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西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描寫西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墨浪子寫的 西湖佳話(三版) 和焦桐 主編的 文學的餐桌︰飲食美文精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民 和廣西師範大學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林桂如所指導 許庭慈的 《禪真逸史》、《禪真後史》之成書、出版與傳播 (2021),提出描寫西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禪真逸史》、《禪真後史》、杭州出版、陸氏翠娛閣。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應用中國文學系 陳德昭所指導 王世鋒的 《紅樓夢》之歲時禮俗與文學功能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紅樓夢、歲時、禮俗、文學功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描寫西湖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描寫西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西湖佳話(三版)

為了解決描寫西湖的問題,作者墨浪子 這樣論述:

  杭州西湖以具有靈秀之氣聞名於世,而歷來與西湖有關的人物與事蹟,早已膾炙人口,廣為流傳。清初擬話本小說《西湖佳話》即以此為主題,它集西湖名勝導覽、歷史典故與人物傳奇於一身,取材廣泛,描寫鮮明,內容引人入勝。其中如白居易、蘇東坡之文章,岳飛、于謙之忠烈,濟顛、蓮池之道行,小青、蘇小之風流......,一書在握,不僅可臥遊西湖,傳奇人物、風流事蹟也盡在眼底。本書據現存最早之金陵王衙本,校以芥子園珍藏本,並加簡明注釋,幫助讀者品賞西湖佳景佳話。

描寫西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清明上河圖》簡介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準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作者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中國北宋時期人,少年時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遊學,後習繪畫,尤擅畫舟車、市街、橋樑、城廓等等,自成一家。徽宗朝任職翰林圖畫院,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的代表作,曾經為北宋宣和內府所收藏。絹本、淡設色,高24.8釐米,長528.7釐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今《清明上河圖》尚存,是《東京夢華錄》、《聖畿賦》、《汴都賦》等著作的最佳圖解,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不只繼承發展了久己失傳的中國古代風俗畫,尤其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
全圖分為 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 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 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 "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 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 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樑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杆,以便船 只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裡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 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裡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 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紮"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樑、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準。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託張擇端的臆造本。

《禪真逸史》、《禪真後史》之成書、出版與傳播

為了解決描寫西湖的問題,作者許庭慈 這樣論述:

    本論文是以明代小說《禪真逸史》、《禪真後史》為主要研究對象,分五章論述。  第一章由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言起,藉由小說版本的考釋確立研究方法,並綜合諸家前輩研究成果,將研究範圍界定在明代天啓崇禎年間,於杭州地區刊成之小說——《禪真逸史》、《禪真後史》,用以導出問題意識,探究禪真小說的編纂。第二章聚焦《禪真逸史》,考察小說原刊本十五人序文的編寫策略與其清刊本圖像的取材,兼涉其他清刊小說的插圖,以得知《禪真逸史》在明、清兩代的成書。第三章關注《禪真後史》及其出版者陸氏翠娛閣的出版品,釐清其與禪真小說作者清溪道人的關係,再結合《魏忠賢小說斥奸書》、《遼海丹忠錄》與《型世言》論《禪真後史》情節

素材之運用,發掘四部小說的共同書寫。第四章將禪真小說置於東亞漢文化圈中,探析小說於日本江戶時代、韓國朝鮮時期的傳播情形:於日本方面,運用眾多禁書目錄,考察渡來書籍與《禪真逸史》遭禁與解禁之由,還原小說東傳時之經歷;於韓國方面,對讀《中國小說繪模本》與《禪真逸史》明原刊本圖像,探究二圖像敘事的異同,以得知中朝對於小說情節呈現之傾向。第五章則是結論,將由小至大、由細而寬、由個別至整體、由本地至外地的將全文論述歸納與收束,期待能呈現更多新的風貌、新的課題。

文學的餐桌︰飲食美文精選

為了解決描寫西湖的問題,作者焦桐 主編 這樣論述:

20世紀的中國文人懷鄉散文中,『故鄉的食物』是其永恆的主題。文人們背井離鄉,漂泊異域,只能通過抒寫個體生命的味覺記憶,在鄉愁與食物的天然聯系中,凸顯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堅持。 梁實秋的豆汁兒,唐魯孫的豌豆黃,張曉風的酸梅湯,董橋的涼拌小菜,大多是些以俗為雅的日常吃食。文人們或引用前人著述,或述說對故鄉購物的一往情深,在說味與品味中,體現可貴的平民精神,在味覺與語言的關系中,把玩中國語言的文化魅力! 說味,玩味,得味,回味…… 編者簡介 焦桐,1956年生于台灣高雄市。現任教于台灣中央大學中文系。已出版著作《咆哮都市》《失眠曲》《完全壯陽食譜》《我邂逅了一條

毛毛蟲》等。 編者自嘲 我本來不會烹飪,為了寫《完全壯陽食譜》,認真研究廚藝。後被誤會為美食家,常應餐館之邀去“試吃”,因為死要面子,只好努力去裝點飲食方面的常識。我恐怕太貪吃了,到處暴飲暴食,從前一個月比一個月胖,後來是一天比一天胖,現在竟一餐比一餐胖。 焦桐 緒言 梁實秋 粥 唐魯孫 北平的甜食 梁容若 豆腐的滋味 吳魯芹 雞尾酒會 馬逢華 餛飩,燙面(食交)兒,粉漿面 逮耀東 多謝石家 陳若曦 酒和酒的往事 劉大任 魯香 張曉風 戈壁、酸梅湯和低調幸福 董橋 大將軍的涼拌小菜 周志文 泡沫紅茶 李繼孔 三“菜”一生 梁正居 辦桌 遠人 口腹 李黎

食有魚 廖玉蕙 排骨面的魅力 李昂 黑手黨與提拉米蘇 李潼 鴨(月賞)與糕碴 楊健一 賣面炎仔 焦桐 論吃魚 黃寶蓮 司命灶君 盧非易 尋找杯底的秘密 簡(女貞) 肉欲廚房 林銓居 煲湯 陳建志 紐約,美食共和國 迷走 玩葡萄酒的方式 劉富士 蒜頭 林祖業 (口茲)(口茲)作響的微醺記憶 琦君 團圓餅 林太乙 母愛拌在肉松里 林文月 蘿卜糕 隱地 餓 席慕蓉 劉家炸醬面 愛亞 生素情事 蕭蕭 蘿卜與蘿卜干 顏昆陽 魚丸、煎蛋與夢想 林清玄 冰糖芋泥 方杞 母親的切菜聲 周芬伶 酸柚與甜瓜 方梓 嫁茄子 李昕 尋常食物好氣味 柯翠芬 酒與補品的故事 高自芬 地圖 韓良露 阿嬤的滋味 蔡珠兒 甜菜

正傳 陳文玲 台北廚房筆記 宇文正 來自大食帝國的人 柯裕(�分木) 蛤蜊的氣味 徐國能 刀工 高翊峰 料理一桌家常 紙上得來味更長 陳平原 日本著名中國學家竹內實來北大訪問,我在勺園設宴款待。席間,竹內先生對一道普普通通的“宋嫂魚羹”大加贊嘆,說是年輕時在京都大學念中國文學,就記得了這個菜名,沒想到幾十年後,竟能在北大品嘗到,真是奇妙。看老先生如此陶醉,一臉幸福的感覺,我們這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也只好跟著頻頻點頭。幾個月後,《竹內實文集》中文版在京發行,竹內先生見到我,又提起那無法忘懷的宋嫂魚羹!我當然知道,不是北大勺園廚藝高超,而是因這道菜,勾起了

他對于少年生活的美好記憶。 宋嫂魚羹是杭州名菜,主要原料是鱸魚、火腿、竹筍、香菇等,以鮮嫩滑潤,味似蟹肉著稱。俞平伯在《略談杭州北京的飲食》中,提及自家20年代所撰《雙調望江南》,其中有這麼幾句:“樓上酒招堤上柳,柳絲風約水明樓,風緊柳花稠。魚羹美,佳話昔年留。”前面描寫西湖樓外樓,後面提及“魚羹美”,當然說的就是宋嫂魚羹了。俞文稱:“宋五嫂原在汴京,南渡至臨安(今杭州),曾蒙宋高宗宣喚,事見宋人筆記。其魚羹遺制不傳,與今之醋魚有關系否已不得而知,但西湖魚羹之美,口碑流傳已千載矣。”所謂“魚羹遺制不傳”,可能不太準確。因為,所有關于浙江菜(或杭州菜)的介紹,都會對這道名菜言之鑿鑿,而

梁實秋《瓦塊魚》也提及京城里的廣和居菜肴豐美,但“百年老店,摹仿宋五嫂的手藝,恐怕也是不過爾爾”。不敢保證北大勺園的宋嫂魚羹味道正宗,但北京城里很早就引進了這道杭菜,應該不成問題。 我相信,對北大勺園的宋嫂魚羹贊不絕口的竹內先生,沒有興趣分辨這魚羹到底是八百年前的“遺制”呢,還是今人想當然的“再創造”。對于很多文化人來說,菜好不好,能不能給他留下極深的印象,一是口感,二是氛圍,三是聯想。因此,能讓文人眉飛色舞的菜,往往都有典故——既含“古典”,也含“今典”。也就是說,不只隱藏著歷史傳說,還與自家的生活經歷有某種聯系。這樣的美味,才值得你再三咀嚼與贊嘆。 對于職業的美食家來說

,我的說法過于武斷;但如果將其限制在不只喜歡美昧,而且喜歡談論美味的文人學者,這“定律”大概可以成立。不能說美昧跟金錢毫無關系,但美味確實羼雜了很多人文因素——歷史記憶、文學想像、人生況味、審美眼光等,都嚴重制約著你的味覺,更不要說關于美昧的陳述與表彰。 就拿宋嫂魚羹來說,俞平伯所說的“事見宋人筆記”,大概是指吳自牧的《夢粱錄》與周密的《武林舊事》。前者在卷十三“鋪席”中,列舉“杭城市肆各家有名者”,其中就有“錢塘門外宋五嫂魚羹”;而後者的記載更為精彩。淳熙六年(1179)三月十五日,宋高宗趙構登御舟閑游西湖,來至錢塘門外: 時有賣魚羹人宋五嫂對御自稱:“東京人氏,隨駕到此

。”太上皇特宣上船起居, 念其年老,賜金錢十文,銀錢一百文,絹十匹,仍今後苑供應泛索。(《武林舊事》卷七‧乾淳事親) 如此佳話,關鍵不在宋五嫂的手藝,而在太上皇的心理。為何賞金賜銀?你以為真的因魚羹格外鮮美,龍顏大悅?不,是宋五嫂之“自稱東京人氏,隨駕到此”,勾起了孤家寡人的滿腹心思。南渡之初,朝廷猶存恢復中原之意,否則國都怎麼會叫“臨安”呢。這里獎勵的,既是廚藝,也是故國之思——起碼作者周密有這個想法。周密(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原籍濟南,後居湖州(今浙江吳興)。《武林舊事》之描摹都市風情,記錄先朝舊事,以及表達“時移物換,憂患飄零”的感慨,尤為後人所稱道

。《四庫總目提要》除表彰其一近雅’之言不謬”外,更欣賞其別有幽懷:“遺老故臣,側惻興亡之隱,實曲寄于言外,不僅作風俗記、都邑簿也。” 不只宋嫂魚羹如此,不少名菜都有類似的經歷——當初的創作者確有寄托,只是在流傳過程中,逐漸被人淡忘了。幾年前,編《中國散文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我曾打破常規,選錄了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山家清供》不僅是“食譜”,其強調鄉居中的“粗茶淡飯”,蘊涵著某種文化精神。在介紹具體飲饌時,作者不限于烹調方法,而是插入詩句、清言、典故,甚至自家生活見聞,如此夾敘夾議,大有情趣。其實,這正是中國談論飲食的文章及書籍的共同特色:不滿足于技術介紹,而是

希望兼及社會、人生、文學、審美等。 也正因如此,能否產生眾多關于美食的美文,不只關乎作家的學識與才情,更受制于整個大的文化氛圍。十幾年前,我和錢理群、黃子平為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十卷本的“漫說文化叢書”,《閑情樂事》一冊由我負責,其中就選了若干談論飲食的文字。當時的感覺是,抗戰軍興,此類文章便基本絕跡;偶爾有,也是嘲諷“前方吃緊,後方緊吃”。1950年代以後,大陸的政治環境,顯然不適合于此類文章的生存。直到改革開放的1980年代,才有了汪曾祺、陸文夫的美食文章,以及張賢亮的饑餓記憶。 相對來說,台灣作家比我們幸運,以美文寫美食,這條線,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沒斷。不管是早年的側重懷

人懷鄉,還是後來的突出文化差異與審美感受,都有上乘的表現。此前也曾拜讀過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唐魯孫的《中國吃》《天下味》《故園情》,逯耀東的《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以及林文月的《飲膳札記》等,感覺極好;對于焦桐那飲食+男女+政治+詩、亦正亦邪的《完全壯陽食譜》,也是嘆為觀止。但即便如此,翻閱這本《文學的餐桌》,還是讓我大開眼界。真沒想到,竟然有這麼多作家精于此道,也樂于此道。 于是,回到北京後,逢人說項,希望促成此書簡體字版的問世。眼看“大功告成”,新書出版在即,我這牽線搭橋的,除了代擬書名,還必須“友情出演”。 說什麼好呢?我不像焦桐,不敢說是美食家;加上人在

國外,手頭沒有足夠的參考資料,只好在“文章”上下功夫了。記得焦桐在本書的緒言中,有這麼一句:“天下的桌子以餐桌最迷人,坐在餐桌前,往往充滿了幸福感。”假如這餐桌是由文字構成的,你坐在前面,還感覺幸福嗎?我想是的,“文學的餐桌”,很可能比真實的餐桌更迷人。 念及此,妄改陸游詩句:紙上得來味更長。 2004年3月30日于巴黎國際大學城之英國樓

《紅樓夢》之歲時禮俗與文學功能研究

為了解決描寫西湖的問題,作者王世鋒 這樣論述:

作為反映清代康乾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諸多風貌之百科全書,《紅樓夢》在小說文本陳述過程中提及多項中華民族之傳統歲時。曹雪芹通過將各色禮俗融匯其中,在推動情節發展的同時,亦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頻繁而豐富的呈現。 本論文嘗試突破以往對《紅樓夢》歲時禮俗研究中,以一年四季之時間順序展開討論的傳統研究方法,以台北里仁書局於 2003 年刊行之革新版彩畫本《紅樓夢校注》文本為基礎,依一百二十回《紅樓夢》中歲時節慶首次完整出現之先後順序展開研究。 自第貳章至第肆章,先後對首見於《紅樓夢》前、中、後四十回之相關歲時禮俗作出較為完整系統的彚整呈現,並以各類歲時筆記、地方志等史料

及各類近現代研究成果為依據,以曹雪芹自身所處創作時代、自然環境與生活地域之流變為背景,對相應歲時禮俗,進行逐一分析考釋,以明其中見聞出處、發展演進、適用對象乃至虛實真假。三章合計涉及歲時節慶11項,其中相關禮俗,涉中秋節13項,涉元宵節13項,涉端午節9項,涉餞花會2項,涉重陽節4項,涉乞巧節4項,涉清明節2項,涉忙年9項,涉除夕10項,涉春節(不含元宵)4項,涉消寒會2項,集中呈現於33個回次之中,合計72項。 第伍章,針對第貳、叁、肆章中所涉歲時節慶種類、集中呈現回目、涉及回目數量、相應回目涵蓋禮俗之內容及數量等,進行簡表呈現。後依《紅樓夢》中歲時節慶首現之先後順序,擇要分析《紅樓夢

》歲時禮俗設置之文學功能及意涵。在前八十回中,曹雪芹在將關係人物命運、故事發展與賈府榮衰等重要內容,設置於不同的歲時節慶中,從而潤物無聲而又水滴石穿般地發揮了推動情節發展、塑造角色形象與深化故事主旨等功能。至後四十回,涉及傳統意義的歲時節慶禮俗已然不多,文學功能及意涵的施放則甚微。曹雪芹無法複製的人生經歷與個人境遇所促成的獨一無二的文學心境,從另一層面成就了其個人不可逾越的文學高峰。 最後,綜論《紅樓夢》之歲時禮俗呈現與考證結果及歲時禮俗設置之文學功能及意涵,同時總結本論文之研究發現,涉中秋節、元宵節、餞花會、乞巧節、清明節、除夕及消寒會等七項歲時,其中或為曹公將昔時南北見聞進行相互移轉

,或為曹公有意之藝術加工,或為筆者研究後之個人見解,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