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國際 多 益 課程 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時代國際 多 益 課程 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mart智富》真‧投資研究室寫的 人人都能學會投資基金(全圖解) 和李堅明李叢禎洪鴻智等的 全球變遷與永續發展:2015臺灣現況與展望建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時代國際英日韓語| 多益860分金色證書保證班 - IELTS,雅思補習班也說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多益補習班呢?』先釐清自己的需求吧!時代國際多益補習班團隊,一對一顧問客製化您的課程需求,擬定學習計畫,彈性的上課時間,多元風格的老師,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Smart智富 和詹氏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教育學系測驗統計碩博士班 林素微所指導 吳政億的 全球素養和自我效能、議題覺察與意識之關聯探討-以臺灣PISA 2018資料為例 (2020),提出時代國際 多 益 課程 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全球素養、全球議題自我效能、全球議題覺察、全球意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 黃琇屏所指導 李幸玲的 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國際教育課程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國際教育 國際教育課程的重點而找出了 時代國際 多 益 課程 評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北市立永平高級中學| 從永平出發,向世界找答案則補充:2023-06-21, 轉知【轉知】教育部辦理「第四屆防災青年國際領袖營計畫」,鼓勵報名 ... 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將自7月4日起開辦「112年暑期程式設計進階課程(C/C++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時代國際 多 益 課程 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人都能學會投資基金(全圖解)

為了解決時代國際 多 益 課程 評價的問題,作者《Smart智富》真‧投資研究室 這樣論述:

  全彩步驟化圖解,讓你由投資門外漢輕鬆變身基金達人!   2大基金不敗投資策略全解析,教你小錢賺遍全世界!      本書重點精華:   「基金」一向是廣受推薦的投資入門工具,也被譽為是最適合小資族、職場新鮮人的投資方式。事實上,許多人的投資第一步就是從基金開始,但是,你真的了解基金是什麼嗎?為何大家都說錢不多的人,適合投資基金?投資真的有這麼好嗎?想要學會投資基金,第一件事就是先徹底了解基金到底是什麼!      一般聽到的基金,其實完整的名稱是「共同基金」(MutualFund)。其運作方式是由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向眾多一般投資人募集資金,而這些一般投資人所拿出的資金則匯集成立一檔基金,

再交由負責該基金的專業經理人代為操作,利用經理人的專業以及投資機構的資源,投資具有獲利、收益潛力的標的,如股票、債券、期貨等,並由所有大眾投資人共同分享與承擔獲利和風險。      有別於投資股票,投資人必須自己選股、自行研究產業、公司體質、判斷風險,需具備相當程度的金融、財務知識,才能挑出符合具有獲利潛力標的。基金投資則是將挑選優質標的的工作交給專業經理人負責,因此就算你對市場一竅不通、不知如何選股、沒時間看盤,只要利用基金投資你也一樣能夠參與市場的投資機會。      基金的實際運作模式上,是由投資人、基金管理公司、保管機構(通常為銀行或是信託公司)所共同組成,基金公司只負責投資管理,向證

券商下單交易,基金公司實際上並不經手金流,資金是交由保管機構代為保管,確保資金安全,不會被擅自挪用,也就是金流、投資各自獨立,就算有一天基金公司經營不善而倒閉,投資人的資產也不會受到波及,投資人權益將受到保障。      為何基金總是被推薦為新手投資、懶人投資的最佳管道呢?最主要是因為基金投資具備以下5大優勢:      1.資資金門檻低   想要參與市場,投資人有很多工具可以選擇,但是不同的投資工具有著不同投資金額要求,有些工具投資金額太高甚至不是一般投資人可以輕易涉足的。例如股票、期貨投資至少要有數萬至數十萬元以上資金才能夠開始交易,債券絕大多數對於投資資金的要求至少在百萬元以上,對於一般

投資人來說是相當高的進入障礙。      相較之下,基金的投資門檻就顯得十分平易近人,現在無論是單筆或是定期定額最低都只要3000元就可以開始投資,讓資金不多的人也能有投資的機會。      2.分散風險   「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是在投資時最常會被提醒的一句話,強調分散投資、降低風險的重要性。然而,這個道理雖然不難理解,但對於許多人來說,想要透過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卻常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是因為多數人能夠投資的資金往往有限,如果選擇的是股票、期貨等投資工具,受限於資金,通常都只能將資金都放在同一檔標的,因此一旦投資的標的下跌時,你就無從迴避,必須要承擔所有的損失。   

  但若利用基金投資,你就算只有小錢也能夠充分的分散投資。這是因為基金匯集了廣大投資人的資金,資產規模龐大,因此在投資時,能夠將資金大量分散投資於數十種、數百種,甚至上千種以上的投資標的。此時,就算基金投資組合裡有部分投資標的下跌,也能靠著其他投資標的上漲抵銷損失,不至於造成整體投資資產過大的衝擊,也就是基金可以替你將你的雞蛋(投資資金)分配到不同的籃子裡。      3.專家代操   金融投資工具百百種,不同工具要求不同的投資專業,專家都不可能精通了,更何況是一般人。而許多人對於投資卻步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認為自己不懂也沒有時間研究投資所需的專業知識,不知要如何選股擇時,就乾脆選擇迴避市場

。      但是,基金投資是由基金經理人負責,更有背後專業的團隊來分析、研究產業、市場、公司,再挑選標的以及進場時間。因此就算你不知道如何選股、沒有時間研究,透過基金你也依然可以參與市場的投資機會。      4.小錢投資全球   儘管現在早已經進入地球村時代,國際之間的金融交易比起以往已經更加便捷與頻繁,但是一般投資人若想要投資外國市場仍是具有相當難度,資金門檻也高,你不可能利用3000而買進一張國外的股票。但是只要利用3000元買進海外共同基金,你就能夠毫不費勁地投資美國、歐洲、日本等世界各國市場,輕鬆當蘋果、麥當勞、Google、IBM等全球大企業的股東。      5.流動性佳、變現

容易   投資在單一股票、債券或是房地產上,若想要變現,遇上市況不佳、交易量萎縮時,有可能會出現賣不出去的情況。相較之下,基金就較無流動性風險,只要有資金需求,投資人就可以提出申請贖回,一般來說,視境內、境外資金作業流程不同,通常在提出申請後的3-10天內就可以取得變現資金。      基金的獲利來源又是什麼呢?你又怎麼知道基金是賺錢還是賠錢呢?一般來說,基金的獲利來源可以分為4種:      1.利息收入:   基金若將資金投資於定期存款、債券、或是貨幣市場工具,就可以收取到相關利息收入。      2.股利收入:基金若是投資於上市企業,上市企業會視營運狀況發放現金股利或是股票股利,基金就可

以收到由上市企業所發放的股利。         3.資本利得:基金可以投資在股票、債券等各式有價證券上,當基金出售這些資產時,若是售出價格高於買進價格,所產生的價差,就是基金能夠獲得的利潤,稱為資本利得;當然,相反地,若是賣出價格低於買進價格,就是虧損,稱為資本損失。      4.資產增值:基金所持有的資產,包括股票、債券、短期票券,這些資產的價值每日會隨市場的波動而變動,因此基金的資產價值也會因此有所變動。      因為基金必須在每個交易日時以市場價格進行評價,如果今日的市價高於前一日的收盤價時,就代表基金的資產增值,反過來就代表資產貶值。      投資人又要怎麼知道基金現在是獲利還是

虧損呢?更重要的是到底自己的投資到底是賺還是賠呢?這時候投資人要看的就是基金的「淨值」!基金的「淨值」指的是,基金把所有擁有的資產減去費用,所剩下的就是基金的淨值,若是再把基金的淨值除以所發行的單位數就是「單位淨值」。      單位淨值就是一般投資人用來評估基金操作績效的數據。假設你是以單位淨值10元買進,當基金單位淨值增到12元時,就代表獲利20%,反之,當基金單位淨值下跌到8元,就代表你虧損20%。      不過,特別要提醒的是,基金的單位淨值高低並不是基金是否值得買進的依據,並不是淨值低就代表便宜、值得買進,淨值高就代表貴,投資人要小心陷入「10元迷思」!      新基金發行時,一

開始淨值都是由10元開始,有些投資人就會認為這個淨值「便宜」,未來賺錢空間比較大,而已經發行很久的老基金若淨值為50元,就認為老基金淨值「太貴」,未來上漲空間有限。      但其實這是不對的觀念,淨值高低和會不會再上漲並沒有絕對的關係。基金和股票不同,股價創高後容易回檔,是因為單一股票價格要上漲需要依賴獲利能力跟公司的成長動力,一間公司通常不會無止盡的快速成長,因此一旦股價過高,就可能會有回檔壓力。      但是基金是一籃子股票的組合,可以依照市場情況調整基金組合,只要策略正確,理論上,基金淨值是可以持續上漲的,因此淨值高並不代表基金就不會再上漲,淨值低也不代表不會再下跌。事實上許多老基金

淨值比較高,是因為它發行的時間比較長,累積了較多配股配息或是資本利得,所以淨值比較高。    本書重點精華:      1.圖解投資人須知,教你看門道,秒懂基金體質   2.挑基金不求人,詳解基金指標助你挑出CP值最高的好基金   3.聰明投資也要精明省錢,精算成本選對通路讓你投資贏在起跑點   4.套牢不心慌,3步驟讓你的套牢基金逆轉勝   5.手把手教你打造個人專屬基金投資策略,小資理財也能打造退休現金流  

時代國際 多 益 課程 評價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金承俊國際圍棋道場 菅野裕樹
創立一間公司,就像開始下棋時的佈局一樣,要把將來的方向、方針、大局觀,都考慮得很仔細,深思熟慮才可以行動,因為走錯步就不能回頭。而經營一盤生意也如弈棋般,要就當時的情况作最好的決定,當行錯棋時則立即作出修正,希望盡快令全盤棋局恢復平衡,其實這道理做人如是做生意如是。

金成俊國際圍棋道場由前亞運南韓代表隊兼擁有職業九段的金承俊先生於2011年創辦,是南韓首家國際化的圍棋學院,而香港則有幸成為旗下首家海外分校的開設點,其院長菅野裕樹先生雖然年紀輕,卻是一位資深的圍棋棋手,他早於小學時期已經開始接觸圍棋,後來卻因為學業問題曾經把圍棋放下。「當我入讀大學建築系的時候,發現原來韓國的明知大學有圍棋學這一科,突然回想起小時候曾經很喜歡圍棋,當時想,如圍棋為成為我的事業,成為一本學術研究項目之餘,亦可能會在香港帶出一個新市場,於是我放棄了香港的建築系學位課程,遠赴了韓國,去完自己的童年夢想。」

明知大學是全球第一所提供圍棋學學位的學府,科目包括圍棋的實戰理論,除了提升對弈技術,還學到心理學,教育論等等與圍棋有關的範疇。菅野裕樹先生在韓國留學期間除了上課,還會到當地的圍棋學校觀摩,於機緣巧合之下認識金承俊老師,他是韓國職業九段棋手,同時亦是韓國國家隊代表兼領隊,及後更有幸跟金承俊老師研習棋藝,而從金老師身上,菅野先生的圍棋技術得到很大的提升和啟發。

於明知大學圍棋學學位課程畢業後回港,菅野先生亦先後在不同的棋院及棋藝學校工作,可是市面上流行的經營模式卻與菅野先生心中的截然不同,而且他也發現香港的圍棋水平比落後於其他地區,於是就令菅野先生萌起開設自己的圍棋道場,將韓國有系統的圍棋學所學帶來香港,從而可更有效地提高香港人的水平和對圍棋的興趣。

理想總是高高在上,可以現實卻是大家每天都要面對,菅野先生可以堅持自己的夢想,擁有自己的圍棋道場,是一件令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究竟這位金成俊國際圍棋道場香港分校校長與圍棋有什麼淵源呢?菅野先生表示雖然自己讀書時代參加了其他球類校隊、田徑隊、泳隊、管絃樂團,可是回家後想著的就只有圍棋的棋盤;甚至長大後放低了樂器和各式各樣球類運動,但只有圍棋多年來仍不離不棄,所以家人都一直非常支他捉圍棋,不過之後學業日益繁重,故於圍棋上花的時間亦較從前少。

由於自己學校成績一直不錯,其中有關室内設計的科目亦名列前茅,所以大學時菅野先生便順理成章選擇建築系。可是入讀後發現原來韓國明知大學場的圍棋學學位課程,在思前想後下,覺得自己原來對建築興趣並不如之前想像的大,菅野先生知道自己的心仍然留在圍棋上,所以幾經掙扎下終於下定決心與家人商量都放棄香港的建築系,改投名知大學的圍棋學系。「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因為一來建築系是其中一個大學發夢都希望可入讀的學系,二來韓國的圍棋學位課程對香港人而言是非常冷門,而且香港從來沒有人修讀過,有點像「白老鼠實驗」般。加上始終出國讀書的財政負擔會令家人擔心,所以這個家庭會議都經歷了一段時間,家人才支持我的決定。」菅野先生認為其中一個成功遊說家人的原因是自己的成績不錯,所以明知大學願意提供七成的獎學金,變相令學費跟香港的大學看齊,而且我對圍棋的熱愛亦感動了家人,所以最終決定讓我去韓國修讀這個前無古人的圍棋學學位。

菅野裕樹先生除了是金承俊國際圍棋道場香港分院院長,同時是香港圍棋協會的董事,他本身亦是香港圍棋代表隊成員,曾代表香港到世界各地比賽。多年與圍棋作伴,令菅野先生最難忘最深刻的就是當年以觀眾身份於韓國參加了一個Samsung Cup的職業圍棋賽。正常而言此類大型比賽一般人士不能進場,但由於金承俊老師關係,他有幸到場觀摩,甚至進入場內的研究室以第一身參與中國及韓國國家隊的比賽研究會議,每當比賽完結他們都會回到研究室,這種大場面很多香港棋手甚至其他國家的棋手都很少可以接觸到,所以是次經歷令菅野先生歷歷在目。

菅野先生隨了將在圍棋上於韓國的所見所學帶回香港,同時亦與其母校合作,讓金承俊國際圍棋道場香港分院的一系列教材,由段位課程甚至Playgroup課程均由韓國明知大學設計,定制出適合香港小朋友的課程,另外韓國職業九段棋手兼韓國國家隊代表及領隊的金承俊亦定期訪港,菅野先生表示於香港的職業棋手大概不多於5人,更加沒有達到世界級水平的棋手,所以金老師會定期來香港並親身指導香港分校的學生,對香港圍棋界及棋手是一種福氣,這也是金承俊國際圍棋道場香港分院的最大優勢。

另外,香港大部份的棋院都是以補習社形式,上課一小時,下課就到第二班,菅野先生覺得這種流水作業的學習模式亦是令香港整體圍棋水平不能提高的原因之一,所以菅野先生希望可以在有系統的教材底下能夠提升學生興趣之餘同時升他們的水平。其圍棋道場亦提供一個空間讓學生們隨時能夠下棋對弈,或看看韓國的圍棋比賽直播,又或者參閱有關圍棋知識的書籍,讓金承俊國際圍棋道場成為熱愛圍棋的朋友有個聚腳地。

雖然圍棋是一個規則很簡單的遊戲,但一些深層次的理論需要有一定水平的導師教授,所以菅野先生對師資的要求亦比較嚴格,金承俊國際圍棋道場的導師基本都達到段位水平,同時道場亦定期向老師們提供合適的進修課程,一起研究職業棋譜,而導師們的進修課程棋局也會讓金老師及其他幾位職業老師作出評價,從而提升導師的技巧及經驗。

除了一般圍棋課程之外,金承俊國際圍棋道場亦設有兒童圍棋班和圍棋Playgroup,因為有大學研究指出圍棋並不只適合成年人的遊戲,其實年紀越小的小朋友去學圍棋就越早能夠訓練不同方面的能力。圍棋本身就可以訓練邏輯思維、集中力、判斷力、觀察力甚至勝負心。對弈不外乎贏或輸,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亦要從錯誤中學習,是訓練小朋友心態的理想方式。圍棋還可以訓練抗逆能力,因為下棋可能會處於劣勢,往往要思考如何反勝,找出對方的錯處,而不是少少挫折就立即放棄。此外,每下一局圍棋都需要一定時間,如果小朋友下棋時能夠穩坐半小時都有一定難度,但大部份圍棋學生都能夠做到,這些種種都是圍棋的魅力。

對於金承俊國際圍棋道場未來的發展,菅野先生指出自己和金承俊老師有著同一的心願,就是希望金承俊國際圍棋道場能夠令圍棋在香港更加普及,令更多香港人認識圍棋這項活動,未來可以舉辦大大小小的比賽令社會更關注圍棋的發展。

聯絡︰
地址︰香港觀塘成業街10號電訊一代廣場29樓D1室
電郵︰[email protected]
電話︰37088135
Whatsapp︰51718979

開放時間︰
10:00am-7:00pm
星期二至日(公眾假期除外)

全球素養和自我效能、議題覺察與意識之關聯探討-以臺灣PISA 2018資料為例

為了解決時代國際 多 益 課程 評價的問題,作者吳政億 這樣論述:

隨著全球化的進步,學校教育也融入全球化的內容,積極培養學生的全球素養也是當代重要的教育目標,學生能夠了解人文與社會文化和環境之間的多元關係,進一步培養國家認同與世界觀,成為全球公民的一份子。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主導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是開啟測量學生全球素養的先鋒。本研究以PISA 2018臺灣學生的全球素養成績為主軸,檢視學生的背景變項、全球議題的自我效能、議題覺識及全球意識與全球素養可能的關聯,進而提供臺灣培育學生的教育參考資訊。本研究發現如下:由學生的背景變項來看,年級、性別及家庭社經地位在全球素養的成績表現上有所差異,九年級的全球素養成績比十年級來的高;女

性學生成績比男性學生好;家庭社經地位高的學生也比家庭社經地位低的學生表現相對較優異。臺灣九年級、十年級在全球素養的總變異當中,校際(組間)變異的解釋百分比為15%與38%,納入了家庭社經地位與性別背景變項後,兩個年級分別可以增加71%、70%的校際變異解釋力,以及6%、2%的校內變異解釋力,再進一步投入全球議題的自我效能、議題覺察、全球意識變項後,九年級在校際與校內的變異各增加2%、7%;十年級在校際與校內的變異各增加1%、2%。當全球議題的自我效能每提升一個單位,兩個年級的全球素養成績分別可以增加21.11分、12.65分,當議題覺察每提升一個單位,九年級的全球素養成績下降1.49分、十年級

的全球素養成績增加2.08分,當全球意識每提升一個單位,九年級的全球素養成績增加1.93分、十年級的全球素養成績下降1.18分。綜合上述,本研究有以下三項建議:(一)學生的家庭社經背景與性別無法改變,但是仍可以透過學校教育來提升學生的全球素養成績;(二)學校可融入關於全球議題自我效能、議題覺察、全球意識相關之教育;(三)學生可增設學生使用外語表達的課程,或是規劃雙語課程,強化學生跨國溝通能力。

全球變遷與永續發展:2015臺灣現況與展望建言

為了解決時代國際 多 益 課程 評價的問題,作者李堅明李叢禎洪鴻智等 這樣論述: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日益明顯,不僅影響生態環境,並衝擊全球的能源、水資源及糧食供給,危害人類健康及產業經濟發展。如何因應氣候變遷衝擊、維繫自然生態系統穩定平衡、確保生存的安全與永續發展,乃成為人類當前必須積極面對的重大議題。   目前國際間有諸多系列叢書(如由The Worldwatch Institute每年出版的State of the World系列等)針對全球經濟與永續發展作一廣泛且詳盡介紹,並提供環境與人類挑戰之政策建言。而臺灣對於全球環境變遷之相關研究,內容側重氣圈與水圈之分析與模擬,較缺乏人文社會面向的相關研究,亦較少以人文社會科學面向為重點之本土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相關叢

書之出版。   有鑑於全球變遷所衍生的環境管制與治理問題,往往牽涉經濟、社會、法律等人文面向,攸關國家經濟發展與全民福祉,本書係由臺北大學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由人文社會面向觀點,分析臺灣面臨全球變遷之衝擊與挑戰,並檢視當前臺灣永續政策發展,提出因應政策建言。   作者簡介 ( 依姓氏筆劃排序) 李堅明   現為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主要研究領域與興趣,包括排放交易制度、溫室氣體減量、環境與資源政策與評價、環境與資源監測與管理指標及動態最適控制模型等。李博士目前同時擔任多項社會兼職,包括臺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理事長、臺灣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會常務理

事、臺北市政府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全國認證基金會官派董事及環保署第11 屆環評委員。 李叢禎   現為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兼校友中心主任,主要專長為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溫室氣體管制政策、以及可計算一般均衡分析。李博士畢業於美國康乃爾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曾擔任國立臺北大學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執行祕書、國立臺北大學學術副校長秘書,2 013 ~2 015 年間參與中央研究院永續計畫「都市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人文社會面向研究」,主要研究興趣之一為不同空間尺度的溫室氣體盤查及氣候政策設計議題。 洪鴻智   現為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專長為災害風險分析與風

險管理、韌性都市評估、災害調適與行為分析,以及環境變遷與城鄉規劃研究。洪教授曾擔任國立臺北大學土地與環境規劃研究中心主任,並擔任行政院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高仁川   現為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並為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成員。主要專長為:環境法、能源法、氣候變遷法、行政法、憲法。高助理教授曾擔任經濟部能源局綠電諮詢委員,並執行有關原子能法制、環境影響評估法制與電力市場自由化等議題之相關計畫。 陳宥杉   現為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兼台灣管理學會秘書長,主要專長為策略管理、綠色環境管理、綠色行銷、專利分析與管理、企業倫理╱公司治理。陳教授曾擔任「企業管理學報」執

行主編,目前並擔任國立臺北大學創新創業學士學分學程召集人、臺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研究與發展委員會召集人、台灣企業永續報告獎評審委員、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電子商務中心」諮詢顧問、「商管科技季刊」編輯委員以及商略學報執行編輯。 陳海立   為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助理教授,主要專長為災害管理、社區防災與人口高齡化分析。 陳慈陽     現為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系專任教授,主要專長為憲法、行政法、環境法及科技法。曾擔任環保署法規審議委員會委員、臺北縣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委員、行政院訴願委員會委員、臺灣法學會理事長,現擔任臺灣環境法學會理事長、司法院及監察院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新北市土壤汙染審

查委員。 張四立   畢業於美國賓州大學,獲有能源管理與政策博士學位,現任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專長領域為能源經濟學、全球暖化經濟學、與決策理論。張教授曾參與國科會( 現為科技部) 第一期與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就電力部門供給規劃、再生能源發展、節能減碳議題及氣候變遷調適議題,進行學術研究,並曾擔任台灣中油公司董事、國光電力公司董事等職。目前則為台灣電力公司董事。 黃書禮   現為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特聘教授兼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專長為生態土地使用規劃、都市生態能量分析與系統模擬、以及都市化與環境變遷研究。黃教授曾擔任臺北大學學術副校長

,並曾先後於行政院科技部( 原國科會) 人文司區域研究與地理學門及自然司永續學門擔任學門召集人與諮議委員,日前並為Future Earth 計畫 Urbanization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核心計畫之 Scientific Steering Committee。 黃國慶   為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現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研究計畫專任研究人員,主要研究領域與興趣,包括氣候變遷調適與國土空間規劃、土地使用變遷與系統模擬、空間統計模型、以及地理資訊系統加值應用等。黃博士長期參與生態社區、農地調適規劃、土地使用變遷、都市系統防災等相關研究與計畫,

目前專職於氣候變遷調適科技計畫與農地調適規劃計畫之研究。 葉佳宗   現為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專長為都市生態學、地景生態空間分析、以及策略空間規劃。葉佳宗曾擔任財團法人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助理研究員,並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助理教授。 詹士樑   現為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體系與社經組召集人,主要領域為空間規劃、地理資訊系統應用、都市模擬模型、以及土地使用與全球變遷研究。詹教授曾任臺北大學土地與環境規劃中心主任、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主任、行政院科技部( 原國科會) 自然司永續學門諮議委員等,目前研究工作聚焦於氣候變遷

之空間規劃調適議題,協助主持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調適科技整合研究計畫(Tai CCAT)」、中研院「永續科學研究計畫:氣候變遷與都市發展/ 土地利用」、以及農委會氣候變遷農地調適規劃。 劉如慧   為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助理教授,主要專長為環境法、行政法、憲法及歐盟法。劉助理教授並擔任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台灣環境法學會理事及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理事,目前借調考試院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擔任專任委員。 劉瑋軒      為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現職SGS 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環境服務部副工程師,主要專長為都市及區域空間規

劃、都市化與生態系統服務研究、氣候變遷調適研究與執行。 盧禹廷   現為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魏國棟   現為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系教授兼進修推廣部部主任,主要專長為都市廢棄物回收清除處理之管理機制與經濟分析、因應氣候變遷經濟政策工具分析與評析、能源與電力經濟性議題評析、與環境品質之量化評估之研究。魏教授曾擔任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系主任、環境保護署再生資源回收再利用促進委員會委員、廢棄物回收基金管理委員會費率審議委員會委員、及排除投資障礙小組委員;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綠色消費委員會委員、經濟部電力及天然氣價格諮詢會委員、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產業發展獎勵補

助審議委員會」委員;目前擔任經濟部能源局電價費率審議會委員。 1. 緒論 1-1 前言 1-2 氣候變遷之衝擊與挑戰 1-3 本書的編輯概要 2.全球變遷與產業轉型:臺灣現況與展望 2-1 前言 2-2 後京都時代國際相關組織低碳轉型策略 2.2.1 前言 2.2.2 UNEP之綠色經濟推動策略 2.2.3 OECD國家低碳轉型作法與策略調查 2.2.4 OECD綠色成長監測指標系統 2-3 後京都時代臺灣政府與相關組織低碳轉型策略 2.3.1 問題背景 2.3.2 我國產業低碳轉型策略規劃現況與架構 2.3.3 執行成效 2-4 臺灣產業因應產業低碳轉型之經營管理策略 2-5 產業低碳

轉型對臺灣經濟之影響衝擊 2-6 結論 2-7 參考文獻 3. 全球變遷與災害風險管理 3-1 前言 3-2 氣候變遷與災害衝擊影響 3.2.1 全球災害經驗與氣候變遷關係 3.2.2 臺灣災害特性與趨勢 3-3 災害風險管理趨勢 3.3.1 極端天氣事件與災害風險管理 3.3.2 氣候變遷下的新挑戰 3.3.3 災害風險管理的趨勢:與氣候變遷調適的結合 3.3.4 邁向永續發展的災害風險減輕 3-4 政策建議 3.4.1 災害風險界定與評估 3.4.2 災害風險免除 3.4.3 災害風險轉移 3.4.4 災害風險降低 3.4.5 災害風險共存 3-5 參考文獻 4. 都市化與全球環境變遷

4-1 前言 4-2 臺灣的都市化現象 4.2.1 臺灣都市人口變遷 4.2.2 臺灣都市化與產業結構變遷 4.2.3 土地使用變遷(land-usechange) 4-3 都市化對環境變遷之影響 4.3.1 都市化與都市蔓延(urbansprawl) 4.3.2 都市化與環境變遷現象 4-4 都市能源使用與溫室氣體排放 4.4.1 都市化與都市能源使用關係 4.4.2 臺灣都市能源與溫室氣體排放 4.4.3 臺灣都市地區溫室氣體排放─臺北市、高雄市 4.4.4 極端氣候對都市災害的影響 4-5 都市對氣候變遷之因應 4.5.1 減緩 4.5.2 調適 4-6 結論與政策建議 4.6.1 結

論 4.6.2 因應都市化與環境變遷的相關政策建議 4-7 參考文獻 5. 氣候變遷調適與國土空間規劃 5-1 前言 5-2 臺灣氣候變遷調適議題的重要性 5.2.1 氣候變遷衝擊 5.2.2 臺灣氣候變遷調適議題 5-3 氣候變遷調適方法與空間規劃 5.3.1 國內氣候變遷調適計畫之推動 5-4 氣候變遷調適規劃之發展 5.4.1 氣候變遷調適之規劃思維 5.4.2 空間類型 5.4.3 脆弱度評估方法與應用研究 5-5未來氣候變遷調適與國土空間規劃思考 5.5.1 空間規劃層級與部門議題之整合 5.5.2 回復力評估與規劃應用 5.5.3 氣候變遷科學研究發展與應用 5.5.4 地方參與

機制之建構與落實 5-6 參考文獻 6. 全球變遷與資源及環境治理:臺灣現況與展望建言 6-1 前言 6-2 氣候變遷法制概論 6.2.1 氣候變遷法制於國際上之發展 6.2.2 氣候變遷法制於我國面臨之困境 6.2.3 氣候變遷法制於我國法律體系之定位 6.2.4 小結 6-3 氣候變遷法制組織法面向上之相關議題 6.3.1 我國現況概述 6.3.2 我國現制下面臨之問題 6.3.3 本文建議 6.3.4 小結 6-4 氣候變遷法制作用法面向上之相關議題 6.4.1 能源稅與碳交易制度 6.4.2 能源稅與碳交易制度於我國之法制發展 6.4.3 能源稅與碳交易制度於我國所面臨到的問題 6.

4.4 本文建議 6.4.5 小結 6-5由國際發展趨勢檢視我國環境事務處理之現況 6.5.1環境保護之主要機制:資訊取得、民眾參與暨司法救濟制度 6.5.2「奧爾胡斯公約」 6.5.3「奧爾胡斯公約」之實踐-以歐盟法為例 6.5.4「奧爾胡斯公約」於我國之實踐情形 6-6 參考文獻 索引 ■ 叢書企劃單位GCSS 國立臺北大學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國立臺北大學鑑於全球環境變遷已成為為當前全球矚目之重要議題,故於2012年設立校級「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期能透過校內相關領域教師及研究人員之參與,致力全球環境變遷人文社會面向之跨領域研究。「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

,與「都市化與全球環境變遷」(Urbanization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UGEC,為IHDP之核心計畫之一)多次合作辦理有關亞洲都市氣候變遷調適議題之training workshop,並共同在臺北舉辦2014年第二屆UGEC國際研討會。2014年亦協助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Council,ISSC)於中央研究院舉辦The Second Seminar of "Sustainable Urbanisation"。培育人才為「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之重要使命,除了每年度頒發博士論文獎學金

,獎勵相關領域年輕學者投入相關研究之外,並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於暑假期間開設「環球公民國際課程」(Global Citizenship Program),藉以培育具備國際觀與永續環境素養的大學生。「全球變遷與永續發展」系列叢書匯集「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對於國家永續發展政策之建言以及相關研究成果,未來仍將持續出版,為臺灣之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國際教育課程為例

為了解決時代國際 多 益 課程 評價的問題,作者李幸玲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旨為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國際教育課程為例進行研究,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以下幾點:(一)暸解國小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運作的方式與歷程。(二)探討國小的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動機及遭遇之困境的因應策略。(三)分析國際教育課程方案的發展及實施的效。 為達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中的個案研究法、訪談法、焦點訪談法,並輔以觀察及文件分析法,蒐集資料後,透過深度訪談以理解個案學校的發展情形,並得到以下的八大結論:(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運作以多元及創新之方式實施。(二)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動機以配合計畫且提升專業發展為主。(三)建構HAPPY教師專業社群發展

歷程之階段模組,以利實施與檢核社群 經營的歷程與目標。(四)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遭遇的困境與挑戰皆能轉換為成長的契機。(五)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因應策略乃為透過長期且深入地投入,始 能見其具體成效。(六)教師參與國際教育社群並設計課程方案,確實能提升教師課程設計之能 力。(七)國際教育的課程方案適用跨領域的思維,並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並於彈性課程時段實施較佳。(八)教師實施國際教育課程後,並無完整的學習評量設計,較無法立即看見 學生的學習成效,導致後續的教學動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