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素食小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附近素食小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獻祥,黃彥焜,黃玉欣寫的 蔬食也可以很浪漫 和周勍的 民以何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現況調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精選40家南投蔬食餐廳推薦,連肉食主義的朋友都願意少吃一餐 ...也說明:附近 即是九九峰登山步道,是間非常適合爬完山後品嚐的美食餐廳 ... 位於龍井街上,在南投素食界小有名氣的大有素食,是一間簡單、親民的平價素食小吃店。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果文創有限公司 和允晨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李文環所指導 蔡珮緹的 臺灣薑母鴨及其產業之研究 (2014),提出附近素食小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食補、藥膳、文化中介者、飲食文化、文化產業。

最後網站【臺東素食精選】素食者的心聲,我們聽到了則補充:李姐素食店位於臺東火車站附近,外觀看起來只是一間平凡的台式小吃店,可是這裡的顧客似乎都有相同經歷:一次偶然經過店面,被陣陣香氣吸引,坐下來點碗麵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附近素食小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蔬食也可以很浪漫

為了解決附近素食小吃的問題,作者黃獻祥,黃彥焜,黃玉欣 這樣論述:

新加坡烏節路政商名流最愛餐廳「Joie Restaurant」 & 墨爾本「V Series蔬食坊」人氣料理 美味上菜     蔬食,就是應該這麼好吃!   ★新加坡頂級Semi fine dining 主廚不藏私創意蔬食祕訣大公開     無肉飲食,蔚為時尚   一心想讓客人先接受蔬菜料理「好吃」,希望客人純粹抱著「今天來吃好吃的東西」這種想法經營蔬食的Joie Restaurant,不談健康(少油少鹽)、宗教、環保、vegan,料理還是保留有蔥蒜蛋奶和五辛的感覺,深受各國大使與商務名流老饕的喜愛,更連續數年獲得最權威Wine & Dine 雜誌評選為「新加坡頂尖餐廳」及觀光

局網頁正式推薦。澳洲大廚也從人氣菜單中再添創意,希望人們發現食物原本的甘甜,竟是如此美好,能吸引越來越多人漸漸增加蔬食的比例。   更直接來說,為了達到推廣蔬食的效果,他們都希望客群是吃肉的,觀念是今天吃牛肉、明天吃義大利餐、後天吃蔬食,可以單純只是想換個口味而已。   移民他鄉,端出一道道在地美味   用開放的心態、葷食者角度研究出符合大眾喜愛、挑逗味蕾的蔬食,是本書每一道料理都讓人視覺滿足嘖嘖稱奇、深受青睞最主要的原因。兩家餐廳經營者都在學生時期就移民他鄉,各在澳洲與新加坡的姊弟倆,卻不約而同大學畢業後不走本科而跨行經營起餐廳,成功在當地闖出口碑;2014年Joie Restauran

t創立前就已有10年經營三家葷食西餐、創造排隊人潮的紀錄,「V Series蔬食坊」則是在經營10 年葷食的基礎上於2015年增闢此一熱門系列。   是什麼原因,當初讓兩位成功的葷食經營者轉而研究蔬食?父親在台灣早年是推動美食展的靈魂人物,卻在事業輝煌期收掉數家馳名的葷食餐廳,轉做蔬食,其機緣又帶給時值青壯的創業孩子哪些關鍵性的影響?   不單只是一本食譜書   可以說,這不單只是一本食譜書,父親輩如何白手起家的奮鬥故事,將累積的60年寶貴經營理念傳承給下一代,而年輕人又如何汲取經驗,從第一代創業父親「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試煉中轉化與突破、展現獨立新創,在本書中都闢有專欄企劃娓娓道來……,

包括:為了給客人最好的,Joie Restaurant團隊跨州嚐遍逾300家餐廳,向米其林餐廳取經獨創Semi fine dining的歷程;不需要把食材變得多麼不一樣,才叫創意,V Series主廚也認為蔬食讓我們的味蕾找回了大自然賦予的繽紛,光從蔬菜原本五顏六色的真實樣子裡去做變化,就能給人在料理當下心情平添許多輕盈色彩,產生一種因感動而生的浪漫情愫,別有食味體驗……   二代人,一樣情!這本書是職人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美好呈現,希望沈浸在料理喜悅中的你,也能感受得到他們一心想給客人端上最好吃料理的心意,是這麼的誠懇! 本書特色   1. Joie Restaurant把「分子料理」

融入Semi fine dining,產生畫龍點睛的創意,藏著屢屢讓客人驚艷的用餐趣味,用高檔食材能創造出給客人「貴而不貴」而且好吃的嶄新體驗,在中、日、台、澳等國家也是相當罕見;例如:清淡的海帶湯意外能跑出富有蛤蠣的海鮮味,蘑菇取代腥味田螺去焗烤,蒟蒻變身鮪魚沙西米,從〈美女與野獸〉電影得到靈感,做了道火龍果沙拉,梨子的甜味勝過龍蝦,就連魚子醬也成功變素了……   2. 對於有心經營餐廳的年輕人,可從第一代60年傳承、成功跨洲經營的豐富經驗中,一窺創業素養如何養成及經營哲學;第二代創業者又如何超越,換新視野而屢有創新,對於想經營蔬食的人來說,心法和功法都相當值得借鏡與參考。   得獎紀錄

  新加坡篇料理由 Joie Restaurant提供,該餐廳連續數年獲得最權威新加坡 Wine & Dine 雜誌評選為「新加坡頂尖餐廳」及觀光局網頁正式推薦。 專文推薦   陳家昇/奇麗灣創辦人   林禹利/豐聖彩色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長

附近素食小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廚房完成了,那為什麼會做新廚房呢?因為家裡的水管老舊常常會積水,然後呢!我一天在廚房時間非常長,光線對我來講很重要,隔壁的房子已經蓋到四層樓高,舊廚房完全沒有光線,再加上Emily在假日的時候,會在廚房做小點心,常常超過做飯時間,我們兩個同時在廚房就像打仗一樣,這讓我下定決心要做新廚房!

00:22 跟我一起搬進新廚房
新廚房呢?!是用開放式的收納為主,動線的部分跟舊廚房一樣,是一個L型的動線,最主要就是多了一個中島,這樣我就可以跟Emily盡情的share這個廚房,這邊大概是我3分之二的餐具,那今天就跟著我一起搬新廚房吧!

01:30 開放層板收納
原本是吊櫃的地方,現在做成開放式的層架,人生中第一個廚房想法非常的多,有粉圓建議我們可以做日廚但因為日廚需要兩到三個月前預訂,我自己是雙子座孩子的爸是天秤座,我們的想法天天在改變,所以就打消念頭,最後我們決定找家裡附近的系統櫥櫃來做,溝通起來也會比較方便。

03:39 流理臺下方櫥櫃收納
盤子真的是超多的我自己也嚇到,之前都不曉得怎麼收納的,怎麼可以容得下那麼多盤子

05:57 中島收納
中島的部分我也做了開放式的層架來收納我這些大型的鍋具像是陶鍋、比較大的盤。

08:52 冰箱收納
廚房裡最重要的冰箱了,為了配合新廚房,我也做了很多功課,最後買了日本原裝進口的三菱電機冰箱。

三菱電機冰箱 http://bit.ly/Bemma_YTtoSP

#新廚房#三菱電機冰箱

更多好吃料理,歡迎查看以下頻道分類清單
雞肉料理 https://bit.ly/31KE5T2
年菜推薦 https://bit.ly/2NT43Nx
蛋奶素食 https://bit.ly/2z7GDx6
雞蛋料理 https://bit.ly/2Z9LKLB
中式餐點 https://bit.ly/33L9KV9
台灣小吃 https://bit.ly/2Z2nLiw
萬用吐司 https://bit.ly/2MnKL4J
手做早餐 https://bit.ly/2KPSeGt
電鍋料理 https://bit.ly/2phCZPj


這裡是斑愛馬媽專屬頻道,我是 Rita
-----------------------------------------------------------
我喜歡為家人做料理
也很享受和孩子們做料理時的互動,雖然常常被搞得一團亂
但看著他們滿足的表情,卻是我每天最幸福的時刻😊

喜歡今天的影片嗎?請不吝幫我分享、按讚喔!
我會繼續努力把我的點子分享給大家
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大家喜歡吃什麼,讓我們互相交流經驗唷!

Follow me on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bemma.rita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ritalin614

BGM https://www.epidemicsound.com/referral/q6f0wd/

臺灣薑母鴨及其產業之研究

為了解決附近素食小吃的問題,作者蔡珮緹 這樣論述:

當代,「薑母鴨」三個字可說已是臺灣人冬令進補的代名詞,然而究查歷史文獻卻鮮少出現,倒是「龍眼米糕」、「八珍燉雞」、「當歸羊肉」等才是傳統冬令進補的飲食。事實上,1968年《經濟日報》中才首次報導薑母鴨,迄今不過半世紀,薑母鴨專賣店已遍布全臺並跨足海外市場的食補產業。何以如此?這是筆者試圖要探討的核心議題。 為了釐清薑母鴨從文化而產業的轉變樣貌,本研究從下列六點來探討:(一)薑母鴨在傳統飲食文化中的定位。(二)薑母鴨飲食文化商品化契機,以及成功產業化的特質。(三)薑母鴨產業化過程中的飲食文化中介者。(四)當代薑母鴨產業現況。(五)薑母鴨產業的困境與突破。(六)傳統薑母鴨飲食文化與現代薑母

鴨產業文化的反饋與滲透。綜合上述研究,本文獲得二項成果。首先,薑母鴨飲食文化得以產業化,除了業者緊扣臺灣人食補文化的產業塑造之外,產業拓展的時機正好是臺灣社會轉型、外食人口倍增的階段,業者在既有食補文化底蘊上,研發了加入中藥材的薑母鴨,創發不同於以往的食補經驗,使得薑母鴨走向藥膳化,再經由文化中介者的推動與鼓勵而逐漸擴大產業效應。天時、地利及人和的時空背景,藥膳薑母鴨取代了傳統的食補薑母鴨。其次,薑母鴨產業現況,除了連鎖店遍佈全臺灣之外,超商、量販業者也提供了更多元且人性化的販售方式。1993年起臺灣薑母鴨業者更前進中國拓展分店,有趣的是,臺灣與中國雖然同屬華人圈,薑母鴨卻在兩地發展出不同的消

費文化。臺式薑母鴨明顯緊緊依附著傳統食補文化,在中國,薑母鴨僅僅被當作火鍋來食用;在論述上,臺灣業者往往強調薑母鴨是「中國」古代帝王的食補飲食,然而在中國人的眼中,薑母鴨來自「臺灣」。整體而言,薑母鴨產業在臺灣飲食文化中不僅改變以往薑母鴨的食補經驗與方式,進而建構一個屬於臺灣人的共同新記憶,更扮演著延續臺灣食補文化的要角。因此,從薑母鴨產業化的過程與現況分析來看,文化的力量是產業形塑的重要發展要素,而當產業蓬勃之時也能賦予產業新文化。總之,文化與產業是一種互為再生產的過程。

民以何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現況調查

為了解決附近素食小吃的問題,作者周勍 這樣論述:

  一個真正的提問是:當代中國正給人類帶來什麼?——楊煉   沒有痛感,就會被淘汰——周勍   從中國三鹿毒奶粉,到果子狸引發的sars ,我們到底吃進了什麼?   2006年,獲德國尤里西斯國際報導文學獎(Lettre Ulysses Award for the Art of Reportage 2006)優勝獎   2007年,獲日本《產經生活新聞》「期待暢銷書」銀獎   2008年,獲澳大利亞國際學者基金會政論獎   世界各大媒體競相報導:英國BBC、《經濟學家》周刊、美聯社、日本NHK電視臺、法新社、丹麥《貝林時報》、美國 CNN 電視臺、《新聞周刊》,法蘭克福彙報、《明鏡周刊

》、米蘭《晚郵報》……。   劃時代的鉅著,經典重版再現,振聾發聵   周勍的長篇文學性報導《民以何食為天》,活生生揭示了這個現實的噩夢。某種意義上,透過最具體的人物、事件、時間和地點,這本書堪稱一部挑戰想像力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它直逼「現實」一詞的底蘊,猶如在卡夫卡筆下,芸芸生存著的小人物,構成一片茫茫人海,他們灰暗得甚至不會被外界留意。但正是他們,卻不得不自己留意一件事:那就是「開門七件事」之首的那個「食」字,古往今來「民以食為天」裡那個「食」字。「食」是一個入口、一個地基,從這裡,我們步入了一個毒液四溢、卻無從逃避的魍魎世界。用這本書,周勍寫下的,不是我們吃什麼,而是我們想什麼?或什麼

也不想,乾脆集體投入這場毀滅競賽,醜陋的錦標正是麻木!每個人嘴裡,至少咀嚼著三重毀滅。一、政治的:權力專制縱容下的官商勾結、貪贓枉法;二、道德的:物欲橫流中被徹底背棄的人格和信義;三、人性的:文明標準的急速崩潰和野蠻底線的瘋狂下滑。一個真正的提問是:當代中國正給人類帶來什麼?   周勍用一本紀實文學,突破了新聞封鎖和法制殘缺,承擔起當代中國社會裡新聞記者、社會公訴人、受害者辯護律師和伸張正義的法官等多重角色,而這一切,賦予一個詞以最高榮譽:作家。——楊煉   作者簡介 周勍(1965年1月3日~)   長安人,現居柏林。作家、口述史學者和紀錄片編導,獨立中文筆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

會會員,作品翻譯十餘種文字。曾就讀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與西北大學作家班,六四事件被中國當局判刑兩年。曾任西安倉頡文化研究所所長、《歷史故事報》和《經貿報》總編輯。   先後出版《終南山的傳說》(1985年)、《都市的誘惑:脫離戶籍女性訪談錄》(1988年)、《走不出的圓圈》(1995年)、《國內流亡》(2003年)、《暗流:「文革」手抄本文存——對剪掉舌頭年代紀念物「文革手抄本」的一次總結與表達》(文化藝術出版社)、《也是民族英雄——抗戰陣亡的國民黨將軍們》、《中國最大的人權案——現行戶籍制度》和《民以何食為天》等作品。   長篇紀錄片《我記不清了》(2018年8月)。   獲獎   

1、1986年,《千古功過巧評說——民間口傳史中對秦始皇的定位》,獲得陝西省文聯本年度「開拓獎」一等獎   2、《民以何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現況調查》在2006年9月底獲得德國尤里西斯國際報導文學獎(Lettre Ulysses Award for the Art of Reportage 2006)優勝獎   3、2007年,《民以何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現況調查》,獲日本《產經生活新聞》「期待暢銷書」銀獎   4、2008年,獲澳大利亞國際學者基金會政論獎   5、2008年12月,獲國際筆會中文獨立筆會自由寫作獎   訪問   1999年在俄羅斯從事「蘇聯國家社會主義瓦解後金錢在政黨體系

中的演化趨勢」研究一年。   2007年9月,在日本進行《民以何食為天》日文版的簽售活動。期間接受《讀賣新聞週刊》、《朝日新聞》、《產經新聞》等多家報紙和雜誌的採訪。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應德國綠黨波爾基金會邀請寫作訪問。   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慕尼克駐市作家。   曾應邀在美國、法國、義大利和瑞典等多國大學和文化機構演講。   第一章:「天」被撕破了 一、中國老百姓的宗教—「天教」或者「吃教」 二、食物的歷史就是人類的成長史 三、系於口舌之間的民族命運 1. 傳統飲食中的「吃嬰兒胎盤大補」 2.「吃鞭補鞭」陋習下的變態個案 3. 食物引發兒童性早熟

4. 避孕藥—海鮮養殖業界的秘密武器 5. 男人將會喪失生殖能力—不安全的飲食,已使他們的 精蟲降低了 50% 以上 6. 中共維持統治的兩把刀子—驚察和軍隊的食品安全竟 然也出了問題 7. 辛德勒的名單是一次人性的救贖,而中國食品安全事件 的名單,羅列起來似乎永遠也沒有盡頭 8.「民工糧」的最大消費者很有可能不僅僅是農民工 9. 在中國延續千百年「小吃」的變異 四、上帝還能給饕餮且貪婪的人類多少次警示?   第二章:在「流奶與蜜之地」以外 一、4:3:229:300000;一組詭異的數據 1.槍斃了拿走牛韁繩的,放了偷牛的。提升了肇事的官員, 抓捕了受害兒童的家長。 2.三鹿毒奶粉事件:是一

隻解剖中國現實社會的麻雀 3.「三鹿毒奶粉事件」帶給我的詭異與感動 4.「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因緣,使我的兒子逃過了「毒奶粉」 之劫 二、一個頭,兩個大? 三、安徽阜陽劣質毒奶粉事件,其實只揭開了冰山的一角 1.開除的責任人仍在上班,下臺的官員重獲要職 2.有錢能使黨推磨—一個女嬰的命價 12000 元,可法官仍敢伸手索要 四、利用毒奶粉作秀的中國總理溫家寶:不僅殘忍而且蠢笨 1.前蘇聯的車諾比核洩漏 PK 中國的毒奶粉   第三章:肉食者…… 一、肉在中國古代既是維繫貴族階層的紐帶,又是當權者的標誌符號;而《見了肉,我就不要性命了》的民間故事,則 是對其重要性的民間解讀 二、活體注水的豬,待宰

前難以想見的肆虐、虐殺,使得一直嗜食豬肉的我,在寫完這本書有四、五年再沒有吃過一口 豬肉了。 三、瘦肉在中國是這樣變成精怪的? 1.在當知青時,邊吃生豬肉邊喊香的習近平,是中國省部級官員中第一個在公開場合提出「瘦肉精」的,可是…… 2.打開天堂之門的鑰匙,往往同時也能撞開地獄之門 3.香港人的嘴,保住了大陸人的命 4.愈是農民工和流動人口聚集的區域,就愈是瘦肉精事件高發之地 5.而在被視為「中國臉面」的北京,早就發生過瘦肉精中毒事件;而發生在重慶等地的瘦肉精販賣案,情節就像電視劇;而可怕的是在雞和魚的肉中,均發現了瘦肉精。 6.運動員因食肉而遭禁賽 7.生物高科技領域,是中國幾乎所有重大食品安

全原罪和腐敗的「高危地帶」,而那些有著海外留學光環的所謂專家、教授們,既是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始作俑者,又是由之掠獲巨額利益和聲名的既得利益者 8.中國高科技領域裡的現狀:跑步前進=跑部錢進 9.一個數百萬人的省會城市裡,科研單位竟找不到一份沒有餵過瘦肉精豬的陰性尿樣!而「瘦肉精」只有成規模的施用才能獲得暴利,大超市的豬肉更可怕,就連那些世界著名的跨國大超市也不例外 10.直接負責官員在養豬廠所持的「乾股」,是卡在消費者咽喉的魚骨 11.我採訪「瘦肉精」中時的細節,就像是稽毒大片 四、被集體領導著的豬們   第四章:甕裡中國 一、在甕裡發酵著的中國 二、轟動世界的北京紙餡包子 1.偌大的北京,盛

不下一個包子 2.紙餡包子砸到了誰的利益? 3.除了飯館賣飯的農家妹,就是這些臨時記者最沒有任何保障了 4.手大捂不住天:對食品安全領域裡開放傳媒,是扭轉食品安全現狀的唯一有效方式 5.訾北佳不構成犯罪—法律人聯名質疑「紙包子」案一審判決   第五章:地球大村莊 人胃化工廠 一、被雞蛋碰破了的地球 二、從動物腸胃轉化到人胃裡的化工廠 1.雞肚子變成染色車間的秘密 2.雞蛋裡面竟然挑出了骨頭 ?! 3.1500 只貉子死於受三聚氰胺污染的飼料 4.一條從英國「游」到中國就變了種的魚 5.勇敢的定義: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到敢吃螃蟹的人 三、人類的胃裡能盛多少添加劑? 1.我們的生化胃囊 四、地球越來

越像個大村莊了,東家犯感冒,西家註定就要跟著打噴嚏 1.被餃子打傷了的胡錦濤的日本「暖春之旅」與因細菌超標的速食麵而淪為俄國「光頭黨」頻頻襲擊和警察勒索對象的旅俄中國商人們 2.一個從北京打到斯德哥爾摩的噴嚏 3.為了美國寵物貓狗而被槍斃了的中國最高食品安全官員 4.安全心理公式:10000-1=0   後記:沒有痛感,就會被淘汰 關於這本書 我為什麼寫這本書—不願作共犯 其實人類就像一棵樹   後記 沒有痛感,就會被淘汰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舊約.申命記》   1.關於這本書   一部作品和一個孩子一樣,出生前父母可以在有限的範圍裡決定其是否面世的幾率,可一旦出生其命運和發展就

要各安天命了,先天的遺傳基因對其發展故然有作用,可造物主後天匪夷所思的造化手段,往往則令人錯愕。   我的這本小書,眼下看來似乎像已經成人了的孩子般較為光鮮、成功:小書出版後在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地連連獲獎,各種不同的文本也在陸續出版,且其它文種出版後的銷售也算不錯,僅日文版已經賣過了七萬多冊,經濟上也有了些收入。   隨著近年來中國毒食品波濤洶湧般的發案, 英國的BBC、《經濟學家》周刊、美聯社、日本NHK電視臺、法新社、丹麥的《貝林時報》、美國的CNN 電視臺、《新聞周刊》,法蘭克福彙報、《明鏡周刊》、米蘭的《晚郵報》和日本、義大利等世界幾乎所有主要媒體都頻繁地訪問,再加上近來歐盟主

席巴羅左等政要對這本書的義大利版的關注,一時間似乎應驗了中國清朝的著名詩人趙翼《論詩絕句》中「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的詞句。可伴隨這浮華背後咒語般的林林總總,卻難為外人所知曉。就如同外人看著一個已經長大成人且頗能給你帶來自豪感的孩子 ,而忽視了他成長過程中帶給家長的種種不快,甚或災難。   2004 年7、8 月間,這本書稿完結,正趕上1980 年代在中國最有影響的紀實性刊物《報告文學》雜誌試探市場化的發展路子,我的稿子和他們一拍即合,主編吳雙先生破天荒地在他們刊物當年第九期上發表了八萬多字,一時間引起轟動。在當年的9 月初,我接到中國中部一個省會城市工商局的電話,電話裡誇讚說他們

看到了我的文章,非常及時云云,力邀我去他們那裡參加以我的書名命名的食品安全研討會,並說他們工商局買了幾百本刊登載我的文章的雜誌要給與會的食品加工業者分發學習,機票也給我報銷,我自然欣喜答應下來。可就在我要動身前往的前一天,突然又接到他們的電話,讓我不用來了,機票仍給我報銷。   事後我才知道,原來私下出錢資助當地工商局召開這次會議的金主,正是我書中揭露過的一家大型食品加工企業,他們非但要脅當地工商局若在會上分發刊登我的文章的刊物就不再提供贊助,而且說我若去了這個城市,他們不能保證我的人身安全!所以這次行程就無疾而終。而這家企業之所以出錢贊助這次會議,其實是借政府的相關主管部門的權威與影響,為

他們不久前發生的食品中毒事件洗白,僅此足見中國食品領域官商之間的貓膩。   特別是2004 年9 月,大陸專給最高當局成員看的《書報文摘》摘錄部份我的文章之後,幾乎所有的現任中國最高層的高官都看了並且批字嚴查改善食品安全,可結果是食品安全現狀愈來愈壞,足見這個官僚機制已經是何等地鏽死了,而中國社會和中共所面臨的最大問題—行政失效也凸顯無餘。這同時也證明了中國整個社會糟糕的程度,原本一個不計成本的專制政府的效率本來應該是相對高的,無論幹壞事還是好事,所以我真的是悲從中來—1900 年代美國的一本《屠場》改變了美國的食品安全現狀,作者也成為美國著名的揭醜作家。而我從2002 年下半年開始至今,持

續三、四年多的時間跟蹤採訪,在這期間我僅看過的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書籍和資料就有兩千多萬個漢字、堆起來足有一兩米高寫成的《民以何食為天》,帶給我的卻是秘密警察藉此就可以判我三年牢的威脅。   2007 年10 月初的一天晚上,我陪好友在奧運主會場鳥巢附近的一家小飯館吃飯上廁所時,衝進三個操東北口音的男子,掄起酒瓶不由分說就往我頭上狠揍。當我醒來已被救護車送往附近的醫院,其結果是左臉被碎酒瓶豁開。   而這次在北京亞運村著名的鳥巢附近被不明身分人暴打,在醫院昏死幾個小時醒來之後,第一感覺真正的是頭大如豆—僅臉上兩處傷就縫了三十多針,而兩眼也腫脹得看不見東西。無意間偶爾用舌頭一舔口腔內壁,當舌尖觸

到因大夫縫合我那從嘴角到臉頰被對方用破碎酒瓶徹底豁開成兩半的傷口所留下的線頭時,我的絕望和孤寂如同口腔裡的線頭一樣的如絲如縷,其感受遠遠超過了自己這大半生幾乎所有的時段,甚至在死囚牢房關押或者坐暗無天日的禁閉室!但激勵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確實來源於在採訪中結識的那些用自己的自由和性命為代價,前仆後繼的披露食品安全事件的普通得有點卑微的平民英雄,而為了他們的安全,我又不能將他們的事蹟寫出來,其困苦與無奈就可想而知了!   更可怕的是報警後,警察頗有深意的說:你不是我們的作家……至今沒有破案。而當時我為了繼續採訪,不讓受訪對象擔心而拒絕採訪,一直都說是意外出了車禍。   在這裡之所以要說出真相

,就是受最近發生在北京非常相似的一樁惡性事件的引發—北京最敢直言的《新京報》年輕維權記者之一徐來,也是在飯館的廁所裡,被兩個陌生人用刀子猛捅腹部住院,情形唯一和我不同的就是來人在下手前多說了句:我們是替人報仇的。   假若說中國也形成瞭如現在的俄羅斯一樣,只要媒體人敢觸動了官僚機制的利益鏈條並和這個利益鏈條上任何有關聯的部份發生衝突,你就會死無葬身之地的話,那麼當局的統治成本將會大大地降低,而整個社會的潰瘍也會急速加劇。因為在目前中國那樣一個社會裡,你反對共黨或者任何只要不是專指某一個利益團體的抽象的集團反倒沒什麼事,而惹禍的是你膽敢觸動且已經觸動了某個具體的既得利益集團。   2008

年6 月1 日我應德國政府農業部之邀考察德國的食品安全,行李都上了飛機人卻被北京的相關人員攔了下來,其結果就是海關人員輕描淡寫的一句:接上級命令,限制你出境。至於上級是誰?屬於哪個部門?就不得而知,看著當時北京為舉辦奧運而新擴建的T3 航站樓上如歐洲電影鏡頭中奢華的景象,你真不知身在何年?只可惜白白地浪費了德國納稅人的機票錢。   2008 年9 月,中國三鹿奶粉事件爆發,三十萬兒童腎結石!我高調會見各國駐北京媒體,特別是就「三鹿奶粉事件」公開批評北京政府,使我真切地感到了俄國女作家安娜死亡的氣息和遇害的緣由。而在隨後的10 月份來德國前,我在北京幾次晚上為毒奶粉事件去見記者結束後,獨自一人

回家時真切地感到了害怕與膽怯,儘管沒有發生任何事。   真正的恐懼和危險,就是那種你隨時都能感知到卻還一直沒有發生過的事兒,而發生過,反倒就不算是危險了。除了道義,我很脆弱,人有時很強,韌性十足,有時候又像風中的蘆葦,很容易折斷。當你一個人去走近黑幕時,有時就是這種徹骨的孤獨和無望的抵抗。   中國有句老話叫:秋後算帳!我自己也做好了一切準備—因為這是我1989 年「六四事件」後在中國大陸出的第一本書,而下如此大工夫寫這本書,是為了所有人的飲食安全和生活品質相對的有所保障,這當中自然包括那些秘密警察和他們的家人。我真不是有勇氣的人,這就像我看見前面有一個坑,有人掉下去把腿摔斷了,或者把命喪

了,我屬於那種眼睛閉不下來、也不會硬狠心說自己沒看見陷坑的那種人,而我又沒有能力去填掉這個坑。那麼就得跟後面人說「這兒真的是有個坑,你得繞著走」,僅此而已。   第一章:「天」被撕破了一、中國老百姓的宗教—「天教」或者「吃教」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如天之天者,斯可以。—管仲其實我們老幾輩人傳承下來的生活諺語,也有其本身經驗主義的侷限性和遮蔽性。比如中國古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如果100 多年前飛機火車還沒有發明,你要是說一個人每日可行幾千公里,在人們眼裡你不是講神話,就是大腦不健全。可眼下這一事實對三歲兒童來講,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常識了。因而人類的短視與狹隘是顯見的,而宗教的前瞻性

和預見性卻著實了得,起碼在食品安全領域裡是如此—比如說世界三大宗教在飲食禁忌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給我們人類提供了很好的安全保障:《舊約.利未記》中說:耶和華告誡以色列人,「凡以色列家中的人,或是寄居在他們中間的外人,若吃什麼血,我必向那吃血的人變臉,把他從民中剪除。……自死的,或是被野獸撕裂的,不可吃。」同時在《舊約.申命記》又藉先知摩西之口反覆強調不可吃血,也不可將血與肉同吃,要把血倒在地上,如同倒水一樣。還特別囑咐要心意堅定。而作為另一大宗教的伊斯蘭教,也有明確的戒律:即豬肉、血液、自死之物和「誦非安拉之名而宰殺的動物」不可食一項。而以現在的食品安全常識來看,動物的血液和內臟是其全身引發病變

率最高的部位。且兩大宗教的教義中反覆強調的禁食「自死的動物肉」的要義就更明顯了—自死的動物其肉易傳染病毒,那就更是常識了。而作為另一大宗教佛教的傳教士—和尚、尼姑們,不僅要禁絕一切葷腥,終生茹素,就是其信眾若食肉也只能是「三淨肉」: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所殺。而不殺生、不吃眾生肉,更進一步還要救生、放生,如此才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佛教的這些戒律,以今人的眼光看也是非常超前和實用的了:只要按其戒律如此去做,不但規避了飲食的不安全因素,且從醫學實踐也證明了食素對人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還不說素食對環保、能源和全球性氣候變暖等溫室效應的功效與貢獻。在《詩經》中所有囊括的三百多首流傳於周朝的詩歌中

,數百次都提到了食物的類目,其中44 種可確定為食物性植物,而《聖經》只指出了29 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