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轉型正義紀念園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德國轉型正義紀念園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濟民等44位寫的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年報2021[軟精裝] 和曹欽榮的 自由遺產:台灣228、白恐紀念地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學術推廣-111年「借鏡.看見」轉型正義電影沙龍也說明:內容:電影以台灣「白色恐怖」(1949-1992)作為主題;探討威權時期個人的處境以及其巨大的影響,電影中重要的情節與場景係來自六張犁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紀念公園的發現過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和台灣遊藝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林明昕所指導 吳仲民的 精進台灣轉型正義—以韓國和西班牙為師 (2020),提出德國轉型正義紀念園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轉型正義、法治國原則、整全性途徑、真相調查、歷史記憶、促轉條例、黨產、國家人權機構。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人權碩士學位學程 陳瑤華所指導 吳佩儒的 看不見的白色恐怖:再現身心障礙者與人權博物館 (2020),提出因為有 身心障礙者、人權博物館、再現、《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納粹大屠殺、白色恐怖的重點而找出了 德國轉型正義紀念園區的解答。

最後網站江宜樺:台灣的轉型正義及其省思則補充:世界著名的紀念館很多,譬如德國、法國、以色列、波蘭等國為了紀念被納粹屠殺的猶太人所興建的「大屠殺紀念館」、南非為了記取種族隔離政策之教訓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德國轉型正義紀念園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年報2021[軟精裝]

為了解決德國轉型正義紀念園區的問題,作者陳濟民等44位 這樣論述:

  2021年初夏,國內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升全國至三級警戒,藝文產業再次遭受重擊。文化部借鑒前年經驗,迅速因應,展開「紓困4.0」,本局第一時間受理申請,核發紓困款項,輔導協助有形文化資產場域與無形文化資產工作者穩定基本生計。於疫情趨緩後,本局復投入辦理文化資產藝文振興活動,重啟展演舞台,創造工作機會,於推廣中凝聚保存共識,在演出裡傳承文化美學,發展文化資產永續發展新模式。   在疫情考驗下,本局加快文化資產數位轉型腳步,優化「國家文化資產網」、「水下文化資產資訊網」等入口網站功能,提供更優質的數位服務與資料整合。在文化資產數位保存方面,更未停下腳步,202

1年以非破壞性檢測技術,定位國定古蹟維生管線配置圖,提供實用資訊,完善日常維護管理及修護作業。   本局自2017年起推動「再造歷史現場計畫」,落實文化治理,連結歷史想像,於2021年取得可喜的階段性成果,各縣市政府專案計畫陸續完工結案,並迭獲   「2021國家卓越建設獎」、「110年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獎」、「文化部第45屆金鼎獎」及「德國紅點產品設計大獎」等獎項肯定。   文化資產承載著這片土地的歷史記憶與地方情感,見證各族群文化傳統,無形文化資產之傳承,尤能彰顯地域獨特性與多元性,2021年本局配合「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授證典禮及特展」,以新增13名

保存者、1個保存團體之藝術成就及作品為主軸,呈現國寶藝師生涯,彰顯國家尊崇之美意,提升各界文化資產保存觀念。而各項保存傳承活動,仍持續耕耘,不因疫情而中止,使大眾能更深入尊重及欣賞各族群傳統藝術之文化特色與內涵。   在原住民族文化資產方面,2021年本局協助進行「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和解小組」文化資產議題相關工作,發布「原住民族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空間紀念補助作業要點」,以有效保存族人空間記憶,同時推展原住民族小米文化傳統知識、部落口述傳統、國寶及重要古物等相關溯源研究及傳承推廣,帶動原住民族文化復振。   文化資產是全民共享的寶藏,也是各族群交會融合的珍貴紐帶。在政府與民

間共同努力下,必能攜手前行,走出文化資產保存更寬廣的未來。

精進台灣轉型正義—以韓國和西班牙為師

為了解決德國轉型正義紀念園區的問題,作者吳仲民 這樣論述:

台灣民主化成果已列世界頂尖,轉型正義的實踐卻相當有限,原因可能是政權實質承繼自威權政權而多所制肘。為了達成鞏固民主、保障人權、避免悲劇重演的目標,台灣人應如何進一步追求轉型正義實踐?為針對台灣特殊的歷史脈絡找出在地化方案,考量德國「刑事追訴模式」難以複製,故自第三波「變革式」民主化國家尋求良策。其中韓國民主派政治實力堅強,及早完全執政與清算傳統有益於轉型正義實踐,包含有限的刑事追訴、與全面的真相調查在內,其整全性途徑深值效法。而西班牙有賴「遺忘之約」緩兵,三十年轉型正義空窗期後迅速實踐亦有可觀之處。台灣雖非民主派主動遺忘,但威權世代居社會中堅,民意趨避風險,威權遺緒盤據國會,轉型正義法治難行

。民主化三十年始迎來台灣國會首次輪替,終於有了實踐轉型正義的良好環境,《不當黨產條例》、《促轉條例》、《政治檔案條例》先後通過,雖多受爭議亦非無缺漏,然透過民主法治的進展,整全性轉型正義工程終於開啟。爬梳韓、西、台民主化與轉型正義歷程後,本文認為:民主必須穩固轉型正義始有所憑藉而能收效,避免威權復辟乃為前提要件,此間民主深化與轉型正義互為目的應齊頭並進。在確立以法治國原則為前提進行轉型正義工程之後,應師法韓國以整全性實踐建立正當性,及西班牙以迅速除去威權符號填補空窗,亦應面對錯縱複雜的歷史記憶,在去威權化之餘處理多重去殖民化之難題。更進一步要求,應處理轉型正義中較受忽視的性別議題,並及早建立符

合巴黎原則的國家人權機構避免人權侵害以為精進。

自由遺產:台灣228、白恐紀念地故事

為了解決德國轉型正義紀念園區的問題,作者曹欽榮 這樣論述:

台灣第一本討論歷史遺址、紀念館和黑暗觀光混合的專書, 喜愛旅行的您,遇見了另類博物館遺產。   本書為了年輕世代認識父祖前輩的文化遺產而寫,作者繼2016年出版《奇美博物館:幸福夢想》,深受讀者喜愛,再度匯集過去文章,嘗試解開觀眾對國內外紀念性(或不義)文化遺產及博物館的好奇密碼。   書中從旅行者視角談到黑暗觀光、和觀眾的紀念行為。每個人旅行國內外時都會碰到黑暗歷史的機會,例如在歐洲的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戰爭館。東亞這類的博物館也不少,中國以抗日紀念館最多。   離台灣最近的琉球,因為沖繩戰有平和祈念資料館、姬百合平和祈念館;日本本土九州長崎、本州廣島兩處著名的原爆資料館,每年8

月15日戰爭結束那天之前,原子彈轟炸日紀念儀式,常常登上國際新聞版面。這些現象是記憶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在台灣每年228紀念日、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紀念爭取人權的受害者,紀念日被視為國家重要儀式,也以228、白色恐怖之名成立紀念館。高雄旗津設了一座小小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在台灣,紀念二戰戰亡者普遍不受重視,為什麼?書裡最後一章討論紀念館和跨文化的關聯。   台灣還有民間成立的陳文成博士紀念室、鄭南榕紀念館、慈林台灣民主運動館等,每年舉辦不少人權、自由主題的活動。作者曾經參與台灣官方、民間紀念館的規劃、設計,更投入田野採訪工作,書中分享紀念館的獨特觀點。

  有多少人曾經去過以上列舉的這些博物館?如果您去過任何一館,也去過「中正紀念堂」看過展覽,對來自國外不同國家的訪客,更為好奇他們為什麼來這裡?想要知道什麼?「黑暗觀光」能告訴訪客為什麼嗎?   21世紀全球現代紀念館事業更發達,和黑暗觀光有關,最新開館的美國紐約世貿911國家紀念博物館,每年預計參觀人數五百萬人,您好奇嗎?   作者20年來豐富的實務經驗,書中談遺址的遺產效應、紀念館個案的各種現象和作用,更具說服力。另類書寫我們面對不遠歷史的痛苦、晚近事件的悲傷,帶給讀者向上昇華的鼓舞力量,激勵今天和未來。  

看不見的白色恐怖:再現身心障礙者與人權博物館

為了解決德國轉型正義紀念園區的問題,作者吳佩儒 這樣論述:

經由爬梳德國納粹迫害人權的歷史與博物館進行的轉型正義工程,說明看不見身心障礙受難者的身影。台灣從威權體制走向民主化三十年,在面對白色恐怖所造成的大量人權侵害行為時,缺乏破除對政治受難者刻板印象,因而在追求真相和釐清加害體制以進而改革的過程中,難以全面地涵蓋多元的群體,尤其必須探討被迴避與飽受社會汙名的身心障礙受難者,如何翻轉長期失語的現象,才能促使其能在與其他人平等基礎上一同參與社會,成為省思歷史正義的一份子。本研究在人權博物館學和台灣國內法化《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簡稱為CRPD)的背景下,以及基於奧許維茲-比克瑙集中營博物館、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和加拿大人權博物館如何再現身心障礙的博物館

實踐,加上CRPD所強調的身心障礙者主體性與不歧視的理念,提出人權博物館再現身心障礙的策展原則。最後,透過障礙者呂文成、許席圖和寧人的發聲,以及針對台灣唯一以人權命名的國家級博物館,即國家人權博物館,再現身心障礙的檢視,反思人權博物館未來如何策劃符合前述策展原則和CRPD的白色恐怖身心障礙再現,予以開啟普遍人權基本自由保障的重要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