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鴻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鄭鴻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欣誼,曾國祥寫的 老雜時代: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人客來坐版】 和布魯斯.戈德法布的 18種微型死亡:建立美國現代法醫制度的幕後推手與鮮為人知的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鄭鴻展的價格推薦- 2023年10月| 比價比個夠BigGo也說明:0~10%. 微縮藝術家「鄭鴻展」典藏作品集Diorama Artist Hank Cheng's Collection[二手書_良好]11314664658 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木馬文化所出版 。

大葉大學 造形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吳振岳所指導 王綈淳的 微型教具作品之創作與應用 (2021),提出鄭鴻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袖珍藝術、擬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學位EMBA在職進修專班 蕭旭智所指導 唐樂耘的 かわいい的在地實踐:臺灣的可愛文化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可愛、萌、療癒、文化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鄭鴻展的解答。

最後網站聯合數位文創股份有限公司辦理「山田卓司×鄭鴻展-微縮人生特 ...則補充:一、「山田卓司×鄭鴻展-微縮人生特展」係由台、日兩位藝術家以微縮技法在日常生活中加入想像力,用心刻畫、微型化豐富的人物表情和情境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鄭鴻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老雜時代: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人客來坐版】

為了解決鄭鴻展的問題,作者林欣誼,曾國祥 這樣論述:

  ★台灣第一部記述傳統雜貨店產業興衰史著作   ★榮獲2017 Openbook美好生活書獎   ★封面視覺新裝╳內容修訂新版   ★小野、吳晟、李金蓮、沈昭良、阮光民、莊永明、陳芳明、陳柔縉、黃哲斌、廖玉蕙、劉克襄重量級名家推薦     ▌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 ▌   在便利商店與連鎖超市全面攻城略地下,近幾十年來傳統老雜貨店快速式微,成為被時光掩覆的不起眼的存在。然而雜貨店裡那些好親切的空間陳設,必備的菸酒米鹽,垂涎欲滴的蜜餞零嘴,炮竹金紙、南北乾貨等日常物件,以及鄰里厝邊三不五時閒話開講,日影悠悠的氣味氛圍,仍是無數人心中永遠的回憶。   本書作者全台走透透,跋

山涉水,南征北討,親訪32家情味依舊的雜貨店,帶領我們走進時間的長廊,細數那些故人、舊事、老物,揭開暗藏在積塵角落間的老雜身世。     ▌30幾張臉孔,無數則歷史身世 ▌   透過攝影鏡頭,拍下了一張張寫滿故事的頭家臉孔;佇立在大樹下、巷弄口或市場老街一隅的店鋪樓宇;以及若干承載了常民生活細節的物件特寫,以最直接、最能喚醒記憶的視覺影像,勾起似曾相識的舊夢。   由數十位雜貨店老闆口述,第一手記錄下的文字,娓娓地道出這些鄉鎮人物的內心話,那些為生活拚搏的點滴,在買賣間流動的人情義理,血淚與微笑交錯,輝煌與黯然常有。且每段個人經歷與家族歷史,皆折射出大時代的光與影。     ▌一間老雜,就是

一片風土、一個時代 ▌   「都是等稻米收割了、豬養肥了、茶葉收成了,大家才直接捧著米或牽著豬來抵帳。」──三坑子榮興商店   「以前我家雜貨店兼賣豬肉,有陣子豬肝貴,還有人因為買不到豬肝,在我家攤子前發狂打架!」──鹿麻產福美商號   「以前柑仔店就像百貨公司,從吃的到用的,除了衣服以外什麼都有!」──保力振益商店   「我當時一天賣檳榔賺的錢,比中油員工一天薪水還多。」──出礦坑美和商店   「我們決定繼續開店,就是想讓大家逢年過節回來時,這裡還有人在。」──久美桃源商店      本書足跡遍及各縣市鄉鎮,雜貨店類型涵括山林、農村、海岸、市街、眷村與部落等,也因此映照出台灣複雜的歷

史脈絡,以及多元歧異的地理特性。   不同地區的雜貨店,反映了迥異的風土背景,以及解讀不盡的車轍面向,例如:台灣金煤石油礦業的起落,日治時期征軍南洋的傷痛,山地部落裡提供欠賒的情義,甚至新移民安身立命的豁達等。傳統雜貨店,同時也是台灣百餘年來的社會縮影。   書中穿插對雜貨物件的典故考掘,例如:從「菸酒牌」了解公賣與配銷制度,透過主婦必備的味素、皂絲,以及雪印、森永等奶粉品牌看見國族歷史變遷,以及自人力擔與武車等載貨工具窺知社會的進步等,兼具文化史料的豐饒厚實度。   本書特色   ◎ 敘事流利生動,筆到意到,鮮活記述雜貨店老闆的個人與家族故事,有血有肉,有汗有淚。   ◎ 攝影圖象鮮

明深刻,呈現強烈的臨場感與時代氛圍。   ◎ 內容糅雜經濟產業、社會文化、族群背景、地方風土與庶民人情等多重面向,交織成多元豐富的島嶼浮世繪。   ◎ 所記錄的雜貨店遍及台灣各地,全書兼具隨機抽樣的獨特性,以及足以相互對照呼應的普查意義。是台灣第一部記述傳統雜貨店產業興衰史的著作。   名家推薦   陳柔縉∣作家   劉克襄∣作家   ──專文推薦     小   野∣作家、編劇   吳   晟∣詩人   李金蓮∣作家   沈昭良∣攝影師   阮光民∣漫畫家   莊永明∣文史工作者   陳芳明∣作家、政大講座教授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廖玉蕙∣作家   ──戀戀舊時光推薦 好評推

薦   吳晟(詩人):   「那些似曾相識的奮鬥經歷,滿布歲月痕跡的頭家影像,就像帶著我們回到古早時代店仔頭前的椅條上,斟一杯米酒,剝幾顆花生,聽厝邊的阿伯阿叔開講。精彩故事裡有鹹鹹的淚水,滾燙的熱血,還有我們日漸淡薄的舊夢。」     陳芳明(作家、政大講座教授):   「林欣誼與曾國祥的《老雜時代》,讓我們一夜之間都變成懷舊病患者。在他們的書中遊走時,才發現我們的生命故鄉深處,仍然坐落著一間柑仔店。她的文字所散發出來的魅力,彷彿又讓人勾起許多記憶。那裡儲存著溫暖的鄉情與親情,緩緩燃燒著。」     陳柔縉(作家):   「《老雜時代》的每個單篇,都是如此生動豐富,攀著時間直線敘說鄉土史。

幾十條直線,滿布了個人與政經社大事件的碰撞,再與全台四方地域的橫線交錯編織,便成了百年庶民生活的浮世繪。」     劉克襄(作家):   「看著欣誼與國祥耗時多年,默默完成此一工作,委實讓人羨慕又感振奮。他們的書寫與影像當然介紹了各地小雜貨的人情溫暖,其實還搭建了諸多鄉鎮旅行的平台和視窗,提供讀者按圖索驥,依此去探訪一個鄉野的各種可能。」     阮光民(漫畫家):   「這社會總是為了更繁榮而取代繁榮。通常眼前變新穎,人就開始想尋回舊的熟悉。幸好,這本書帶著我們按圖索驥看這些老雜貨店以它們舊有的姿態坐落在潮汐變化的海邊,山丘、平地。許多動人戲劇故事都是以見聞過的真實為根,從這本書,我看見作者

傳達出這些深植土地的根。」

鄭鴻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山田卓司x鄭鴻展 微縮人生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東二D館(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2020.12.26(六) ~ 2021.4.5(一)

真的有夠精彩!必須得去現場看看!!

微型教具作品之創作與應用

為了解決鄭鴻展的問題,作者王綈淳 這樣論述:

以袖珍藝術為創作基礎的微型場景,幾乎涵蓋所有的創作技巧,含平面到立體、視覺到觸覺、歷史到地理、音樂到美術,皆是微型藝術可表現的題材。從蒐集資料、材料選擇到設計規劃,在製作流程中,模擬並縮小周遭所見的相關事物。本創作嘗試將舊時代的生活印象重現於作品中,採微縮手法來演繹構思情境,創作靈感源自於生活體驗與平日的教學心得,以懷舊印象為主軸,結合童話繪本內容製作成微縮場景,並將作品運用於幼兒教學中。

18種微型死亡:建立美國現代法醫制度的幕後推手與鮮為人知的故事

為了解決鄭鴻展的問題,作者布魯斯.戈德法布 這樣論述:

她,一個人,從無到有建立美國法醫學制度! 以十八座精巧逼真的死亡現場立體透視模型 揭開無人知曉的死亡之謎   ★美國法醫學之母生平首次披露   ★根據第一手史料與訪談撰寫   ★知名法醫權威茱蒂.梅琳涅克盛讚   ★亞馬遜讀者評價4.4顆星   ★法醫學發展史的一片重要拼圖   美國如今以無數犯罪小說、影集和電影風靡全球,   但卻少有人知,不到一世紀前,全美的法醫人數僅僅鳳毛麟角!   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為什麼會成為法醫學的推手?   看她如何運用財富、智慧與一雙巧手,建構美國的法醫制度!   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Frances Glessner Lee,1878~1962)

生於一個富有且極具影響力的芝加哥家庭,從小由父母請來的多位教師自學成長,優渥的生活讓她一輩子不需為生計煩惱。在她對暴力犯罪的調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將其作為她一生的工作後,全心投入美國法醫制度的建立。   法蘭西絲對於推進法醫學的執著,打從一開始就是場戰鬥。當時的美國,對於非自然死亡的調查幾乎付之闕如,許多不明原因的死亡案件永遠無人知曉真相。驗屍官和驗屍醫生通常是酬庸、油水十足的肥缺,死亡鑑定領域腐敗不堪。   法蘭西絲除了利用她高明的社交技巧和家族財富,全方位推動醫學、警察、法律為組成鑑識科學的三大要素之外,最著名的便是她以精湛工藝製作的十八座「死亡之謎微型研究」立體透視模型。在美國因加

入二次大戰,國內物資貧乏的時候,她不計金錢與時間成本,讓這些微型死亡現場得以忠實呈現,成為培養鑑識人員最珍貴的教材。   直到晚年,法蘭西絲仍然站在哈佛醫學院鑲著木板的教室前面,對參加研討會的年輕人講述發展中的法醫學領域。儘管在世時她經常被描繪為喜歡做病態模型的有錢老奶奶,但她的同事及學生都知道她是位非常聰明、嚴格的改革家和老師,儘管身為女性,她卻是推動以科學方法調查意外死亡的改革家。   作者布魯斯.戈德法布目前任職於馬里蘭州法醫中心,他也是「死亡之謎微型研究」模型的保管者。他以《18種微型死亡》帶讀者回到上個世紀之交,結合歷史、科學和真實犯罪,講述一名女性永遠改變了法醫學面貌的故事。

本書特色   以平實中不失幽默的簡潔文筆,敘述一位偉大女性的不平凡一生。   藉由鉅細彌遺的鋪陳,讓主角的性格特質躍然紙上;帶著懸疑色彩的真實案件穿插其中,增添敘事層次,不僅讓閱讀過程如同小說一般引人入勝,亦能藉此一窺二十世紀前半的美國面貌,以及上流社會女性為打破性別藩籬所做的努力,是法醫學相關領域讀物從未見過的寫作角度。 得獎與推薦記錄   「本書是多年來利用第一手資料,包括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本人的文件,進行歷史研究的成果。這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固執、聰明、富有創造力、自學的女性如何埋頭奮戰,她的熱情為醫學與法律兩個領域帶來極大的影響……如這本引人入勝、令人回味不已的書將證明給你看

,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應該是公認的現代法醫病理學實務之母。」──茱蒂.梅林涅克,《告訴我,你是怎麼死的》共同執筆人   「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的死亡立體透視模型長久以來一直是令人著迷的作品;如今布魯斯.戈德法布這位最熟悉這些模型的人,寫了這本最完整可靠的報導,述說這些模型形成的過程,並介紹創造它們的那位複雜但令人折服的女人。這本書將會吸引所有對法醫學或犯罪調查歷史有興趣的人。」──瑞秋.門羅,《野蠻的慾望:四個關於女性、犯罪、癡迷的真實故事》(Rachel Monroe, Savage Appetites: Four True Stories of Women, Crime, and O

bsession)作者   「真正令人信服的傳記。」──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迷人地描繪一位女性主義英雄和法醫先驅。能填補所有圖書館的真實犯罪藏書的空缺。」──《書單雜誌》(Booklist)   「戈德法布說故事的天賦,會讓那些喜歡充滿洞察力真實犯罪作品的讀者希望他能在這個領域寫出更多作品。《CSI犯罪現場》的粉絲會大吃一驚。」──《出版人週刊》   「戈德法布的作品條理清晰、研究充分,值得向喜好歷史和法律研究的讀者推薦。」──《圖書館雜誌》   「一部引人入勝且易於理解的編年史,記錄了法蘭西絲的生平和早年的科學發現。」──《華爾街日報》   「戈德

法布史無前例取得格雷斯納.李家人的文件,因此不僅能夠全面描繪她的生活和背景,更揭露了她對法醫學發展不為人知的影響層面......她為法醫學和醫學做出了真正而持久的貢獻。」──《科學》期刊(Science)   「《十八種微型死亡》將女性歷史和探案程序兩種元素結合在一部作品中,將同時吸引兩種類型的粉絲。」──《書架情報網》(Shelf Awareness)   作者簡介 布魯斯.戈德法布(Bruce Goldfarb)   曾獲獎項肯定的作家,他專攻科學、醫學、醫療保健的題材,曾經為美國全國性及地方性的報紙、雜誌、網路出版物撰寫文章。目前擔任馬里蘭州主任法醫師的行政助理,負責維護法蘭

西絲.格雷斯納.李的「死亡之謎的微型研究」模型。 譯者簡介 黃意然   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碩士,入翻譯一行轉眼十餘年,近期譯作有《為失竊少女祈禱》、《愛的科學實驗》、《搖擺時代》等。 推薦序 導言 主要人物列表   1法醫學 2菁英的陽光街道 3婚姻生活和餘波 4罪案調查醫師 5志趣相投 6醫學院 7三腳凳 8李警監 9微縮模型 10哈佛謀殺案 11衰退與沒落 12死後   後記 致謝 美國法醫制度發展大事記 參考資料 註釋   推薦序 歡迎參觀紙上犯罪微型展,一窺現代法醫病理學發展的精采歷程   首先聲明,我是以一介推理小說迷的

身分,閱讀完《18種微型死亡:建立美國現代法醫制度的幕後推手與鮮為人知的故事》一書後,將感受到的衝擊刺激以及令我眼睛一亮的新鮮學習,化作推薦口吻邀請正在閱讀本文的您一同進入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建構的宏大世界。   一開始接觸推理小說,強烈吸引我的有兩個元素:詭計和名偵探。這種類型作品多半會出現犯罪行為,暴力死亡是家常便飯,恐怖復仇、連續殺人更是見怪不怪,但這並不傷風敗俗也不至於引發大眾恐慌,因為每個人都曉得,犯人凶手不過是這場鬥智遊戲中的狡猾出題者,乍看不可能實行的謀殺巧藝、氣氛緊繃的推理時刻是最棒的考驗關卡,就算在怎麼摸不著頭緒,大可放心倚賴聰明的名偵探戳穿平庸如我沒發現的盲點,叫人意外

的結局真相總能帶來大大的滿足。   時間久了、閱讀量多了,我開始對故事裡埋藏的大小資訊產生好奇,關於時代的、文化的、社會的、專業技術的,尤其在犯罪偵查領域上,那可就不是小說家說了算,而是得將實際的研究方法、辦案程序、調查分工、法律制度等密密結合起來,《CSI犯罪現場》、《達文西密碼》、《大笑的警察》、《警官之血》這些作品之所以熱銷成功甚至名列經典,正具備了如是特質。身為小說讀者,雖然不必經過專業嚴謹的訓練就能愉快閱讀,但偶爾想進一步探尋,用Google 或Wiki檢索難免零星片段,若想要稍有系統地認識某一專業領域,書籍就是個好形式——《18種微型死亡》正是這樣的一本書,從傳奇人物法蘭西絲.格

雷斯納.李的生平經歷出發,擴及到法醫、鑑識、犯罪的近代發展概述。   這本書不純為美國現代法醫病理學實務之母的傳記,更不是專業教科書等級的法醫學圖書,目前擔任馬里蘭州主任法醫師行政助理的布魯斯.戈德法布,用他最特別的身分——「死亡之謎微型研究」模型保管者——也最平易近人的觀點,來談談李帶來的劃時代成就。   這裡的「微型研究」不是指研究範圍的大小或深淺,而是指如娃娃屋般的「微縮模型」。過去台灣曾引進田中達也、山田卓司的微型展(台灣微縮模型藝術家鄭鴻展的作品也很出色),本書不斷提及的「死亡之謎微型研究」,就是這種具體而微、小巧精緻的物件,只不過集中在命案現場的建構,主要作為研究訓練之用。

  推理小說本質上是「倒果為因」的書寫,隱身其後的作家十分清楚真凶是誰、哪些無辜者扮演嫌疑犯(還常常是接下來的受害者)、誰的證詞其實是謊言煙霧彈、偵探會在哪個時刻靈機一動宣告破案云云,更遑論詭計的安排、線索的鋪陳、乃至命案現場的各種細節,都是為了服務讀者從起點愉快地走向終點、經歷一場美好暢快的旅程,萬萬不能出現看錯了寫漏了矛盾了的低級錯誤。真實刑案的調查可就不是如此了,很多時候可能僅有一次採證機會,有經驗的調查者會避免種種誤判、注意容易出錯的環節,但訓練單位怎有辦法保存一個個實際的犯罪現場供未來的犯罪偵查人員學習?   可是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做到了。   她以手工製作的十八座微型犯罪現

場做為教具,噴濺的血跡、奪命的傷痕、打鬥造成的凌亂無一不缺,精細程度已臻藝術境界,那可不是依樣畫葫蘆地複製就好,而是在深知與犯罪相關的各個知識體系、熟悉檢警調查和法庭審判所需的技術制度之後,最精簡有效的呈現。正好反映出李如何從老舊跟不上時代的既有環境中,幾乎憑一己之力,從醫學、警政、法律三方面為美國建立堅實的法醫學研究與實務基礎——請注意她身處的年代(1878∼1962)與其性別,這是多麼不易!她的努力直接形塑了現今的犯罪調查以及推理故事書寫,影響力十分巨大。   或許這些深具故事性的小說影視創作也反過來影響了本書的撰寫,作者講述李的成就之餘緩緩道出有趣且重要的知識發展——這方面的專業我不敢

越界掛保證,可是從小說讀者的角度來說,肯定夠你興致勃勃地翻讀下去,一窺犯罪研究發展背後的精采歷程。   ◎冬陽(推理評論人) 導言 她的十八種微型死亡改變了整個世界   我初次見到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的「死亡之謎微型研究」立體透視模型是在二○○三年,當時我還是個年輕的醫生,到巴爾的摩去面試馬里蘭州法醫中心的職位。長官大衛.佛勒醫生問我是否看過微型研究。我坦白告訴他我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佛勒便陪我走進一間暗室,打開電燈。室內一角擺放了一堆小盒子,有些藏在床單下以防塵,我在這些盒子裡,發現了一個封閉在樹脂玻璃中,複雜精細而珍貴的,暴力與死亡的世界。   「死亡之謎微型研究」是迷你的死亡現場

。我仔細審視這些模型。在其中一個小房間,我注意到瓷磚地板上的圓點圖案和細緻得難以置信的花卉壁紙。另一間展示的是有廚房和雙層床的小木屋。閣樓裡有雪鞋,流理臺上有鍋子。我小時候玩過娃娃屋,經常懇求父親載我們去離家數小時車程的迷你模型店,為我自己的小小世界添購用品,但是我從未見過如此精緻的娃娃屋。為了幫娃娃製造盤子,我會拿出瓶蓋裡的塑膠襯墊。但是,在微型研究中的盤子是瓷製的。瓷!堆在廚房架子上的罐頭標籤以及報紙上的標題都清晰可辨。我忍不住盯著這些細節看。   當然,在這些細節當中還有飛濺到壁紙上的血跡,燒毀的床鋪上奇形怪狀焦黑的遺體,掛在繩套上頭部發紫的男人。這些不是普通的娃娃屋,不是孩童的遊戲。

我看到的是什麼?這些是誰做的?此外最令人注目的問題是:每個凍結在模型裡的故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我來巴爾的摩參加面試之前,先在紐約市法醫中心受過兩年法醫病理學家的培訓。我在那裡所受的部分訓練包括跟辦公室的法醫調查員一起去死亡現場,學習在現場要尋找什麼,在現場可能發現的東西,有助於告訴我最終確定的死亡原因及死亡方式,這是在突發、意外、暴力的事件中法律委派我們調查的任務。你在任何地方學習死亡調查的方法都是透過在職訓練。   儘管如此,未打聲招呼就進入某人家中,翻遍他們的醫藥櫃、垃圾桶、冰箱,雖說這是試圖查出他們為何躺在地板上死掉的過程之一環,但總是令人不自在,有種窺探他人隱私的感覺。紐約市

法醫中心的調查員是合格的專業人士,他們告訴我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何處,該注意看——以及嗅聞、傾聽、觸摸——哪些東西。醫藥櫃握有死者罹患哪些小病痛的證據。一大瓶制酸劑可能表示他們患有腸胃疾病,也可能指向未診斷出心臟病的線索。處方藥瓶可以顯示這些藥物是否按照指示服用,或是未充分服用,或者濫用。字紙簍內可能有未付的帳單、驅逐通知,或是丟棄的自殺遺書草稿。冰箱可能裝滿食物,也可能除了一瓶伏特加外別無他物。假如食物很新鮮,那麼屍體極有可能才剛過世不久。倘若食物腐爛……就可以在我們試圖確定死亡時間時,協助確認在死者身上觀察到的腐化程度。死亡現場裡的一切都是故事的一部分,在那裡發現的細節是最重要的。由於無法詢

問病人,因此現場的周圍環境將是我得仰賴的病史,隔天我會在停屍間進行法醫解剖,最後再將解剖的結果加入現場調查的發現當中。已故的查爾斯.赫希(Charles Hirsch)醫生是我的導師,長期擔任紐約市的主任法醫師,他告訴我們所有有幸為他工作的人,屍體解剖僅是死亡調查的一部分。   在紐約接受屍體解剖訓練時,我也學到現場調查的發現不一定會揭露真相,有可能毫不相干,或是誤導。在現場,死者手中握著槍加上目擊者說他意志消沉,暗示這是自殺;然而在停屍間,他裸露的皮膚上沒有火藥灼傷或火藥刺青,告訴我槍至少是在三十英寸外射擊的。他是遭到謀殺,現場被布置成自殺的樣子。在公寓裡死掉的女人看起來似乎是在睡夢中平靜

地死去。隔天在停屍間裡,她赤裸的屍體在解剖後顯示頸部無瑕的皮膚下有深色瘀傷,眼白處有點狀皮下出血,這些都是遭人勒斃的證據。我學到了在現場所見可以反映你在停屍間所看到的,但是無法取而代之。   凝視著封在微型研究裡獨特、無可比擬的現場,讓我回到歷史上死亡調查開始成為一門科學學科的時期,醫生才剛開始挑戰驗屍官與警探在區分犯罪行為和其他類型死亡方面的主導地位。這些作品的作者既是天才手工藝師又是醫學專家,她將自己的技藝結合在一起,創造出的東西不僅是科學,而且比藝術更深奧。這些展品的設計既實用又具有教育意義,並可以充分理解——但是對於每個現場的闡釋,可能會根據驗屍結果所提供的醫學資訊而有所不同。從上方

端詳房間內的娃娃而非會動的活人(或是不再活動、失去生命的軀體),讓你有時間和空間訓練眼力、注意細節。我領悟到這些微型研究正是我跟著紐約法醫中心的死亡調查員所做的在職訓練,只不過是以微型的方式進行。我從那些調查員在實物大小的公寓和房屋,以及公司與建築工地所學到的技巧,也可以在這裡同時從許多類型的現場和極微小的細節中磨練。創造出如此精巧、複雜、令人費解的場景必定得花費的時間與工夫,以及透過近距離觀察所能夠收集到的訊息量,皆令我驚嘆不已。   我初次看到這些藏在巴爾的摩法醫中心辦公室後面房間裡的立體透視模型時,這些模型已經存放多年,狀態並非很好。唯一的學生似乎是法醫室的員工,他們偶爾會帶訪客來參觀

,將這些模型當成歷史珍品。一般民眾無從看到。據我所知,儘管年代久遠、狀態不佳,這些模型仍用來訓練死亡調查員。儘管如此,我仍然覺得如此非凡的作品落得這種命運令人難過。   隨後幾年中,在巴爾的摩法醫中心的行政人員,亦是本書作者的布魯斯.戈德法布致力關心下,法蘭西絲.李關於「死亡之謎微型研究」經過修復、翻新,獲得妥善的維護。這些模型於二○一七、二○一八年在史密斯森研究學會展示,並且公開在書本、雜誌、網際網路上。這本書是多年來利用原始資料所做的歷史研究的成果,其中包括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的論文。這個故事講述了一位固執、聰穎、富有創造力的自學女性如何沉浸在一股熱情當中,這股熱情為醫學界及法律界帶來

了無比深遠的影響。戈德法布說明了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與她的智慧、影響力、財富、堅強個性和法醫、死亡調查世界之間關係的來龍去脈。如同這本引人入勝、引起共鳴的書將會向你證明的,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應該被公認為現代法醫病理學行業的大家長。   她的十八種微型死亡改變了整個世界。   ◎茱蒂.梅林涅克 本文作者簡介:醫學博士茱蒂.梅林涅克(Judy Melinek, MD),法醫病理學家,與提傑.米契爾(T. J. Mitchell)共同執筆了《告訴我,你是怎麼死的》(Working Stiff)回憶錄,以及黑色法醫偵探小說《驗屍官系列》(A Dr. Jessie Teska Mystery)。

  第一章  法醫學 一九四四年十月二日在哈佛醫學院大樓三樓鑲木板的會議室裡,十七位病理學家與法醫師全都穿著深色西裝和領帶,圍著一張長桌而坐。時值一九四四年秋天,數千英里外,戰爭蹂躪了歐洲和太平洋島嶼。這群男士聚集在哈佛參加法醫學研討會,這個領域日後稱為鑑識科學,是將醫學應用在法律與司法問題上的學問。 艾倫.莫里茲醫師向與會人員宣布了壞消息。他告訴大家,很遺憾地,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警監──自前一年新罕布夏州警察局任命她為警官後,她就偏好用這個頭銜──無法依計畫出席研討會。她在摔倒時右脛骨骨折,之後又發作了兩次心臟病。這些在美國夙負盛名的醫療機構工作、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非常了解一位

將近六十七歲又有不少健康問題的女士預後可能會有多嚴重的影響。心臟病是李年老漸衰的身體最近新增的問題,日益限制她的行動能力。如今她必須在醫生悉心照料下長時間靜養,不能下床半步。 對莫里茲這位全美頂尖的病理學家來說,李的缺席同時是個人與專業方面的損失。參與研討會的人將錯失機會,無法受惠於李淵博的法醫學知識,以及她出席將帶來的教化影響。 李的研討會課程目的是為了提供與會者調查意外及不明原因死亡的專門知識,包括如何估計死亡時間、腐化及其他死後的變化、鈍力和銳力造成的傷害,以及與死亡調查相關的領域。美國沒有其他醫學院提供類似的課程。 在新興的法醫學領域,李不大可能是承擔權威職責的人物。李是位端莊的老奶奶

,喜歡戴瑪麗王后的無沿帽、穿自己親手縫製的黑禮服,她是生於鍍金時代芝加哥上流社會獨立富有的千金小姐。李有著異常嚴格的完美標準和近乎狂熱的使命感,時常令人難以應付,她不僅對哈佛大學法醫學課程有影響作用,而且憑藉名流的力量及花費大量的私人財富,她幾乎一手建立起美國的法醫學。 作為一名改革家、教育家、倡導人,她對法醫學界的影響不可估量。這位溫文爾雅、已漸衰老的婦人被尊為法醫學的重要權威。然而對李來說達到這地步並非易事。「男人對抱著理想的年邁婦人心存疑慮,」她曾經說過:「我的問題是要讓他們相信我不是想要插手或管理任何事。另外,我得說服他們我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かわいい的在地實踐:臺灣的可愛文化研究

為了解決鄭鴻展的問題,作者唐樂耘 這樣論述:

90年代後期哈日風潮出現,臺灣的可愛文化中出現了日本式可愛的浪潮。以Hello Kitty為可愛的代表,如1999年速食連鎖店麥當勞推出套餐加價購買Hello Kitty玩偶,讓臺灣出現徹夜排隊的搶購風潮,2005年統一超商推出滿額贈送Hello Kitty磁鐵,隨即又生起一波蒐集熱。於此,搭配可愛的贈品儼然成為熱賣公式,每當商品被施以名為可愛的魔法,總讓人購物於不自覺中,可愛不只是可愛,亦能成為消費行為推波助瀾的力量。時下的韓流文化席捲全球,似乎又再次形塑了「可愛」兩字的模樣,但若要以日本式或韓國式的可愛來等同於臺灣的可愛,似乎又太過武斷,臺灣在自身歷史脈絡及文化下萌芽出自身特有的可愛文

化取向,並使許多人臣服在這份臺灣式可愛下。時至今日,「可愛」二字依舊大量出現在臺灣的日常,用以形容實體的人、事、物甚或是無形的情境及氛圍。現代性別平等的社會風氣下,可愛亦不再是早期社會中專屬於女性的用語,但可愛能否有一概而論的標準,又或者能異中求同,找出符合大多人的可愛通則?本研究透過問卷分析並加以統整歸納,並以年齡、性別等差異作為探討,以期找出臺灣的可愛文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