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茶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柴燒茶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德亮寫的 台灣茶器(二版) 和吳德亮的 台灣人文茶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柴燒壺– 柴燒茶壺缺點 - Doersd也說明:柴燒 之美, 金沙色澤舖底,黑灰綠之結晶交疊其上,其精彩變化極有特色!, 壺之水容量300CC 壺高12cm 杯之水容量50cc 配置: 一壺二杯, 火痕與落灰讓黑色結晶與紅灰等色澤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聯經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學研究所 彭立勛所指導 楊素秋的 品茶的嗅、味覺感知與茶杯之視、觸覺意象研究 (2021),提出柴燒茶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視覺意觸意象、茶文化、模糊集質性比較分析、永續設計、設計語意。

而第二篇論文東方設計大學 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黃佳慧、陳俊智所指導 駱俊銘的 現代柴窯燒製應用於陶瓷茶壺之創作 (2020),提出因為有 現代柴窯、陶瓷茶壺、魅力工學、重要性-表現分析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柴燒茶杯的解答。

最後網站石碇竹柏苑麥芽膏櫻桃鴨烤鴨三吃+麥芽糖親子DIY~手工柴燒 ...則補充:傳統手工柴燒製作出那滑順不甜不膩的幸福滋味, 假日還有好玩的親子DIY活動,自己做棒棒糖、古早味敲糖, 開心玩糖吃糖之餘,別忘了要訂櫻桃鴨烤鴨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柴燒茶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茶器(二版)

為了解決柴燒茶杯的問題,作者吳德亮 這樣論述:

全球第一本 深入瞭解台灣當代茶器、品茗、收藏、鑑賞以及泡好茶的經典鉅作   從茶壺、茶海、蓋杯、茶碗、壺承、茶船、茶倉、茶餾,   到茶杯、杯托、茶則、茶匙、茶荷、茶寵,以及炫燦奪目的現代天目等。   包括陶瓷、金屬、石雕、玻璃等茶器以及各種成形方式,   吳德亮《台灣茶器》一次為你完整收入、評析、解說,   是你深入瞭解台灣當代茶器、品茗、收藏、鑑賞   以及泡好茶的最經典鉅作。   台灣茶器起步雖晚,卻因為許多藝術家的競相投入,茶藝與現代陶藝兩種文化相互激盪交融,而能在21世紀的今天,無論在材質突破、造型創意、實用功能、釉色表現與產業行銷等,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   1980

年代以後的台灣,受到茶藝文化蓬勃發展的激勵影響,加上茶人與文化人不斷腦力激盪與創意研發,茶器除了用途種類早已無限擴充至數十種以上,素材的選擇更大膽顛覆傳統,從陶、瓷、玻璃、銀器、竹器、木器、玉器、水晶,至錫、銅、生鐵、不銹鋼等重金屬等,不斷交互運用及實驗;彼此競豔的造型或色彩、功能等表現更是各具巧思、超乎想像。不僅呈現唐宋以來的最顛峰,並在兩岸與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地發光發熱,將台灣豐富的茶文化帶向全世界。   要全盤深入台灣的茶器談何容易?喝茶二十年來,我除了不斷嘗試比較各種茶器的優劣特色,還要從博物館尋找先賢創作的蛛絲馬跡,拜訪前輩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   近十多年來更陸續深入採訪台

灣各地的茶器創作人,從台灣頭北海岸石門的章格銘,到台灣尾屏東的詹文政、六龜土石流重災區的李懷錦,還有東台灣的黃櫳賢等,總共拜訪了七、八十位藝術家與相關業者,希望盡可能為壺藝家們300多件作品的特色畫龍點睛。   ──德亮  

品茶的嗅、味覺感知與茶杯之視、觸覺意象研究

為了解決柴燒茶杯的問題,作者楊素秋 這樣論述:

目前飲料口感滋味及香氣與飲器關係之研究都偏向酒、氣泡飲料、果汁、咖啡、熱可可等議題,鮮少有飲茶器具造型的選擇與茶湯品質及口味相互依存關係之研究。文獻尚未發現關於茶杯視覺造型與觸覺意象感受對茶湯香氣與滋味感受影響之研究,及缺乏茶杯的視覺和觸覺語彙評估資料,因此本研究提出飲茶時飲茶器具的視覺造型是否會對茶湯口感滋味造成影響?飲茶時飲茶器具的手口觸感是否會對茶湯口感滋味造成影響?茶杯造型的視觸覺意象是否與茶湯品質有關聯?本研究分為三階段研究調查與實驗,第一階段:搜集相關視觸覺語彙,建構視觸覺語彙問卷;第二階段:建立實驗問卷;第三階段進行實驗設計與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為有茶專業背景的實驗組與一般消費族

群的控制組各17位受測者,針對八個飲茶杯進行茶湯的滋味與香氣審評,與八個飲茶杯進行視觸覺意象語彙評選。研究將資料收集以單因子變異量統計分析、模糊集質性比較分析(fs / QCA)與因素分析法進行數據分析。研究結果指出:(1)年齡、性別與喝茶頻率對茶湯滋味與香氣的感受度是有所影響的;(2)透過fs / QCA模糊集方案組合指出撇口寬淺腹杯的B杯、撇口深腹的D杯與撇口窄淺腹的E杯對茶湯滋味與香氣表現有較佳的影響;(3)手口部對斂口深腹茶杯表面有突出感的F杯斂口寬腹茶杯表面光滑的G杯茶杯茶湯滋味與香氣表現較佳;(4)撇口寬腹茶杯的H杯表面粗糙感對茶湯滋味濃烈度有移轉強化效果;(5)研究從生動性、情感

審美性、質感價值子與社會價值四個視覺意觸意象語彙因子,歸納八個茶杯主要視覺意觸意象語彙與茶湯滋味與香氣的關聯性。本研究發現不僅為消費者提供選擇適用的飲茶器具方向,茶商與茶器具銷售提供適人、適茶、適器之建議外,也為傳統中式飲茶器具設計提供新的設計語意與設計思維,還可透過設計解決社會問題與困境,為設計的永續發展盡力。

台灣人文茶器

為了解決柴燒茶杯的問題,作者吳德亮 這樣論述:

茶葉達人阿亮繼《台灣茶器》後又一力作 涵蓋台灣老、中、青三代茶器藝術家 從陶、瓷、炻器到金、銀、銅、漆等茶器 熔傳統與創新於一爐,集藝術與實用之大成 呈現台灣茶器豐富多樣的人文風貌!     清朝中葉,由於陳曼生等文士先賢的投入,宜興壺終能脫胎換骨,從單純的工藝躍升到藝術創作的層次。台灣現代茶器也由於文人的參與或人文思考的注入,運用不同的媒材傳達、彰顯個人的文士趣味,作品且更具原創性、內涵、美感與實驗精神,因此能在短短二十年間迅速崛起而大放異彩,並閃耀國際舞台,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融合了藝術美感、人文思維與歷史情懷的台灣各式茶器,二十年來在全球市場上的收藏價值與日俱增,為台灣在茶的

世界中開疆拓土,令人刮目相看。 作者簡介 吳德亮   ‧台灣花蓮人,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兼具作家、畫家、攝影家、茶藝家、資深媒體人等多重身分的詩人藝術家,至今已出版著作近40本。   ‧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茶協會傑出茶藝文化獎,文學作品經常選入多種海內外重要文學選集、年度詩選、高中國文輔導教材等。   ‧曾在國立台灣藝術館、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中國福建省美術館等地舉行油畫水彩與攝影個展多次。並曾策辦「1983台北藝術上街展」、「1998跨世紀多元藝術互動展」、「2011兩岸客家圍屋特展」、「2015台灣新文人茶器名家大展」等大型展演,其繪畫廣為中外人士所

收藏。近年致力茶文化推展與研究,不惜千里跋涉翻山越嶺找茶、寫茶、畫茶及演講,媒體普遍譽為「茶葉達人」。   ‧曾任《新台灣新聞周刊》總編輯、《自由時報》綜藝版主編、超視《大腳丫遊記》節目總策劃、客家電台藝文節目主持人、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平面攝影、原住民電視人才培訓班教授報導攝影與節目企劃,交通部觀光局「台灣采風」攝影大賽評審委員、行政院輔導會「國家農場」攝影大賽評審委員、BENQ真善美獎評審委員;《新新聞》、《新觀念》以及中國大陸Look Taiwan等各大報刊專欄作家、台灣省茶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顧問、台北茶文化博覽會顧問、宜蘭縣政府顧問、台北縣政府客家文化諮詢委員會顧問、日本台灣茶協會顧問等

。   ‧現為《人間福報》、《獨家報導》、《豐年》以及中國大陸《茶道》等各大報刊專欄作家。   ‧Facebook搜尋:阿亮大師粉絲專頁   德亮部落格(臺灣/繁體):blog.yam.com/teliang   德亮博客(大陸/簡體):blog.sina.com.cn/teliang     ◎出版著作:   茶藝文學:風起雲湧普洱茶(遠足/2003)   台北找茶(民生報/2004)   珍珠奶茶完全攻略(民生報/2004)   台灣找茶(民生報/2005)   普洱找茶(民生報/2006)   普洱藏茶(聯經/2008)   客鄉找茶(台北縣客家事務局/2009)   兩岸烏龍名茶

(知音/2009)   台灣的茶園與茶館(聯經/2011)   台灣茶器(聯經/2012)   找茶,就是找故事(聯經/2013)   台灣喫茶(聯經/2015)   台灣人文茶器(聯經/2015)   電影原著:國四英雄傳(益群/1985/代表參加芝加哥影展)   報導文學:小錢征服大中國(新新聞/2003)   致富在中國(鷹漢文化/2004)   客家圍屋──海峽兩岸的土樓意象(新北市客家事務局/2011)   旅遊文學:靜岡伊豆(新新聞/1999)   日本之醉(本土文化/2000)   浪漫南國(華文網/2001)   北台灣知性之旅(華文網/2001)   深入雲南古國(華文

網/2001)   深入蘇州(華成/2002)   詩集:劍的握手(德馨室/1977)   畫室(德馨室/1978)   月亮與劍(益群/1983)   水色抒情(林白/1990)   德亮詩選--詩書茶畫(華玲/2009)   散文集:永遠的伯勞鳥(河童/1998)   繪畫筆記:台灣畫真情(博揚文化/2000)   多元創作:千手繆思(台北縣文化局/2007)   畫集:鄉土詩情(聯鳴文化/1984)   吳德亮畫集Ⅱ(鹿港小鎮/1990)   本土心情(聯鳴文化/1996)   攝影集:人間茶(台北縣文化局/2008)   近看海峽兩岸之美(中國福建省美術館/2011)

楔子:台灣人文茶器閃耀國際時尚舞台   第壹章:陶茶器 一、台灣岩礦與岩砂 千秋功業一壺茶(鄧丁壽) 星空與岩礦的櫻花戀(三古默農) 茶陶《山海經》(游正民) 敦煌飛天意象(吳麗嬌) 茶中有佛皆自在(廖明亮) 鹿谷兄弟的岩砂情(吳錦都、吳錦城) 精準詮釋台灣茶香(葉樺洋) 茶陶禪境邁向學術殿堂(吳孟純)   二、台灣新陶色 品味超現實美學(張山) 看見佛經看見茶(陳文全、尤美) 蔓生與墨顏(宋弦翰、蔡依儒) 山水乍現白釉間(黃存仁) 盡情揮灑台灣本色(吳晟誌) 再造天目新璀璨(江玗) 天水雲岫見真情(胡定如) 青瓷、白釉與志野(陳瑞諭) 陶藝美學的劍道精神(黃俊憲) 翠潤中看見油滴嫣紅(莊瑋

) 台灣新人文紫砂三絕(黃浩然+蔡忠南+雨墨) 台灣特色的紫砂與朱泥(陳正嵐)   三、台灣新柴燒 歡喜燒窯七十七年(林添福) 陶花源的茶香侏羅紀(蔡江隆、吳淑惠) 厚釉吻醒茶香(翁國珍) 回歸自然的寫實主義甲蟲情(羅石) 自然拙樸藏鋒不露(黃福昌) 逆境中婉約的爆發力(陳芳蘭) 吳題吾陶自然落灰釉(吳明儀、賴秀桃)   第貳章:瓷茶器 來自天官的紫翠天青與鐵釉(蔡永宜、蔡永志) 雲白天青深色釉(蘇保在) 水火同源的新釉震撼(陳雅萍) 銀定白與鈞釉(翁士傑) 炻器亦非陶(林建宏) 雨墨青花聽茶香(雨墨)   第參章:金銀銅茶器 銀壺無垢舞茶香(陳念舟) 傳統中建構台灣新意(陳水林) 輝映《心經

》照亮茶(林國信) 銀與竹共舞茶香禪境(蔡長宏) 府城靜巷的銀壺茶香(劉邦顯) 銅胎琺瑯人間築夢(呂燕華)   第肆章:漆茶器 創意中更見繽紛亮彩(廖勝文) 火鶴般燃燒裡腹之間(李國平) 托起天目璀璨(梁晊瑋)   第五章:藏茶風帶動人文茶倉崛起 天壇彩釉生生不息(陳雅萍) 兔子的金剛怒目(張山) 浮雕技法注入古典圖騰(吳金維) 淬鍊成金的律動色彩(戴志庭) 錫口陶倉的巧思創意(李仁嵋) 青蛙蟾蜍四方財(林義傑) 普洱雄獅(廖明亮) 大地龜裂的省思(翁國珍) 三元及第藏茶情(蘇文忠) 金雞報喜(李永生) 櫻花與劍(黃俊憲)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游正民) 原木的魅力(林貴松)   第六章:鋦補與

金繕 從工匠補到技術補(蔡佩君、周伯燦) 從馬蝗絆到藝術補(李國平) 兔子的瘋狂下午茶(蔡長宏) 無須補釘的金繕技藝(藏木) 楔子(節錄) 台灣人文茶器閃耀國際時尚舞台 二○一二年五月,世界頂級時尚精品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巴黎Asnières工場,為慶祝一○一概念店開幕,法國總部特別設計了全球限量僅三款的茶箱,分別以Epi彩虹色系皮革製作紅、綠及橙色,內置北投曉芳窯的茶壺、茶海與六只茶杯含杯托,加上翁明川的茶則與茶匙,構成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現代經典之作,每款台幣一百零八萬的天價絲毫沒有嚇壞國內外的收藏家,除了以抽籤方式才能購得並立即「秒殺」售罄外,之後更與家扶基金會合作推

出「築路計畫」專案,將茶箱另以鱷魚皮訂製後加上上述茶具,以起標價一百五十萬元義賣捐出,為二十一世紀茶藝與時尚的結合開啟了嶄新紀元。 提起曉芳窯,兩岸甚至全球的愛茶人可說無人不知,陶藝界普遍尊為「當代台灣官窯主人」的蔡曉芳大師,從傳統中創新火候,無論器形或用釉均堪稱無出其右者。他所燒製的紅釉、冰裂瓷、仿汝窯等所呈現的色澤,無論圓潤玉肌的嬌黃、深沉飽滿的血紅、鮮翠欲滴的碧綠,乃至粉青與豆青的樸實內斂等,都將陶瓷的生命力鮮明地展現。 翁明川的竹雕創作,以充滿神奇的巧思與創意,賦予竹器生命的律動與茶藝的禪境,可以很傳統,也可以非常時尚,更可以光滑如脂、溫潤如玉。有時甚至像普普藝術注入精品皮件的高貴血液

,時尚語言在正面流暢閃爍,內面卻以簡練古樸的雕刻,將龍雲翻騰的中國圖飾做為完美實用的句點。 包括以上兩位名家,台灣許多充滿人文思維、作品紅遍兩岸的茶器名家,我都曾在二○一二年出版的《台灣茶器》一書詳細論述,因此本書盡可能不再重複出現,除非這三年間有極大超越或創新的陶藝家,如鄧丁壽、三古默農等,他們不斷求新求變的精神,非常值得年輕藝術家朋友們學習參考。

現代柴窯燒製應用於陶瓷茶壺之創作

為了解決柴燒茶杯的問題,作者駱俊銘 這樣論述:

本創作以台灣現代柴窯燒製為基礎來延伸,利用現代柴窯燒製時產生的落灰與火痕效果,附著在陶瓷茶壺上裸陶燒製創作,運用不同壺型、容量大小以及表面肌理的處理搭配,以現代柴窯進行長時間燒製,將其落灰與火痕的特色表現在陶瓷材質的茶壺作品上。現代柴窯燒製因為排窯方式、位置、燒窯技巧、薪材種類以及還原氣氛的不同,呈現出的落灰的厚薄、火痕色澤的變化差異以及泥土燒製後的豐富成色。 本創作以陶瓷茶壺為主題,藉由魅力工學的評價構造法探討以台灣現代柴窯燒製應用於陶瓷茶壺創作設計,經由深度訪談歸納分析找出4個原始理由,柴燒特色、茶壺功能、茶壺形態、飲茶習慣,以及10個具體事項,造型、使用體驗、色澤、外觀、容量尺寸

、落灰、火痕、茶席搭配、燒結度、密合度,與15個抽象理由,多變化的、迷人的、良好的、精美的、好用的、特殊的、圓形的、實用的、方便的、合適的、品嘗感覺、古樸的、觀賞性、有質感的、亮麗的,作為創作題材的依據。分別以圓融的器型與表面肌理的搭配,製作成5個現代燒窯燒製茶壺作品,依序為樸、拙、萃、煉、雅等5種不同質感,柴窯不同特色的茶壺。 最後以重要性─表現分析法探討現代柴窯燒製陶瓷茶壺作品,了解高涉入者其喜愛程度和滿意度。期望本創作可作為陶瓷茶壺製作者、現代柴窯燒製工作者以及研究者的參考依據,亦期能夠提升台灣現代柴窯燒製應用的創意化與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