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三麥生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金色三麥生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F寫的 最好在二十幾歲就知道的事:關於未完成的夢想、不體面的人生,以及是否永恆的185個知見 和詹姆斯.喬治.雷澤的 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金色三麥經典蛋糕】金色三麥挺壽星!六吋蛋糕全... +1也說明:即日起凡會員生日當天至金色三麥慶生用餐,即可免費獲得六吋生日蛋糕一... 致贈蛋糕會依季節推出不同款式. ,焦糖葡萄塔. 酥脆奶油塔皮搭配微酸葡萄餡,溫熱享用,香氣四溢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悅知文化 和五南所出版 。

逢甲大學 中國文學系 陳兆南所指導 吳大諾的 關羽的形象轉變研究─從史學、文學到信仰 (2020),提出金色三麥生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關羽、關羽形象、關聖帝君、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宗教形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視覺設計學系 姚村雄所指導 邱淑珍的 台灣瓶裝精釀啤酒標貼設計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精釀啤酒、標貼、視覺文化、包裝設計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色三麥生日的解答。

最後網站[情報] 金色三麥尋找天生3麥人,有3送你免費喝酒 - My PTT則補充:預計這個月幫朋友到金色三麥慶生,加入會員會送6吋蛋糕給當日壽星, 看官網發現 ... II優惠活動期間2021/04/06~2021/04/30 相關店家全部分店金色三麥生日慶再加碼。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色三麥生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最好在二十幾歲就知道的事:關於未完成的夢想、不體面的人生,以及是否永恆的185個知見

為了解決金色三麥生日的問題,作者F 這樣論述:

獻給即將20歲、正經歷20幾歲、已離開20歲的你, 一本揭開赤裸現實、尋回內心初衷的生存指南。     ★ 長達120天,盤踞日本Amazon散文類TOP 1    ★ 上市前緊急再刷!熱銷突破15萬冊   ★《真夜中乙女戰爭》小說家F最暢銷散文集     「即使沒有夢想,一個人依然會成為他注定要成為的人。」──F     人生,是由什麼所決定的呢?   是相遇的人、難忘的回憶,還是遲來一步的領悟?     二十幾歲的人生,是由遇到了多少難忘的片段、得到多少感動所決定的。   所以,不斷做出選擇。然後,盡情地後悔吧!     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個決心不向任何人吐露的、纖細而奢侈的祕密,   或是

血膿未乾、怵目驚心、如傷疤般的教訓和故事。   於是,「什麼是最好在二十幾歲就知道的事?」   在向上百位人士詢問了這個問題之後,集結而成了這本書。     雜揉20歲的狂妄與30歲的世故,用犀利又通透的筆觸,   道盡所有人心中無法訴諸言語的幽微苦澀。   關於人生、夢想與愛情的185個領悟,宛如當頭棒喝,   從青春的幻滅、重要的人離去,到出社會受的打擊,   陪我們直面成長路上的破碎與不堪。     ✓於二十幾歲的55個體會   •不用變成「誰」,世上不需要兩個一樣的人。   •遺憾的是,以為是敵人的對象,幾乎都不是真正的敵人。   •失去受傷的勇氣,就會迷失人生。     ✓關於戀愛的

55個體會   •戀愛不需要LINE。快點手牽手衝向海邊。   •沒有名字的關係,有時候就讓它沒有名字地放下吧。   •會對一夜情念念不忘的,就只有暈船的人,而不是被暈船的人。     不管你正處於二十歲、三十歲或是四十歲,只要生命還在繼續,就算重要的事物逐漸遠去、痛苦依舊沒有消失,只要能在縫隙裡活出一點自由,那就夠了。     因為決定眼前的事物是否有意義的,是未來的自己。     所以,在絕望到快要壞掉以前,放手去冒險,主動爭取屬於我們的美好!     「我們不是為了得勝而生,而是為了優雅地落敗而生。 」   名人推薦     勇敢推薦──   豆苗先生|創傷圖文作家   蘇乙笙|作家 

  陳希瑀Kimi |演員、歌手   小日刀口|療癒系YouTuber   許妮婷|諮商心理師   好評推薦     二十幾歲時,是一段介於現實與夢幻的中間值。     初來乍到社會,終於有能力自給自足了,開始覺得自己是大人了,可以不用再學習、可以獨當一面了。然而,二十多歲的年華快結束時,你發現原來自己還是不懂事,世界上有好多事情還不明白也想不清楚,但你似乎漸漸學會接受它了。     十幾歲的時候,就像步行,什麼事情都覺得很緩慢,但也很有安全感,因為你總離家很近;二十幾歲的時候,就像坐公車,似乎能夠去想去的地方了,也能感受那迎面而來的風了,滿滿的成就感在你心中;三十幾歲的時候,就像坐捷運,窗外

的事物快的讓你來不及注目、就即將到達終點了,開始學會錯過、失落、遺憾、離別。     也有很多事情想做,卻到了現在還是沒有做。我們總認為「開始」是很容易的,等有機會隨時可以再進行。但最難的,是「開始」的那一刻。     書中有提到的一個觀點,大大提醒了我:「一旦陷入事前完美主義,人們就會作繭自縛,最好時機永遠不會到來。」     是啊!我們等著那個完美的時機,但事實上,只要決定開始,每一刻都是最好的時機。就像你現在決定開始看這本書,或許也能成為你人生中,最好的那個時機。──小日刀口|療癒系YouTuber     全書以解構傳統框架的觀點,去談關於人生的甘苦:「如雨絲般貫穿全身的,無法訴諸話語

的領悟,這就是人生。」185篇的極短篇令人回味無窮,乍看率直甚至有些反骨的文字,細細探究滿是滋味,尤其對困境中的人們更有醍醐灌頂之力。作者意圖傳達給讀者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世上沒有絕對的好壞,在面對許多人事物,我們都可能在灰色地帶遊走,猶如作者這樣說:「美麗會色衰,可愛會消逝,但人生態度的率真絕對不會消失。」願你我皆能繼續探索並跟隨自己的天賦,成為如其所是的自己。──許妮婷|諮商心理師 作者簡介   F     1989年11月出生,神戶人,現居新宿。     新銳人氣作家,Twitter追蹤數近24萬人,著作累計銷售超過56萬冊。     作品有《不知道哪一天會分開,但不是今天》;以及小說

《真夜中乙女戰爭》,編電影即將在2022年上映。     以不積極、卻充滿詩意的哲學散文,獲得20代、30代、40代各年齡層的喜愛,迅速攻占日本各大書店排行榜。行文之間,精準傳達出通透的人生觀,被日本媒體讚譽為蘊含真理的新世代文學。     Twitter:@No_001_Bxtxh   譯者簡介   王華懋     專職譯者,譯作包括推理、文學及實用等各種類型。     近期譯作有《赴死之人的祈禱》、《100個無壓力生活提案》、《貓小說集:日本文豪筆下的浮世貓態》、《今昔百鬼拾遺―天狗/鬼/河童》、《掌心裡的京都》、《光之犬》、《流浪的月》、《金色大人》、《人蟻之家》、《百鬼夜行》系列等。

問候   第1章 從不完全出發   1 或許明天我們就死了 2 不要絕望,但抓緊當下 3 最痛的回憶卻最美 4 二十幾歲需要的不是自信 5 完美主義者有米開朗基羅一個人就夠了 6 魅力與違反 7 奢侈與黑色小禮服 8 賺到一千萬的四種思考方法 9 沒有大人這種東西 10 自我意識過剩才是唯一的正義 11 不抱期待比較輕鬆,但無聊是生活的毒藥 12 什麼叫喜歡? 13 非日常的幸福 14 愛的祕密 15 微熱的心情與夜晚的酒 16 天性應該要被接納,而非矯正 17 一個巨大而無法理解的謎 18 戀愛的目的,最棒的心理創傷 19 外表與內在完全矛盾 20 打造百萬暢銷書的編輯的話 21 追求第零

志願,而非第一志願 22 沒有人能永遠喜歡一件事 23 名言應該親身試驗 24 不持之以恆的選擇 25 運用技能的五種方式 26 不要只是普通 27 判斷的基準 28 我配不上他的自卑心 29 值得相信的渺小預感 30 有膽量的人生態度 31 挑對象最好找精神穩定的人? 32 缺席的投緣度 33 瀟灑男女的時髦主義 34 炮友婚禮 35 透露內心的危險問題 36 「沒有你,我也活得下去」 37 自戀者說不定可以拯救世界 38 愛上矛盾1 39 愛上矛盾2 40 愛上矛盾3 41 說再見的時間 42 比起流行,百年前就奠定的經典更好 43 下雨和事後,只屬於我們的播放清單 44 比起戀人,我更想

要超戀人 45 一切非黑非白,而是灰色 46 對了,我覺得麥昆的人生觀非常可貴 47 「即使沒有夢想,一個人依然會成為他注定要成為的人」 48 針對「九成的煩惱都不會發生」的說法 49 大前提是,人只能排泄出吃下去的東西 50 你離開後的椅子   第2章 關於現實,赤裸的幾個真相   51 談談夢想破滅的人 Note 獻給所有二十幾歲之人的55個體會 52 我們如何放棄對天才的執著,逆襲而上? 53 孤獨不只有你一人 54 所謂才華的真面目 55 蒐集第二 56 對抗這個荒謬世界的武器 57 不以身為初學者而恥 58 聽到偏方就當成被騙,先試了再說 59 審美能力,就是違和感 60 遺憾的是,

世上無庸置疑有運氣這回事 61 應該立刻在電郵草稿匣中製作的七項清單 62 輸入‧輸出的最終定義 63 即使如此,輸入仍是一切 64 夜型只能奮力掙扎了 65 想死的時候 66 行動更勝話語,影片更勝照片,感情更勝數字 67 不要把「別人」當成行動的核心 68 失望學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69 被別人討厭或喜歡,都有點無所謂 70 殺無聊 71 忘了年齡地相處吧 72 表達愛的一面 73 對於「最好出國看看」的說法 74 最強的通貨不是貨幣,不是美貌,也不是信用 75 溫柔的人是冷漠的人,冷漠的人是溫柔的人 76 出社會第一年的教訓:滋露巧克力的法則  77 大人的義務 78 出社會第二年的教訓

:香菸與閒聊 79 要當就當主謀 80 出社會第三年的教訓:即使逃避,它也會窮追不捨  81 出社會第五年的教訓:好上司最基本的條件  82 愛與暴力的區別 83 對壞話的見解 84 對惡評的見解 85 發現好東西,就要大力宣傳它的好 86 願意如實說出複雜難解的事的人 87 不純的動機與獨學的先機 88 孤高的寶石 89 創造這回事 90 不要只是討厭就算了 91 某個小丑的悲劇 92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無可救藥的癮頭 93 「再也見不到」這把劇毒的花束 94 深夜十一點五十九分   第3章 反對‧不浪漫   95 永恆是一瞬間,或頃刻即是永恆? 96 錯過末班車而進了賓館 97 如果我們能用

機關槍朝冬季的星座射擊 98 404 Not Found 99 在計程車司機身上看到的大海幻影 100 冰點下的富士急樂園 101 寂寞的根源 102 少了反派的世界 103 「傷心」、「難過」、「寂寞」的不同 104 未命名資料夾 105 生產前晚的父親 106 宿命相同的人 107 是喜愛的東西保護了我 108 大人的悲哀,小孩的悲哀 109 就算沒辦法當真正的父親,還是能當個好父親吧? 110 徹底敗給寂寞吧 111 去玩的東京 112 大白天被三噸半卡車從側邊撞飛 113 戰爭文學副教授的創作理論 114 被百萬人喜愛的網紅的憂鬱 115 失去故鄉的,過度失去故鄉的 116 莎拉‧沃恩

戀人的心情 117 為了永遠的和平 118 無數次在午夜零時集合 119 凌晨兩點的飯店櫃台 120 無法解釋的文學領域 121 可以前往任何地方的夏季 122 殺人和逃亡旅行 123 無法以言語形容的事物 124 小小的墮落論 125 乾脆回到一切都笨拙到家的時代 126 戲劇文學教授想聽的謬論 127 和一群人出去喝酒記得保持清醒 128 神聖不可侵犯的場所 129 凌晨四點在病房大樓 130 經過二十五、二十六歲 131 喜歡太宰治的女生 132 留下來的人 133 難以傾訴的心事 134 動物與人類 135 關於家人 136 想像沉默的人 137 上了年紀就做不到的三件事 138 為了

說出最有趣的故事,是我們活著唯一的理由 139 香水,或是我們所愛、所畏懼的事物 140 不乾不脆的人,以及有些乾脆的理由 141 地下偶像曰:異常的愛,背後是異常的自戀 142 關於人生的輸贏 143 但我的絕望是女生的形狀 144 比起不可能的Happy End,寧願是最棒的Merry Bad End Note 關於戀愛的55個體會   最終章 關於愛情,粗淺的幾個看法   145 所謂愛情,就是當事人能夠竭盡全力 146 不成文規定的極小一部分 147 以弱小為前提 148 下廚這封情書 149 我們是為了優雅地落敗而生 150 在銀座線上祈禱的老派浪漫 151 愛的工作,比互訴愛意困難

太多 152 關於遠距離戀愛 153 男人和女人憤怒的不同 154 男人是女人的作品 155 因為人不可能獨自活下去 156 我們唯一該說的話 157 刻意不去追求 158 擅自公開的私訊 159 關於復合 160 同性愛本來就是平凡的 161 同居最好輕率為之 162 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本質,就是作對 163 「沒必要為了得到幸福而不幸」 164 即使如此,我們仍必須做出選擇 165 值得我們發動戰爭的陳腔濫調 166 前提是雙方都是錯的,也都是對的 167 與其談戀愛,倒不如養貓 168 慶幸在二十幾歲時去做的事情第一名 169 反正會分手 170 用婚姻作為戀愛冒險結束的宣言 171 失

戀的終結與超度 172 不打算結婚卻交往的意義 173 「幸好那些經驗一點用處都沒有」 174 把三百六十五天都當成生日 175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墓地可以看到星星 176 做出瑣碎且不浪漫但重大決定的三個男人 177 「離婚是什麼感覺?」 178 超越法律措施的一個例子 179 或者說,愛就是失去主詞 180 把愛說出口 181 在幸福與不幸之間 182 假設這個世界只有一百個人的幸福機率 183 婚禮不用參加   獻給朋友的婚禮祝辭全文 寫在最後 問候   你好嗎?     人們都說,現在是最糟糕的時代。     也有人說,現在是寂寞的時代,或是被撕裂的時代。     有人說,一個人孤

僻地窩在家才是正義。也有人說,上街推動經濟才是正義。這兩種正義就像對立的平行線,但絕大多數的我們,都無法極端地投向任何一邊,結果不管做什麼都感到心虛,不知不覺間,即使遇到快樂的事,或難過的事,都難以與人分享。會想要面對面聊這種無聊事的對象,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人,卻也因此更不容易見面。     凌晨三點,我由衷喜愛的新宿酒吧的老闆向我訴苦:「我害怕被人發現其實就算少了我,一樣馬照跑,舞照跳。」我說:「沒這回事的。」但他的店尚未迎接今年夏天,就不為人知地從新宿消失了。悲傷的是,我在線上酒局再次聽到了一模一樣的話。說這話的,是東京一位戀人住在札幌的朋友。這次隔著螢幕,我再也無法做出泛泛的安慰。    

 在這樣的夜晚,不管是瀟灑的自言自語,還是酷炫的十五秒影片、電視、訂閱內容,全都讓人感到空虛。現在的我一樣想要傾吐,卻說不出口。想玩卻沒辦法玩,想觸摸卻觸摸不到。     然後,夢想不會實現,努力不會有回報。奉為金科玉律的話會背叛我們。冀望永恆不變的事物似乎並非永恆。不,其實我早有一抹預感,知道真正重要的事物遲早會消失不見。我吸了滿腔那股氣息,努力去接受。但其實內心早已察覺,不當一回事的事物才是最重要、最可貴的。     保護著我們的事物,也讓我們變得孤獨。沒有人知道什麼才是對的。   但,這不是老早就知道的事嗎?   已逝的二十幾歲是最爛的時代、寂寞的時代,也是被撕裂的時代,不是嗎?    

 以前我讀過一本書,上面說「二十幾歲的人生品質好壞,是由一個人遇到什麼樣的話語來決定的」。仔細想想,人生沒有品質好壞可言,也沒有現在或未來。但當時我還太年輕、太愚蠢,也太傲慢,把這話信以為真,決定讀破上萬卷書。然而,如今無論再怎麼回顧人生,我都不覺得一個人的人生是由他所遇到的話語來決定。更不是由存款多寡或戀愛、結婚來決定的。     一個人的人生,是某個夜晚朋友在電話裡提到的一句話,或情人不經意地吐出的一句話、是酒吧相鄰而坐的萍聚之交所訴說的內容、是無可救藥的都會景色,或是在毫不特別的夜晚街道,如雨絲般貫穿全身的、無法訴諸話語的領悟。 我認為,人生是由這些所決定的。     「二十幾歲的人生,

是由遇到了多少難忘的片段、得到多少感動所決定的。」     我決定將這些片段命名為「在二十幾歲得到的知見」。     每個人都有一個決心不向任何人吐露的、纖細而奢侈的祕密。或是血膿未乾、怵目驚心、如傷疤般的教訓和故事。而這些是在網路上看不到的。     「什麼是最好在二十幾歲就知道的事?」我向上百名人士詢問過這個問題。不論是名媛、無名小卒、無業人士、公司老闆、癌末患者、好人壞人或惡貫滿盈的人,都向他們請教。     蒐集了我自己和他們的片段而成的,就是現在你手中的這本書。   如果這本書能對你有所幫助,我感到榮幸。若是毫無用處,我更感光榮。     好了,拖沓的前言就此打住吧。   長夜漫漫,

卻不溫柔。而我們時間不多。   無論男女,威士忌都應該純飲。然後,祝福你有個美好的夜晚。   從新宿獻上我渺小的愛。 蒐集第二 在某些領域成為第一。第二名沒有意義。除了第一名以外,其他都沒有意義。 我們常聽到這種話,但其實第二名無所不在。 印象第二深的事物、第二難忘的事物。 第二喜歡、第二擅長的事物。被說是第二喜歡的人。 雖然想成為第一,卻未能如願的種種。 這些事物雖然被視若無睹,但它們一直存在著。 因為不在風尖浪頭,第二名的壓力沒那麼大。雖然也有這樣的好處,但還是忍不住要追求壓力更大的第一,這就是第二名可悲的天性。 我們就這樣哭哭啼啼地蒐集著各種第二。 在此之間,逐漸把自己形塑成獨一無二的

存在。 無法以言語形容的事物 假設就像青色與水藍色之間有上百種顏色一樣,「寂寞」、「悲傷」、「難過」之間,也有上百種感情的色彩的話。 同樣地,假設朋友和戀人、戀人和家人、生活和工作之間,有著上百種關係和狀態的色彩的話。它們大抵上都太過幽微、纖細,無法形諸言語。 而社會不會容忍無法以言語形容的事物。 可是,如果我們被賦與了使命,不論如何都要保護無法以言語形容的事物。 如果設法對抗這樣的社會,就是我們被賦與的使命的話。 即使如此,我們仍必須做出選擇 點P以秒速一公分的速度巧妙地移動,或必須思考粗體字b段落作者的心情,這樣的青少年時期還過得去。因為絕對有正確答案可以遵循。 不管是大學入學考、求職考、

人際關係或約會,追根究柢,做的事情都一樣。 說穿了就是有拿到一百分滿分的解答模式。 換言之,到二十五歲以前,我們都不過是活在「一加一等於多少」的世界線。 但如此安全的世界線,卻會在二十五歲以後崩壞。 比方說,長相完全是天菜,但貞操觀念有問題的男人;和個性善良,但善良過頭很無聊的男人,應該選擇哪一邊才好?個性好但粗枝大葉讓人不耐煩的女人,和文靜美麗但體弱多病的女人,應該選擇哪一邊才好?高年薪但爆肝的工作,和年收過得去又穩定,但並不怎麼想做的工作,應該選擇哪一邊才好? 非得擇其一。如果可以,真想兩邊都選。只要拋棄良心,兩邊都可以要。 若是足夠無情,兩邊都可以拋棄,但現實並不是這樣的。有時候就是沒辦

法這樣。 即使如此,總有一天,還是非做出選擇不可。 如此面對終極的選擇時,希望你能想起一件事。也就是:

金色三麥生日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關羽的形象轉變研究─從史學、文學到信仰

為了解決金色三麥生日的問題,作者吳大諾 這樣論述:

從不同的朝代來審視,關羽形象的塑造與變革,可以說在每個時代,都有關鍵性發展的演變。在於這些個時期中,關羽從歷史人物的角度轉變為具神祇性的形態。本論文主要以史傳記載為基礎,由史家論述、帝王推尊、宗教接納到文人創作,這一系列相輔相成的作用,考察關羽的生平事跡,以及漢末三國鼎立以至隋唐時期所給予關羽的評價,藉此導入有關羽祠傳說的的記述,再加上政治與宗教背景的因素,深入探討關羽神格化形象的轉變歷程及其意涵 。 就一位歷史人物來觀察,關羽那些壯懷激烈的故事,自足以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定位,而後世群眾對其的奉祀景仰,又可以解釋其逝後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由一位凡人之身而載入歷史,事蹟被頌揚,敬意

漸漸化為信仰,於是一件在歷史上可能是無足輕重的事,被重新詮釋成驚天動地的奇蹟,而一些與之不相干的事情,也就被移花接木,於是關羽的也就變成了眾所信仰的關公,歷史與傳說也就日益堆疊,而史實反而顯得模糊。歷史不是文學創作,是過往事件的紀錄,不存在精采與否的情況,然而在筆者研究的關羽身上,我看到了不同已往的事實。在學界大量的研究關羽之下,多只是從《三國演義》尋找新的視角,或是從其他的藝術創作做還原的探討,反而輕忽了原先的歷史力量,以其歷史記載為本位的研究處理相對匱乏。當學界崇尚以反思的切入點來做學術探討的立足點,像關羽一類的所謂「歷史偉人」就開始遭到學者的反芻,又從神祇回歸普通人,甚至變成了一位不怎麼

樣的人。如果事情如此簡單的(研究的探討)就被處理,在關羽崇拜開始盛行之後的歷史,豈不滑中華文化之大稽。然而,當我們意識到時間的堆疊是大量而繁複的,能過經過時間洗禮的歷史人物,立時悠久而依然膾炙人口,本來就不是一件可以簡單看待的事,要在浩如繁星的(中國大量武將)中競爭下脫穎而出,歷史不應該是包袱,而是能證明其脫穎而出的最好基礎。 基於上述,筆者就是以《三國志》為立論的基礎,本著「史有所載」來寫關羽,關羽的形象演變至今,不能脫離歷史這一根柢,從史書對漢末三國的事實所述追溯記載,到魏晉南北朝隋唐的帝王態度、文人敘寫與論述等情況,交互以歷史記載與文人書寫的內容,推演出關羽信仰神化發展背後的歷史因

緣與契機。

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

為了解決金色三麥生日的問題,作者詹姆斯.喬治.雷澤 這樣論述:

闡述巫術和宗教起源的權威之作 人類學的的百科全書   本書自1890年問世以來,就受到了來自各方的質疑,但它經受了時間的考驗。《金枝》緣起於一個古老的地方習俗:金枝是柏樹或橡樹上帶有金色樹葉的斷枝,該樹在女神戴安娜(Diana)建造的庇護所,位於奧爾本山(Alban Hills)附近的古代火山湖周圍。在古羅馬神話中,有了金枝可以幫助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Aeneas)出入地下世界。那些大樹也被認為是在羅馬人之前統治這個地方的古拉丁人的神。   在拉丁人的古老習俗中,金枝是僧侶王的權利象徵。任何人即使是奴隸或囚犯只要摘取了該金枝就可以和國王決一死戰。而在決鬥中,如果戰勝並殺死國王,那麼他就是該

部落新的首領。這個古老習俗的緣起與存在疑點重重,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等資料,進行系統的梳理,從中抽繹出一套嚴整的體系,並對巫術的由來與發展進行比較分析,並揭示了人類思維進化的共同軌跡。西方知識界普遍認為,《金枝》對學術的貢獻,足以媲美修斯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作者簡介 詹姆斯.喬治.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1854年1月1日—1941年5月7日)   出生於英格蘭的格拉斯哥,是英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神話學和比較宗教學的先驅。   弗雷澤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神話和宗教。他進行研究工作的主要來源

是浩如煙海的史料文獻,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調查表。弗雷澤在人類學上的啟蒙者是人類學開創者愛德華·伯內特·泰勒,還有泰勒的那本名著《原始文化》(1871)。弗雷澤一生的研究盡在金枝一書。《金枝》第一版出版於1890年,包含兩卷內容, 1915年第三版出版時擴充到十二卷。 譯者簡介 徐育新   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已故 汪培基(1926年12月─2012年9月)   出生於安徽省繁昌縣 ,中國藝術研究院譯審、資深翻譯家。曾就職於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外部。   翻譯該書中的原作者《前言》、第7章至第22章、第29章、第43章、第60章至第69章、索引;又補譯了徐育新譯稿中漏譯的

約四萬字。此外,還對全書進行了統一的校譯和潤色,撰寫了絕大部分的注釋。 張澤石(1929年7月-)   生於上海,四川廣安人。1951年隨軍入朝鮮參加抗美援朝,因部隊陷入重圍負傷被俘,被俘後曾任志願軍戰俘總代表總翻譯。   上冊 導 讀/ 《金枝》蔚成巨木:弗雷澤的學術影響及啟示 / 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  楊玉君 譯者前言 前言 第一章 森林之王 第二章 祭司兼國王 第三章 交感巫術 第四章 巫術與宗教 第五章 巫術控制天氣 第六章 巫師兼國王 第七章 化身為人的神 第八章 局部自然之王 第九章 樹神崇拜 第十章 現代歐洲樹神崇拜的遺跡 第十一章 兩性關係對於植物

的影響 第十二章 神的婚姻 第十三章 羅馬之王和阿爾巴之王 第十四章 古代拉丁姆王位的嬗替 第十五章 橡樹崇拜 第十六章 狄安納斯和狄安娜 第十七章 王位的重負 第十八章 靈魂的危險 第十九章 禁忌的行為 第二十章 禁忌的人 第二十一章 禁忌的物 第二十二章 禁忌的詞彙 第二十三章 原始人類的遺澤 第二十四章 殺死神王 第二十五章 臨時國王 第二十六章 以王子獻祭 第二十七章 神靈轉世 第二十八章 處死樹神 索引 譯本前言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 , 一八五四-一九四一),是著名英國人類學家、民俗學家和古典學者。一九○七-一九○八年任利物浦大學

社會人類學教授,一九○八年起終身在劍橋大學任教,一九一四年受封為爵士。他師承英國人類學派創始人愛德華.泰勒(一八三二-一九一七)的比較研究方法,以五十餘年的時間和精力從事社會人類學的研究,著述甚多,主要有:《金枝》、《圖騰崇拜和族外婚》(一九一○)、《永生信念和死人崇拜》(一九一三-一九二四)、《舊約中的民間故事》(一九一八)、《自然崇拜》(一九二六)、《火的起源神話》(一九三○)、《原始起源論的創立和演化》(一九三五)、《原始宗教對死亡的恐懼》(一九三三-一九三六)。使弗氏在人類學這門學科中享有崇高聲譽的要算他的巨著《金枝》。他一生中大部分精力用於《金枝》一書資料的搜集和撰寫工作。一八九○年

首次出版了二卷集的《金枝》,嗣後仍孜孜不倦繼續搜尋資料,繼續深入研究,經十余載辛勤耕耘,寫成增補擴大版《金枝》十二卷(一九○七-一九一五)。繼又應廣大讀者要求,寫了節本《金枝》一卷,於一九二二年問世。   《金枝》著重研究原始人的宗教、巫術、儀式、心理等等,以及它們的起源,它們在人類思想方式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弗氏在這部著作中闡述的基本論點是:「人類較高級的思想運動……大體上是由巫術發展到宗教,更進而到科學的這幾個階段。」他指出,在人類思想方式發展過程中,宗教思想逐步取代了巫術思想,而作為解釋自然現象的宗教,又逐漸被科學取代。「科學與巫術的共同之處,只在於兩者都相信一切事物都有其內在規律。

……巫術所認為的規律純粹是事物呈現於人的頭腦,經過不正確的類比、延伸而得出的;科學所提出的規律乃是對自然界現象本身耐心準確觀察後得出來的。」「人類未來進步——精神、才智與物質的進步——的希望,與科學的盛衰密切相關。」弗雷澤又強調指出:「說到底,巫術、宗教和科學都不過是思想的論說。科學取代了在它之前的巫術與宗教,今後它本身也可能被更加圓滿的假說所更替……」他把迄今為止人類思想的發展形象地比喻為三種不同的紡線:黑線(巫術);紅線(宗教);白線(科學)——交織起來的網。網上首先是黑白交織的格子花似的圖案,是正確與錯誤觀念的拼綴品,間或點綴著一些宗教紅線,從它織物的中心漸漸呈現出赫然一片殷紅色素,即宗

教的進入,接著便是科學的白線一步一步地增多,織物的畫面顏色逐漸地變化著,它標誌著現代思想多種不同旨趣和相互矛盾趨向的狀態。多少世紀以來一直在緩慢地改變著思想顏色的偉大運動仍在繼續發展,這塊織物將織出何等顏色??……「一片淡淡的微光已經照亮這思想織物的背景,它的另一端則還深鎖在濃濃密霧之中。」   iv 弗雷澤在《金枝》中以十分豐富的資料,關於古代習俗和信仰的集錄,用歷史的比較的方法論證他本人的觀點和思想體系,得到了英國和其他許多國家學術界的普遍讚賞和稱譽。隨著時代的前進,科學的進步,弗雷澤的許多觀點和結論,現在已經陳舊了。他在《金枝》中著重於闡述原始人思想運動的純理性活動,忽略了原始人的社會

實踐活動,對原始人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原始社會的經濟關係等等,幾乎沒有論述。由於時代的局限,弗雷澤當時不能夠親自到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進行實地考察,其研究完全依靠有關的書面材料,其中許多是教士或旅行家的筆記或報告之類。同時又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弗氏本書中引用的資料和論述,間亦有(寫有關中國民俗方面)主觀臆測牽強失實之處。儘管如此,正如他自己說的:「我的書,作為一部古代習俗和信仰的集錄,會依然保留其效益。」《金枝》這部社會人類學巨著,今天仍有它一定的學術和參考價值。《金枝》節本自問世以來曾先後在世界許多國家用好幾種文字翻譯出版。   vvi早在本世紀二十、三十年代,《金枝》就已被介紹到我國,受

到學術界的重視,對人類學這門學科的研究和探索有著一定的影響,至少專家學者在著述中引用過《金枝》。可是,由於種種原因,這部人類學經典名著,在近半個世紀中一直沒有完整地用中文翻譯出來。到八○80年代,學術界許多有心之士鑒於此書的學術價值和學術研究需要,多次提議翻譯出版此書。經瞭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徐育新曾於60六○年代中著手從事《金枝》節本的翻譯,初稿甫竣才剛完成,未及加工整理出版,徐即因病謝世,其遺稿擱置多年,已散失過半。友人劉魁立,多年從事人類學的研究,卓有成果,於此書之翻譯出版,尤為熱心。經他聯繫,邀請張澤石和我利用業餘時間補譯徐稿遺失和漏譯部分,年餘完成,第一章至第六章為張澤石翻

譯;前言、第七章至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九章、第四十三章、第六十章至第六十九章系是培基翻譯;其餘多章為徐育新舊譯,其中遺漏部分共約五萬字,由培基補齊。最後由培基對全書譯稿統一審校潤飾並加注釋。索引部分也由培基根據英文版索引譯出。   由於全書篇幅較長,三人分別翻譯,譯文的文體風格多不相同,雖由培基對全書譯文統一審校統一潤飾,也只能力求譯文忠實于於原文,意思表達清楚,仍保留多個譯者自己的文風,不強求統一,不作過多修飾,原書資料豐富,旁徵博引,涉及範圍極廣,文筆也古樸優美。譯者限於水準,兼之參考書籍不足,疏漏舛誤,在所不免,均應由培基負責,敬希方家指正。友人劉魁立對本書的組稿、翻譯和校對始終熱誠關懷

,提出過不少有益的建議,並此致謝。   汪培基 前言   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於闡釋有關繼承阿里奇亞 義大利最古老的城鎮之一,位於羅馬東南16英里阿爾巴諾群山中,盛產酒和蔬菜。其附近叢林幽美,以崇奉女神狄安娜馳名遐邇。[本書注釋星號均為原注,圈碼均為譯注。]狄安娜黛安娜 狄安娜(Diana),羅馬神話中的女神,相當於希臘神話中月亮和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Artermis),又是繁殖女神。她是拉丁人的女神,古羅馬時期在羅馬城內七丘之一的阿蘭丁山上就建有她的神殿,受庶民和奴隸們崇奉,特別受婦女崇奉。最初原是森林與自然之神,以「林中的狄安娜」(Diana Nemorensis)著稱。祭司職位的奇特規定

。三十30多年前,我剛開始研究這個問題時,原以為可以簡要地予以解釋,但不久我就感到,有必要研討一些更為一般且其中有些是迄今未曾提出的問題,這樣才能把這個問題解釋得比較合情合理,易於瞭解了解。本書的前此前的各版,對於這個問題以及與此有關的一些問題,增寫的篇幅越來越愈來愈多,涉及的範圍越來越愈來愈廣,最後全書由原來的兩卷增加到十二卷。這期間,許多讀者表示希望本書同時另出節本。現在這部節本就是為了滿足這種希望,以饗更廣大的讀者。著者在壓縮原著篇幅時,儘量保留了書中重要原理和足以說明每一問題的充分例證。儘管做了節縮,但絕大部分文字仍依照舊著,,未加改動。為多保留原文起見,書中注釋及所依據的準確引證材料

,只好全部割愛。讀者如欲查明某一論述的依據,請參考本書十二卷版,那裡該處附錄了有關的詳細文獻和詳盡的參考書目。   這部節縮本,既未增寫新問題,也未改變原書十二卷所闡述的觀點。在原書出版之後我所得的新的資料,大體上都印證了我以前所作的結論,vi或作為過去所提原理的新例證。譬如,在有關為王者到一定時期、或到其精力開始衰退之時必須被處死這個極其重要問題上,凡能說明這一習俗確實廣泛流行的證據,這部節本都大量採用。俄羅斯南部喀薩爾人 或譯可薩。我國《經行記》中稱為可薩突厥,《新唐書》中稱為突厥可薩,系韃靼人的一支。在中世紀建立的強大王國,就是這類有限君主制政體的突出例證。在喀薩爾人的王國裡,國王在任

期屆滿時,或遇旱潦饑饉、戰爭失敗等標誌象徵其精力已經衰退之情況時,都得被處死。古代阿拉伯人遊記裡記載過喀薩爾國王們被有組織、有步驟地處死的情況,這些證據我都彙集在一起,另編成文。 見弗雷澤(J. G. Frazer):《可薩人弑君記》(The Killing of the Khasar Kings),載《民俗》(Folk拟lore)xxviii(1917),第382407頁。此外,非洲也新發現了好些不少與此相類似的弑君習俗的事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要算布尼奧羅 在今烏干達境內。地方曾經遵行的習俗:每年從部落中選出一人假扮為王,把他當作已故國王的化身,讓他與已故國王的遺孀在其陵廟中同居,為王七日,

然後絞殺。 見羅斯科(Rev. J. Roscoe):《中非的靈魂》(The soul of central Africa),倫敦,1922,第200頁,比較弗雷澤(J. G. Frazer):《麥基中非民族學考察》(The Mackie Ethnological Expedition to Central Africa),載《人》(Man),xx(1920),第181頁。這習俗同與古代巴比倫人的撒卡亞節習俗非常近似。古巴比倫人在撒卡亞節期間有一位假扮為王的人,身穿王袍,享受真王的姬妾,五日後即被剝去衣衫,鞭笞至死。最近發現亞述人的一些碑銘季默恩(H. Zimmern):《巴比倫人的新年節目》

(Zunbabylonischen Neujahrsfest)(萊比錫,1918)。比較薩伊恩發表在《皇家亞洲學會學報》(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的文章(1921年7月,第440442頁)。 提供了有關上述節日的新線索,進一步證實了我以前的闡述,即:撒卡亞節乃是慶祝新年的節日,猶太人的普利姆節 見《金枝》(The Golden Bough),第六部分,「替罪羊」(The sapegoat),第354頁以下及412頁以下各頁。即淵源於此。最近還發現有和阿裡里奇亞祭司之王相似的習俗,如非洲的祭司或國王常在7七年或2兩年任期屆滿時被處死,並且在任職期

間也可能被強有力的對手刺殺身亡,而由刺殺者繼任其祭司職位或王位。   見阿毛利.塔爾博特(P. Amaury Talbot)文章,載《非洲社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frican Society),1916年7月號,第309頁以下;《民間文學》(Folk拟lore),xxvi,(1916),第79頁以下:帕麥爾(H. R. Palmer)文章,載《非洲社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frican Society),1912年7月號,第404頁,第407頁以下。   上述有關這種習俗的事例及其他事例,都表明顯示出我們不能再把阿裡里奇亞狄安娜黛安娜祭司職位的繼承問題看

作一種奇特的規定,它其實只是這種普遍存在的習俗的一個很好例證。而到目前為止,發現此類習俗最多的地方則是非洲。這些事實是否可說明古代非洲對義大利甚有影響,甚至說明南歐非洲人口之存在的影響,對此,我不擬在這裡不妄加臆測。vii歷史記載以前的歐、非兩大洲的相互關係,迄今仍不太清楚,尚待調查研究。   我對這種習俗所作的闡述是否正確,只有留待未來裁定。如有更好的解釋,我準備隨時放棄現在這些看法。在將這部節本奉獻于於讀者鑒定指正之際,我希望借此機會指明一個早就想要指明,且至今似乎仍然相當普遍的誤會,以免它繼續蔓延,這那就是:假如我在這部節本中以較多篇幅談到樹木崇拜問題,這並非是我有意誇大它在宗教史上的

重要性,更不是我想要從它演繹出一套完整的神話體系來,只是因為在試圖解釋擁有「林中之王」稱號的祭司(他又必須在摘下聖林中一棵樹上的一枝——金枝——之後才能接任)的意義時,對此現象不容忽視而已。其實,我也只是把樹木崇拜這一現象作為宗教發展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現象之一來看待,認為它應該完全從屬於其他因素,特別是害怕死者這一因素。我以為,總整體來說而言,後者可能是形成原始宗教的最有力的因素。我希望通透過這樣的說明,今後不再受到非難,說我想建立某種神話體系云云。其實,我不僅認為那種神話體系是虛假的,而且還認為那是愚蠢、荒謬的。我深知,誤解有如九頭之蛇, 希臘神話:九頭蛇,名叫海德拉(Hydra),它的頭砍掉

一個,又會長出一個。難以期望一次說明便能徹底消除,或不再產生。我只能信賴讀者的公正和才智,他們會通透過我本人所作的聲明,加以參照比較,以糾正對我的觀點的嚴重誤解。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 一九二二年六月,倫敦 第三節 巫術控制太陽正如巫師認為他能喚來雨水一樣,他也幻想能讓太陽發光,而且能夠加速或停止它的運行。在發生日蝕的時候,奧吉布瓦人常常想像那是由於太陽的火焰被撲滅了。於是,他們把帶火的箭頭射入天空,希望這樣能重新點燃它已熄滅的火焰。秘祕魯的森西人也在日蝕之時把燃燒著的箭射向太陽,但他們這樣做,顯然並不是要點燃太陽的燈,而是為了趕走那只隻他們想像中的與太陽搏鬥的野獸。相反,當發生

月蝕時,奧里諾科的一些部落經常做的是埋掉將空地上燃燒著的木柴埋掉。他們說:因為如果月亮被撲滅了,地面上的一切火光除了藏在她視線以外的都應和她一起熄滅;在發生日蝕時,堪察加人習慣從屋裡把火帶到屋外,並祈禱這偉大發光的天體再像以前一樣發光。但這種向太陽禱告的做法毋寧說更具宗教性質。另一方面,在類似的情況下,奇爾科廷 英屬哥倫比亞境內奇爾科延河流域的阿塔帕斯坎人的一支。的印第安人則採用純粹巫術性質的儀式。男人和婦女們像正在旅行時那樣撩起長袍,也像他們正背著重物一樣拄著棍子,不停地繞著圓圈走,直到日蝕結束。顯然,他們想這樣以支持太陽疲倦地環繞著天空移動時那無力的腳步。與此相似,在古埃及作為太陽的代表的

國王肅穆地繞著一個廟宇的圍牆轉圈,為的是保證太陽也將完成它每天的行程,不至於因日蝕或其他意外而停頓。在秋分之後,古埃及人舉行一個名叫「給予太陽拐杖」的節日,因為,當夜幕降臨,這顆星的光亮和熱度減退時,它就被認為需要一根拐杖拄著行進。在新赫里多尼亞,當一個男巫想要喚來陽光時,他拿一些植物和珊瑚來到墳地,將它們捆成一束,再加上兩綹從他家一個孩子頭上剪下的頭髮,還有取自他祖先的兩顆牙齒或整個顎骨,做成「魔棍」,然後爬上一座在山頂能捕捉到第一線晨光的高山。在那裡,他在一塊平坦的石頭上放三種植物,把一隻幹乾珊瑚置於其旁,再把他的「魔棍」懸在石頭上。翌晨,他再回到這個地點,在太陽從海中升起的時刻點燃他的「

魔棍」。

台灣瓶裝精釀啤酒標貼設計研究

為了解決金色三麥生日的問題,作者邱淑珍 這樣論述:

1920年高砂麥酒在台成立,開啟了台灣生產啤酒的軌跡, 2002年台灣加入WTO取消菸酒專賣,2003年12月台灣啤酒市場開放,本研究在於研究台灣地區所產製的瓶裝精釀啤酒,以啤酒為載體,瓶身標貼設計的表現為手段,藉由「視覺化」的過程,爭取消費者認同,透過創意與文化元素加值,讓精釀啤酒「商品」文化化,進而形成文化價值之視覺研究。本研究以視覺研究之方向探討台灣瓶裝精釀啤酒的酒標設計、消費者、社會環境互動所產生之意義,以社會學的觀點針對精釀啤酒商品文化進行探討。研究結果歸納:台灣精釀啤酒標貼設計表現首重於「概念性表達」,精釀啤酒「產品多樣化、特色差異化」,釀酒師創造精釀啤酒的物質性風味,標

貼設計師以酒標設計的內容與形式,賦予精釀啤酒「擬人化」的商品性格,透過商品符號「視覺化」的傳播,建構消費者對精釀啤酒品牌的認同,提升個人形象的附加價值,進而形成台灣瓶裝精釀啤酒的商品意義。台灣精釀啤酒廠取材本土元素,以「延伸」的概念闡述精釀啤酒背後代表的人、土地、價值觀,透過視覺傳播交流,標貼設計從消費者的觀點出發詮釋當代日常生活的視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