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種植條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葡萄種植條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裕森寫的 布根地葡萄酒──酒瓶裡的風景【三版•含全區海報】 和白曉紅的 再見,烏斯曼:Made in Italy 背後的剝削和種族隔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葡萄種植注意事項有哪些? - 老资料也說明:葡萄 園地的坡度、坡向亦是影響山地葡萄栽培的因素之一,坡度應以200°~250°以下為好。50°~100°的緩坡地既有利於排水,又不易積聚冷空氣,光照條件也優於平地,是栽培葡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積木文化 和南方家園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雷立芬所指導 唐迎華的 法國葡萄酒產業競爭優勢研究 (2014),提出葡萄種植條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葡萄酒、法定原產區管制命名、產業聚落、SWOT分析、鑽石模型。

最後網站葡萄怎麼種?葡萄種植方法- 種植栽培 - 百花花卉谷則補充:葡萄種植 提示:種植前先整地耕地,地塊的通風和光照條件要充足。栽種通常在初秋兩季,行距在2-3米之間,株距0.5-0.5米之間。栽種後覆土,壓實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葡萄種植條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布根地葡萄酒──酒瓶裡的風景【三版•含全區海報】

為了解決葡萄種植條件的問題,作者林裕森 這樣論述:

翻開這本書,提昇你的葡萄酒賞味指數 2015年,布根地產區列入世界遺產 2020年,馬貢區內的 Pouilly-Fuissé完成一級園列級 2022年,全新修訂版 *新增2020年馬貢區內Pouilly-Fuissé的一級園產區。 *華文市場唯一深入探討布根地葡萄酒的專業全書。 *全書多達50張葡萄酒產區彩繪地圖及超過千張精彩照片。 *文字達32萬字,內容詳盡,鉅細靡遺,旁徵博引。 *收錄布根地最近半個世紀的年分特色及AOC名單。 *內附【布根地葡萄酒全區地圖】大海報。      一個複雜難解的美味功課──布根地葡萄酒   終於熟成!   華文地區最新、最詳盡的布根地葡萄酒書,   

讓你的味蕾再次甦醒   葡萄酒權威林裕森,2022年《布根地葡萄酒--酒瓶裡的風景》最新改版。     此次的改版, 除了適時更新布根地產區的最新資訊,還完整收錄馬貢內區,耗時十多年,直至2020年才完成列級的一級園產區。馬貢內區唯一有一級園等級的產區全都在最知名、也最為重要的Pouilly-Fuissé,共有二十二片葡萄園列級,除了優異的自然環境和風味,對於葡萄的成熟度、單位公頃產量以及培養的時間,都有比較嚴格的要求,是目前全布根地最為精確詳盡的一級園分級。   布根地的葡萄酒業,看似保存了最多的傳統與永恆價值,但同時卻又充滿創新與變動。布根地葡萄酒的迷人之處在於酒莊獨特的釀酒精神與溫暖

的人味,比起一般專業、制式的大廠所釀出來的酒更令人心醉。也就是說布根地的酒多了份手感,更能觸動人心。   在這些年裡,布根地有更多新進的酒莊,甚至於新的葡萄園,值得用新的視角與想法來重新認識。在最精英的金丘之外,也更詳細地探討北方的夏布利和南方的夏隆內丘與馬貢內區,甚至於還新增了更南方,與布根地看似分離卻糾結牽連的薄酒來。酒莊與酒商也增為三百餘家。雖知永遠無法窺得布根地的全貌,但這一回至少有較少的遺漏。   再多的文字與陳述都比不上自酒杯中甦醒過來的布根地葡萄酒,它告訴我們的,絕對比三十多萬字的專書還多。只期盼這本書可以讓讀者在親身面對布根地時,能夠稍解困頓與疑惑,能更貼近地從酒杯中探看原

產故鄉的迷人風景。 「如年少時的初愛悸動,烙印般地記著一九九二年,用單車完成第一趟布根地旅行的鄉野風景。豐饒的平原,連綿的葡萄園山丘與恬靜的酒村,清晰地彷如昨日的記憶。二十年來,布根地成為生涯中最常造訪,停留最久的葡萄酒產區,酒窖裡存的,平時最常喝的,也大多是來自布根地的黑皮諾與夏多內。耗去最多的青春與金錢,卻帶來最多的困頓與疑惑,但布根地葡萄酒仍一直讓我樂此不疲,如此心甘情願,除了最愛,應該沒有別的了。」--林裕森   全書共分三大章節。   partⅠ 自然與葡萄樹   布根地自然環境、土壤岩層及葡萄品種的介紹。   不論是陽光的角度、風流的方向、山坡的斜度、海拔的高低及石塊的大小,全

都左右了葡萄的種植,更連帶的影響布根地葡萄酒的風格。布根地除了有黑皮諾(Pinot Noir)、夏多內(Chardonnay)還有阿里哥蝶(Aligote)及加美(Gamay)等葡萄品種,而黑皮諾(Pinot Noir)與夏多內(Chardonnay)更是全球極受歡迎的品種,在許多酒迷心中占著不可取代的位置。這一黑一白的葡萄所釀製而成的酒風多變,不但細緻也隱隱帶著優雅,牽動著所有酒迷的心。   自然在布根地不只是最重要的美味根源,反之,飲者也能從酒中看出葡萄園的自然面貌。   partⅡ 人與葡萄酒   關於人與葡萄酒的故事。   從葡萄酒的歷史、葡萄酒業的發展與變遷、葡萄的種植,一直到釀製

與培養,都有深入及專業的解說。   人,一直是布根地葡萄酒的中心,在布根地有為數龐大,由葡萄農自耕自釀,充滿人本主義精神的小酒莊。父子相承是布根地的傳統,即使是明星酒莊,莊主和家人也常親自入園耕作及釀造,他們堅守傳統的葡萄酒產區,保留舊時的種植與釀造法,他們相信有好的葡萄,就能釀出自然天成的難得美味。因此形成了崇尚自然與手工價值的釀造風格,常常在酒中留下手作般的觸感,也許不是那麼完美均衡,但卻能變得更獨特,也更加迷人。   partⅢ 村莊、葡萄園與酒莊     收錄布根地最新、最完整的村莊、葡萄園與酒莊。   從最北的歐歇瓦區、夜丘區、伯恩丘區、夏隆內丘區、馬貢內區到薄酒來區,隨著一村翻過

一村,葡萄酒的面貌也跟著不斷翻轉,在欣賞不同村莊的風景同時,也彷彿品嘗到不同的葡萄酒風味。   歐歇瓦(Auxerrois):出產知名的夏布利(Chablis)白酒,帶有冷冽的礦石香氣、如刀鋒般銳利的酸味,以及靈巧的高瘦酒體,是十分獨特的夏多內風格。   金丘區(Côte dOr):夜丘區加伯恩丘區,是布根地最知名,也最精華的區段。北半部(夜丘區)以酒業中心夜-聖喬治鎮(Nuits St. Georges)為名,這裡是種植黑皮諾葡萄的極北界,但卻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黑皮諾產區,所有布根地產紅酒的特級園沒有例外,全都位在夜丘區內。南段(伯恩丘區)的紅酒常比夜丘柔和易飲一些,這裡不只產黑皮諾,還是全球

夏多內白酒的最佳產區,在厚實酒體與充滿勁道的酸味中常能保有極佳的均衡與細緻。   夏隆內丘(Côte Chalonnaise):彷如金丘的延伸,釀製風格類似的紅、白酒。   馬貢內區(Mâconnais):這裡出產的葡萄酒跟布根地北部不同,葡萄園幾乎都是種植夏多內,釀成的白酒較甜熟,口感溫厚,香氣奔放,可口易飲。紅酒的產量只占10%,葡萄品種主要是加美。新增2020年Pouilly-Fuissé剛列為一級園的二十二片葡萄園,此區目前是全布根地最為精確詳盡的一級園分級。   薄酒來(Beaujolais):屬於大布根地產區(Grande Bourgogne)的一分子,是一個全然奉獻給加美葡萄的法

國酒鄉。

葡萄種植條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世界白蘭地:歷史文化・原料製程・品飲評論」介紹
       
訪問作者:王鵬
      
內容簡介:
華人世界第一本世界白蘭地專書誕生!
作者從宏觀的角度,以精練的文字,清晰勾勒世界白蘭地的圖景,知識體系完整,兼及專業品飲評論與人文史地,把這個主題寫得妙趣橫生。
  
Introduction〈白蘭地的歷史,歷史上的白蘭地〉
展卷便先帶你一探白蘭地的歷史源頭與發展歷程,從烈酒的「史前時代」到「烈酒元年」,再到當今局勢,藉由社會人文、史地經濟、科學技術多條軸線,觀察不同時空的各式白蘭地,如何彼此影響互動,交織出白蘭地的圖景。
  
Part1〈何為白蘭地?為何白蘭地?〉
從更高的角度觀察,幫助你認清白蘭地在世界酒類體系裡的位置、意義與價值。並非所有以水果為原料製成的烈酒,都是白蘭地。你將驚嘆,不同類型與名稱,再加上不同國家、地區的不同版本,白蘭地的多樣面貌超乎想像。
  
Part2〈白蘭地原料.白蘭地製程〉
講述原料與製程等外在條件,如何影響白蘭地的類型劃分,並剖析不同類型白蘭地的特性,幫助建立完整而清晰的概念。我們將一起走進果園、蒸餾廠、酒庫,一窺製酒水果種類、品種與生產製程各環節,如何影響最終品質。
  
Part3〈白蘭地世界.世界白蘭地〉
王鵬帶你探訪世界白蘭地的故鄉,參透白蘭地世界的奧妙。從葡萄酒餾、葡萄渣餾,乃至果餾、混餾與水果白蘭地這幾條不同的軸線,穿梭世界白蘭地產區。你會發現,杯中風味與歷史人文緊密交織,讓人讀得津津有味!
  
Part4〈品味白蘭地.白蘭地品味〉
藉由豐富的品評與教學經驗,王鵬指出白蘭地品飲的獨特之處與學習過程的關鍵訣竅,深入解說品飲技巧、周邊相關實務、詞彙表達與鍛鍊方法,並分析白蘭地經典調酒配方,帶你發掘藏在酒譜背後,美味組合的設計法則。
              
作者簡介:王鵬 Paul Peng WANG
  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士與碩士畢業,國立中央大學法國語文碩士肄業,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院(l''IEP de Paris, Sciences Po)交換學生,獲有法國波爾多大學與國立葡萄種植暨釀造科學研究院(ISVV)葡萄酒品評能力文憑。專職酒類文化教育,尤其專注品飲研究與教育培訓,獨創後現代品飲學,通曉多種外語,活躍於國際舞台,酒類專業著作豐富,橫跨葡萄酒、啤酒等各式釀造酒與烈酒,是全球酒業罕見的全能型專家,專業資歷完整,在酒類文化與教育等方面,成就卓著。
  
  法國食品協會合作講師、台灣侍酒師協會教育顧問、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學院(CIVB)國際認證講師、美國BJCP啤酒評審、德國杜門斯學院認證啤酒侍酒師、法國干邑白蘭地公會(BNIC)國際認證講師、西班牙利奧哈葡萄酒公會(CR DOCa Rioja)國際認證講師、法國隆河葡萄酒公會(Inter Rhône)國際認證講師,蘇格蘭Springbank威士忌蒸餾廠實習結業,獲頒比利時啤酒釀造者協會榮譽騎士勳章(表揚事蹟:文化教育貢獻)。
  
  王鵬常年受邀擔任國際酒類競賽評審,包括世界啤酒盃(World Beer Cup)、歐洲啤酒之星(European Beer Star)、布魯塞爾啤酒挑戰賽(Brussels Beer Challenge)、日本國際啤酒大賽(International Beer Competition)、布魯塞爾世界酒類競賽-烈酒評選(Spirits Selection by Concours Mondial de Bruxelles)以及布魯塞爾世界葡萄酒競賽(Concours Mondial de Bruxelles)。受邀擔任評審的其他區域型賽事,則包括波爾多中級酒莊盃、智利葡萄酒年度大獎、台灣自釀啤酒大賽、南台灣自釀啤酒大賽、美國印第安那州釀造盃、美國加州洛杉磯國際商業釀造大賽。
  
  王鵬曾任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兼任講師、啤酒廠品飲與釀造顧問、酒商合作講師。近年來擔任布魯塞爾世界酒類競賽《烈酒風味評判準則》編纂計畫總召集人、主筆兼主編。歷年重要著作有學術論文〈法語葡萄酒結構語彙的漢譯〉(2009)、啤酒專書《世界啤酒品飲大全》(2015)、《比利時啤酒:品飲與風味指南》(2008)、烈酒專書《蘇格蘭威士忌:品飲與風味指南》(2018);譯作包括2010年出版的品飲專著《葡萄酒的風味》("Le Goût du vin")與紀錄片《葡萄酒世界》("Mondovino")。《世界白蘭地:歷史文化・原料製程・品飲評論》是王鵬的第二本烈酒專書。

法國葡萄酒產業競爭優勢研究

為了解決葡萄種植條件的問題,作者唐迎華 這樣論述:

本研究透過SWOT、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及鑽石理論探討法國葡萄酒產業競爭優勢,結論包括:1.法國部份小型葡萄農場可聯合營運、提高經濟規模降低成本、法國產業聚落堅持內部形成自給自足並能互相合作及激勵創新,形成全球最佳葡萄酒產業聚落。2.雖有來自新世界的威脅,但法國葡萄酒的高貴及口味獨持性一時難以取代。此外,法國部份小型葡萄農場可以聯合營運、提高經濟規模降低成本。3.由鑽石模型分析,發現法國葡萄酒產業競爭力,宛如鑽石堅硬,新世界難以破解。更重要的是,面臨新世界產區的嚴峻挑戰,法國既有的多元性銷售方式,包括搭配觀光等策略聯盟方式,仍然具有優勢,而不易被取代。綜合法國葡萄酒產業競爭優勢分析之結論,我國政

府若要輔導農業之特定產業發展,必須先依循鑽石模型,有建立「產業聚落」整體規劃,具體做法必須評估生產要素以及國內需求,再以政府政策透過扶植相關產業,才能有效達成目標。法國葡萄酒產業的先天條件,未必任何國家都可以具備,但是嚴格管理機制的建立,特別是原產區管制命名以及搭配文化行銷的概念,特別值得學習。

再見,烏斯曼:Made in Italy 背後的剝削和種族隔離

為了解決葡萄種植條件的問題,作者白曉紅 這樣論述:

  二〇一三年,塞內加爾橄欖採收工烏斯曼.迪亞羅在西西里島的農園中因瓦斯鋼瓶爆炸喪命,時年不過二十六歲。身為非洲移工的他,幾乎無人弔唁,彷彿刻意被遺忘。然而,烏斯曼的人生際遇和悲劇之死並非罕事。   今日,義大利各地農園皆有非洲移工的身影,幫助義大利成為歐洲數一數二大的蔬果出口國。殖民主義和全球資本主義重創移工的母國,迫使他們不得不到海外尋求更好的機會,但僥倖航渡地中海並抵達歐洲的人,卻發現自己在當地遭司法打壓、被社會邊緣化、與當地社群隔絕,並遭到無情剝削。數十年來,義大利各政黨政府皆採反對移民的政策,讓一名又一名移工深陷「非人」的生活及工作環境,雖是「義大利製造」背後的隱形推手,社會卻對這

些受苦受難者視而不見,絕口不談他們的處境,保持一貫緘默,彷彿是不配為人的他者。   《再見,烏斯曼》講述的是義大利移工的故事,既是要致敬跨越國境、設法改變自身和家人命運的移工,也希望揭露歐洲將非洲移民置於最底端,無情的剝削、壓榨移工,構築出繁華且罪惡的巴比倫城。   「在歐洲的敘事觀點中,歐洲白人一向是掌握話語權的人,負責手持紙筆觀察與記錄。他們所觀察的對象將獲得機會發聲,但發出的是遭過濾的聲音,表達的是遭淡化的不滿,所經歷的一切都會被審查把關,最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長期以來,移民都是被他人談論、書寫,彷彿他們幾乎沒有能動性,也彷彿他們無力塑造自己的命運。在最佳情境之下,在遷徙旅程中活下

來並克服一國又一國邊界的移民,會在難民受到歡迎("refugees welcome")的敘述中,得到「獲救者」的名號。不管這些人遭歸類為難民或移民,他們的故事仍是白人的故事。」——白曉紅 本書特色   •我們還得受苦多久?——直面「義大利製造」的幕後真相   •以非洲移工的生命故事,探究歐洲如何創造出一個個「必要棄兒」,同時揭露歐洲大多財富其實是來自極其醜陋且嚴重的剝削壓榨。 各界好評   「白曉紅簡直無所畏懼。她除了揭露歐洲土地上的移工如何遭到剝削,處境如何絕望,也提醒我們,只要人們願意共同挺身為權利而戰,希望就仍然存在。這本書讓我潸然淚下,真是一本充滿勇氣的作品。」--班傑明.傑凡

尼亞(Benjamin Zephaniah),英國作家、詩人   「觀察敏銳,見解深刻,澈底揭穿我們食物產業鏈中根深蒂固的剝削和種族歧視。這本書從移工的視角出發,凸顯義大利對於移民遭遇危險及不人道待遇一事置若罔聞,形同共犯。書中的大小教訓適用每個歐盟國家。想為移民爭取權利者不可不讀。」--敏妮.拉曼(Minnie Rahman),英國移民福利聯合會(Joint Council for the Welfare of Immigrants)公共事務暨活動企劃經理   「來自世上數一數二優秀記者的重要報導故事。白曉紅揭開了歐洲『移民危機』背後的隱藏真相:西西里島和卡拉布里亞的非洲移工遭無情剝削,

深陷系統性種族歧視。」--馬修.卡爾(Matthew Carr),Fortress Europe: Inside the War Against Immigration一書作者   「《再見,烏斯曼》揭露了種族暴力以及廉價勞動力所需付出的人類成本。非洲移工幫忙採摘我們的橄欖、番茄和柑橘,這本書迫使我們直面他們的掙扎、堅韌精神和日常成就。相當啟發人心--學習、反抗、採取行動!」--布利琪.安德森(Bridget Anderson),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遷徙暨流動研究中心主任、Us and Them?: The Dangerous Politics of Immigration Controls一書

作者   作者簡介 白曉紅(Hsiao-Hung Pai)   旅英記者,其著作《Chinese Whispers: The True Story Behind Britain's Hidden Army of Labour》 曾入圍英國歐威爾書獎(Orwell Prize),並改撰為中文版的《隱形生產線》;另著有《散沙:中國農民工的故事》於二〇一三年獲頒英國「前衛圖書獎」(Bread & Roses Award),《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和《邊境人生:在歐洲顛沛流離的難民與移民》。 譯者簡介 吳侑達   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筆譯

組畢。翻譯出得去,稿費進得來,生活過得下去。   信箱:[email protected]   緒論 前言 緘默法則 一、橄欖產區 二、打造巴比倫 三、火災和模範工人 四、進出收容營 五、年輕勞動力和「融入社會」 六、卡拉布里亞的採收季 七、貝琪和「融入社會」之村莊 八、「只要敢夢,就辦得到」 九、驅逐 十、五星運動黨和小鎮之惡 十一、薩爾維尼和種族主義凶手 十二、「部長,告訴我,你會想住在這種地方嗎?」 十三、橄欖季再臨 十四、眼不見為淨 十五、滿月 十六、在卡拉布里亞的帳篷城度冬 十七、採收季結束 十八、「融入社會」與種族隔離 十九、周而復始的拆遷與重建貧民窟

二十、「我們還得受苦多久?」 後記 參考書目 致謝   緒論   在我動筆的此刻,時間是二〇二〇年三月底,一個前所未見的傳染病正在多國傳播肆虐,而且尚無疫苗或有效療法可以因應。儘管義大利的死亡率居歐洲之冠,甚至超越中國,但其他國家也緊追在後。幾週以來,我們這些工作屬內勤性質的歐洲人得以收拾辦公室返家工作,但緊急服務機構和其他重要產業的從業人員可沒辦法在自家客廳上工。舉凡醫生、護士、救護車司機、醫務輔助人員、藥師、照護人員和老師,還有餐飲業者、清潔工、倉儲從業人員、環保衛生人員、乳品從業人員、屠宰加工從業人員、漁工、鳥蛤採摘人員、蔬果採摘人員,以及一般食品配給人員,都無法透過保持社交距

離和自我隔離來打這場「抗疫之戰」(這是英國首相強森最愛用的敘述方式)。   也許,只是也許,當我們擺脫這場全球疫情大流行後,會更意識到白曉紅筆下針對苦痛的「緘默法則」是怎麼一回事,而更關注生活在歐洲廢棄農舍和棚屋兼帳篷的人類同胞。據估有四十萬五千名在義大利田野間工作的難民,受困於設計來抹除他們存在的準法律系統,只希望圖個「眼不見為淨」。他們的處境相當惡劣,根據列斯伏斯島目前的狀況來看,身在西西里島等地的非洲人,以及多位協助照護的醫師,可能很快就會遭到極右團體汙名化為新冠肺炎的帶原者。   在農產品生產分銷領域,全球化早已打開了全世界的食品市場,但作為義大利食品供應鏈關鍵人物的蔬果摘採工人卻

彷彿隱形了一般,原因是義大利政府不斷「將他們推至地下,稀釋其存在感」。這些工人在義大利摘採蘆筍、柑橘、葡萄、橄欖和番茄(後兩者分別稱為「黑金」和「紅金」)。在「義大利製造」的語境中,製造產品的其實不再是義大利人(他們本身也曾是移民),主要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後殖民主體--往往是為了逃離利比亞的折磨、強迫勞動和拘留,冒著極大風險橫跨地中海。這些非洲人並不是大眾眼中的入侵者或行乞者,而是很多我們這些「定居此地」的歐洲人難以想像的勇敢男女,而且擅於應變且聰明無比。他們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加諸予母國的經濟穩定與結構調整計畫、氣候變遷,以及新自由主義所導致的公共支出與服務削減,不得不離開家

鄉,離開塞內加爾、奈及利亞、甘比亞,或是馬利。這些人為了家人福祉,被迫犧牲自己,在其他地方尋求生計。   不過這些犧牲換來了什麼回報呢?歐洲非但不重視這些人對社會的貢獻,反而通過各種法律和政策,設法剝奪他們身而為人的權利。他們除了行動受限,只能待在與外界隔離的農業空間,集體成了田野中的無家可歸者,也往往無法進入其他行業,因為如此一來就會與義大利社會接觸。「他們是農地裡的工人,店鋪裡的消費者,僅此而已。」白曉紅如此寫道,強而有力地紀錄下義大利農工的生活,令人為之屏息。她或許刻意抑制憤怒情緒,但她寫到「沒有當地人會直視穆罕默德的雙眼,彷彿他是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時,那股怒意隱約可見。   這個

體系所採行的第一步,是將移民關入庇護中心並鎖入居留許可系統。後者是專門設計來實施經濟剝削和種族排除的系統,可說是某種「精心設計的體制暴力」。在這裡,住屋問題(或更確切地說,缺乏住屋的問題)是維繫這種極度剝削條件的關鍵工具:在移民法營造的矛盾世界中,移民若要得到工作契約,必須要有居留證,但要得到居留證,他們首先需要一個居住地址。無論是國際法,還是義大利本身的憲法,對義大利似乎都毫無管轄權。一九四八年的《聯合國人權宣言》和一九六六年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CESCR)都承認,為自己和家人尋求適足居住屬人權範疇。二〇〇一年修訂的義大利憲法也認可,住屋是人類尊嚴的核心構成要件,國家應最低限度

地提供住房。   在新冠肺炎的脈絡下來看,儘管時常有人會說這場抗疫之戰是「人人生死與共」,但某些族群缺乏住屋的問題,或許預示著接下來情況會更加惡劣。在過去,瘟疫和傳染病降臨後,大饑荒往往隨之而來。雖然我們今天並不預期會發生規模龐大的災難,但新冠肺炎其實已導致食物稀缺的問題。在我動筆寫作的倫敦,此刻已有好幾間緊急食品援助慈善機構因為無法補足糧食存量,就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尋求協助,仍不得不暫停營運。富人或許會受到病毒侵襲,可是他們的住處遠離遭邊緣化的族群,完全不曉得住在帳篷和棚屋是什麼感覺,也不知道每天要對抗饑餓、失溫和流離失所並存活下去是什麼意思。如同義大利當代政治思想家喬治.阿甘本(Gior

gio Agamben)所言,早在納粹大屠殺之前,就有人被迫住在難民營,過著性命宛如螻蟻、容易早死且面臨國家體制殺人的命運。   嫻熟歐盟政策的白曉紅當然很清楚義大利如何對待農業移工,也瞭解法律如何在現場剝削這些人--無論是歐洲或全世界皆然。西班牙太陽海岸(Costa del Sol)的塑膠溫室供應番茄、小黃瓜和辣椒等作物給多家超市,每年產值二十億歐元,但扛起這些勞務的卻是摩洛哥、西非和東歐的移工。在美國加州,來自墨西哥瓦哈卡山村的米斯特克(Mixteco)移工不僅確保美國消費者一年四季都吃得到草莓,也為Driscoll’s和沃爾瑪(Walmart)等大型產銷商獲得驚人利潤。以色列在一九八七

年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後,也限制巴勒斯坦移工的數量,轉而尋求泰國西部省分的工人來種植各式蔬果、種子、植物和農田作物。沒多久,當地就有令人不安的「夜間猝死症候群」報導出現,極可能是因為這些工人長期未休息,最終導致熱衰竭和中暑。視角轉到澳洲的昆士蘭,來自九個太平洋島國和東帝汶的柑橘採摘移工同樣受到極為惡劣的對待,甚至有人將其比喻為十九世紀的「騙人為奴」(blackbirding)。當時,貿易商人將六萬兩千多名南島民族運送到澳洲大陸充當「糖奴」。   但是義大利的情況之所以與眾不同,在於這種基於種族的極度剝削措施,反映了義大利的殖民與法西斯過往,還有對這段歷史的否認與抗拒。   十九世紀中葉,現

今稱為「義大利」的半島上有許多城邦、共和國和其他獨立實體,其中有些隸屬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義大利王國直到一八六一年才正式成立。綜觀眾多掠奪非洲資源的歐洲殖民者和帝國主義者,當時的義大利處於落後態勢,急於迎頭趕上,因此其國族認同從一開始就與獲得殖民地有緊密關係。義大利建國三傑之一的加里波底(Giuseppe Garibaldi)便表示他「贊成義大利將自身卸除的奴役鎖鏈加諸予非洲人」。如此一來,義大利將殖民非洲部分地區視作與歷史的交會,旨在重現羅馬帝國的光榮。義國的法西斯領袖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後來更將殖民領地稱為「義屬東非」。十九世紀末,義大利吞併厄利垂亞和索馬利亞,並

與利比亞展開漫長且血腥的戰爭,最終在一九一二年征服對方(利比亞被視作義大利的「第四海岸」)。義大利視一八九六年在阿杜瓦戰役(Battle of Adwa)敗給衣索比亞為奇恥大辱,所以法西斯時期再次侵占衣索比亞,確立自身強勢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落幕後,許多義大利戰犯僥倖逃過法律制裁,原因在於英國在聯合國戰罪調查委員會玩了兩面手法,確保墨索里尼軍隊在衣索比亞犯下的罪行獲判為現代戰爭的可接受作為。   義大利過去犯下的殖民罪、所帶來的恐怖統治及大規模屠殺,包括在利比亞一連串的集中營監禁並殺害者(藉由餓死和疾病),至少有八萬人,並且以毒氣轟炸利國城市,導致無數死傷。另外,義大利在一九三六年入侵衣索比

亞時,也動用兩百二十公斤的芥子毒氣攻擊該國的村莊和紅十字會營地。衣索比亞帝國的流亡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出席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時,敘述義國如何將芥子毒氣安裝在飛機上,以便讓毒氣擴散至廣大地區,形成「永無止境的死亡之雨」。在衣索比亞的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義屬東非總督格拉齊亞尼(Rodolfo Graziani)因為遭刺未遂,憤而派出配備槍械、炸彈和火焰噴射器的黑衫軍大肆屠殺,三天下來至少死了一萬九千人,但也有人估計死了三萬名男女老少。   儘管墨索里尼在非洲犯下人盡皆知的罪刑,最後卻沒有真正受到制裁。諷刺的是,二

〇〇八年,時任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跟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Gaddafi)簽訂合作條約,付給對方五十億美元作為過去軍事占領的補償金,而利比亞必須設法打擊國內的非法移民,並且促進投資義大利企業。如此一來,義大利成了利比亞在酷刑虐待等人權迫害上的共犯,也助長歐盟在地中海地區所實施的死亡政治(necropolitics)。   《再見,烏斯曼》詳實生動地講述了抵達義大利的非洲人面臨何等命運--他們如何生活、如何工作,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抵抗。正如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在一九三〇年代末與貧困的採摘工人一起往西穿越塵爆區後,將自己發給《舊金山

新聞》(San Francisco News)的快電轉化為引人入勝的大作《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白曉紅也汲取自己在第一線與非洲移工相處的生活經驗,勾勒出她筆下這些義大利「必要棄兒」令人痛苦的生活全貌。   白曉紅是個有原則的記者、熱情敬業的人類學家、想像力媲美米爾斯(C. Wright Mills)的叛逆社會學家,更是令人信服的真相講述者。她與移民一起生活,關注他們日常生活和各種苦難的細節。她是出色的編織工,以故事為經,以政治分析為緯。《再見,烏斯曼》揭開了歐洲社會作為基礎的層層謊言,迫使我們面對歐洲文明的本質,這個文明將因為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而流離失所的非洲

人困於一個個從屬空間,讓他們越來越容易面臨早死命運。   她的結論令人無所遁形:我們必須瓦解並推翻由結構性種族主義所決定的一切社會關係。   倫敦種族關係智庫機構(Institute of Race Relations)主任 莉茲.費克特(Liz Fekete) 於倫敦 一、橄欖產區在烏斯曼過世時,移工已在這片地區的田野上辛勤耕耘長達十五年以上。無論這些人有沒有移民資格,都有一個共同目標:活下來,並想辦法扶持故鄉的家人。坎波貝洛的當地人早已習慣非洲面孔的男子和少年在鎮上走來晃去,但雙方鮮少有對話機會。多數當地人會跟這些「黑人」保持距離,即便是不得不互動的時候,譬如在店裡充值行動電話卡,或是

在超市採購食物,也總是能免則免。他們將這些非洲移工拒斥在市鎮邊沿的營地,眼不見為淨,創造出一個經濟、社會、文化及情感上的飛地。市鎮本身和非洲移工居住的「貧民區」的權力關係顯而易見。正如華康德所言:「一直以來,都是我們(鎮民)為他們(外來者、黑人)訂定規則和制定計畫。」這個權力關係意味著荒涼廢棄的移工營地與市鎮之間涇渭分明,一如華康德首次看到芝加哥貧民區時的反應:「我記得自己心想:這裡就像是貝魯特(Beirut),或是二戰後的德勒斯登(Dresden)。』坎波貝洛的當地居民不清楚移工營地的日常,也不曉得這些非洲移工在工作中會遇到什麼事,即便是烏斯曼過世的那天,鎮民也不知道他是何方神聖。隨著資訊越

來越多,大家才發現烏斯曼並不算是所謂的非法偷渡客。他除了已獲得身分文件,雇主還特地給他這間廢棄農舍居住。儘管農舍看來破敗,但在室內擁有一席之地,跟露宿田野就是等級不同。在其他移工口中,那是「老闆的房子」。烏斯曼在這座橄欖園失去性命,因此也是該園主人的責任,是老闆的責任。即使在烏斯曼死後,坎波貝洛的鎮民也沒有為他做任何事,反倒是西西里島其他地方的塞內加爾人專程來到坎波貝洛展現團結之情,並針對造成烏斯曼不幸死亡的居住環境發起抗議。此外,巴勒莫反種族主義論壇(Palermo Anti-Racist Forum)的社運人士也安排將烏斯曼的遺體送回給在塞內加爾的家人;其他來自特拉帕尼省(Trapani)

的協會和非政府組織,同樣到坎波貝洛協助揭發導致烏斯曼死亡的背景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