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排成圖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文字排成圖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宗慧(IrisHuang),黃宗潔(CathyHuang)寫的 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 和唐隱的 大唐懸疑錄:女神探裴玄靜套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春天出版社所出版 。

世新大學 傳播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林富美所指導 李洛軒的 漢文字衍生宗教文創商品之研究 (2018),提出文字排成圖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漢文字、文化創意產業、宗教文創商品、符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圖文傳播學系 林素惠所指導 莊舒婷的 蒙娜麗莎符號及其變奏作品分析之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蒙娜麗莎、變奏作品、蒙娜麗莎符號、符號學理論、符號傳播的重點而找出了 文字排成圖案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文字排成圖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

為了解決文字排成圖案的問題,作者黃宗慧(IrisHuang),黃宗潔(CathyHuang) 這樣論述:

有意識地對同伴動物投射情感已經未必是人人認同的行為, 還發展為同情寶可夢的角色或是電子寵物,可以嗎? ▲ 活在城市裡的動物,是否要長得可愛才有可能被愛? 被繁殖場大量繁衍、被商業操作的討喜, 究竟是犬貓的特權,還是原罪? 黃宗慧:「我的起心動念都是為了運動(做動保)。」 黃宗潔:「我期待的動物書寫,不用以動物當主角,但可以讓讀者反思人與動物的關係。」 十二道在動物研究範疇或動物保護實踐場域時常被詢問/質問的難題 ▲以「對寫通信」為概念/動保姊妹黃宗慧教授、黃宗潔教授首度攜手對談的二十四封信| 每一題都有發起篇與回應篇雙向對照,適合中學至大學階段,關懷動物的人、對於動物議題好奇卻常糾

結在某些點上而不知如何繼續思考的人。 ▲精選重點題目/與人文、生態連結,爬梳爭論不休的各種動物困局| 台灣少見的動物反思議題書,豐富題材包含可愛/厭惡動物、外來種、動物園、虛擬動物、豬的地位、動物標本、寵物咖啡廳等。 ▲隨手皆可談動物/由日常生活、流行文化、新聞、人文學科為支點切入| 從戲劇、廣告、人文自然科學、文學、現代藝術、電玩、地方習俗等面向,挖掘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與問題。 =好評推薦= 李美慧(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柯裕棻(作家)——專文作序 林清盛(廣播節目主持人)、番紅花(作家)、錢永祥(《思想》總編輯,台灣動保學院校長)、謝佩霓(知名策展人、藝評家)——真心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序) 閱讀本書時,讓我感受到兩位作者如何用生動流暢的文筆,理性書寫對動物保護不同層面的思考及複雜感性的情感,本來理性與感性就不是互斥的,而是一體兩面…… ——李美慧(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如果我們生而為人的意義和價值是經由與其他生命相遇的路徑構成,那麼這些曾給予溫暖或因我們而折損的生命,也是構成生為人的部分意義——這意義究竟如何,大概必須探尋人以外的境地,懷著動物給予的洞察和啟發活下去。 ——柯裕棻(作家) 一般習用的倫理概念是針對人類而形成的;面對動物,傳統的倫理學思考往往顯得偏狹而又粗暴。相形之下,宗潔、宗慧感知動物生命的方式,以及與動物的互動所牽動的反思

,都更為複雜、細膩、深刻,並且不諱言其無奈之處。讀者想要認真面對動物的生命,本書提供了動人的導引,關心動物倫理的人也會獲得知性的啟發。 ——錢永祥(《思想》總編輯,台灣動保學院校長) ▲▲▲▲▲▲ 無處不是動物議題或動物符碼, 再往後退一步,人即是動物,沒有什麼不同, 何以人類總是能夠高高在上? 本書由兩位在動保領域深耕多年,長年開設動保相關課程、做動物延伸研究的作者,以當代台灣動物議題為題幹,對各式動保困境,爭論不休沒有答案的難題展開深度對話。 書中分成兩大篇——愛的倫理篇與生命教育篇。探討: ▲ 韓劇《愛的迫降》中,女主角拒吃曾和她對視、「打過照面」的小豬。人類是否容易偏心,投

射情感在「有臉的動物」? ▲老鼠在影視文化被萌化與擬人化的頻率之高,卻無法讓大眾接受並喜愛老鼠,現實中的老鼠仍無法從厭惡動物翻身,原因何在? ▲愛動物、在意動物福利、不忍動物受苦,但也放棄不了肉食,我們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掙扎嗎? ▲外來種確實會對原生物種造成生存壓力,但回到物種本身,牠們究竟是「入侵」?或只是盡其生物本能「適應」新的環境? ▲我們如何面對同伴動物的死亡?如何能代替牠們做出安樂死的選擇? …… 這二十四封信從人與動物,拉到環境、社會,全面尋思動保議題的最大可能性,嘗試理出一條路徑,並不是為某個議題定下絕對解答,也非希望遇到某類議題就產生預設立場,而是深切期待開啟更多對話的可能性

。 =精選段落= 同情皮卡丘,不行嗎? 長期以來「惡名昭彰」的擬人化,就算是一種情感投射,難道不能成為人們擴大倫理對象的起點嗎?至少對我來說,童年時為了卡通裡的小鹿斑比或「頑皮熊」的遭遇傷心,和現在為那些被傷害、虐待的動物感到痛苦,就情感層面來說都一樣真實,並無二致。 當然,人活得太過心軟是件辛苦的事,尤其如果情感投射的對象還擴大到虛構的動物世界,「道德包袱」確實還挺沉重的。但我想從一個乍聽之下可能有點荒唐的自身經驗說起,思考擬人化的虛構角色,如何觸動了我的同情╱情感,以及就算這樣的情感模式被視為過度投射,它又如何、或是否可能成為「另類的倫理起點」?這個說來莫名的經驗,就是我為何會成為一個

《精靈寶可夢Go》(Pokémon Go)玩家。 「可愛」是特權還是原罪? 更激烈一點的批判,則認為由於「可愛動物保護主義」當道,貓狗的「勢力」已經擠壓到其他動物的生存空間。但是,倡議同伴動物福利(以及救援淪為流浪動物的同伴動物)真的可以等同於可愛動物保護主義嗎?而貓狗在許多人眼中很「可愛」這件事,又真的讓運動比較容易推展嗎?那麼其他的可愛動物呢?是不是也因為得到人類較多的關心與青睞,而比起醜陋動物或厭惡動物,受到了更多的保護? 水族動物不是奇觀 二○二○年三月初,觀光勝地晴空塔裡的墨田水族館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一度閉館,館方擔心其中生性害羞的花園鰻會「忘了人類」,發起噱頭十足的「花園鰻視

訊會」,反應之熱烈,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花園鰻一直是日本諸多水族館的明星之一,連卡通《蠟筆小新》都曾經以花園鰻為主題,描述牠們受歡迎的程度。劇情安排一群花園鰻立志要像水族館內的海豚一樣有人氣、像娃娃魚一樣引發話題、甚至像大王具足蟲一樣獲館方青睞推出周邊商品,因為牠們知道,只有變成頭條焦點,才可以確保不會因為過氣而被拋至生活條件很差的、地下室的水槽。為此,牠們不惜顛覆花園鰻很少離開巢穴的本性,從底砂中游出,還雜耍般地排成心型圖案取悅遊客。

漢文字衍生宗教文創商品之研究

為了解決文字排成圖案的問題,作者李洛軒 這樣論述: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象徵著民族文化與精神傳統,深蘊著美學的意義與真實,在演繹、傳承、發展的過程當中,豐富並凝聚了人類的想像。其精萃的典集,也成為記錄及見證文化歷史脈絡的載具;所以,漢文字從結繩紀事到實際應用的文字記載、圖像展現、內涵與特性,變成不可忽略且重要獨特性傳達的符號,更俱備了豐富的文化美學價值,涵蓋著生活體驗與傳統習俗的智慧,所展現出的文化風格,具有獨樹一格的識別性;漢文字豐富鮮明的文化特色,是中國人特有的方塊文字符號及生活藝術經驗之堆累。當然漢文字的構成充滿著藝術優美的符文線條,透過書寫傳送祝福頌揚、甚至達到療癒人心的效果。人們認為,古人造字繪寫時,將思想道德標準放進圖文字

理當中。「字理雖小、乾坤廣大」,讓正統中國文字的內涵反映出古人敬天法地的核心理念,更是對傳統道德倫理的遵守。傳展至今,逐漸轉成裝飾藝術商品以及創意的特點,或實際生活用品的應用,開始有著多元創新並跨界到不只是運用在記錄,書寫行為上,或溝通的範圍領域。近年來,全球各個場域皆興起「文化創意」的風潮,文創也成為極熱門新興的行業,發展出的文創產業及商品,就如同回溯過去,將人們的共同記憶,跟相仿接近的生活習慣、民情風俗,宗教信仰、人文、經濟等串連在一起;創造出新穎的產物,並賦予文化創意的新風貌與價值。其中,宗教信仰、民間習俗更是利用了大量的漢文字圖像來傳頌祝福慶賀,長久以來在文化藝術傳承上,扮演著極重要的

角色。各宗教團體更是透過信仰的力量,開創出各式各樣的文創商品,期望藉由宗教文創品的傳達,締結藝術美學與文化傳承改變觀念,試圖解決薪傳斷層的問題,重新賦予宗教文化詮釋的意義,注入年輕化的新生命,鼓勵民眾在造訪寺廟或教堂,親身體驗宗教的力量,從文字思維再延伸到文化美學及實質應用,其中包含了書寫、器皿、文物、或衣、食、住、行、育、樂等:甚至到數位科技,及藝術賞析到收藏。本研究主要是藉由實務創作發展的演變、符號分析、個案需求與產業的相互運用影響,來落實執行研究探討,希望以傳統漢字符文圖象引渡到宗教創意商品的設計當中,建構連結個人的 IP 內容,成為在地獨特性,設計出具有提昇漢字宗教文創品的實用特性與價

值性,將能在這與時俱進的潮流裡,探討如何走出具有文化藝術美學與漢字宗教文創品的價值獨特性,並彙整嫁接薪傳變化問題與創作歷程、商品合作開發的運作,做好更健全多元的市場跨界融合之可能性。

大唐懸疑錄:女神探裴玄靜套書

為了解決文字排成圖案的問題,作者唐隱 這樣論述:

  《蘭亭序密碼》     破解〈蘭亭序〉真跡的千古謊言與生死謎局!   今日流傳之〈蘭亭序〉,竟是唐太宗親手偽造?     繼《琅琊榜》後年度超級IP,引領中國文化懸疑小說風向   賀《大唐懸疑錄》系列兩岸發行量即將突破280000冊!     ★《蘭亭序密碼》蟬聯誠品暢銷榜長達十二個月!   ★全系列橫掃金石堂、博客來、誠品書店、當當、京東、亞馬遜各大圖書暢銷榜!   ★影視、電玩、話劇、動畫、遊戲版權火熱同步開發!   ★已售出韓國、越南、泰國版權!     〈蘭亭序〉是「千古一帖」,還是「千古一謎」?     歷史事實:   東晉永和九年(西元353年),王羲之揮灑寫下〈蘭亭序〉,

之後書聖的身影在山水間悄悄匿跡。兩百多年後,唐太宗得到了〈蘭亭序〉,命書法大家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馮承素等人臨摹〈蘭亭序〉,封賞給王公貴族和外國使節,摹本流傳至今。唐貞觀22年(西元672年),唐太宗遺詔〈蘭亭序〉真跡陪葬昭陵。     千古謎團:   〈蘭亭序〉誕生二百餘年籍籍無名,直到唐太宗親手推行,被捧為千古一帖,才得以流傳至今。唐太宗偽造〈蘭亭序〉真跡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歷史陰謀?唐末溫韜挖掘昭陵卻未見其蹤,〈蘭亭序〉真跡現今又到底藏在哪裡?到底有沒有真跡?     今日流傳之〈蘭亭序〉,竟是唐太宗親手偽造?     元和十年六月初三,長安街頭,天光未亮,大唐宰相武元衡正走在上朝

路上,隨身衛隊的燈籠突然被箭射滅,數十名殺手從黑暗中湧出,帶頭者手起刀落,砍斷武元衡脖子,拎走頭顱。     次日,女神探裴玄靜收到了武元衡死前一晚臨摹的半部〈蘭亭序〉,和一首神秘的五言詩。原來,武元衡對自己的死早有預感,留下一道連環謎題,解謎者必須步步踏對,倘若棋錯一著,真相就將永遠湮滅。裴玄靜接受使命,開始了機關密佈、阻力深重的解密之旅。此後,名動天下的女刺客聶隱娘、被後世尊為『八仙』之一的韓愈之侄韓湘子、『鬼才詩人』李賀等紛紛牽扯入局;藩鎮勢力奇計連連;朝廷權臣各懷心機;甚至皇室深宮中也是人影閃動,鬼胎暗結,試圖遙控局勢。     但真相終於越來越近,終極答案指向的竟是一個最不可能而且至

高無上的人……     本書雖以文化懸疑為主線,但在設謎、探密、解謎的同時,作者唐隱用意蘊雋永的文辭,細膩的筆法,唐詩的悱惻寄寓,把裴玄靜的愛情寫得愁腸寸斷、百轉千迴。從唐代的離合詩到歷史上著名典故,從王羲之的書法傳承,到大唐王朝的皇位更替,以至隨著情節的推進,宮廷鬥爭、皇位繼承這些廟堂之高的冷血殘酷,與兄弟情深、真摯愛情這些人間溫情的演繹傳承,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由得讓人掩卷沉思。     《璇璣圖密碼》     一幅繡滿回文情詩的八寸絲錦「璇璣圖」,   為何卻引動大唐后宮殺機重重、危機四伏?     大唐後宮裡,人心猶如蛇蠍,   只需要一絲恨意牽動,就足以成為曠世殺局……     唐

元和十一年(西元816年),春寒未了,一隊神策軍正護送著一口黑箱在終南小道勿匆疾行。突然,林中飛出無數白色蝙蝠,煙霧繚繞間,隨行人馬紛紛倒地。劫道者打開黑箱,箱內竟是一具妙齡女屍和一幅巧奪天工的〈璇璣圖〉!     兩個月以來,命案連連,大唐後宮被〈璇璣圖〉攪得天翻地覆。女神探裴玄靜在皇帝的授意下查辦此案,費盡周折卻毫無進展。而隨著志怪小說鼻祖段成式、名妓杜秋娘、被尊稱為八仙之一的韓湘子、女刺客聶隱娘、大詩人白居易等歷史名人的捲入,案情更加複雜迷離。直到與這幅被劫的〈璇璣圖〉不期而遇,裴玄靜心頭才怦然有了一絲光亮。     裴玄靜發現:大明宮中不僅有活人之間的爭鬥,更有活人與死人之間的較量……

一個巨大的死局在十年前就已布好。     最危險的人物正被安插在最合適的位置,只在耐心等待一個出手的機會。生死一念,裴玄靜必須作出選擇……     破解〈璇璣圖〉左右大唐後宮的重重玄機     歷史事實:   前秦才女蘇蕙用五色絲線在八寸見方的錦緞上,繡出由840字排成的「文字方陣」,此回文詩錦帕取名〈璇璣圖〉,取自北斗七星中的天璇星和天璣星。因為不論北斗七星如何旋轉,從天璇星到天樞星始終指向北極星。而天璣星連起天樞星又永遠與北斗星保持在一條線上。所以,〈璇璣圖〉之意為縱橫交錯、迴旋往復,不論如何讀都能成詩,奇巧絕倫。     〈璇璣圖〉中的每首詩,訴說的都是蘇蕙對丈夫的深情,並寄託著她希望丈

夫能幡然醒悟,與自己重修舊好的心願,從此「璇璣圖」成了深受喜愛的閨閣遊戲。     千古謎團:   到了唐代,「璇璣圖」的精妙絕倫,連則天女皇都歎為觀止。她親自作序《織錦回文記》,還在視政之餘研讀出二百多首詩。令〈璇璣圖〉風行天下,大放異彩。     神龍政變後,女帝武則天被迫退位,上官婉兒卻以一幅「璇璣圖」,在中心染血處用紅色絲線繡了一個「心」字,並偷偷將「璇璣圖」錦帕送給了新皇帝,為自己開啟了嶄新的人生。     景龍元年,皇帝李顯封上官婉兒為昭容,位列九嬪之尊。最後,多了一顆紅「心」的841字〈璇璣圖〉也漸漸流入民間,而同樣流傳下去的,還有隱藏在〈璇璣圖〉中能夠改變女性命運的神秘力量……

    《長恨歌密碼》     白居易根據楊貴妃秘聞寫就〈長恨歌〉,   為何卻引來各路僧、道、官、匪的追殺?      楊貴妃究竟死於馬嵬驛,還是逃生日本?      歷史事實:   天寶四年七月(745年),二十六歲的楊太真還俗受冊封為貴妃。唐玄宗李隆基專寵楊貴妃,兩人歌舞盡歡,恩愛非凡,無心朝政。楊氏家族胡作非為,使朝野充滿了巨大的怨恨。天寶十四年,安祿山發動叛亂,兵鋒直指長安。唐玄宗偕楊貴妃倉皇潛逃,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隨駕禁軍軍士嘩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在將士的不斷逼迫下,唐玄宗也只能忍痛賜死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親信宦官高力士秘密縊死,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

中「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的典故。      千古謎團:   五十年後,詩人白居易與友人陳鴻、王質夫一道在馬嵬驛附近的仙遊寺遊玩。有感於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王質夫提議白居易創作一首詩篇,記錄下這場生死愛戀。白居易立即揮筆寫就了一首〈長恨歌〉,將玄宗、貴妃的恩愛過往一一記入了詩篇,傳為千古佳作。然而關於貴妃被處死的過程,竟毫無史料記載。再加上白居易〈長恨歌〉稱唐玄宗回鑾後要改葬楊貴妃,結果卻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更由此引發了千百年來關於楊貴妃生死之謎以及東渡日本的種種推測。      楊貴妃舊居興慶宮中遺失已久的五弦琵琶,   扯動的卻是鬼影幢幢、

各方陰謀算計,   以及大唐開朝時最隱晦的盛世傳寶……      大唐元和元年(西元806年),詩人白居易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遊玩。在皇太后族兄王質夫所講的宮中秘聞的激發下,白居易一氣呵成寫下千古名篇〈長恨歌〉。文人陳鴻也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      十年後,被貶江州的白居易在潯陽江頭聽到一名中年歌女彈奏琵琶,驚為神曲,遂寫下名篇〈琵琶行〉相贈。不料此女將隨身的紫檀琵琶回贈白居易,向他發出警告後突然投江。不日,大明宮急急傳來消息,王質夫下落不明,太常博士陳鴻家中人去樓空。      白居易受到什麼危險?大明宮中發生了什麼?女神探裴玄靜陷入玲瓏困局。在仔細回顧蘭亭序案和璇璣圖案

發生的一切之後,裴玄靜將視線集中到了六十年前馬嵬坡下的宮廷迷案上。一時間,潛藏在暗處的僧、道、官、匪盡數出動,明與暗的較量、新與舊的殺戮瞬息上演在大唐帝國的每個角落。      當謊言即將揭穿、各方勢力浮出水面之時,《蘭亭序密碼》和《璇璣圖密碼》鋪墊的大懸念終於轟然引爆……     《推背圖密碼》     人性不可考驗,《推背圖》不能窮究!   一旦啟動卦象,殺伐予奪將世無寧日……     《推背圖》究竟是不可違的天命,還是人力圖謀的算計?     歷史事實:   歷史上著名的讖緯預言書《推背圖》,巧妙地將易學、詩詞、謎語三者結合,堪稱讖緯文化與古典文學結合的典範之作。《新唐書》記載,唐太宗皇

帝貞觀年間有曆算易學、相術卜卦奇人李淳風和袁天罡。     據傳李淳風不眠不休關在密室中,竟推測到後世兩千多年的興亡變遷。直到袁天罡破門而入,在他後背推了一掌,斥道:「天機不可洩露,且止吧!」李淳風才停下,遂將此書命名為《推背圖》。《推背圖》共有六十幅畫,每幅畫對應《易經》的一卦,每幅畫又配一讖一詩。除了首尾的兩幅以統領和結束全篇為綱,共有五十八則預言。     千古謎團:   一千多年來,有關《推背圖》的原著者、原作成書時間始終撲朔迷離。而現存《推背圖》經歷朝不斷增衍,是一部民間集體編撰的作品。要讀懂《推背圖》,必須結合圖畫、卦象,再由讖和詩的語義引申,根據《易經》八卦的指示會意,方能領會出

預言的實質。     《推背圖》隱含大唐國運興衰、朝代更替,唐太宗嚴令秘藏於宮中。已解開的《推背圖》四圖更印證了武則天登基、狄仁傑匡扶社稷、楊貴妃死於馬嵬驛、武元衡宰相遇刺。當唐憲宗發現深藏宮中金匱的《推背圖》,第三十三象讖言竟然變異。難道大唐的未來將斷送在他手中?     暗夜裡淩煙閣窗上閃現的《推背圖》圖像,   是人心謀算、鬼怪作祟、神靈啟示,   還是來自大唐宮廷冤魂的最終守護?     元和十四年正月(西元819年),釋迦牟尼佛骨舍利自法門寺迎入帝都,長安百姓陷入了癲狂。如今的大唐如涅槃鳳凰,在皇帝苦心孤詣下展現中興氣象。但是隨著長安爆發飛天怪盜、佛骨幾近毀於火藥,眾口盛傳的陰使弒君

〈辛公平上仙〉故事更使人心惶惶。甚至連供奉大唐功臣的凌煙閣都出現異象,嚴鎖金匱的《推背圖》竟出現紅色變字,讖詩明示:大唐將亡,亡於當下!     有因才有果,所有的未來都埋藏在過去。迎佛骨前夕發生怪案僅是巧合?〈辛公平上仙〉故事裡的匕首寒光、御輿鮮血,是血腥弑君的預言還是詛咒?《推背圖》的紅色變字,難道是上天警示的神跡?兩年來成為大明宮囚徒的女神探裴玄靜,因此與奇書《推背圖》狹路相逢。她潛心解謎《推背圖》卻引來一片血雨腥風,真相埋藏在糾纏無解的恩怨情仇中,大唐的命運與前途也被驚天殺局左右,而慘遭截舌的裴玄靜此時卻有口不能言。     終局將至,從《蘭亭序》開始的一連串陰謀即將徹底揭開,深藏幕後

的真兇面目也隨之暴露無遺……     本書作者唐隱筆下瑰麗的大唐,是充滿希望與善行的人間,也是彌漫憎恨與罪行的地獄。她創造了裴玄靜這個獨樹一格的迷人角色,在深入解謎探求真相的同時,映現的卻是愛與背叛、期待與恐懼的人性交鋒。最終我們將發現,維繫暴亂失序大唐命脈的不是殺戮,而是信念和守護。

蒙娜麗莎符號及其變奏作品分析之研究

為了解決文字排成圖案的問題,作者莊舒婷 這樣論述:

文藝復興藝術家達文西將其藝術創作的才華與各領域的知識結合,立下了藝術典範。尤其他的繪畫作品〈蒙娜麗莎〉,風靡於世五百年,被視為不朽的經典傳奇。二十世紀初達達藝術家馬歇爾·杜象打破了舊有的〈蒙娜麗莎〉臨摹手法,在複製圖像上為她畫上鬍鬚,開啟蒙娜麗莎變奏曲的濫觴。現代與當代藝術家趕搭流行熱潮,運用自己的繪畫語言及創作方式,和歷史中的原型蒙娜麗莎對話。本論文旨在分析蒙娜麗莎符號及其變奏作品的狀況。首先透過文獻探討搜集有關蒙娜麗莎變奏作品,發現〈蒙娜麗莎〉儼然形成一種符號。研究者按照藝術家創作變奏作品的數量,選擇以此符號進行創作三次(含)以上之藝術家,包括馬歇爾·杜象、安迪·沃荷、費爾南杜·波特羅與

班克斯等,以其變奏系列作品為研究對象。其次,運用符號學觀念,結合作品分析法作為本研究評析之依據:藉由意符概念,為作品外在的構成作簡單描述與形式分析,推論變奏作品的「直接意指」為達文西〈蒙娜麗莎〉,然後進一步剖析作品內在之意義解釋與價值判斷,探究藝術家自身以及當時代與跨時代的「含蓄意指」。接著採深度訪談方式,向專家與藝術家請益,包括義大利理想博物館館長、義大利123ART總裁與國內高美館館長等蒙娜麗莎特展之策展人。藉其言論檢視作品分析的內容,並歸納研究。結論是,時代價值觀的差異使蒙娜麗莎形象轉變,尤其1911年的「偷竊事件」,使得〈蒙娜麗莎〉從經典變成傳奇符號。杜象“L. H. O. O. Q.

”劃時代的革命行動,開啟藝術家透過蒙娜麗莎發表自由想法的時代。原作精神得以與其作品新生命共存,不只成就變奏曲的全盛期,更使蒙娜麗莎成為藝術家行銷自我的媒介。2013年蒙娜麗莎其變奏作品在臺灣展出,國內美術館與文化機構扮演著介紹國外藝術,使之與我國藝術界交流的重要角色。期盼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可作為國內藝文傳播界在推動相關藝術與傳播活動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