險渡海來臺,為了尋求精神上的寄託與慰藉,寺廟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整個移墾社會的開發歷程中,更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不只是地方的信仰中心,同時也與族群關係、政治、經濟、社教及文

化等發展息息相關。而三元宮與八德地方社會的發展關係也是如此,各項的宗教活動具有凝聚族群情感的功能,並且能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地方菁英邱、呂家族更藉由對廟務的參與及支持,累積其象徵資本,拓展並維持個人或家族的財富與勢力,對地方發展之影響相當深遠。此外,就政治人物而言,每到選舉期間寺廟就成為政治角力的重要場域之一,認為參與三元宮的各種宗教活動,就能獲得選民的認同,也使得三元宮與地方政治有著互利發展的關係。再者,三元宮的廟宇本身除做為祭祀的場域外,同時也是民眾閒暇期間,相互連絡情感的社會公共空間,除具有信仰傳承的功能外,各種回饋鄉里之善行義舉、祭祀活動與建築、裝飾藝術等,都具有社會文化的教育功能,在

潛移默化中灌輸信眾揚善懲惡的道德觀念。三元宮的歷史悠久,基於文化傳承與歷史保留的想法,希望能藉由此一研究提供相關的建議,以作為地方政府、三元宮以及後續研究者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