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襄身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林襄身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瑪瑞琳.伯恩斯寫的 魔數小子1:義大利麵與肉丸子(面積與周長的祕密)(108課綱新版) 和李潔非的 野哭:弘光列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二十四史姓氏韻編: 64卷 - 第 1-4 卷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 書卷五十六附侯霸傳目無名字翁君南陽人史記後漢書卷七十五身高侯須當後學伯師頭川舞陽入韓「韓媽攜韓韓韓信」非韓「韓棱威義 史卷七字仲黄卷九十四隱逸溥聰無名.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開明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林玫君所指導 李鳳然的 漫話‧視界:臺灣棒球漫畫的圖像敘事 (2021),提出林襄身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運動傳播、棒球文化、漫畫審查制度、圖像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運動健康研究所 陳珍德所指導 鄭麗寬的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支持、同儕支持、身體自我概念與身體活動量之關係研究─自我效能、動機之中介效果 (2019),提出因為有 性別差異、中介效果、結構方程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林襄身高的解答。

最後網站蒙牛李鹏程:汇聚中国企业力量,共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 网易則補充:外交部副部长谢锋,云南省副省长王显刚,林草局副局长李春良,欧盟驻华大使郁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线上出席活动并致辞。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林襄身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魔數小子1:義大利麵與肉丸子(面積與周長的祕密)(108課綱新版)

為了解決林襄身高的問題,作者瑪瑞琳.伯恩斯 這樣論述:

  打破數學恐懼魔咒、顛覆兒童想像力最強數學繪本!     國際兒童數學大師打造「情境+技能+認知」三大學習重點,   適合國小108課綱數學領域課程,   帶孩子輕鬆養成數學基礎概念,開心創意玩數學!   【專文導讀】   賴以威(「數感實驗室」創辦人、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   康福特夫婦正在舉辦一場家庭聚餐喔!康福特先生開始煮起他的拿手菜--義大利麵和肉丸子。這時,康福特太太很仔細的在安排8張桌子和32隻椅子,好讓每個人都有位子坐。桌椅排好了,餐點也準備完成。接著,客人來了。哇噢!每個人都帶來一套自己的座位安排妙招。一場不可思議的瘋狂大聚餐就此展開……    本書藉由一場熱

鬧爆笑的家庭大聚餐,透過慧黠幽默的故事情節、開朗明快的繪畫風格,以及優美流暢的文字敘述,帶領孩子在開懷大笑中,輕而易舉的學會了周長與面積這個重要的數學概念。 系列特色   適用國小108課綱數學領域課程。新版邀請「數感實驗室」創辦人賴以威老師導讀。   ●【魔數小子】是【魔法校車】之外最膾炙人口、暢銷全球的兒童數學繪本系列,享譽國際的兒童數學大師瑪瑞琳‧伯恩斯(Marilyn Burns)透過有趣的故事,顛覆艱澀難懂的數學學習透過有趣的故事,帶領小讀者一起開心、創意、搞笑、瘋狂「玩」數學。      ●【魔數小子】是最經典的數學繪本代表作,網羅一流作繪者,加上伯恩斯親自設計的活動教案,

每一本都獲得小讀者們的熱烈迴響。   ●【魔數小子】將國小孩子學習數學最可能遇到的基礎概念例如數量、加法到乘法、周長和面積、幾何圖形等等,以俏皮輕鬆的手法轉化為孩子喜愛的故事,帶領他們進入繽紛的數學世界。   ●台灣版特別針對師長們指導數學所需,由「數感實驗室」創辦人賴以威老師專文導讀,前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副教授陳佩正老師審訂並設計「給家長和老師的話」單元,絕對是小孩超愛看、大人超好用、不可錯過的超優質繪本。   ●邀請第一線國小教師協助審製與現行「國民教育基本課程綱要(108課綱)主題對照與討論」,實際提供如何搭配運用於教學現場的建議,是師長實用度滿分的繪本系列!   強力推

薦   阮正誼(高雄市梓官國小教師、教育部中央輔導團數學領域輔導員)   房昔梅(臺北市數學輔導團榮譽輔導員)   林怡辰(資深國小教師、未來大人物教育類得主)   林原宏(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教授、台灣數學教育學會理事長)   陳靜姿(臺中市西屯區永安國小校長、臺中市數學輔導團總召校長)   劉克襄(作家、自然觀察者)     【魔數小子】是一套我認為不管放在教室或孩子的臥房都很適合的讀物,是一套能讓孩子看見生活中的數學的有趣繪本。──賴以威(「數感實驗室」創辦人、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   【魔數小子】數學繪本透過脈絡化的情節安排,引發學生透過思考,讓數學知識的生成、精煉、有

效的文化演進,得以自然的醞釀發展,是協助家長、老師、學生進行數學素養學習與應用的好幫手。──阮正誼(高雄市梓官國小教師、教育部中央輔導團數學領域輔導員)   好奇心是學習的動力,趣味才能點燃學習的熱情。對於數學學習而言,最難得的是將枯燥的數學概念穿上輕鬆有趣的外衣,吸引孩子們主動親近,並快樂學習。──房昔梅(臺北市數學輔導團榮譽輔導員)   【魔數小子】的故事十分吸引人,也是生活場景中常常出現的問題,有趣又有效,叫孩子怎麼不愛它?──林怡辰(資深國小教師、未來大人物教育類得主)   【魔數小子】系列是一套活潑有趣的數學繪本,能呼應十二年國教數學領域課綱所指出「數學是一種語言,宜由自然語言

的題材導入學習」,是孩子極佳的閱讀書籍。──林原宏(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教授、台灣數學教育學會理事長)   這套書是符合時代素養的數學學習讀本,值得推薦給現場教師進行跨領域學習的延伸探索。──陳靜姿(臺中市西屯區永安國小校長、臺中市數學輔導團總召校長)   如果你的孩子在學校學很糟糕,到了國中還是考不及格,你和他一起陷入茫然、無助的困境,試試看這本書。短短六、七分鐘的時間,或許,他還有機會知道,其實數學是很友善的。大家還有溝通的可能。──劉克襄(作家、自然觀察者)

漫話‧視界:臺灣棒球漫畫的圖像敘事

為了解決林襄身高的問題,作者李鳳然 這樣論述:

臺灣曾於1966年至1987年出版三百餘本運動漫畫,以棒球漫畫居多,其出版受到「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及相關條例影響,需經政府審查通過,始能發行。另一方面,1960年代的棒球運動,隨著臺灣少年棒球運動的熱潮,促使棒球讓更多人認識與參與。棒球漫畫做為休閒娛樂的讀物、政府訊息宣傳的媒介以及運動文化的傳播文本,本文從棒球漫畫的封面結構、漫畫圖像及文本內容,展現棒球運動的各種面貌,並揭露棒球運動的文化樣態,呈現棒球漫畫的敘事文本功能性。連環圖畫審查廢止後,經國立編譯館審查之漫畫,皆轉贈至中崙圖書館典藏,普查館藏之臺灣早期漫畫,曾出版121部棒球漫畫,其出版來源以日本棒球漫畫為主,經漫畫家及出版商轉繪

與轉製後發行,未產生觀看的扞格,主要來自於臺、日所共有的漫畫文法體系以及棒球運動文化的親近與依賴性。繼之,從圖像的表象中,說明棒球漫畫的教育與知識傳播力量,透過圖像與文字的塑造,傳遞棒球運動的規則、文化、精神與價值。再者,深入棒球漫畫圖像背後的本相,在棒球漫畫與社會情境的相互對話中,論述漫畫裡棒球員的身體訓練、女性棒球員的形象與運動明星的塑造,揭示棒球運動文化的現象、反思以及召喚對棒球運動的情感與認同。最後,棒球漫畫在不同的生產形式,對棒球運動提供不同的視域,在描繪「土味」的臺灣棒球以及棒球場上的各種現象與理想,藉由圖文的脈動傳遞對棒球運動的想像以及意識形態的觀點輸出。在歷史與社會的脈動下,漫

畫雖受到法規的箝制,但此時期所出版的棒球漫畫,將棒球運動的各種面向以寫實、虛構、真實與想像的混合形式轉譯而出,在展現棒球文化的圖像力量之下,蘊藏著臺、日棒球的嫁接關係。

野哭:弘光列傳

為了解決林襄身高的問題,作者李潔非 這樣論述:

  本書借十餘位在不同側面有代表性的人物,來呈現弘光朝那一段歷史。被安排於書中露面的,有朱明王朝確切的末代皇帝朱由崧,有弘光樞臣和關鍵人物史可法,有稱為“明代蘇武”的左懋第,有以兵變致南明解體的左良玉,有普遍目為南京禍根的阮大鋮,有秦淮河畔苦悶的青春叛逆群體,有時代思想高度的體現者黃宗羲,有以十七齡慷慨赴死的少年天才夏完淳,有傳奇說書家柳敬亭,有“遺民現象”的典型徐枋,有入清後的“貳臣”龔鼎孳……他們的身份,涉及帝王、武人、士大夫、學生、妓女、藝人、學者、隱士、起義者,還算廣泛,覆蓋了社會多個層面。 作者簡介 李潔非   生於安徽合肥。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先後在新華社、中國藝術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供職。 序 朱由崧 偶然的謝幕人 左懋第 一個人的證明 史可法 拋骨竟無家 四鎮 孤城落日鬥兵稀 名姬名士 革命和愛情 黃宗羲 裸葬的情懷 阮大鋮 詩與人 夏完淳 才子+英雄 柳敬亭 被刪改的傳奇 龔鼎孳 我原要死,小妾不肯 徐汧 士與死 左良玉 殺掠甚於流賊 徐枋 絕代之隱 附 辛巳、壬午開封之圍 後記   序   兩年間,都在從事關於明末弘光朝的寫作。去年寫完一本,《黑洞:弘光紀事》,是從專題的角度來寫,寫了十個問題。這一本寫人物,名之《野哭:弘光列傳》。   書名取自少年英雄夏完淳的《細林野哭》。我在《夏完淳集》裏一見到,就被「野哭」兩個字

攫住了,覺得有股異樣的力量。「野」在古漢語,有無家、荒蕪並兼野鄙陋文諸意。「野哭」並非只在完淳的筆下出現過,其他朝代,亦有以此為題賦詩者,如唐劉叉之七古,清沈曾植之五律等;但我感覺,似乎用於明清易代之際,這詞才格外有百感交集的況味。   弘光年,是明為清亡真正而確切的時間。中國歷史,在此面臨一個大節點。蓋自宋代以來,中國自身文明經二千年世界領先的農業生產、社會發展所積累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已開始閃現向新的文明階段躍升或轉型的軌跡,《萬曆十五年》曾稱宋代諸多方面「已如現代國家」。惜為蒙元所滅,上述進程中斷一百年。好在這一百年,從全球範圍看,時間尚不緊迫,中國還耽誤得起。蒙元被逐,重回荒漠,明繼宋

起,在思想、文化以及經濟發展上,全面祧續宋人。明是個很奇特的朝代,一面很是衰邁、昏黯以致暴虐,一面又孕育着朝氣蓬勃的社會歷史因素,逮至萬曆間,各種突破跡象已十分明顯。然天不佑中華,明朝自身積攢的激烈社會矛盾終於爆發而導致嚴重內亂,同時,曾為蒙古所敗的金人後裔,在沉淪荒蠻、幾近湮滅三百年後,重獲新生,日漸具備強大破壞力,而益為明朝大患。內外雙憂,並至齊發。明遂先於甲申年(1644)失北都,復於乙酉年(1645)喪南京,終於滅亡。這是繼宋亡之後,作為漢族國家的中國第二次整體亡國。但這次後果更為慘痛,原因是同時西方的歐洲也開始其現代轉型。無論從經濟發展還是文化積累來看,東西方世界本可謂棋逢對手、銖兩

悉稱,正待好好比試一番。可惜,中國卻因一個意外情形,從競賽中退出了—好比奧運會選手在起跑時卻突然退賽。   我們於中國因被滿清所主所遭受真正損失的解讀,不在民族主義方面或感情。這當中,過去不太注意或很少談論的,是新統治者與中國文明之間有很大的落差。隨之,帶來兩個後果,一是本身創新能力已然不足,次而,作為異族入主者又勢必採取精神思想的高壓與箍束。兩個因素交織,造成各種羈絆,令中國活力頓失,而嚴重拖了歷史後腿。事實證明,有清一代,中國雖能秉其發達農業之優勢,以及在東方暫無敵手之地利,續其強盛國勢至康雍乾時期,但在思想、制度和經濟上,卻無變革跡象。滿清的好處是,總算比蒙元能識良莠,虛心接受、學習和

融入高等的文化;而它的問題是,受制於自身高度,只能亦步亦趨,照搬照抄前朝,論創新的能力,實在不足觀。這對中國,無形中是多大拖累,後人很難設身處地體會到。實際以明代最後五十年思想、政治、社會的情形來看,若非這一干擾,中國經過當時業已啟動的思想啟蒙,得以進入制度變革、完成歷史蛻變,可能性相當大。然而,異族統治尤其是文化落差,突然間扭轉了歷史方向。中國落在西方後頭,關鍵就在這二百餘年。我對滿人這民族不抱偏見,但從歷史角度說,滿清統治在攪擾中國歷史進程這一點上,實難辭其咎。此事若發生在中世紀,猶可另當別論。晉以後北中國有五胡之亂,唐以後五代也曾短暫如此,後來金滅北宋、蒙古亡南宋,每一次都對文明造成破壞

與羈絆,情況也越來越嚴重,但我們覺得基本可以僅作為民族衝突來看,還談不上扭轉中國的歷史方向。那是因為,第一,整個人類文明尚未到打開一扇新門的時候,世界歷史還處在舊的格局當中;第二,中國自身也沒有真正的新萌芽發育和生長,社會生產力以及配套的制度還算適合、夠用,變革與突破的要求實際並未如何感受到。可十七世紀全然不同,人類近代化已肇其端始,中國在舊制度下的苦悶也忍無可忍、正待噴薄欲發,偏偏這個當口,滿清來這麼一下子,真的令人扼腕。   故而明亡時刻,主要在這一層,才是中國歷史值得高度關注的重大節點。對於它的歷史與文化後果,當時中國不少傑出人物,便有明白的認識或強烈預感,後來反而認識不如當時清楚。鴉

片戰爭以迄日本侵華,中國有將近百年處在生死存亡之間,故明季這段歷史,因此被「觸景生情」,更多從亡國之痛、民族衝突意義上,被近世奪為酒杯,澆「愛國」之塊壘,這也沒有什麼不對抑或不可,問題在於這段歷史本身所含問題及所達深度,實際遠踰乎此。我覺得,黃宗羲、呂留良、徐枋等人思想裏都隱約有這樣的看法:明亡本身無甚可「痛」;可「痛」者,乃是明為清亡,亦即先進文明被落後文明所毀。那意味着,中國從一個已經達到的歷史高度,大幅跌落並裹足不前。這才是明清鼎革無限悲涼處,不知此,對於「野哭」二字只怕難會其意。   不能從文明的損失着眼,矻矻於民族情緒,會使我們錯失這段歷史的真正教益。對各國歷史來說,民族問題其實都

是動態的,古代中國講「夷夏之辨」,但這字眼簡直無法作歷史的推求,不要說滿清、蒙古、西域諸族,如果推到商代,連周人也算「外夷」。何況沿着狹隘民族主義觀點朝前走,往往還將去往反方向,實用主義地模糊一些是非。即以清朝來論,當它作為入侵者、亡中國者時,固然是被痛恨的,但當它為中國帶來大片疆土之後,好多人又破涕為笑,榮耀地認作一個偉大朝代。將近四百年來,明清易代這件事的真正意義,就這樣被模糊、被遺忘、被丟棄,而彼時一代甚至幾代中國人的苦痛酸辛,都成了過眼雲煙。   我對短命僅一載的弘光朝感到不能放下,蓋出於不忍以上況味就這樣付諸流水,而想把它重新喚回於人們記憶,於是,鈎故索舊、大書特書。《黑洞》把對弘

光朝的所感所思,提煉為十個問題。《野哭》則換換方式和角度,借十餘位在不同側面有代表性的人物,來加呈現。我希望,借助於選材,加上我初淺的研究與表現,讓這有轉折點意義的時刻,得還鮮明。   被安排於書中露面的,有朱明王朝確切的末代皇帝朱由崧,有弘光樞臣和關鍵人物史可法,有稱為「明代蘇武」的左懋第,有以兵變致南明解體的左良玉,有普遍目為南京禍根的阮大鋮,有秦淮河畔苦悶的青春叛逆群體,有時代思想高度的體現者黃宗羲,有以十七齡慷慨赴死的少年天才夏完淳,有傳奇說書家柳敬亭,有「遺民現象」的典型徐枋等…… 他們的身份,涉及帝王、武人、士大夫、學生、妓女、藝人、學者、隱士、起義者,還算廣泛,覆蓋了社會多個層

面。   寫作方法,也得考慮。過去說「文史不分家」,其實不對。文、史是分家的,或者說應該分家。文學和史學,一為藝術,一為學問;一個是主觀、情感的表現,一個是客觀、事實的陳述。不分家,既不合道理,還有不少副作用。中國史學某些先天不足,即因「文史不分家」而來。或者以美惡代替事實,或者視史撰如說部,覺得添油加醋、「支離構辭,穿鑿會巧」,關係不大。所以對本書這一類寫作來說,「文」與「史」的確是一對矛盾,處理不善,極易「以文害史」。我給自己立了規矩:文史分家,才學相濟。前半句講要以史學為本,絕不讓文學的東西有損史學;後半句講另一面,即才足以濟學,不能只剩下乾巴巴的「學」,成了尋章摘句、掉書袋,而觸碰不

到歷史的人性內涵。   具體地講,直到現在,關於傳記寫作還有不少人主張可以虛構,認為寫到細節的時候如果史料不足,只好用虛構和想像加以填補。誠然,寫作者有他的難處,史料總有所不足、有所不能到,因此,發揮一些想像,加點虛構,好像在所不免。問題是,沒有哪位作者高明到能夠確保他的想像或虛構可以符合實際。由於自認不能這樣高明,我是寧付闕如,絕不虛構。還有人認為,傳記寫作免不了來點虛構無關史料和事實,而是基於敍事美學的理由;似乎不如此,人物很難鮮活,個性挖掘和表現就不能深入。這只是一個錯覺。小說極盛時代以來,作家們普遍習慣於或過分依賴虛構,好像文學性便等於虛構。其實,虛構既非文學性的來源,亦非它最上乘的

功夫。離開虛構便有些不知所措,乃是文章活性衰退所致。倘如語言有質感、有溫度,非虛構非但不損失文學性,相反本身就帶來獨特的文章之美和閱讀快感。當然,我們也確讀到很多乏味的、史學足而文學不足的傳記作品,但它們的問題都出在語言上,並非因為不擅虛構。   既然不用虛構,《野哭》便奉行「有一件材料說一分話」,做到人物言行(哪怕隻言片語)、事件始末(哪怕細枝末節)無一字無來歷,全都有案可稽。這就是為什麼所有引文,據自何人何書,從版本到頁碼,我們都備具其詳,以便驗核。我沒辦法保證這些材料的原始真實性,但可以保證自己不曾脫離史料,另外虛構或杜撰過什麼。這當中,有時涉及同一事不同材料間的差異,倘在能力範圍內,

我也試予考證、辨疏(例如史可法的生年問題),以求去偽存真。   這樣做,真正目的是想對歷史拿出誠意。我覺得這正是我們一直缺乏的,而且越來越缺乏。雖然對歷史的誠意,並不在於形式,但以我們現實來論,即便只是形式,也非常重要。形式至少有助於約束我們,不是高興怎麼說就怎麼說。我們說的每句話、每件事是有出處的,可查可考;這樣,如果我們斷章取義、夾帶私貨了,別人可以立予核實、指出或提出商榷。   歷史需要敬畏。謔弄歷史,無利可圖。以歷史為妾婦,呼來斥去,有時頗為快意,但就如課堂上不好好聽講、調皮搗亂的學生,到頭來要懊悔的只有他自己。歷史是一位好老師,它嘴裏說出的每句話,都是可讓人受益解惑的知識,應該注

意聽講。   與此相關,又有四個字:尊重古人。可能是自視高明,當代史學多年來慣於對古人頤指氣使。有時橫加指責和訓斥,有時相反,用當代思想感情拔高古人。對人對事都是如此,屢用今天義理來裁量,或強求、或曲解。姑舉一例,比如史可法,有人嫉之如仇,原因居然是他為弘光朝制訂政策時置「滅寇」第一而以「禦虜」第二。然而,身為明朝大臣,這本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當時,李自成對明朝有「君父之仇」,滿清名義上卻替明朝報了這君父之仇(此即為何起初明室以「申包胥哭秦庭」故事視吳三桂借兵)。依禮法來論,「滅寇」第一乃明朝必有之義,不單史可法,孫可法、張可法、胡可法,不拘誰當那個東閣大學士,都得這麼制訂政策。今人盡可因自己

立場而愛戴李自成,但若嗔怪明朝的首相史可法不具同樣感情,就不免雞同鴨講了。凡此,即因不守「當時事,當時語」的原則,而那不過是史學不失客觀性的起碼要求。後人或許是比古人高明,但不要以此笑古人,古代的事情有它自身道理和原由,嘲笑和批判之前,至少該向讀者講清楚古人何以作此想、有此舉。   類似還如孫中山稱讚洪承疇:「五族爭大節,華夏生光輝。生靈不塗炭,功高誰不知。滿回中原日,漢戚存多時。文襄韜略策,安裔換清衣。」較之當年,竟是南轅北轍了。關於「生靈不塗炭」,以我們知道的論,洪承疇降清實在不能說起到這種作用。清兵入關後,北方基本未聞屠戮,只因各地望風而降、未加抵抗,後來到了南方,凡不肯降的地方,都發

生大屠殺。故爾,非得稱讚洪承疇「功高」,只能落在「力促中華一統」、「滿回中原日」這層意思上。俗白地講,洪承疇投降,好就好在讓中國版圖擴大了。這,一是結果論,二是實利論—因有如此的結果和實利,便對事情另抱一種觀點。但依同樣邏輯,吳三桂的形象是不是也該變一下呢?看不出為何厚此薄彼。莫非因為吳三桂後又反清,洪承疇卻只對大清忠心耿耿?古時有古時的語境和是非,因而比較穩妥的辦法是,一面可以就古今的不同做出說明,一面對過往歷史還是堅持「當時事,當時語」,不妄自改易,否則就會人為造成很多混亂,終至於無法收拾。   略事申陳,權為引子。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支持、同儕支持、身體自我概念與身體活動量之關係研究─自我效能、動機之中介效果

為了解決林襄身高的問題,作者鄭麗寬 這樣論述: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活動量之性別、年級、BMI等級的差異及影響身體活動量之因素,除探究變項間之相關外,並藉由結構方程模式探索身體活動自我效能、身體活動動機在父母支持、同儕支持、身體自我概念與身體活動量間之關係及其中介效果。研究方法:以調查研究法,採便利取樣方式得台中市太平區某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童388人,男生175人,女生213人;五年級214人,六年級174人;平均年齡11.1(SD=0.6)歲;平均身高146.3(SD=8.1)公分;平均體重40.0(SD=10.6)公斤;平均每周總身體活動代謝當量:2033.63 (SD=1437.08) METs,研究工具包括

父母支持量表、同儕支持量表、身體自我概念量表、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身體活動動機量表、身體活動量表。身體活動量表採用7日回憶法調查過去一周身體活動量,並將其轉換成每周總身體活動代謝當量(METs)。資料蒐集程序係於取得校方、家長及學童同意後依班級團體方式進行不具名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則含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結構方程模式。研究結果: 1.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身體活動量呈現顯著差異,男童顯著大於女童;不同年級、BMI等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身體活動量則無顯著性差異。2.父母支持、同儕支持、身體自我概念、身體活動自我效能、身體活動動機與身體活動量間均呈現顯

著正相關。3.研究所提出之假設模式得到部分驗證:3a.父母支持、同儕支持、身體自我概念對身體活動自我效能有顯著之直接影響,其中以父母支持對身體活動自我效能影響力最大;3b.同儕支持、身體自我概念、身體活動自我效能對身體活動動機具顯著直接影響,其中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對身體活動動機影響力最大;3c.父母支持、身體活動自我效能對身體活動量有顯著之直接影響,而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對身體活動量影響力最大。4.身體活動自我效能可以完全中介「父母支持、同儕支持、身體自我概念」與「身體活動量」之關係,身體活動自我效能為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活動量之重要預測因子。5.身體活動動機對身體活動量無直接效果,故無法中介「父

母支持、同儕支持、身體自我概念」與「身體活動量」之關係。研究結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國小高年級學童每周總身體活動代謝當量平均值為2033.63METs,男童大於女童,支持身體活動量之性別差異,並證明身體活動自我效能為身體活動量的重要影響因子;無論在其對身體活動量的顯著預測力抑或在「父母支持、同儕支持、身體自我概念」與「身體活動量」之關係的中介效果上。研究結果對教育及衛生單位、家長具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