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是什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表演是什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羅伯特·科恩寫的 這就是戲劇(第10版) 和馮遠征的 馮遠征的表演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表演藝術可以從欣賞一齣戲開始也說明:文.圖/張寶釧 戲劇是一種融合了文學、音樂、舞蹈、攝影、設計等形式的綜合藝術。從一齣戲的演出可見角色架構、劇本撰寫、音樂配對、舞台設計、燈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大學 和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許俊雅所指導 韋欣的 十七世紀臺灣文學中對異己/性別再現--以平埔族女祭司為例 (2015),提出表演是什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遊記、性別、異己、再現、平埔族、女祭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舞蹈研究所表演創作組 古名伸所指導 簡紫婷的 《小領土》 作品創作探索 (2015),提出因為有 創作、舞蹈、自我提問、創作歷程、獨舞、舞蹈劇場、身體表述的重點而找出了 表演是什麼的解答。

最後網站放鬆在臺灣表演訓練中的價值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務處則補充:台灣表演. 訓練不同於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訓練中純粹把它當作外形的肌肉鬆弛,而是. 作為表演訓練及判準的核心。 其根源來自吳靜吉於七○年代將心理學以及美國的表演訓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表演是什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這就是戲劇(第10版)

為了解決表演是什麼的問題,作者(美)羅伯特·科恩 這樣論述:

《這就是戲劇》是近40年來西方高等院校廣泛使用的戲劇教材,是戲劇從業人員常備的參考書,也是戲劇愛好者們必讀的通識經典。羅伯特·科恩憑藉其豐富的創作經驗、對戲劇的深刻理解和對世界各地戲劇歷史和現況的細緻考察,寫成了這一戲劇經典讀本,並持續追蹤世界劇壇的新動態,將本書更新至第10版。    本書生動地展示了作為綜合藝術的戲劇從理論到實踐的各個方面: 第一部分首先介紹了戲劇的基礎元素和形式,為我們搭建瞭解戲劇的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以全球視野系統梳理了戲劇的起源、發展與流變,展示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代表性劇種,總結了現代戲劇的主要流派和當前戲劇的前沿趨勢; 第三部分則分別介紹演員、導演、劇作家、評論家、

舞美設計與技術人員等各個戲劇分工的職責和技藝。   同時,書中還穿插著經典劇本的解讀、熱門戲劇的製作分析和對大牌從業者的採訪介紹,力圖用這些實例揭開戲劇的神秘面紗,呈現行業內部的真實運作。另外,全書提供的300餘張珍貴的彩色圖片還原了那些激動人心的演出實況,讓讀者能身臨其境感受劇場氛圍。 羅伯特·科恩(Robert Cohen,1938— ),美國著名戲劇導演、劇作家、評論家、教育家,被譽為“行走的戲劇劇碼大全與百科全書”,曾獲波蘭榮譽勳章、美國高等教育戲劇協會職業成就獎。他於1965年獲得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導演藝術博士學位,同年創辦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戲劇系並擔任系主任,現為該

校榮譽教授。科恩曾導演過100多部經典和現代戲劇,包括《馬克白》《窈窕淑女》《奧克拉荷馬!》《理髮師陶德》,以及他自己翻譯的《魔笛》《卡門》等。他著作等身,曾出版專著《表演第一課》《表演的力量》《讓•吉羅杜:命運的三副面孔》等,以及多部他創作和翻譯的戲劇劇本。科恩還在世界多所大學、劇院開設表演課程,他提出的“GOTE”表演體系已成為被廣泛運用的舞臺表演方法。 致 謝 致讀者 中文版序 譯者序 引 言 第1章 戲劇是什麼? 劇場建築 劇團或演出團體 戲劇行業 第2章 戲、戲劇與劇本 戲的分類 劇作法:戲劇結構與戲劇表現 第3章 古代戲劇 儀式 講故事 薩滿教、幻舞和魔法

傳統戲劇的起源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傳統戲劇 尼日利亞化裝舞蹈戲劇 埃及戲劇 希臘戲劇 古希臘戲劇作品 羅馬戲劇 第4章 中世紀戲劇 你們要找誰:從唱誦到戲劇 走出教堂 約克郡的聖體劇 中世紀道德劇 第5章 文藝復興時期戲劇 莎士比亞時代 莎士比亞的劇作 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文藝復興戲劇 義大利:馬基亞維利與即興喜劇 西班牙黃金時代 第6章 亞洲戲劇 亞洲戲劇概述 印度戲劇 中國式歌劇:戲曲 日本戲劇 今日的亞洲戲劇 第7章 皇家時期戲劇 宮廷與國王的戲劇 法國戲劇 英國:王政復辟時期戲劇 第8章 現代戲劇:現實主義 浪漫的開端 現實主義:生活的寫真 美國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與美國電影

第9章 現代戲劇:反現實主義 象徵主義的開端 “主義”的時代 風格化戲劇 早期的“主義”和風格化:對五部戲劇的樣本分析 戰後的間離與荒誕 反現實主義戲劇的未來方向 第10章 音樂劇 音樂在戲劇史上的地位 百老匯音樂劇的發展:美國的貢獻 21世紀音樂劇 第11章 當今全球戲劇 正在發生什麼? 四位世界大師 當今戲劇:去哪裡找? 在美國看戲 對今日劇壇的結論? 第12章 演員 表演是什麼? 由內而外的表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傳統 由外而內的表演 作為藝人的演員 魔力 演員之路 演員的日常工作 演員的生活 第13章 劇作家 我們都是劇作家 戲劇創作的文學與非文學因素 劇本創作是事件寫作 好劇本

的特徵 劇作家創作的過程 劇作家的回報 當代美國劇作家舉例 第14章 舞美設計與技術人員 設計過程 設計的內容 佈景 燈光 服裝 化妝 音響設計 傀儡與投影 特技效果 戲劇設計中的數碼技術 技術製作團隊 第15章 導演 歷史概述 導演過程分解 導演的訓練 第16章 評論家 評論角度 評論焦點 我們都是評論家 術語表 參考文獻

表演是什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7/27 舞蹈旅行的第四天 - 我們在鹿港龍山寺起舞 !

龍山寺前廣場 , 應該是什麼樣的風景 ?
百年前的這裡 , 又會有著什麼樣的表演 ?
是什麼樣的舞蹈和音樂 , 什麼樣的觀看與距離 ...
於是 , 我們用現代舞與這個古老空間交會 , 期待撞擊出新的氣味
讓這城鎮附近的居民或是遊客 , 可以留心這美麗的廣場 , 不是只來看看而已...在附近的老街道走走 , 認識鹿港小鎮 !

一日兩場的演出 , 從烈日的陽光下 , 一直舞蹈日落的微風時刻
不同的時間 , 不同的感受 , 有的觀眾直接坐在太陽下 , 一起感受舞者們躺在地上的滾燙 , 有的觀眾只是經過就停下來看了全場的演出 , 相信那是一種藝術與文化的力量 , 這也是"舞蹈旅行計畫"決定再度出發的原因之一 .

7/26~8/17 繼續遇見 !
http://www.chou.org.tw/enews/20140709/2014709.html
==================
2 0 1 4 舞 蹈 旅 行 計 畫
{ 四 度 巡 演 ! 四 城 走 跳 ! }
今年,我們往島中央去 → → → 彰化、南投、雲林、台北我們來了!

一首舞,在廣場上跳了起來 ...
一群舞者 + 一首波麗露舞曲,在陽光下交織成一股力量與熱情,
在滾燙的地上舞出心中的感動,只為了分享舞蹈的美好 !

我們帶著過去三年演出45場的實戰經驗,還有相同的堅持與信念,再次出發!今年夏天,讓我們一起相約在彰化、南投、雲林、台北,在充滿記憶的大城小巷裡,在人文史蹟的城鎮風景中,跳舞給你看!

==============================
這計畫最吸引人的是碰觸到第一次看現代舞的人,那是最有趣也最有價值的事。
================================
Dance-Travel Project IV 《1875 Ravel & Bolero》
--------------------------------------------------
(((FREE免費入場 ,自由現身,看跳舞! )))

07/26(六)15:00 彰化縣—鹿港文武廟 文祠前廣場
07/26(六)17:30 彰化縣—鹿港公會堂 前廣場
07/27(日)15:00 & 17:30 彰化縣—鹿港龍山寺 山門外廣場

08/02(六)17:30 南投縣—埔里孔子廟 大成殿廣場
08/03(日)15:00 南投縣—南投縣文化園區 武德殿廣場
08/03(日)17:30 南投縣—南投藍田書院

08/09(六)15:00 & 17:30 雲林縣—雲林布袋戲館
08/10(日)15:00 & 17:30 雲林縣—斗南火車站站前廣場

08/17(日)15:00 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 巴洛克花園
08/17(日)17:30 台北市—臺北文創大樓 文化廣場

(因氣候因素,主辦單位將保有異動之權益)


編舞 l 周書毅
舞者 l 林祐如、田懿葳、楊雅鈞、潘柏伶、黃彥綺、王 甯、林修瑜、洪佩瑜、簡雅慧、王筑樺、劉雅培、鄭 皓
紀錄片導演/剪輯:林婉玉
紀錄片攝影:林婉玉、黃鈴媛
平面攝影 l 陳長志
美術設計 l 陳文德

=========================

【最初】
周書毅編創作品《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在2007年臺灣首演之後,2009年獲得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全球舞蹈比賽首獎作品、2010年赴紐約秋季舞蹈節演出,回來臺灣之後,周書毅表示決定找地方演出這個作品,但在沒有完整的製作經驗、沒有經費方向的情況下,於是帶著《周先生與舞者們》一股傻勁的決定上街舞蹈,只為了讓作品繼續演、能夠跳舞給更多人看,就這樣在2010年之後,在每年的夏天選擇離開劇場,開啟了「舞蹈旅行計畫」。

十七世紀臺灣文學中對異己/性別再現--以平埔族女祭司為例

為了解決表演是什麼的問題,作者韋欣 這樣論述:

十七世紀的世界是一段混亂的時期,特別是在臺灣,這個被稱為福爾摩沙的島嶼,已經歷了深深的改變,包括西班牙、荷蘭與中國殖民政府的換替。仍存之十七世紀文獻,都是男性掌權者的記錄,統治者眼中的「異己」圖像,被撰寫成遊記、書信、賦、西方旅遊見聞錄等文類。因為殖民統治者一律都俱有父權社會文化背景,其面對臺灣原住民複雜多樣的社會組織時,其性別書寫免不了顯得與現實有差距,充滿強烈的父權意識形態。不論是明清中國文人的遊記、荷蘭 VOC 牧師或長官的書信、德國、蘇格蘭、法國遊人日記,甚至西班牙神父留下的報告,即使語言、文化很不同,在其再呈現「異己」之書寫當中,其共同父權觀念使得態度與性別規範非常雷同。本論文以東

方主義以及性別學理論為基礎。Louisa Schein 「內部東方主義」(internal orientalism)的觀念,非常適用於十七世紀臺灣文學的分析,因為歐洲和中國掌權者對邊疆領域,都將此地「再現」為奇異、不文明或野蠻。女性是另外一種「異己」。在父權社會中,女性是附屬的,女性被界定為男性的附屬品,在社會與政治上扮演的只是配角,被男性「主體」定義為「異己」。然而 Joan Scott 提供了一種文學理論架構,概括如何去探討文學當中的性別政治,並以四種面向進行探析:文化、哲學、神話、宗教等象徵系統如何「再現」性別圖像 (representations)、性別規範 (normative co

ncepts)、社會機關與關係 (societal structures) 以及主體性 (subjectivity),也就是女男如何自我詮釋。透過遊記作者意識形態、思想體系以及文化背景的分析,十七世紀臺灣文獻之書寫策略顯得更加鮮明。平埔族女祭司被再現為「巫婆」、「老婦人」、如古希臘般「預言家」及中國傳說之「狐狸精」。雖然男性作者的「再現」方式極為負面,文獻當中也存在著「強大女人」的形象,可證明平埔族女祭司在村落中是重要的領導人。本論文對平埔族性別政治進行分析,歸納出十七世紀臺灣遊記與旅遊文學當中,男女之間的權利關係與性別規範。筆者也希望可以挖掘女祭司之主體性 (subjectivity),探討

平埔族女性當時如何自我詮釋。十七世紀父權社會之外來男性作者如何形容「終極異己」平埔族女性?其書寫當中,仍存平埔族女祭司之主體性嗎?透過福柯權利理論,再加上 Judith Butler「性別為表演」說,筆者希望理解福爾摩沙「薩滿」文學再現以及挖掘其如何自我詮釋。

馮遠征的表演課

為了解決表演是什麼的問題,作者馮遠征 這樣論述:

每個人身上都潛藏著“表演金礦”。是否能成為演員,靠的是後天的開發。當你把條條框框都穿到身上,就會被限制住。因此,我們說,要釋放天性,超越極限——身體的潛能是無窮的!這便是本書要談的話題。 在這裡,一個有態度、有創意的表演者馮遠征,坦然分享其近四十載演藝生涯的切身體會,二十餘載對表演教學的思索,以及在北電、上戲執教生涯中的收獲。從跳傘運動員到專業演員,從“穿牆過去”到柏林求學,再到回歸心懷眷戀的北京人藝,留下松二爺、魁格、顧貞觀等一個個經典形象,書中娓娓道來的文字、生動鮮活的珍貴照片,向我們展示了馮遠征舞臺上、鏡頭前的戲影人生。  

《小領土》 作品創作探索

為了解決表演是什麼的問題,作者簡紫婷 這樣論述:

此創作報告為創作者簡紫婷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研究所畢業製作《小領土》作品為基礎所撰寫而成的創作探索。全文整合了創作者近年來對創作以及生活中的經歷、體悟與思考,透過作品進一步對自我提問:「作品想表達與分享的是什麼?」 同時創作者在《小領土》製作過程中的歷程,從中探討作品動機、作品概念以及表現形式與風格,並深入剖析作品中的編創手法以及各元素的選擇與運用,最後回顧排練過程中的自我探討與體悟。內文由三個章節撰寫而成: 第一章,在〈角落〉誠實的對談,從自編自演的獨舞作品談起,藉由自我(編舞者與舞者)對話過程,進行一場誠實的對談,並進一步分析在創作時在直覺與組織拉扯之間所選擇的平衡點。第二章,留

存於〈昨日派對〉之後的真實,探討在時間流逝之後的兩人關係,以舞蹈劇場的形式為創作參照範例,剖析如何透過創作手法使表演者的身體行為捕捉那份流動於當下的真實。第三章,以身體語彙書寫的短篇小說〈迷途樂園〉,提問社會中既定印象的「好」是否是人們想像中的高尚與完美,創作者藉此挑戰在文學敘事中身體表述的可能性。最後進行小領土的反思與回饋,反思在創作過程中面對問題的心態與解決方針,並回顧《小領土》在創作過程中的心理轉變,更近一步透過此論述重新觀看、認識自己,期許能持續對所關注的事開拓更寬廣與多面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