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DanielT.Willingham寫的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認知心理學家解開大腦學習的運作結構,原來大腦喜歡這樣學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百年教育優質永續─資源統整篇(附1光碟) - 第 49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民國94年更名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迄今。(二)使命與特色:附小一直以來皆為母校的附設實驗國民小學,除了肩負一般學校國民教育的使命,更承擔了教育 ...

臺北市立大學 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許耿銘所指導 張寶文的 臺北市政府禁用一次性及美耐皿餐具政策順服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之個案分析 (2019),提出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政策順服、一次性餐具、美耐皿、環保餐具、餐飲商家。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 周鴻騰所指導 羅淑棠的 成人鷹架探究教學於耐逆境可食野菜之學習成效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氣候變遷調適、耐逆境可食野菜、6E 鷹架探究教學法、學習成效的重點而找出了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的解答。

最後網站轉知新北市私立時雨高級中學111學年度國中招生資訊。則補充: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 slider image 224 · slider image 234 ... No.29, Gongyuan Rd., Zhongzheng District, Taipei City 100006, Taiwan (R.O.C.).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認知心理學家解開大腦學習的運作結構,原來大腦喜歡這樣學

為了解決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的問題,作者DanielT.Willingham 這樣論述:

掌握9大認知原則,就能掌握有效學習的訣竅! 不是學生不喜歡學習,原來是大腦喜歡這樣學!                 ★比爾∙蓋茲(Bill Gates)大力推薦   ★《商業周刊》第1622期書摘推薦    ★被評選為教育教學與學習10大好書之一   本書特色     大部分教師都會感到困惑,學生為什麼對課堂上的知識學習興趣缺缺,卻熱中於打電玩、滑手機,對偶像劇的劇情記得一清二楚?本書作者是美國知名認知心理學家,專攻學習和記憶,為了解開這些迷題,他透過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和實驗,試著揭開人類大腦是如何習得知識和儲存記憶,以及對什麼知識有學習的偏好。   本書中作者清楚闡述了教育工作者

與學生思考和學習的方式,透過大量圖表協助讀者了解大腦的運作結構和記憶程序。當教育工作者可以掌握大腦背後的運作原理,將有助於教學技巧的磨練和增進,也能提升自身的教學方法。   本書內容條理分明,揭櫫故事、情感、記憶、知識脈絡、練習的重要,這都是累積知識與開創持續學習經驗不可或缺的。全書在眾多認知心理原理中挑出最有用、放諸四海皆準的九大原則,包含令人訝異的研究結果,例如打破傳統的定義、智能是可塑的,以及缺乏事實就不能培養思辨能力等。每個原則都合乎科學,經得起時間考驗。每一章講授一個原則,並列舉諸多資料佐證原則背後的科學原理,最後引領教師如何實踐這些原則於教學策略,突破教學工作的瓶頸,以協助學生專

注於課堂中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本書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認知心理學的科普書籍,而是一本有趣又實用的指南,不只適合教師在教學上的參考,更能幫助自學者掌握學習和記憶的運作,以提高學習效能。     問:為什麼學生不熱中於課堂上的學習?   答:我們普遍以為大腦的功用就是思考,但大腦不那麼善於思考。思考很慢,而且不可靠。如果動腦能有圓滿的結果,人還是喜歡動腦;但大腦不喜歡苦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如果課業對學生來說總是太難,難有成就感,學生自然不會喜歡。     問:要學生死背一知半解的事實,有用嗎?   答:一般認為強迫學生背誦枯燥無味的事實不太有幫助,但在缺乏事實型知識的前提下,要教學生分

析或思辨等技巧是不可能的。認知科學研究指出,教師希望學生分析與批判思考,都需要依靠廣泛的事實型知識。     問:為什麼有些事情會留在記憶裡,有些又那麼容易忘記?   答:記憶不是你想記住的事,也不是你努力要記住的事,而是你所思考的事。所以記憶是思考的殘餘物。     問:為什麼學生對抽象概念這麼難理解?   答:抽象思考是學校教育的目標,但大腦並不喜歡抽象思維,大腦偏好具體事實。我們在已知事物的架構下理解新事物,而大多數我們所知都是具體的。     問:反覆練習真的對學生的學習有用嗎?   答:反覆練習一直背負惡名,但認知系統有其瓶頸:大腦可以應付多種概念的範圍是有限的,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有

效的就是練習,因為練習能降低腦力活動所需要的「空間」。     問: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像科學家、數學家、史學家那樣思考?   答:學校課程教授的都是既定結論。很少課程鼓勵學生像史學家一樣思考、分析史料與證據,提出詮釋歷史的論點。自然課程要學生背誦事實,做的實驗其結果也在預料之內,學生並沒有練習到真正的科學思考,沒有進行真正的科學探究和解決問題。我們不訓練學生做科學家實際做的事,又如何能夠培育出下一代的科學家?     問:教師要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學習風格,要滿足每個人的需求,對教師是個重擔。幸好學生在學習與思考方面的相似點比不同處多,教師可以試著把心力放在教材

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調整,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注力。     問: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智能是天生的還是環境的影響?   答:西方認為智能由基因決定,聰明人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好成績,如果你認真努力,代表你不夠聰明。亞洲國家則認為智能可被塑造,如果學生考試考不好,不是他們笨,而是不夠用功。孩子的智能確實有所不同,但智能可以透過不斷努力加以改善。     問:教學是一種認知技能嗎?   答:教師和學生的大腦認知條件是一樣的,教學和所有複雜的認知技能一樣,一定要練習才能進步。     吳麗君,北教大教育學院院長   林玫伶,國語實小校長   邱世明,北市大附小校長   徐建國,建國高級中學校

長   秦夢群,政大教育系教授   陳學志,師大教育學院院長   黃貞祥,清大生科系助理教授   黃雪萊,培風中學校長   楊世瑞,北一女中校長   鄭國威,泛科知識共同創辦人   賴以威,師大電機系助理教授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專家和學者對本書的讚譽     一位認真的老師穿上羅馬人的寬外袍到校,因為他要進行古羅馬的課程。他認真教學的舉措打錯靶了嗎?從認知科學的視角來詮釋,會有什麼不同的看見嗎?本書值得認真投入實務現場的老師用來思考自我的教學。 ──吳麗君,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生命教育碩士班)教授、 教育學院院長     九個

關鍵問題、九個認知原則,這本書以有趣實用的方式告訴我們:身為教師,我們得知道大腦喜歡怎麼學,而後才能設計出幫助學生的教學活動。 ──林玫伶,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校長、兒童文學作家     把觀念有效的放進別人腦中,就跟把錢賺進自己口袋一樣的充滿挑戰。作者分析了大腦運作以及學生不愛上學的原因,值得你我一起來探索。 ──邱世明,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校長、教育學系副教授     如果上學像看電影一樣有趣,我相信每位學生都會樂在其中。本書不但告訴您如何有效學習,還告訴您為什麼。 ——徐建國,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     學生為何不喜歡上學,已成為教師心中的大哉問。本書根據認知心理學的重要

研究,清楚闡述大腦運作與學習知識的程序;並以實用的觀點,提出學習的相關原則。其中如思考之後才會有記憶、反覆練習能夠降低腦力所需空間、智能可以透過努力而改善等。對於希望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師,本書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指南,值得一讀再讀。 ──秦夢群,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糸教授     學生不喜歡上學,可能是學習時沒有獲得適性的教學以及獲得成就感。本書從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剖析大腦學習的奧祕,有助於老師及學生發展有效的教學與學習策略,獲得學習的喜悅! ——陳學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講座教授、教育學院院長     雖然教學是種專業,可是要讓學生更有效學習,僅僅讓學校教師負責,這種想法不太實

際,很多時候家長的共同參與,同理教師面對的辛酸,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這也是一本關心小孩課業的家長需要好好研讀的好書!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學生為什麼學不會?為什麼缺乏學習意願?這些問題絕對是教育前線老師最最頭疼的難題。這本書讓我們重新了解腦袋的喜好和運作,讓我們真正「辨症論治」去探討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長都希望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愉快的,因此,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仔細閱讀的好書! ──黃雪萊,馬來西亞培風中學校長     作者以清楚流暢的文字,恰到好處的案例,揭開了隱藏在關鍵學習問題背後的大腦機制。這本書值得每一位家長跟教育工作者

讀三遍;如果有空,就讀十遍。我要開始讀第二遍了。 ──鄭國威,泛科知識總編輯與共同創辦人     這是一本教育版的「流言終結者」,作者以學術研究、論文為基礎,讓我們破除許多教育的迷思,更清楚該怎麼面對學生。 ──賴以威,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作為一個教育投資者,我推薦本書,因為這本書十分有趣而且非常實用,讓教師能夠協助學生如何有效學習和思考! ──比爾‧蓋茲(Bill Gates),微軟創辦人     作者的問答集也可應用在課堂之外:企業講師、行銷人員等,還有家長——只要是關心我們如何學習的人——都會覺得本書值得一讀再讀! ——《華爾街日報》     作者從

易懂的認知科學出發,進行有趣但複雜的研究。內容是扎實的概念,教師不但會覺得長了見識,對教學也相當實用。 ——蘭迪‧溫加頓(Randi Weingarten),美國教師聯盟主席     本書好讀易懂且實用,由傑出認知科學家所撰,闡述有效教學的共同根源。本書筆調風趣,又有實證研究權威,這是我所知道最佳的教師指南,是一本經典之作,從幼兒園到研究所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人手一本。 ——赫許(E. D. Hirsch, Jr.),維吉尼亞大學榮譽教授     作者是認知科學家群中少見的優秀作家,本書內容是關於學校學習的書籍,讀起來就像在野外與冒險新國度中的一趟旅程。對教師和家長,甚至學生而言,每一頁都有驚喜

,比方說,你知道我們的大腦天生不是用來思考的嗎? ——杰‧馬修(Jay Mathews),《華盛頓郵報》教育專欄作家     教育工作者會喜歡這本好書。作者用清楚且有說服力的文字,告訴我們認知革命中最重要的發現,可以如何用來改善教學、啟發課堂上的學生。 ——約翰‧加布里埃利(John Gabrieli),麻省理工學院健康科技與認知神經科學Grover Hermann基金會教授     關於孩子如何學習,本書提供諸多研究、論據,能幫助讀者成為更有效能的教育工作者。 ——喬‧雷納(Joe Riener),華盛頓特區威爾森高中英文教師

臺北市政府禁用一次性及美耐皿餐具政策順服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之個案分析

為了解決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的問題,作者張寶文 這樣論述:

臺北市政府於2015年8月頒布「臺北市政府禁用一次性及美耐皿餐具執行要點」,自2016年4月1日起於市府市政大樓實施,並於同年8月1日起要求市府市政大樓以外各機關、學校配合執行,於該機關學校及指定場所之餐廳、販賣餐飲業者及賣場,禁止使用一次性及美耐皿餐具,並應設置飲水機台及視需要設置餐具清洗設備。現政策施行已滿三年,擬以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學生餐廳為個案研究,預計以深度訪談方式,請其分享配合該政策執行過程中的經驗,瞭解於本政策影響餐飲商家順服之因素,以作為政策未來修正建議方向。經研究分析結果顯示,「經過理性思考」因素,為影響受訪者政策順服之重要因素;「個人選擇性認知」因素與「政策內涵混淆不清

」因素影響部分受訪者政策不順服,為影響受訪者政策不順服之重要因素。建議可思考減少提供一次性及美耐皿餐具及替代性高之環保餐具相關配套措施,讓餐飲商家不因其他餐具替代之困難度較高而影響執行,並加強對於標的人口之政策行銷,由大眾播媒體傳達政策規定及配套措施,且儘量使環保概念融入生活,進而再提升政策順服程度。

成人鷹架探究教學於耐逆境可食野菜之學習成效研究

為了解決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的問題,作者羅淑棠 這樣論述:

摘要 IAbstract II謝誌 III目錄 IV圖目錄 VII表目錄 VIII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背景 1一、 全球氣候變遷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1二、 學習耐逆境可食野菜與氣候變遷關係 2第二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研究問題 6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6二、 研究問題 8第三節 名詞解釋與研究範圍界定及限制 9一、 名詞解釋 9二、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第一節 耐逆境可食野菜相關研究 11一、 可食野菜 11二、 耐逆境可食野菜 14第二節 鷹架探究教學法與學習遷移相關研究 20一、 鷹架探究6E相關教學研究 20二、

學習遷移理論 34第三節 運用6E鷹架探究教學模式於耐逆境可食野菜課程 36第三章 研究方法 44第一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場域 44一、 研究對象 44二、 研究場域 44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架構 44一、 個案研究法 44二、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45第三節 教材與教學設計 49一、 成人學習特性 49二、 教材設計與架構 49三、 教學設計與教學流程 51第四節 篩選個案訪談的工具 60第五節 個案訪談工具 62一、 焦點討論法心得寫作 62二、 個案訪談記錄 63第六節 質性資料處理與分析 64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66第一節 耐逆境可食野菜的基本

概念知識能力 66一、 具系統化的數位多媒體教材能提昇概念知識 68二、 科學研究與醫藥文獻能提昇學習興趣及食用信心 75第二節 戶外植物體驗學習能強化基礎概念知識,提昇自然觀察力 82一、 戶外五種感官體驗學習可提昇植物辨識能力 84二、 戶外體驗學習可增進植物耐逆境概念、環境污染與健康的警覺性 91第三節 小組體驗探究能提昇食品加工技能,引發自主學習動機 97一、 分組實作體驗教學能提昇食品加工技能 99二、 分組合作體驗學習能促進成人自主學習動機 105第四節 分享評析有助反思分析,促進知識內化 111一、 教師評析可以修正小組探究結果,學生本身隱性顯性知識相交流,有

助學習反思 112二、 同儕典範學習可以促進知識內化,提昇學習反思 114第五節 精緻內化作品發表,有助食品加工開發能力 117一、 作品發表,有助學習者統整所學進行發想與創作 119二、 期末作品發表會有助知識技能、情意提昇作用 123第六節 學習近遷移能力—學以致用在氣候變遷蔬菜作物調適執行力 134一、 運用在氣候變遷農業生產調適或減緩的實踐上 135二、 具氣候變遷危機意識及調適知識 145第七節 因應未來更複雜氣候變遷情境及不同情境之學習遠遷移能力 149一、 防災調適之學習遷移力 150二、 結合相關知識與經驗應用在其他領域之學習遷移力 154第五章 結論與建

議 158第一節 結論 158一、 系統化的數位媒體PPT教材能促進基本概念知識 158二、 在戶外植物體驗學習能強化概念知識,有助提昇自然觀察力 159三、 小組體驗探究能提昇食品加工技能,引發成人自主學習動機 159四、 在小組實作作品的分享評析有助反思分析,促進知識內化 159五、 精緻內化期末作品發表,有助食品加工開發能力 159六、 具延伸擴展應用在相同情境的學習近遷移能力 160七、 具延伸擴展應用在未來更複雜的氣候變遷及不同情境的學習遠遷移能力 160八、 結語 160第二節 建議 161第三節 教學反思 162參考文獻 163附錄 182圖目錄圖 1

-1 全球氣候變遷對糧食、作物的影響 3圖 1-2 耐逆境可食野菜與氣候變遷關係 5圖 2-1 「近側發展區」的動態本質示意圖 21圖 2-2 「ZPD」的動態本質 23圖 2-3 以學習者以活動為中心的「6E探究學習環」 34圖 2-4 「6E學習環探究模式」教學理念設計 36圖 2-5 「6E鷹架探究教學」各階段教學設計、目標與研究目之關聯圖 43圖 3-1 研究架構 46圖 3-2 研究流程圖 48圖 3-3 耐逆境可食野菜教材架構圖 50圖 3-4 成人學習耐逆境可食野菜之教學流程圖 59圖 3-5 研究個案篩選流程圖 61圖 5-1 6E鷹架探究教學研究於成人

學習耐逆境可食野菜之成效 161 表目錄表 2-1 蔬菜常見急性傷害之誘因與可能出現之症狀 15表 2-2 臺灣15種野外耐逆境可食野菜對不同逆境忍受能力 19表 2-3 「6E學習環探究教學模式」,各階段教學重點 37表 2-4 6E鷹架探究教學各階段鷹架種類及支撐情形 37表 3-1 6E鷹架探究式教學模式各階段之教案設計、教學內涵及目的 52表 3-2 耐逆境可食野菜單元課程設計 53表 3-3 「耐逆境可食野菜辨識能力評核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62表 3-4 個案訪談受訪者之背景資料 64表 3-5 個案訪談受訪者之質性資料編碼表 65表 4-1 數位多媒體PPT教材

講授對概念知識能力之質性資料統計分析 67表 4-2 戶外植物體驗學習對提昇基本概念能力之質性資料統計分析 84表 4-3 小組探究實作體驗對食品加工技能之質性資料統計分析 98表 4-4 小組作品之分享評析對反思修正能力之質性資料統計分析表 112表 4-5 精緻內化之期末作品發表質性資料統計分析 118表 4-6 學習近遷移-學以致用在氣候變遷執行能力統計分析 134表 4-7 學習遠遷移-防災調適能力以及應用在不同領域能力統計分析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