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英文複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草莓英文複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EZTALK編輯部,JuddPiggott寫的 全民動起來:秒懂運動健身英文 EZ TALK 總編嚴選特刊(1書1MP3) 和今井睦美的 哎唷!牙齒「踩」到嘴唇?揭開兒童語言學習之謎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草莓英文複數& 步步驚心電影版也說明:草莓英文 單字是strawberry(聽發音),名詞用法,複數形態為strawberries,草莓是 ... 草莓是strawberry复数是strawberries草莓的英文的复数怎么写?_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EZ叢書館 和貓頭鷹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江寶釵、黃清順所指導 林香誼的 揚帆掌舵—陳黎詩作中的島嶼史建構 (2010),提出草莓英文複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陳黎、歷史、土地、多元文化。

最後網站圣诞老人英文的复数是什么 - 雨露学习互助則補充:圣诞老人只有一位何来复数之说?Santa Claus是圣诞老人的英文翻译. 1年前. 7. 回答问题. 可能相似的问题. 草莓的英文的复数怎么写? 1年前3个回答. 枯树的英文的复数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草莓英文複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民動起來:秒懂運動健身英文 EZ TALK 總編嚴選特刊(1書1MP3)

為了解決草莓英文複數的問題,作者EZTALK編輯部,JuddPiggott 這樣論述:

你可以不愛運動,但你不能不懂運動   不管是你正在追的外國運動明星、   健身房裡教練下達的英文動作指令,   上網查找目前最夯的生酮飲食食譜,   還是安排出國滑雪,   EZ TALK告訴你,你最想知道的運動和健身英文怎麼說。   談到運動,每個人似乎都有自己喜歡的模式,有人喜歡慢跑、騎自行車、在家看DVD做瑜珈,也有人喜歡去健身房上重訓課程、跳zumba舞,有人沒時間運動,但卻喜歡觀看溫布頓網球錦標賽。雖然模式不同,但都是運動的環節,對身體也有不同的好處與幫助。   本書帶你認識這些精采的運動賽事和項目,帶你走訪健身房,了解現在最熱門的運動課程有哪些。學習健身器材和訓練項目的英

文名稱。回答讀者對健身的大小疑問,告訴大家該怎樣吃才能增添肌肉,以及目前最夯的生酮飲食,運作的原理究竟是什麼。   同時也介紹有用的運動APP,幫你持續運動不無聊!再來認識國際與台灣知名的運動明星,如:咖哩小子柯瑞、C羅、戴資穎、林子偉等,看看他們的成功故事。最後,台灣和運動的關係其實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密切,因為有許多運動產品其實都是made in Taiwan,包括奧運比賽中所使用的體育器材和運動服,例如:2016年的里約奧運上,台灣製造的產品從運動鞋、羽毛球拍到足球都是。 本書特色   特色一:   了解運動豆知識:超越你想像,運動其實很有趣   從哪一年起,冬季奧運是和夏季奧運分開

,自行獨立舉辦?   網球賽中,紅土 (clay)、硬地 (hard) 和草地 (grass) 的比賽場地,對選手來說,究竟有何不同?   英國人連看網球都很假掰,看溫網時一定要吃草莓淋上鮮奶油?   burpee「波比跳」究竟是怎樣的運動?   道奇隊的先發投手克蕭為何綽號叫書僮?   引人入勝的運動軼事,你沒聽過、不了解的運動賽事和運動明星,全都在本書的Language Guide (LG)。閱讀本書,等於上了一堂兼具趣味與知識的體能課。讓你就算不懂門道,也能看熱鬧,和懂運動的朋友聊幾句。   特色二:   從自宅、健身房再到戶外,從台灣到國際,從運動學英文簡單又實用   近幾年才開

始接觸健身房的小編,每次聽教練烙英文指令,像是three reps(三回)或是lunge(深蹲)時,頭上總是會冒出無數個問號。而當老公在玩PS4的棒球電動時,要求幫忙、協助尋找某些指令時,也因為不熟運動用語,而找不到。   要學習運動領域的英文,其實並不難,重點是要有一本既有趣又實用的書,才能把讀者引導進門。   在本書中你可以學到英文動作術語,如:   ◆squat蹲踞、plank撐舉、shoulder fly夾胸   也可學到運動相關片語,如:   ◆have come a long way 進步很多   字面上翻譯成「走了很漫長的路」,但其實它還具有更深層的意思,走了很長的一

段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這個片語是在表達「越來越進步、有很大的進展」,另一個相似的片語為 make a great progress。   A: Do you remember the days when cell phones were the size of bricks?   你還記得以前手機跟磚塊一樣大嗎?   B: Yeah. Technology has come a long way since then.   記得啊。從那時以來科技進步了很多。   甚至是你沒想到自己會學到的文法知識,像是提到運動賽事發生的年代時,該如何表達。   ◆年代的表達方式   我們常聽到的年

代常是在描述西元年間的某段間隔,像是70年代或90年代等等。那麼英文應該要怎麼表示呢?我們以90年代當例子,90年代就是1990年代,也就是指從1990到1999這幾年,特指某個區間的年份,前面一定要加上 the;年份也不止一年,當然也少不了複數的 s,所以英文就變成 the 1990s,也可以縮寫為 the ’90s,念法是 nineteen nineties。   特色三:實用情境對話,自在應付各種運動場合!   針對在健身房,自主訓練時必做的重訓,提供超級實用的對話。   Jamie: Hey, would you mind spotting me? I’m a newbie he

re.   Steve: Sure, no problem. How many reps do you want to do?   Jamie: Well, I’m just pressing 75 pounds, so I guess I’ll go for 12 reps.   Steve: That sounds about right. Do you want a lift off?   Jamie: A lift off? Sorry, I don’t know what that means.   Steve: That’s when you help somebody lift

the bar off the rack.   在重訓室   潔米:嗨,你能協助我重訓嗎?我是新人。   史提夫:當然,沒問題。你要重複做幾次?   潔米:我只是要推75磅,所以我想我會重複做12次。   史提夫:我覺得這樣合理,你需要提起嗎?   潔米:提起?抱歉,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   史提夫:就是幫別人把槓鈴從放置架上提起來。   針對市場上有點複雜的健身房方案,像是月費、無限使用的團體課程、報名費。是不是聽到都腿軟了?把對話學好,包你對答如流喔!   Trisha: I’m considering joining your gym. What are your members

hip options?   Bob: We have the basic plan, which is 25 dollars a month, and the VIP plan, which is 45 dollars.   Trisha: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lans?   Bob: The basic plan gives you access to all our facilities, and the VIP plan includes unlimited group classes.   Trisha: Is there a

sign-up fee?   Bob: Yes, there’s a 50 dollar sign-up fee. But we waive it if you pay for a year in advance.   崔莎:我在考慮加入你們的健身房,你們的會員有什麼選擇?   鮑伯:我們有基本方案,一個月25元,還有45元的貴賓方案。   崔莎:這兩個方案有何不同?   鮑伯:基本方案可以讓你使用所有設備,貴賓方案包括團體課程無限使用。   崔莎:有報名費用嗎?   鮑伯:有,報名費50元。但你若預先支付一年費用,可減免報名費。

揚帆掌舵—陳黎詩作中的島嶼史建構

為了解決草莓英文複數的問題,作者林香誼 這樣論述:

本文以陳黎的詩作中的島嶼書寫、形塑島嶼史的意圖做為研究對象,總分五章,指出陳黎對花蓮斯土的書寫,如何開拓為對海洋聲韻的捕捉、對本土多元文化與族群的反思,如何從閱讀文獻地誌,重構島嶼人民和土地的書寫,編織為追索島嶼歷史和記憶的篇章,展現的深度與廣度,創成其多變的風格與技巧。所隱含的島嶼歷史的已現與未現、神話與族群再現,彰顯出他在文學創作上的獨特意義與價值。進一步提升詩藝的層次,開展出島嶼史的生命圖像。

哎唷!牙齒「踩」到嘴唇?揭開兒童語言學習之謎

為了解決草莓英文複數的問題,作者今井睦美 這樣論述:

為什麼會說用草莓沾醬油?牙齒又為何踩得到嘴唇?血壓很便宜又是什麼意思?你是否想過──當我們還是不懂單字或文法的嬰兒,是如何從這些童言童語一步步學會母語的?而為何擁有更多知識的成人,無法像小孩學母語那樣自然地學會說外語呢? 讓我們在兒童的引導之下,重新了解語言的奧秘,以及思考語言對於人類的意義吧!想必你也同意,語言是我們每天都需要使用的重要工具,它使我們可以與人溝通,分辨顏色、傳情達意,可以學習新的事物。但是我們往往不記得當初是如何學會母語,因此大概也很難想像一個不懂單字、文法,甚至事物意涵的嬰兒,要學會母語,並將語言和這個世界連結,其實相當困難,這個過程如何闖關一般,是個相當神奇卻又值得了解的

過程。你知道嗎?嬰幼兒在學習母語的過程中,必須經歷過一段發現、創造、修正的過程,期間常常會發生一些有趣的語誤,例如會出現用腳丟球,或是血壓很便宜,煉乳是草莓的醬油等富有創意的語彙。這都是相當自然且彰顯兒童創意的過程,大人不需認為這是小孩子愚笨的表現。當我們了解這段學習母語的過程後,將有助於身為父母的你了解、引導孩童的語言學習。同時,對正在或準備學習外語的你,也會有所助益。因為孩童使用詞語時所必須掌握的那些知識,正是學習外語時,對每一個詞所必須掌握的知識。或許你認為瞭解語言學習過程事不關己,但語言是科學性思考的基礎,好的語言能力對提升邏輯力與學習力也有正向幫助。本書作者採用大量兒童學習母語的案例

,援引各國實驗,從有趣的例子,提供簡明易懂的解說,讓你我都可以清楚了解語言的本質,以及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與關鍵。台大語言所江文瑜教授特別推薦,希望台灣讀者也可經由本書了解人類學習語言的關鍵,不論你是為人父母、是教育相關人員或僅是一般讀者,都應該了解這個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也可藉此提升日常生活與專業領域之語言應用能力。◎獨家收錄台灣版作者序◎台灣大學語言所江文瑜教授專文導讀◎各界專家強力推薦(依照姓名筆畫排序)王宏哲(親子天下特定部落客、兒童發展專家)王馨敏(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胡中凡(成功大學認知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周泰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曹峰銘(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張

榮興(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兼教授)張美蘭(親職作家小熊媽)張鑑如(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黃啟泰(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劉惠美(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好評再三語言是了解人類心智運作過程的一道窗口,嬰幼兒如何運用範疇分類的認知能力來探索語言,並成為語音、語意以及語法的分析高手,想要尋求解答,本書提供了絕佳的視角窗口。------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 張榮興教授本書深入淺出解析幼兒所賴以從複雜經驗中學習的策略和能力,是一本很適合父母和兒童工作者閱讀的科學書籍。------政治大學心理系 黃啟泰副教授本書非常值得讀者一讀再讀。當您細細品味書中的描述時,可以發現兒

童探索思考的內在歷程中,竟然有許多平常卻複雜的轉折及領悟。------台灣大學心理系 周泰立教授今井教授為國際知名的語言發展學家,文中引用各地區兒童學習語言的研究,可作為了解語言學習過程和研究方式的基石。------台灣大學心理系 曹峰銘副教授本書以極其豐富有趣的兒童學習母語實際語料,帶領讀者逐步了解語言的本質以及人類獲得語言的歷程和一些關鍵因素。更難得的是,作者以深入淺出之方式,適時地援引各國相關的認知科學實驗結果以為佐證,是一本值得推薦的語言科普書籍。------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王馨敏助理教授本書一步步清晰的解釋嬰幼兒們學習語言背後的機制。提供家長,實務工作者,相關研究者與

學生一本很實用的參考資料。------成功大學認知科學研究所 胡中凡助理教授有些育兒書主張用擬聲的幼兒用語(如:「汪汪」代替「狗」),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會有不良影響――但作者指出用科學的觀點反駁:這種主張根本就是謬論!當孩子不易理解時,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說話,其實是正確的,並不會影響到孩子未來使用正確詞語的能力。------親職作家 張美蘭(小熊媽) 作者簡介今井睦美IMAI MUTSUMI1989年修畢慶應義塾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後期博士課程。1994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博士。慶應義塾大學環境情報學部教授。專攻認知科學、語言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目前和玉川大學嬰兒實驗室進行共同研究。著作有「

語言與思考( ことばと思考)」(岩波新書)、「詞彙的建構——兒童如何學習語言與概念(レキシコンの構築——子どもはどのように語と概念を学んでいくのか)」(與針生悅子合著,岩波書店)、「新.人類學習的意義——認知學習論的觀點(新.人が学ぶということ——認知学習論からの視点)」(與野島久雄、岡田浩之合著,北樹出版)等。今井研究室的網站是:http://cogpsy.sfc.keio.ac.jp/imai/。譯者簡介黃涓芳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及語言所,曾任創意編輯、英語研究員等職。目前從事英日文自由譯者。 前言第一章 「啊!你想喝牛奶是吧?」──發現單字1 語言學習從母親胎內開始2

從說話聲音中找出單字專題 如何掌握嬰兒擁有的知識第二章 海倫凱勒的 water 事件──開啟語言世界的門扉1.語言的洞察2.嬰兒的「先入之見」3.發現語言的架構專題 心理詞典第三章 用牙齒「踩」嘴唇──推測動詞的意義1.動作也有名稱──發現動詞與名詞的差異2.日語的授受動詞──動詞語意的複雜性3.「用腳丟」──動詞語意一般化的問題第四章 血壓很便宜──學習物品性質、顏色、位置關係的名稱1.物品性質與名稱2.色彩的名稱3.位置關係的名稱4.整理──沒有掌握全貌,就無法學習單字意義第五章 解開語言發展之謎──發現、創造、修正1.語言發展的兩難矛盾2.發現3.創造4.修正5 .如果系統已經先成立──

學習外語的情況專題 兒童是詩人嗎?第六章 語言塑造思考1.透過語言理解新的概念2.建立知識體系3.語言孕育出新的概念4.學習語言是科學思考的基礎終章 給讀者的話〈參考書籍、推薦書籍和論文等〉 推薦與導讀嬰兒與幼兒的奇蹟旅程 江文瑜 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一、嬰幼兒:天才語言科學家  閱讀完本書的最後一頁,闔起書稿的時刻,我的腦中不斷浮出嬰兒對我眨眼的調皮模樣,他們機靈閃亮的眼神完全迥異於平日我們對於嬰兒總是閉著眼睛睡覺的刻板想像。的確,隨著書稿扉頁的飄動,嬰幼兒如何習得語音、名詞、動詞、形容詞、方位、色彩等面向的「祕密」逐一揭露,我們幾乎可以讚嘆嬰幼兒是「

天才語言科學家」,除了學習速度驚人之外,學習方法更印證了成語「一步一腳印」的美好意象,在每一次的新學習中透過「發現、創造、修正」三個階段,累積詞彙網絡,建構句型的了解與表達,可以說這是個奇蹟式的學習旅程,每一步都烙下深刻的痕跡,幽邈而壯闊。  伴隨著閱讀,過去數年我與今井むつみ教授密切互動的美麗回憶,也不時在心湖裡波動。二〇一二年的三月,當時京都的櫻花尚未盛開,我參加在京都市中心開幕的「語言的演化」國際會議。那年五月,台大語言學研究所邀請今井教授在國際會議中擔任講者,因此我在得知她也會參加京都的會議時,安排兩人在京都初次相見,除了聆聽她的演講外,她邀請我一起參觀在京都文化博物館展出的葛飾北齋的

浮世繪畫展,她的熱情讓我分外驚喜。京都的初遇,展開了我們兩人日後積極的聯繫與交流,互動過程中她投注在學術的高度熱忱與對人的真摯情感經常留駐在我的腦海裡。  今井教授活躍於日本與國際學術舞台,最受矚目的是從發展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的角度鑽研嬰幼兒的語言發展,也擴及語言與思考、聲音與意義關係的研究。研究嬰兒語言的發展,過去是學術的難題之一,嬰兒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與吸奶,如何在他們少數的清醒時刻得知他們怎麼學習語言,需要一些技術與巧思。今井教授與其他心理學家設計了許多創新的實驗,試圖了解嬰幼兒的語言學習歷程,累積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果,發表於許多英文學術期刊。  但今井教授在親身見證了嬰幼兒的語言學習過程

如此令人驚嘆之外,也發心盼望透過平易近人的科普書籍,將這些研究成果推介給一般日本民眾,讓平日將語言如何習得僅視為空氣那樣理所當然的大眾,能理解語言習得的奧妙過程,懂得珍惜自己擁有的寶貴語言資產。同時,我相信台灣旅客在旅遊日本時,經常可能目睹自己或別人用英文向日本人問路時,他們臉上驚恐的表情。日本人深藏內心的「外語學習恐懼症」(尤其英語),也讓今井教授希望日本人能從嬰幼兒一步一腳印的學習方式領悟到類似的學習方式有助於外語學習,減少焦慮與恐懼。  如今這樣一本極具意義的科普書籍能以翻譯的面貌,在初夏的微風吹拂中,出現在台灣書市,是件值得慶賀與欣喜的幸福之事。雖然書中的許多例子以日語為主(兼及英語與

華語),但書中所呈現的不少嬰幼兒語言發展現象卻具有跨語言共通普遍特質,這些關於可愛嬰幼兒的語言奇蹟旅程,非常值得與台灣讀者共同分享與激盪出跨語言的對話。二、不要輸在起跑點上?質量兼具的語言輸入之必要  經常現身於廣告詞的用語「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已經悄然滲入台灣民眾的潛意識裡,影響了許多父母對孩童教育的抉擇。這個觀念背後的真正意涵與背後藏有的可能迷思,值得更多的討論與關注。在這裡我想特別整理出幾點書中涉及「起跑點」的重要訊息,提供台灣的讀者和語言學習者一些可能切入的面向,讓大家在語言學習之路上能不時駐足片刻,當望見嬰幼兒那張充滿驚喜的臉龐,也不時能給自己歡欣的回饋:(一)書中提及嬰兒從語言的節

奏與語調韻律中學習切割一連串的語音組合,並藉此發現單字和察覺到實詞與功能詞的差異。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需要大量語音輸入的學習從胎兒在母親肚子內已然起跑!嬰兒已經隔著肚皮之牆,「偷聽」到成人世界的種種聲音。我想這說明人類的「語言起跑點」的時間點(尤其關於發音方面)遠早於我們的預設,因此可以想像,「胎教」之說確有其道理,我相信胎兒在母體內已經能透過語音的各種節奏「感受」到母親與其他說話人的情緒。因此我建議母親在懷孕期間選擇聆聽能激發真善美感覺的語音,盡量減少負面語言,並經常對嬰兒直接「喊話」,增加與肚中嬰兒的甜蜜互動。(二)書中的例子讓人最訝異的其中一點是,日本的嬰兒在六個月大的時候能夠分辨英語中

的[r]和[l]的微細發音差別,然而到了一歲時,這種分辨能力已經喪失,因為日語中沒有這兩種音的差別,於是嬰兒無須多費力氣去辨別日語不存在的差別,同時也喪失了過去能分辨的語音能力。我要補充的是,一旦無法分辨語音的差別,也就無法發出兩個音的差別,耳朵能分辨語音是口腔發音器官能否發出不同音的重要關鍵。  然而,也請注意日本嬰兒在一歲時失去分辨r/l的差別,並不代表語言的學習隨年齡下降,相反地,只是代表嬰幼兒非常聰明地把該母語「不需要」的分辨差別,從學習中「去掉」,因為嬰幼兒所要面對的語言,是一套龐大的系統,還有無數必須日益精進的學習。  對多數想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的台灣父母而言,對於前述這種嬰

幼兒分辨語音的能力喪失現象,可能會產生「語音關閉來得太快」的沮喪感。但好消息是,發音器官一般在早期發展階段仍非常有彈性,許多研究顯示在青春期前仍有潛力模仿發出各種語言的聲音。如果父母想讓孩子成為雙語或多語者,可透過各種方式增加不同語音的輸入量,讓嬰幼兒的耳朵熟悉多種語音,進而可以促成正確發出更多語音的可能。關於「起跑點早」的理論,在辨識語音與發音上的確得到許多研究支持,也值得父母關注此一現象。  相較於比較屬於單語社會的日本,台灣的歷史孕育了多元文化的特殊條件,多元語言並存於島嶼,豐富了文化交融的內涵。以語言的語音結構而言,台灣的的兩大語言(華語和台語)比日語含有更多的子音和母音,也有音調之別

,嬰幼兒的語音學習依然快速。更重要的,台語的學習不但不會干擾華語的學習,而嬰幼兒也有足夠的能力分辨台語和華語的語音差別。能於嬰幼兒時期同時習得兩種語言(或以上)的發音,是台灣多元語言的環境下具有的相對優勢,父母應多珍惜這樣的寶貴資產,讓孩子的耳朵與舌頭「靈活有力」!  不過,近年在台灣與日本都有許多人誤用「不要輸在起跑點」的概念,以為英語的學習比華語(和台語)與日語的學習重要,強加孩子英語至上的觀念。這個議題已超出這篇文章所能討論的範圍,在這裡只是要提醒一個語言學上重要的概念:母語的完整學習對嬰幼兒的人格發展、情緒管理、認知協調產生全面的影響,必須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珍貴奇寶的心情面對。(三

)書中指出嬰兒有驚人的學習能力,到了九、十個月大時,已經儲藏大量語彙,並透過語音結構、類比分析、網狀式學習等方式學習各種詞類,隨時間推演,剛滿兩歲到兩歲半的小孩,會以爆炸性的速度學習新詞,每天記住十個左右的單字,稱為「語言爆炸期」。而到了五歲,小孩已經能對動詞語意掌握細微的差異。  雖然每個小孩仍會以自己的速度、所接收的語言環境與輸入而有些個別差異,這個兩歲到五歲的「語言黃金期」非常需要「優質的語言輸入」,今井教授特別提醒「優質的語言輸入」並非讓孩子看專家說話錄影的DVD或電視,而是雙向交流與互動。她誠懇呼籲:「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溝通情感、仔細使用每個詞和嬰兒對話。」甚至,她指出有研究顯示大人的

語言品質還可影響學生數學與科學能力的發展!   同時,在這段黃金期,小孩艱辛又勇敢地透過科學方式「發現、創造、修正」語言,因此家長要注意避免「揠苗助長」,急於糾正孩子在這段時期所犯的語言錯誤。由於錯誤的類比或推論,小孩在四歲開始經常使用大人不會使用的「創造性使用」,如「用腳丟」、「用牙齒踩嘴唇」、「用臂抱抱」等日語例子,也容易出現在使用華語的幼兒中。這些創意,隨著年紀,小孩會自我修正,父母反而可以用欣賞的角度,讚嘆孩子的創意表現。(四)書中提到某個令人驚訝的數字:研究指出美國小孩要正確使用「紅」、「綠」、「黃」三種顏色名稱,要重複約一千次左右!這個數字說明嬰幼兒也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才能學會某

些單字。台灣許多人學習英語或其他外語時,經常覺得無法快速記住單字而感到挫折,看了書中的例子後,應該知道學習外語也沒有捷徑,也需要有大量的語言輸入。  總結以上各點,一言以蔽之,「不要輸在起跑點」的真正意義應該是,在嬰幼兒時期,給予他們「優質的語言輸入」和「足夠量的語言輸入」兩者的組合,創造「質量兼具的語言輸入」,那麼嬰幼兒會回饋給父母語言精進的奇蹟禮物。三、他山之石:跨語言的相似學習路徑  雖然日語的結構與華語在語音、語法、語用上均有相當大的差別,書中提到幾點重要的嬰幼兒學習日語的方式與過程,我認為可以對應到華語與其他語言的學習,差別只在於因語言差異而獲得某種語言面向的時間快慢。除了前面討論過

的語音面向外,這裡我整理一些書中具代表性的跨語言相似的學習方式與過程:(一)類比式與網狀式學習  語言有助於人類建立複雜的知識體系,並藉由學習語言而獲得新的概念。嬰幼兒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會將繁瑣的事物系統化,把相似的東西歸類在一起並進行類推思考,而這樣的思考方式其實也是科學思考的重要基礎。例如名詞,兩歲小孩面對陌生的東西時,形狀相似比較容易被歸類為同一類,色彩與材質的相似比較不被注意。  動詞的學習比名詞涉及更複雜的過程,必須放在網絡式的脈絡學習方式中,藉由某一動詞與其他語意「相似」的系列動詞的學習,還要掌握這些動詞之間的相似與相異的語意和用法,才算學會了某個動詞。形容詞的學習也需要網絡式的連

結,必須掌握形容詞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概念,還要掌握形容詞與名詞的結合有固定用法,例如形容詞以相反詞的對比方式出現,如「深─淺」、「高─矮」等,但與名詞結合時,對比的形容詞不一定都能接該名詞。例如華語可說「很深的愛」,而「很淺的愛」卻聽起來很奇怪。(二)「一般化」過程的學習  名詞的名稱學習需要經過「一般化」的思考過程,例如幼兒要理解「兔子」一詞可指灰兔、棕兔、白兔等,而且可拓展到不同情境下的「兔子」,而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錯誤。剛開始時小孩會以為某種特定情境下的「兔子」才是「兔子」,所以「一般化」也指嬰幼兒可以理解不同情境下的「兔子」都是「兔子」。動詞的學習亦然,某個動詞後面可以加不同的名

詞對大人來說是自然的現象,不過嬰幼兒一開始會以為某種動詞搭配特定的名詞,然後漸漸修正。(三)階段式學習:  學習過程有難易,某些語言面向會先習得,例如名詞的學習早於動詞。嬰兒在初次聽到某個新詞,會對它的意義產生「先入之見」,會先注意沒有名字的物品,然後給予命名,對於動作的名稱,或色彩、花紋、質感等物品狀態比較晚的階段才會注意。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華語與日語中的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在形態上相同(不像英語中的可數名詞的複數要加s),嬰幼兒仍可以逐漸區分有形狀和沒有固定形狀的東西之間的差別。(四)相對式的學習:  語言的語意在許多方面呈現「相對」的特色,嬰幼兒在學習相對概念時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例如形容

詞的「大」與「小」的參照點隨不同事物而改變。另外,色彩因為是連續性的變化,因此兒童學習色彩名稱時,就必須學習自己母語中對於不同色彩之間的分界,每個語言的小孩必須學習自己語言的「色彩空間地圖」。  在學習方位上,華語與日語都同時具有「相對框架語言」與「絕對框架語言」的特色。前者以「前後左右」為主,隨說話者的相對位置改變,後者以「東西南北」為主,無論如何旋轉,「東西南北」不會改變。兩種語言的前後左右等相對位置也會有「以自己為中心」或「以參考點為中心」兩種不同的描述方式。  以上的幾點是跨語言的共同學習方式,以下進入到兩個語言的巨大差異部分。四、嘰哩咕嚕:日語龐大的擬聲詞和擬態詞系統  我看到過去關

於日語的研究中提到一個令我震驚的數字:日語有大約一千七百種擬聲詞和擬態詞!這大概是傲視世界所有語言的一個紀錄數字。華語雖也有擬聲詞和擬態詞,例如「淅瀝嘩啦」、「劈里啪啦」等用法,比起日語只能說數量少很多。今井教授本人過去數年致力於研究擬聲詞和擬態詞對嬰幼兒學習語言的影響,發現日本嬰幼兒學習日語時,擬聲詞和擬態詞有助於對動詞與狀態的理解。我們可以想像日本的嬰幼兒嘴中吐出的「嘰哩咕嚕」式的語言非常生猛有力!可惜這些例子無法精準地翻成華語,本書的翻譯版本有些地方以羅馬音拼出,這是不可避免的變通方式。  日語的擬聲詞和擬態詞常可搭配動詞,造成鮮活的動詞狀態描述。動詞也是另一個華語與日語的巨大差異。書中

提及說日語的嬰幼兒雖然較晚學習到動詞,卻能透過動詞的詞尾變化分辨名詞與動詞的差異,大約在三歲就能察覺研究者實驗中所用的動詞並非物品名稱。相對的,因為華語的動詞與名詞「長相相同」,書中指出「中國的小孩子認為『新的詞語是物品名稱』這樣的先入之見似乎格外強烈。大約要等到八歲以後,這樣的先入之見才會得到修正,碰到新的動詞也能夠立刻判斷是動作名稱。」雖然書中所指的實驗以中國的小孩為主,或許也能推論到台灣的嬰幼兒對於動詞的學習。五、奇蹟之人:海倫凱勒  在即將結束這篇導讀的時刻,最後我想與讀者分享一個閱讀本書時,我非常喜歡的片段──「奇蹟之人」海倫凱勒如何學習到的語言點滴:在水井小屋邊,海倫的杯子在汲水處

的出口下方等待,當冷水溢滿杯子,蘇利文老師拼出的「w-a-t-e-r」引領海倫「領悟」了語言所需要的名稱,那是個「命運的時刻」,或許算是天啟,從那刻起,海倫開了智慧,展開了大海奔流的進步旅程。海倫的學習留給讀者一個可供想像的空間:本書雖描述語言正常發展的嬰幼兒的「偉大之旅」,也依然適用於語言發展有障礙的嬰幼兒,只是他們甚至需要比一般嬰幼兒更多的「質量兼具的語言輸入」。當父母與教師教導語言障礙的嬰幼兒時需要給予更多的耐心與愛心,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親身經歷獨特的「語言奇蹟」。我衷心期待本書除了獻給對嬰幼兒語言學習與外語學習感興趣的讀者外,也適合需要特殊語言教育的家長與教師閱讀。我也盼望,未來台灣的

出版界能繼續努力出版優秀的語言學相關的書籍,讓這一門在歐美與日本非常重要的學科,能透過翻譯,與台灣的讀者繼續共鳴出內心深處澎湃的感動。 前言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語言或許就跟空氣一樣:像空氣一般重要,也像空氣一般理所當然。很多人可能根本沒有思考過語言之於自己的意義,甚至沒有想過自己是如何學會說母語的。 另一方面,大家應該都曾學過英語或其他外語,或者現在仍舊在學習。應該也有不少人想要知道該如何學習外語才能夠說得像母語一樣流利。  學習外語究竟要學什麼?譬如說英語和日語不同,動詞放在主詞和受詞之間;當主詞是你、我之外的人或物而且是單數時,動詞詞尾就必須加上s。這些文法規則在學習英語時是不可或缺的

。  要能夠閱讀英文、聽懂英語、用英文說出或寫出自己想要表達的事情,就必須懂得大量詞語。既然如此,學習外語是否就等於習得文法、並記住大量詞和片語呢?  但即使背了許多詞、片語並習得文法,如果只是把日語直譯成外語,仍舊無法準確表情達意。相信有許多人因此而對學習外語感到頭痛。相反地,如果是使用自己的母語,就可以說得很流利,而且通常能夠判斷某個詞比較適合用在什麼場合。  為什麼我們能夠隨心所欲地使用母語呢?  兒童學習母語不是為了在考試時拿高分,而是為了和他人溝通。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當然不會查詞典,甚至有可能連詞典定義中使用的詞都看不懂,因此大人是不可能直接教導兒童詞語意義的。(試想你有辦法教導小

孩子「紅」這個色彩名稱的「意思」嗎?)許多人誤以為兒童是「由大人直接教導詞語含意,並在修正錯誤的過程中習得」,但實際上兒童是透過自行分析大人對自己所說的話,自行思考、習得詞語的意義。  另外也有很多人以為「詞的意義可以獨立於其他詞(亦即與其他詞無關)習得」。譬如很多人或許覺得:只要把幾種車子的例子與「ㄔㄜ ˙ㄗ」的語音連結起來,就能夠自動理解「車子」這個詞的意義;或者把紅花、紅襯衫、紅筆和「ㄏㄨㄥˊ」的語音連結起來,就等於學會了「紅」這個詞的意思。讀了這本書,相信你就會明白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