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彩虹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社團法人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寫的 雨過天青:2016-2019有你一起走的婚姻平權攝影故事書 和社團法人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的 雨過天青:2016-2019有你一起走的婚姻平權攝影故事書(限量贈品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東華天空有彩虹:升彩虹旗典禮活動的辛/欣路歷程也說明:我一直都期待自己服務的單位(東華大學,以下簡稱東華)能在多元性別教育推動上,不僅談尊重和包容性別少數學生,更要有積極的倡議活動,而升彩虹旗典禮就是象徵對性別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陳芷凡所指導 陳妍融的 原住民文學中的同志書寫—以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 《月津》、《山地話/珊蒂化》、《我長在打開的樹洞》為例 (2021),提出彩虹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原住民同志、原住民族文學、成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伍維婷所指導 何沁舫的 微光初探的同志從政之路-1980~2021年香港同志運動與參政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同志參政、同志運動、民主運動、政治機會結構的重點而找出了 彩虹旗的解答。

最後網站關於同運六色彩虹旗你該知道的(內有兒少不宜圖文) - 下一代 ...則補充:最近臉書興起了一股大頭貼換成同志「六色彩虹旗」的風潮,這是臉書為了慶祝美國6月26日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判決所新增的功能,只要進入特定網址,滑鼠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彩虹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雨過天青:2016-2019有你一起走的婚姻平權攝影故事書

為了解決彩虹旗的問題,作者社團法人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 這樣論述:

☆ 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婚姻平權、同性得以結婚國家的倡議、行動與修法歷程全記錄! ☆ 以攝影搭配紀錄與採訪,用圖像述說平權運動歷程的艱辛與淚水。 ☆ 台灣憲政與人權歷史上的驕傲,參與平權見證歷史的你我都該保留的世代記憶。 ☆ 行政院長蘇貞昌專文推薦。 ☆ 主要內容附有英文翻譯,台灣平權的寶貴經驗可以直接提供國際朋友參考。   Love Wins   台灣的婚姻平權運動於2016年再次引起社會關注與討論,而後從排入立院議程與民法修法一讀、大法官釋憲、公投挫敗,再到同婚專法通過,過程中經歷了各種風雨,曾以為看見曙光,卻又跌落黑暗,再努力奮起,終見雨過天青。   這幾年間的努力倡議與動員,有

許多動人的畫面與故事,值得講述與記憶,本書記錄 2016 - 2019 年同婚法案運動期間,婚姻平權大平台所看見的幕前與幕後珍貴畫面。   以現場相片訴說故事   本書分成「時間軸」、「序」、「概論」、「過程」、「故事」、「重返緊急會議」幾個部分,首先由快速回顧修法歷程大事記的「時間軸」開場。從2016年3月「尤美女立法委員與數個國內性別、同志組織、法界人士等共同組成『同婚修法小組』,定期討論民法修正方向及內容」開始,2016年底三個黨團在立法院提出民法修正案通過一讀,2017年5月大法官會議釋憲,2018年的公投對決,再到2019年5月《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通過,台灣成為亞洲

第一個婚姻平權的國家,相愛的人不再因為性別而無法結婚。   時間軸之後,接著是行政院長的推薦序文,在平權理念與保守現實間開創新局總是得頂下許多政治上的壓力與折衝;也有來自澳洲和美國的平權夥伴的祝賀序文,顯見婚姻平權讓台灣與國際接軌,台灣站到世界上別具意義的位置。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和彩虹平權大平台執行長呂欣潔的文章,也顯見這場運動從民間力量聯合組成不斷努力的進程。「過程」章節以相片訴說著三年多來的大大小小事件,從人民自發上街的宣傳請託到媒體活動、進總統府拜會,再到幾次大規模動員拚場拚人氣,從情緒高昂落到谷底再勇敢前行,種種大大小小的過程以眾多畫面紀錄呈現,重新喚起有你一起走過的同行記憶。

  影響運動人物的貼身訪談   除了動人時刻的紀錄,書中「故事」章節也收錄運動中各自努力發揮影響力的七位重要角色——尤美女×許毓仁、李懷仁、張懋禛、郭媽媽、温貞菱、李芝晨的參與運動故事,以推動法案進程的立委、政治幕僚、同志牧師、櫃父母解惑者、公眾人物、第一線志工種種不同的身分、角度,分享汗水與淚水交織的倡議過程,這幾段採訪不時透露當初難以公開明說的心情,這些都只有雨過天青之後方能撥雲見日。最後是「重返緊急會議」,讓當初匯集成大平台的各團體成員再次聚首,談談當年的祕辛與糗事。   中英文雙語呈現   為了讓國際朋友也可以瞭解台灣在這些年通過婚姻平權的歷程,本書最後一部分是英文版,將本書

主要內容譯成英文,期待台灣的經驗可以鼓舞更多世界上更多的人爭取平權,協助其他運動者在全球各處倡議公平與平等。   這些年,正因為有你,正因為有愛,我們才可以一起走過這趟難以相忘的旅程,才能為更加平等有愛的社會奠定第一塊基石。   這本書獻給每一位一起走過的你。 名人推薦   「許多人和我一樣,為同志朋友發聲,讓同志可以結婚,堅持的是一種素樸的自由、平等理念,因為沒有誰有權利歧視誰;但對那些長年備受歧視、不被公平對待的同志以及親人而言,這不是理念之爭,而是每一天的生活,是每一天切身感受的痛苦,而這生活裡的痛,其實一直存在於我們的身邊,我們卻渾然不知。」—— 行政院院長  蘇貞昌   「

社會有許多事情值得我們去理解、去學習、去改變。我會希望,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跟著所有人往更好的地方去。」—— 温貞菱

彩虹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歐洲國家杯在德國的比賽,發生觀眾拿著彩虹旗衝進場內,聲援LGBT團體,表達對歐洲足總與匈牙利的不滿。當天的比賽原本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要到現場觀賽,臨時改變行程。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2217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原住民文學中的同志書寫—以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 《月津》、《山地話/珊蒂化》、《我長在打開的樹洞》為例

為了解決彩虹旗的問題,作者陳妍融 這樣論述:

「原住民同志」涵蓋族裔和性少數兩個不同的社會群體,社會的差異關係構成群體,具有特定的集體性,在高度分化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著多重的群體認同。「原住民族裔」與「性少數群體」亦是在不同的社會關係過程中形塑而成,群體間並無一致的身份屬性。認知到人屬於不同社會群體的差異,重視群體內的差異,並非偏差的 在,才能望見自由民主的社會中壓迫與不正義依然 在,更能體現社會解放運動的價值。社會科學、性別與人類學(民族誌)領域的相關的研究中,已有以「原住民同志」作為思考面向之論述,尚未有研究者自文學的視角觀看與分析。近年來,以此群體作為創作題材之文本紛沓而至,其作品不只呼喚了群體內的差異,也召喚了外部群體的社會迴

響。「文字」作為一種載體,自黨外時期即承擔訊息的傳播,原運世代的報導 文學凝聚群眾力量,至當代與各式社會群體之議題有所呼應,都提供一個發聲 場域。除過往典型單一的的文化書寫,近年來原住民族文學之內涵開始出現不 一樣的身影,脫離抗爭壓迫的書寫,開始有較多「個人」的生活經驗。「敘述」在心理學的概念中有「療癒」的作用,透過文學創作將身體或心理的經驗 符號化,是一種象徵化的藝術,能在精神與想像中有療癒之效。因此本論文希 望透過「原住民同志」尋找原住民族文學的多重視角的閱讀。思考並回應以下 面向:一、擁有原住民族身份的同志,如何解讀自身與群體的差異。文本多以 個人相關經驗的題材進行書寫,展開其個人的當前

生活的文化 述。文本內 述之經驗均放入「成長」的脈絡觀看,透過書寫成長療癒自身,或使自身得到 成長,如:卑南族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和太魯閣族程廷《我長在打開的樹 洞》。二、關注並分析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與卑南族巴代《月津》中「原 住民同志」樣貌的呈現;原住民族裔/群體下的差異身份—性少數。探討在族群 認同的概念下,其差異在作品中之呈現。最後,探討文學作品如何同時豐富台 灣原住民族文學與同志文學的相關論述。

雨過天青:2016-2019有你一起走的婚姻平權攝影故事書(限量贈品版)

為了解決彩虹旗的問題,作者社團法人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 這樣論述:

☆ 限量加贈:大平台雙鋼印彩虹口罩乙個 ☆ 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婚姻平權、同性得以結婚國家的倡議、行動與修法歷程全記錄! ☆ 以攝影搭配紀錄與採訪,用圖像述說平權運動歷程的艱辛與淚水。 ☆ 台灣憲政與人權歷史上的驕傲,參與平權見證歷史的你我都該保留的世代記憶。 ☆ 行政院長蘇貞昌專文推薦。 ☆ 主要內容附有英文翻譯,台灣平權的寶貴經驗可以直接提供國際朋友參考。   Love Wins   台灣的婚姻平權運動於2016年再次引起社會關注與討論,而後從排入立院議程與民法修法一讀、大法官釋憲、公投挫敗,再到同婚專法通過,過程中經歷了各種風雨,曾以為看見曙光,卻又跌落黑暗,再努力奮起,終見雨過天青。

  這幾年間的努力倡議與動員,有許多動人的畫面與故事,值得講述與記憶,本書記錄 2016 - 2019 年同婚法案運動期間,婚姻平權大平台所看見的幕前與幕後珍貴畫面。   以現場相片訴說故事   本書分成「時間軸」、「序」、「概論」、「過程」、「故事」、「重返緊急會議」幾個部分,首先由快速回顧修法歷程大事記的「時間軸」開場。從2016年3月「尤美女立法委員與數個國內性別、同志組織、法界人士等共同組成『同婚修法小組』,定期討論民法修正方向及內容」開始,2016年底三個黨團在立法院提出民法修正案通過一讀,2017年5月大法官會議釋憲,2018年的公投對決,再到2019年5月《司法院釋字第7

48號解釋施行法》通過,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婚姻平權的國家,相愛的人不再因為性別而無法結婚。   時間軸之後,接著是行政院長的推薦序文,在平權理念與保守現實間開創新局總是得頂下許多政治上的壓力與折衝;也有來自澳洲和美國的平權夥伴的祝賀序文,顯見婚姻平權讓台灣與國際接軌,台灣站到世界上別具意義的位置。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和彩虹平權大平台執行長呂欣潔的文章,也顯見這場運動從民間力量聯合組成不斷努力的進程。「過程」章節以相片訴說著三年多來的大大小小事件,從人民自發上街的宣傳請託到媒體活動、進總統府拜會,再到幾次大規模動員拚場拚人氣,從情緒高昂落到谷底再勇敢前行,種種大大小小的過程以眾多畫面紀錄呈

現,重新喚起有你一起走過的同行記憶。   影響運動人物的貼身訪談   除了動人時刻的紀錄,書中「故事」章節也收錄運動中各自努力發揮影響力的七位重要角色——尤美女×許毓仁、李懷仁、張懋禛、郭媽媽、温貞菱、李芝晨的參與運動故事,以推動法案進程的立委、政治幕僚、同志牧師、櫃父母解惑者、公眾人物、第一線志工種種不同的身分、角度,分享汗水與淚水交織的倡議過程,這幾段採訪不時透露當初難以公開明說的心情,這些都只有雨過天青之後方能撥雲見日。最後是「重返緊急會議」,讓當初匯集成大平台的各團體成員再次聚首,談談當年的祕辛與糗事。   中英文雙語呈現   為了讓國際朋友也可以瞭解台灣在這些年通過婚姻平權的

歷程,本書最後一部分是英文版,將本書主要內容譯成英文,期待台灣的經驗可以鼓舞更多世界上更多的人爭取平權,協助其他運動者在全球各處倡議公平與平等。   這些年,正因為有你,正因為有愛,我們才可以一起走過這趟難以相忘的旅程,才能為更加平等有愛的社會奠定第一塊基石。   這本書獻給每一位一起走過的你。 名人推薦   「許多人和我一樣,為同志朋友發聲,讓同志可以結婚,堅持的是一種素樸的自由、平等理念,因為沒有誰有權利歧視誰;但對那些長年備受歧視、不被公平對待的同志以及親人而言,這不是理念之爭,而是每一天的生活,是每一天切身感受的痛苦,而這生活裡的痛,其實一直存在於我們的身邊,我們卻渾然不知。」

—— 行政院院長  蘇貞昌   「社會有許多事情值得我們去理解、去學習、去改變。我會希望,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跟著所有人往更好的地方去。」—— 温貞菱 作者簡介 社團法人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Taiwan Equality Campaign)   2017年,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同志人權法案遊說聯盟、GagaOOLala正式籌組「婚姻平權大平台」,為推動婚姻平權的落實,組織化進行政治遊說、社會倡議等行動。   2017年5月24日大法官釋憲,宣告現行《民法》未保障同性婚姻自由有違憲法,奠定了台灣為亞洲第一個保障同志婚姻的歷史定位,更引

發國際關注與媒體大篇幅的報導。2019年5月24日台灣同性婚姻法上路之後,婚姻平權的推動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因此,自2019年11月起,婦女新知基金會與GagaOOLala同志影音平台,因人力因素不再參與婚姻平權大平台的決策工作,轉為議題與活動的合作團體。   婚姻平權大平台更名為「彩虹平權大平台」,致力於透過政治參與、社會教育、國際合作等行動與工作項目,消除因性 / 別產生的各種不平等,讓友善同志成為生活的日常,邁向多元共好的台灣。   時間軸   序 -蘇貞昌 / 願陽光的溫暖始終在 -童子賢 / 婚姻平權的一小步,台灣人權的一大步 -Alex Greenwich / 一場帶來希望的運

動 -Freedom to Marry / 愛在台灣的勝利 -呂欣潔 / 雨過天青   概論   過程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 2021   故事 -尤美女 × 許毓仁 -李懷仁 -張懋禛 -郭媽媽 -温貞菱 -李芝晨   重返緊急會議現場   初心 The Calm after the Storm / English Version   推薦序 願陽光的溫暖始終在 行政院院長  蘇貞昌   《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文施行法》,寫著婚姻自由、人人平等的憲法權利,有著同志朋友一路走來的掙扎與血淚,字裡行間更有社會衝突與政治爭議的妥協痕跡。   

2019年5月17日,這部法通過了,象徵台灣終於跨越了歧視的社會鴻溝,跨進了一個多元包容的新時代。   就像每個新舊時代的轉移,從來不是一蹴可及;每個價值觀念的改變,也都來自於無數人的涓滴意念。這本書正記錄了許多或將在歷史長河裡被遺忘的故事,但一起走過的人會記得彼此的挫折、憤怒,以及溫暖與勇氣。   做為提出這部法案的行政院首長而言,這部法代表了行政院的態度,我有責任也有義務要讓這部法在立法院通過。但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牽涉價值的選擇、根深柢固的後天觀念,說服、溝通、折衝都是免不了的過程,理解和耐心更是必須,在法案沒通過前,我承認我也抱著忐忑的心情。但終究,這一天,多數的委員面對失去選

票的恫嚇威脅,仍然選擇了站在追求人人平等的這一方。   現在回頭看,也許雲淡風輕,但當時卻是殘酷的掙扎,事後有人回憶說,每按下一次表決鍵,就像是自己往自己身上插了一把刀,看見選票不斷的流失,但這一次,多數人勇敢的守著不退,讓台灣社會往前跨了一大步。   5月17日之後,生活和工作一切如常,每天依舊是亟待解決的繁重政務,一個會議接著一個會議,一個行程接著一個行程。但有一天,一個老朋友來拜會我,說有私事想和我單獨談,我略感詫異,但還是讓陪同會面的其他人迴避。偌大的會客室只剩我倆,這位朋友慎重的站定,向我深深鞠了一躬,起身後眼眶泛淚。驚訝之下,他對我說,他的女兒就是同志,多年來是家庭的痛,對女兒

遭受的歧視與折磨,既疼惜又不捨。現在終於法通過了,同志可以正大光明的結婚了,他要感謝我做的努力。   那一刻,我才深刻的瞭解到,許多人和我一樣,為同志朋友發聲,讓同志可以結婚,堅持的是一種素樸的自由、平等理念,因為沒有誰有權利歧視誰;但對那些長年備受歧視、不被公平對待的同志以及親人而言,這不是理念之爭,而是每一天的生活,是每一天切身感受的痛苦,而這生活裡的痛,其實一直存在於我們的身邊,我們卻渾然不知。   生活一直走,雨過天會青,會有陽光照下來,但願這生活裡的陽光,照亮那我們忽略太久、陰暗太久的角落,讓溫暖始終在。 婚姻平權的一小步,台灣人權進步的一大步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童子賢

  性別平等是世界人權宣言的重要目標,也是台灣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   多年來面對同志在社會上所受的不公平待遇而致常常必需隱藏自我,我深感遺憾與自省。因此我一直主張:台灣同婚平權,也是台灣進步人權。   同婚立法一定要成功,才會帶給社會新和諧、新進步面貌,我眼中的青澀台灣才能轉型成成熟台灣,更好的開朗的進步的公民社會,這是我們應該努力追求的新面貌。而同婚立法也不會妨礙任何社會既存異性婚姻的幸福快樂。   從2019年5月14日到5月17日,當我們把同婚立法推進到最後關鍵的倒數階段,令人緊張、期待、興奮。當立法院蘇院長主持朝野協商,進行不同版本三個法案辯論,並逐條討論通過的緊張時刻,我自己

也在青島東路上,與上萬群眾一起靜坐。而這立法院旁的小小馬路,成千上百的彩虹旗飄揚,愈來愈多的熱心市民湧入。看著來自四面八方湧入的熱血朋友,看著義工揮汗如雨,聽著廣場擴大器不斷宣佈法條的協商進度,我知道這是歷史性的一刻。   現場不斷傳出鼓掌、唱歌、喊加油聲!我深深為台灣社會的學習與進步感動與驕傲。我對於台灣公民與輿論能透過辯論、思考、再辯論、再思考,而達成這樣的成就而驕傲。   社會不是沒有缺點,社會尚待努力改正的議題,在政治、經濟、法規上,猶待改善的還很多⋯⋯在外籍移工、獨居老人、所得貧困、受虐兒童、短期契約工、流浪動物等議題上,陽光照不到的角落還很多。   但是我們從同婚法案立法開始

,已踏出勇敢的一步,讓性平在家庭中在社會上得到法律的保障,這是重要的關鍵一步。讓我們再次說,留下見證不要忘記2019這歷史關鍵的一刻:婚姻平權的一小步,台灣人權進步的一大步。我們為自己為台灣贏得值得期待的明天。 一場帶來希望的運動 澳洲婚姻平權協會(Australian Marriage Equality)理事長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NSW)議會雪梨市議員 Alex Greenwich   台灣在逆境與不確定中邁向婚姻平權的旅程,為全世界倡議同志社群與家庭人權的工作者們帶來了希望。這場激勵人心的運動建立了社會大眾的支持、在法律層面上提出挑戰、利用公投捍衛社群權益,並且贏得台灣政治人物在情感與

理性上的認同。   台灣所遭遇的挑戰和澳洲與美國相似,這兩個國家都很榮幸得以為台灣傑出的同運工作者提供支持與鼓勵,讓他們開創新的局面,使婚姻平權在第一個亞洲國家獲得落實。   婚姻平權在台灣正式入法的這天(2019年5月24日)是一個值得歡慶的日子。在迎來這一天前,堅定投身於此議題的倡議工作者和志工經歷了多年來各種令人情緒激盪又耗費心神的收穫與失落,而如今他們將可以分享自身的成功經驗,為未來的運動提供幫助。   我們必須盡力在許多其他國家推廣婚姻自由,而台灣、亞洲和世界其他角落也依舊面臨許多挑戰。這場運動的勝利將有助於幫其他國家打下基石,並再次肯定宣告,同志屬於每個家庭、職場、宗教、社群

和國家的一份子,並應該要受到法律平等和公平的對待。   在個人層面上,我想要感謝台灣的婚姻平權運動和澳洲與全球的倡議者一同合作。我們從台灣的旅程中學到許多,而台灣也將繼續激勵我們實現更多目標,並協助其他運動者在全球各處倡議公平與平等。 愛在台灣的勝利 美國推動婚權組織Freedom to Marry Evan Wolfson, Thalia Zepatos, Cameron Tolle   台灣最高法院於2017年5月的釋憲結果肯定了婚姻自由,也為接下來同志平權漫長曲折的奮戰揭開序幕——從憲法法庭、到公投票箱,又回到了立法院。這兩年,代表著反同方有充足的時間試圖阻礙婚姻平權。   婚姻

平權大平台深知,為了讓台灣成為第一個贏得婚姻自由的亞洲國家,團隊要打造一場堅實的全國性運動,一場動員政治決策者、並把同性伴侶故事帶到台灣民眾眼前的運動。這領悟反映了我們(美國推動婚姻平權的團隊「Freedom to Marry」)幾個世代掙扎中所學到的教訓:安撫這類恐懼最好的方式,是訴說渴望結婚的同性伴侶們與親友互相支持的故事。   當台灣反同方強行將婚姻平權推向一場全國性公投,儘管我們相信,家庭的尊嚴不應以此決定,但藉由公投,我們的對手不經意地在台灣史上開啟了一場針對同志的大型對話,讓運動者去建立一個立基在台灣家庭、扎根於在地價值的大型草根運動。婚姻平權大平台成為全球所見過最令人驚豔的大型

婚權運動之一。   大平台四處尋找台灣民眾表露自己支持婚姻平權的心聲。從90歲阿嬤、父親支持同志女兒的轉變旅程,到已在一起超過三十年的男同志伴侶,這些故事透過各種媒體在全台廣泛傳播,同時對每一個台灣人昭示,婚姻平權不只與同志有關,更與台灣價值有關。   2019年5月,台灣取得了亞洲在婚姻自由上的首次勝利,引起全球歡慶。隨著這場勝利持續融入日常生活,如今有60%的台灣民眾支持婚姻平權,這證明了,當我們移除激烈言詞和恐嚇策略,讓人們看到真實已婚伴侶,多數人都能理解,結婚的同性伴侶並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事實上還可能讓國家變得更強大。   在未來許多年間,我們都會感受到台灣的歷史性勝利所帶來的

長遠影響——在亞洲的同志運動中,更在那些彼此許諾的同性伴侶的生活中。 序 雨過天青 彩虹平權大平台執行長  呂欣潔   那段時間我們總在街頭相見——大型集會、街頭記者會、遊行、戶外抗議行動,在一些很重要的時刻,雨水也澆不熄我們的決心。   2016年12月10日,25萬人集結在凱道前,是太陽花運動後台灣最大的街頭集會,「為婚姻平權站出來」音樂會,三十幾位藝人連番上陣,經費不足又沒有足夠經驗的「同運團體」們,讓好幾位妝容精緻的女藝人淋著大雨表演,到最後,台下十幾萬人卻也都沒有離開。   2019年5月17日那天,立法院內正在進行最後的法案投票,在雨中,我們見證著同婚法案一條一條的表決著

,雨下得之大,分不清楚我們臉上的是雨水還是淚水,在拍板定案那刻,天空從雲層中露出了陽光,彩虹出現在眾人的頭頂上,雨水和淚水都被陽光曬乾,撥雲見日大概就是這種感覺,而我們都破涕為笑,不敢相信台灣社會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在我們的眼前,走到這一步。   從2019年5月24日那天起,台灣成為了亞洲第一個同性可以結婚的國家,至今已有超過6000對同性配偶在這塊土地上締結婚姻、組成國家所認可的合法家庭,甚至有不少人也透過海外人工生殖的協助,擁有了孩子。在這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組成是個大型的有機體,當同志成為了這個國家能夠合法進入婚姻制度的一員,許多不同的故事也開始在各個角落發生、在不同的社群中產

生改變的契機,而我們的下一代,將會迎來將平權與更多元的故事深植內心的未來。正因如此,我們希望在一切變得理所當然之前,記錄下這看似不可能的改變。   這是一場扎扎實實要聚集眾人之力才能合作實現的運動,三十年來台灣社會和同志社群的起伏與挑戰,絕非用三言兩語能夠呈現,此書嘗試從大平台的角度出發,將2016-2019這三年多來的日子所經歷的點滴用影像與文字稍加紀錄下來,近四年是不短的日子,紙短情長,要說的故事太多,或不夠完整,只盼我們都能記得這段共同努力的、前所未有又難以被遺忘的歷史。   這本攝影故事書是獻給每一位為婚姻平權運動付出的人,不只是在台灣的你們、也有在世界各地的好多好多夥伴們;不只是

現在的我們,更有過去的每一份努力與血淚。我也想藉此機會,感謝支持大平台的朋友,以及所有過去與現在參與在大平台工作中的夥伴,我們挑戰了作為運動者在意志與體力的極限、人跟人與團體之間合作的極限、以及學習了如何放下自我意識邁向共好,為同一個目標共同前行尋找前進的方法,或許過程並不全然的美好,但相信在我們的生命中都是重要的學習。   未來平權之路仍顛簸,但有眾人之力,改變一定會發生!   故事1尤美女 × 許毓仁尤美女,時為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現為律師許毓仁,時為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現為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秘書長 在尤美女和許毓仁兩位還擔任立委時,當年他們的辦公室恰好在同一層,他們時不時在電梯前

碰面,並重複以下對話:「我會問他:『啊你們國民黨現在怎麼樣?(笑)』。」「我就會說『我不知道』,反問她民進黨怎麼樣,她就會說她『也不知道』。」這段對話反映的,或許是兩位在推動同婚法案時有多邊緣。2019年5月,《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投票日前,民進黨所有協商都將尤美女排除在外,「他們理由是說,反正我要講什麼他們都知道了,可能怕我去跟對方起衝突吧。」好長一段時間,時不時會有選區立委抓著她說,「尤美女我會被你害死」。許毓仁的狀況當然也沒好到哪去,身為政壇菜鳥,照三餐被黨內大老施壓「不要出聲、不要投票、不要吵」,表決前一天,他也接到了關切電話:「我被勸說不要發言,但投票前還是上台講了。下來

之後坐我旁邊的委員就說:『我不是叫你不要上去講嗎?』之後我每按一個贊成,他就一把火燒起來。」他回憶此事,有點調皮地說,想知道是哪一位委員,大家就自己上網查查看吧。------- 為人權,逆風三十年為了支持同婚,兩人將被討厭的勇氣補好補滿。對尤美女而言,婦運背景絕對是她能支撐下去的原因,「參加婦運之後,開始有自信,我不再在乎別人的眼光。我所在乎的是自己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對是錯,還要為自己負責。」1980年代加入婦女新知基金會,攤開戰績,洋洋灑灑,性別工作平等、子女姓氏修法都有她在背後大力推動。進入立院後更是火力全開,家事事件法、夫妻財產制、通姦除罪化,越艱難越要推,雖千萬人吾往矣。2012年,尤美

女第一次提出同婚民法修正案,到2019年同婚以專法形式通過,走了七年,路程磕磕碰碰,令人沮喪的事不少,但她從未想過放棄。「我從事婦運三十年,跟婦女權益有關的法案,幾乎每一個都要將近十年的時間,而且都是在一個事件爆發,不是有人去世就是有人受傷的情況下才能夠通過。」

微光初探的同志從政之路-1980~2021年香港同志運動與參政研究

為了解決彩虹旗的問題,作者何沁舫 這樣論述:

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岑子杰、張錦雄和韋少力三位同志候選人當選為區議員。他們的背景具相似之處,皆於同志運動圈耕耘多年,亦為民主運動的倡議者。究竟香港政治機會結構產生什麼樣的變化,使同志得以藉由選舉進入體制內呢?本文假設政治機會結構對香港民主運動和同志運動的發展有重大影響,而兩者的發展會影響同志進入政治體制內的機會。透過文獻分析法及訪談法,爬梳1980~2021年香港政治結構、社會運動和同志參政的相關資料;訪談六位同志議員與同志友善議員,了解他們從政前的經歷、參選動機及對同志議題的見解。最後綜合整理文獻和訪談內容,並運用政治機會理論分析之。本研究發現,影響1980~2021年香港同志參政的

政治機會結構,有以下六項:第一,港英時期民主改革;第二,《基本法》;第三,人權條例制訂與推動;第四,國民教育科的推行;第五,《逃犯條例》及《刑事互助條例》;第六,《香港國安法》。上述政治機會結構,導致多場抗爭行動出現,同志亦參與其中,逐漸成為民主運動核心成員,同志運動與民主運動的發展產生密切連結。從同志參政者的經驗,可得知每項政治機會結構產生的威脅或機會不一定作用在全部的同志參政者身上。這些參與民主運動的同志,他們被動員的結構高度重疊,對現況會產生共同解釋。當他們對政治機會結構的變化有相同回應時,會使他們面臨到相似的政治機會或威脅。港英時期的民主改革、人權條例制訂與推動跟《香港國安法》這三項政

治機會結構,對這個時期的民主運動和同志運動發展很重要,影響了每位同志參政者,建構同志日後參政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