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 新興果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熱帶 新興果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瑪麗蓮·魯辛克寫的 病毒博物館 和胖胖樹王瑞閔的 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既熟悉又陌生,那些悄然融入台灣土地的南洋植物與料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興果樹- 人氣推薦- 2023年8月| 露天市集也說明:新興果樹 網路推薦好評商品就在露天,超多商品可享折扣優惠和運費補助。☆綠霖園藝☆ 佳蜜黃金果靠接苗高度大約70公分原價700 限時特價450 室內植物/新興果樹/水果樹苗/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大學 和麥浩斯所出版 。

萬能科技大學 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研究所 林麗惠所指導 朱瑞敏的 黃晶果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與在化妝品應用之研究 (2021),提出熱帶 新興果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黃晶果、多醣體、萃取物、抗氧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園藝學系所 張哲嘉所指導 朱堉君的 紅龍果物候期、耐寒指標之建立與溫度對開花及結實之影響 (2020),提出因為有 耐寒指標、開花、結實、生育階段、高溫逆境、低溫逆境的重點而找出了 熱帶 新興果樹的解答。

最後網站榴槤蜜 -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則補充:關鍵字:品種改良;山竹;榴槤蜜;新興熱帶果樹;紅毛丹. 年受冬季低溫不斷襲台的影響,僅2株有結果,開花期長達2個月(自2上~3下)且延後1個半月才來花,結果數估計40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熱帶 新興果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病毒博物館

為了解決熱帶 新興果樹的問題,作者(美)瑪麗蓮·魯辛克 這樣論述:

病毒無處不在,而且數量驚人——每毫升海水中就有1000萬個病毒。有些病毒是病原體,不僅感染人類,還感染植物、動物、昆蟲、原生生物、細菌和古菌。但是,有些病毒對宿主是有益的。在地球生命進化中,病毒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現在還是一個謎。不過這個謎團正在被慢慢解開。 《病毒博物館》通過340余幅高清電鏡彩圖和示意圖,詳細介紹了全球101種與人類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典型病毒及其變異種,展現了病毒神奇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揭示了病毒驚人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以及它們對地球生命、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巨大影響。本書內容豐富,案例生動,插圖精美,語言通俗易懂,既可作為普通讀者的病毒知識讀本,又可作為科研人員和教師的參

考用書。是一部融科學性與藝術性、學術性與普及性、工具性與收藏性完美結合的高級科普讀物。 瑪麗蓮·魯辛克(Marilyn J. Roossinck)   國際著名病毒學家、科普作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植物病理學、環境微生物學教授,美國病毒學會理事。其研究成果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曾獲得過高達1000萬美元的單項科研資助,以及一系列的獎勵和榮譽。長期為《自然》(Nature)、《今日微生物學》(Microbiology Today)等國際頂尖熱門科學期刊撰稿。本書譯者:胡志紅,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無脊椎病理學學會主席,曾任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本書審校

者:李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病毒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植物病理學報》副主編。 序言:領略大自然的創造之美 7 你必須知道的病毒基本知識 8 什麼是病毒 10 病毒學極簡史 12 病毒學大事年表 16 關於病毒的重大爭論 18 病毒的分類方案 20 病毒奇妙的生活史 22 病毒是如何“包裝”自己的 36 病毒是如何傳播的 38 病毒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40 神奇的免疫反應 44 基因組中的病毒“化石” 49 人類病毒 50 概 述 51 基孔肯雅病毒:一種新興的人類病毒 52 登革病毒:一種熱帶和亞熱帶病毒 55 埃博拉病毒:致命但可控 57 丙型肝炎病

毒:對人類肝臟造成慢性感染 58 人腺病毒2型:分子生物學的基本工具 61 人單純皰疹病毒1型:絕大多數人終身感染 63 人免疫缺陷型病毒:愛滋病的病原 64 人乳頭瘤病毒16型:人類的第一個防癌疫苗 67 人甲型鼻病毒:普通感冒病毒 69 甲型流感病毒:從禽到人的大流行 70 JC病毒:一種能夠致命的常見人類病毒 73 麻疹病毒:沒有消失的人類病毒 75 腮腺炎病毒:曾經是童年經歷中的常事 76 諾瓦克病毒:遊輪上的病毒 79 脊髓灰質炎病毒:經水傳播的小兒麻痹症病原 81 甲型輪狀病毒:導致兒童腹瀉的最常見病原體 82 SARS與相關冠狀病毒:一類引起嚴重呼吸綜合征的病毒 85 水痘-帶狀

皰疹病毒:引起水痘和帶狀皰疹的病毒 87 天花病毒:一種根除了的人類病原體 88 西尼祿病毒:在新環境下復興的舊病毒 91 黃熱病毒:歷史上被最早發現的人類病毒 93 寨卡病毒:在全球各島嶼間跳躍的病毒 94 辛諾柏病毒:由小鼠傳染給人類的病毒 96 細環病毒:一種不引起疾病的人類病毒 97 脊椎動物病毒 98 概 述 99 非洲豬瘟病毒:一種導致嚴重豬病的蟲媒病毒 101 藍舌病毒:一種導致綿羊及其他反芻動物嚴重疾病的病毒 102 蟒蛇包涵體病病毒:揭秘一種嚴重的蛇類疾病 105 博爾納病毒:一種改變宿主行為的病毒 107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1型:一種家養牛的病毒 108 犬細小病毒:從貓“

跳躍”到犬 111 口蹄疫病毒:發現的第一個動物病毒 113 蛙病毒3型:壓死青蛙的最後一根稻草? 114 傳染性鮭魚貧血症病毒:在不消除病毒的情況下控制疾病 117 黏液瘤病毒:澳大利亞野兔的生物防治嘗試 119 豬圓環病毒:已知最小的動物病毒 120 狂犬病毒:有時感染人類的可怕動物疾病 123 裂谷熱病毒:偶爾會傳染給人類的牲畜疾病 125 牛瘟病毒:第一種被根除的動物病毒 126 勞氏肉瘤病毒:首個被發現的致癌病毒 129 猴病毒40:一種在細胞培養過程中發現的猴病毒 130 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症病毒:新發的魚類致命疾病 133 貓白血病病毒:導致貓罹患血癌的病毒 134 小鼠皰疹病毒6

8:人類皰疹病毒感染的研究模型 135 植物病毒 136 概 述 137 非洲木薯花葉病毒:非洲的一種主要糧食正遭毀滅 139 香蕉束頂病毒:一種對全世界香蕉造成威脅的病毒 141 大麥黃矮病毒:一種促進外來野草入侵的病毒 142 花椰菜花葉病毒:一種開創了植物生物技術的病毒 145 柑橘衰退病毒:全世界柑橘種植業面臨的難題 146 黃瓜花葉病毒:有1200多種宿主的病毒 149 水稻內源RNA病毒:存在了一萬年的水稻病毒 151 歐爾密甜瓜病毒:一種來源於植物病毒和真菌病毒的嵌合病毒 152 豌豆耳突花葉病毒:由兩種病毒組成的病毒 155 梅痘病毒:核果樹的毀滅性病毒 157 馬鈴薯Y病毒

:馬鈴薯的剋星 158 水稻矮縮病毒:一種對植物宿主致病,但不對昆蟲宿主致病的病毒 161 水稻白葉病毒:一種既感染昆蟲也感染植物的病毒 163 衛星煙草花葉病毒:一種病毒的病毒 164 煙草蝕紋病毒:一種揭示了植物獲得性免疫體系的病毒 167 煙草花葉病毒:奠基病毒學學科的病毒 169 番茄叢矮病毒:一種具有多種用途的工具 170 番茄斑萎病毒:在一個動物病毒科中的植物病毒 173 番茄黃化曲葉病毒:遷移一種作物,獲得了一種新病毒 175 白三葉草隱潛病毒:一種對三葉草有利的病毒 176 菜豆金色花葉病毒:一種新發的植物病害 178 鬱金香碎色病毒:一種導致經濟泡沫的病毒 179 無脊椎動

物病毒 180 概 述 181 群聚盤絨繭蜂病毒:寄生蜂生存所必需的病毒 183 蟋蟀麻痹病毒:僅對蟋蟀致命的病毒 185 殘翅病毒:蜜蜂種群崩潰之謎中的一塊拼圖 186 果蠅C病毒:一種在致病與有益之間轉換身份的病毒 189 玫紅蘋果蚜蟲濃核病毒:讓蚜蟲產生翅膀的病毒 191 羊舍病毒:在實驗室能夠感染多種宿主的昆蟲病毒 192 無脊椎動物虹彩病毒6型:一種讓其宿主變藍的病毒 195 舞毒蛾多粒包埋核多角體病毒:害蟲的生物防治因數 197 奧賽病毒:第一個發現的線蟲病毒 198 白斑綜合征病毒:養殖蝦的新發病毒 200 黃頭病毒:在多種蝦中都存在,但僅在養殖蝦中造成疾病 203 真菌及原生生

物病毒 204 概 述 205 多食棘阿米巴擬菌病毒:一種像細菌那麼大的病毒 207 彎孢黴耐熱病毒:一種通過説明真菌來説明植物的病毒 208 維多利亞長蠕孢病毒190S:維多利亞枯萎病真菌的病毒 211 產黃青黴病毒:抗生素生產菌株的病毒 213 西伯利亞闊口罐病毒:目前已知的最老的和最大的病毒 214 釀酒酵母L-A病毒:酵母病毒殺手系統的一部分 217 栗疫病菌低毒病毒1:一種板栗疫病真菌的病毒 218 榆枯萎病菌線粒體病毒4型:已知的最小和最簡單的病毒之一 219 綠草履蟲小球藻病毒1型:躲過敵人 220 疫黴內源RNA病毒1型:一種與植物病毒及真菌病毒相近的卵菌病毒 221 細菌及古

菌病毒 222 概 述 223 芽孢桿菌噬菌體φ29:一種感染常見土壤細菌的短尾病毒 224 腸桿菌噬菌體λ:有多種用途的工具 227 腸桿菌噬菌體T4:一種生物注射器 229 腸桿菌噬菌體φX174:為分子生物學奠定了基礎 230 分支桿菌噬菌體D29:殺死結核桿菌的病毒 233 青枯菌噬菌體φRSL1:植物中的噬菌體治療 235 聚球藻噬菌體Syn5:一種海洋裡的病毒 236 酸菌瓶形病毒1:一種有感染性的“小瓶” 238 酸菌雙尾病毒:一種來源於酸性熱泉、具有獨特形態的病毒 239 腸桿菌噬菌體H-19B:一種將無害菌變為致病菌的病毒 240 腸桿菌噬菌體M13:一種開闢了克隆技術的病毒

241 腸桿菌噬菌體Qβ:研究進化的模型 242 金黃色葡萄球菌噬菌體80:一種説明毒力基因轉移的病毒 243 硫化葉菌紡錘形病毒1:一種檸檬形的病毒 244 弧菌噬菌體CTX:產生霍亂毒素的細菌病毒 245 專業術語 246 深入閱讀資料 250 索 引 252 致 謝 256 譯後記 257   領略大自然的創造之美  鳥類愛好者,會在他們的咖啡桌上自豪地展示奧杜邦和彼得森的鳥類圖譜;漁夫們最高興的,莫過於找到一本好的魚類鑒賞圖譜,這樣,他們就能夠區分邦納維爾割喉鱒魚(Bonneville cutthroat trout)與洪堡割喉鱒魚(Humboldt cutt

roat trout)的異同;病毒,也需要一本引人入勝的指導手冊,展現在你眼前的就是這樣一本書。 當然,病毒在其宿主中引起的症狀,不會像雪松太平鳥(Cedar waxwing)或者大西洋鱸魚(Atlantil sea bass)那麼美觀,沒有人願意長時間仔細欣賞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出血,或者天花(Small pox)引起的潰瘍。 然而,在病毒的生活週期中卻有一種無可爭辯的美——它以極少的基因和蛋白質,抵禦了宿主複雜的防禦系統,實現了自身的繁殖。病毒生命週期的多樣性,則更為迷人:有感染鮮花的病毒,也有將其基因組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的病毒,這種整合,讓人難以區分一種生命是從

哪裡開始,另一種生命又是在哪裡結束。 瞭解病毒的多樣性,不僅是一種奇妙的體驗,也是極其重要的。我們需要知道,下一個致命的流行病將從哪裡產生,以及它的弱點是什麼。科學家們在發現新病毒的同時,也將病毒改造成可利用的工具,用來控制細菌、傳輸基因,以及構建納米材料等。通過欣賞病毒的美,甚至在汲取教訓以避免成為病毒犧牲品的過程中,我們將能更好地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創造性。 卡爾·齊默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病毒星球》作者  

黃晶果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與在化妝品應用之研究

為了解決熱帶 新興果樹的問題,作者朱瑞敏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一種在台灣名為黃晶果(Pouteria caimito或Abiu)的果實萃取物之抗氧化能力及黃晶果多醣體的保濕能力;目前在台灣並無相關的研究報導。實驗主要是利用其果實的果皮與果肉,分別採用兩種不同的乾燥方式(熱風乾燥與新鮮樣品)以及三種不同極性的溶劑(乙酸乙酯、95%乙醇和純水)進行浸泡萃取;進而分析不同的乾燥方式與不同溶劑萃取,所得到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之間的差異性。實驗分成兩部份進行,第一部分為抗氧化能力測定與成分分析;分別為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測定、黃晶果總多酚含量及多醣體濃度分析。第二部分則是將選出之三組抗氧化能力最佳的黃晶果萃取物應用於手工皂產品中,並進行手工皂物理性質

之評估,包括pH酸鹼度測定、硬度測定、重量減少測定、水分含量測定、起泡力測定、表面張力測定和適肌性測定。另外還測定了多醣體之保濕能力等項目。研究結果表明,黃晶果各萃取物的產率,以溶劑乙酸乙酯浸泡的黃晶果萃取物,無論是果皮或果肉,產率都是最低的;整體來說,萃取部位則是果肉產率優於果皮。透過DPPH自由基清除試驗測定抗氧化能力,以果皮部分為最佳;溶劑方面則是以純水的表現為最差;本研究以熱風乾燥與新鮮樣品的兩種方式萃取,探討抗氧化能力的差異性,結果顯示兩者無太大的差別。在總酚含量分析中,果皮依然比果肉優良,於溶劑乙酸乙酯而言,整體表現是最差的。黃晶果多醣體濃度分析所得結果,則是果皮的多醣濃度遠比果肉

高。在黃晶果多醣體保濕能力的實驗當中,以果皮為主,結果顯示10%的黃晶果多醣體具有不錯的保濕能力。本次實驗的配方皂進行多項物理性質測定評估之結果,不難發現此次配置的配方皂,經過pH值、硬度、耐用度、清潔力、起泡力與適肌性測定結果,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收穫;基本上是一塊品質兼顧的手工皂。通過研究發現,黃晶果浸泡三種不同的溶劑之萃取物,實驗結果顯示皆不相同,根據以上探討可推知,只用一種溶劑不足以萃取植物中全部的抗氧化化合物,必須進行多種溶劑萃取,才可在不同溶劑中萃取出不同的抗氧化物質。而黃晶果的果皮萃取物,有較優良的抗氧化能力,可應用於保濕抗老的化妝品當中,進而達到將農產品和化妝品做有效的結合,促進經

濟發展。

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既熟悉又陌生,那些悄然融入台灣土地的南洋植物與料理

為了解決熱帶 新興果樹的問題,作者胖胖樹王瑞閔 這樣論述:

從台灣的市場、田裡與餐桌上, 一一認識東協 在台灣各地的巷弄裡,隱藏著各種異國風味:泰式料理、越南餐廳、緬甸小館、印尼簡餐……都可以找到十分道地的小店,令人垂涎。這些餐廳看來似乎都營業許久,很可能都超過十年了。而且老闆往往都是來自該料理的發源地,操著厚重的口音。此外,還有那些擺在東協廣場、華新街市場、忠貞市場等地菜攤上的陌生商品,是所謂的新興東南亞香草或是蔬果。這些國家的菜色,究竟何時,又是怎麼在台灣落地生根? 如果說味道是開啟人類記憶的鑰匙,那麼家鄉料理就是減緩思鄉情緒的良方。為了能在異地品嚐故鄉的味道,早期新住民從家鄉帶來少許容易繁殖的香料植物與蔬菜,像種花般,用花盆栽植在陽台、屋

頂,或院子裡。數十年來,早已透過飲食,從越式、泰式、緬式、印尼料理中,悄悄地融入了你我的生活,成為台灣文化拼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 印尼跟菲律賓餐廳怎麼點菜,進階版的越南美食有哪些?緬甸料理竟披著泰式料理的外衣?胖胖樹將從東協各國的美食與歷史文化講起,再回到台灣各地代表的東南亞市集、聚落,尋找東協的滋味。全書穿插一百多種植物圖鑑,介紹這些東南亞蔬果與香料的生態特性與食用、運用方式,希望從市場、田裡與餐桌上,一一跟大家分享,他如何從美食與植物的角度認識東協。 【專家推薦】 ‧藉由胖胖樹嚴謹的考究、豐富的學識及流暢的文筆,《舌尖上的東協》無疑打開了我們另一個視野,因此樂於向大家特別推薦!──王

秋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舌尖上的東協》深入考察和東南亞移民、移工相關的植物與食物。可貴的是,內容不是學究式的教科書紀錄,而是處處流露著人道關懷與歷史縱深。──張正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我可以大膽地說:「沒有閱讀過王老師的著作,不能說您已認識了東南亞。」──葉玉賢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本書特色】 1.追溯歷史淵源,了解新住民、東南亞各國華僑、泰緬孤軍,是何時、何故來到台灣,而他們日常食用或使用的植物,雖然比較少被注意到,但就跟這些來自東協各國的族群一樣,早已悄然融入台灣的土地。 2.從東協的十個國家講起,介紹各國的飲食文化與歷史,再

回到台灣各地代表的東南亞市集、聚落,探尋蔬果、香料及其延伸製作的南洋美食,尋找道地的東協滋味。 3.全書跟著文章穿插112種植物圖鑑,介紹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東南亞蔬果與香料的生態特性與食用、運用方式,帶大家從市場、田裡與餐桌上,一一認識這些離我們很近卻又陌生的東協飲食文化。 4.第一本完整介紹在台灣各地東南亞市集可見,但是一般人較陌生的蔬果、香料與生活中的植物,並在附錄中詳列這些植物的越、泰、緬、菲、印等國名稱,還有使用的國家,便於不同族群之間溝通。 【隱藏在餐桌背後的小知識】 ‧許多掛「泰」字的餐廳,其實賣的是滇緬菜? ‧以酸和辣著稱的東南亞料理,到了十六世紀才開始使用「辣椒」? ‧月

亮蝦餅是台灣研製,而且從台灣紅到泰國! ‧馬來西亞古都麻六甲,是一種台灣也嚐得到的果樹名稱? ‧荷蘭為何以今日紐約曼哈頓區,跟英國交換了香料? ‧東南亞吃蟲的美食文化,竟是因為饑荒? ‧泰式料理、越南餐廳、緬甸小館、印尼簡餐,又是怎麼來到台灣呢? ‧香辣下飯的打拋原來是植物名稱,而不是一種料理方式? ‧鄭和下西洋時所嚐到的沙孤,是我們今日熟悉的何種甜點? ‧甜點摩摩喳喳裡半透明的果肉,不是荔枝而是來自熱帶的亞答子? ‧酸甜的羅望子,是元代古書《真臘風土記》中的「咸平樹」?

紅龍果物候期、耐寒指標之建立與溫度對開花及結實之影響

為了解決熱帶 新興果樹的問題,作者朱堉君 這樣論述:

紅龍果(Hylocereus spp.)為深具發展潛力的新興果樹。然目前紅肉品種(H. polyrhizus)各生育階段之描述與界定仍有混淆,溫度因子常造成生產之限制,且尚未有耐溫度逆境品種育成。為因應科研及產業對紅肉品種紅龍果各生育階段的界定的需求,本研究進行紅肉種紅龍果生育期編碼─BBCH (Biologische Bundesanstalt, Bundessortenamt und CHemische Industrie)量表制定;釐清長日誘導光週下,溫度對紅龍果開花的調控;探討高溫下,紅龍果開花、結實的過程及導致小果化之機制;並確認是否可利用葉綠素螢光建立耐寒品系之篩選指標。依據BB

CH量表原則,以三位數編碼制訂的紅肉種紅龍果BBCH量表分為主要生長期及次要生長期,主要生長期為第0期─芽體萌發;第1期─刺座發育;第3期─枝條發育;第5期─花芽萌發及花器發育;第6期─開花;第7期─果實發育;第8期─果實成熟;次要生長期則包含37個時期。紅肉種的果肉在果實發育初期發育(code 711),並在發育後期開始轉色(code 719);果皮的轉色則是在果實成熟初期表現(code 811);在果實最後發育階段(code 819),果皮、果肉及內果皮均完成轉色,表示果實已完全成熟。以白肉種紅龍果(H. undatus)盆栽分別於2016年及2017年3月下旬進行兩階段試驗,探討長日光週

下,溫度對紅龍果芽體發育及萌發之影響。2016年試驗的溫度處理為32/22°C(對照組)及23/13°C(低溫),當對照組開始萌花後,每4週將低溫處理組升溫2°C,直到低溫處理組花芽萌出為止。2017年之試驗處理為32/22°C(適溫)、29/19°C(開花需求溫度)及25/15°C(低溫),當29/19°C處理組萌花後2週,將低溫處理組升溫至27/17°C。2016年結果顯示,長日光週下,對照組(32/22°C)的暖溫會促進芽體發育,且在處理3-4週後即能誘導花芽萌發,以每1-2週的頻率萌花1批,表示32/22°C為芽體發育及生殖芽萌發的適溫。相較暖溫,低溫處理(23/13°C)會抑制生殖芽

的發育及萌發,直到升溫至29/19°C,生殖芽才能萌發。2017年的試驗植株在29/19°C處理9週後,第1個生殖芽萌發,顯示29/19°C應為白肉種紅龍果生殖芽萌發的最低需求溫度。營養芽的萌發則不受本研究低溫處理(23/13°C)的限制。以對高溫敏感的紅肉品種‘大紅’(H. polyrhizus),分別於2015年及2017年探討高溫(40/30℃)、適溫(30/20℃)及輕微高溫(35/25℃,2017)下紅龍果開花、結實及枝條生育情形,以釐清高溫期小果化之原因。‘大紅’紅龍果花芽發育到開花日數會隨溫度增加而減少;高溫會縮短花朵長度,輕微高溫則不影響花朵性狀。適溫、輕微高溫及高溫的花粉活力

分別為65.1%、8.9%及0.6%,表示高溫嚴重抑制雄花器功能。使用三種溫度處理下的花粉及雌蕊進行互交,高溫下花朵自交的著果率為16.7-29.2%,單果重僅72.1-110 g,果實發育遲緩,種子重皆小於1 g,然授予活力較高的輕微高溫或適溫下發育之花粉,著果率可恢復為100%,單果重及種子重皆會增加,表示雌花器在高溫下維持較高的功能性。輕微高溫下的雌蕊經由人工授粉自交或授予適溫下發育的花粉,果實皆正常發育,故輕微高溫不影響雌花器之功能。近軸端枝條於溫度處理前受高光影響,呈現較遠軸端較高的黃化程度,Fv/Fm較低;處理後1週3種處理皆表現復綠,僅高溫維持較高的黃化狀態;植株的Fv/Fm反應

於處理2週後表現,適溫及輕微高溫處理近軸端Fv/Fm皆回升至健康植株的常數0.83,而高溫處理的近軸端及遠軸端Fv/Fm皆持續降低至試驗結束,表示高溫期間的光合作用效能會降低。於2016年1月寒流後,於田間篩選並取得5個耐寒紅龍果品系,與4個不耐寒之品種(系)之扦插苗,以6℃(低溫)及25℃(對照)處理6天,於調查處理前、回溫後0、4、8、24、72小時調查枝條黃化及葉綠素反應,評估品系之耐寒性並建立篩選指標。結果顯示,各品種(系)在低溫處理前後,其枝條a*值及b*值均無顯著變化;而Fv/Fm於低溫處理後均顯著降低,但耐寒品系可維持較高值,且在4小時後即回復正常值,非耐寒品系則在72小時後回復

,顯示葉綠素螢光可作為紅龍果耐寒性之篩選指標。本研究完成紅肉種各生育階段BBCH量表的制定,並區別出與白肉種相異之部分,可供研究及田間操作參考;證實長日光週下,芽體之發育及生殖芽萌發皆受到溫度調控,生殖芽在滿足最低溫度需求才得以萌發;確認高溫為降低花粉活力,使受精不良、種子重減少導致夏季小果化之主因;而利用葉綠素螢光可做為篩選耐寒植株指標,將可加速耐逆境品種之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