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期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香港期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靈修寫的 我們的金融時代 和馮邦彥的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股票期貨 - 耀才證券也說明:閣下進行交易前,宜根據本身財務狀況及投資目標,向經紀或財務顧問查詢是否適合買賣期貨及期權合約。 香港期貨專線. 電話:(852)3890 1688.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信 和三聯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所 李雨青所指導 李婉華的 使用整體學習預測 香港期貨交易所之指數期貨價格 (2017),提出香港期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香港期貨交易所、金融時間序列資料、整體學習、支持向量機、遞迴式神經網路、期貨、隨機森林。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法律學系 郭土木所指導 許黃捷的 期貨信託基金運作與稅賦法律問題之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信託、共同基金、證券投資信託基金、期貨信託基金、期貨信託契約、獨立性、主體性、當事人能力、整合立法、期貨信託事業、保管機構、受益人、商品基金經理人、商品投資顧問、授權基金經理人、集合投資計劃、UCITS、信託課稅、所得稅、證券交易稅、贈與稅、遺產稅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港期貨的解答。

最後網站广发期货(香港)有限公司則補充:公司已于2007年2月16日取得了香港证监会颁发的期货合约交易牌照(牌照号:AOB369), 并取得香港期交所参与者资格及结算所一般结算资格,可代理香港期货交易所恒生指数、H股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港期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們的金融時代

為了解決香港期貨的問題,作者楊靈修 這樣論述:

《我們的金融時代》是一本介紹中國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20年變遷與未來投資趨勢的經濟讀物。 《我們的金融時代》通過解讀兩地資本市場過去20年的差異,以及未來在A/H市場融合趨勢下,兩地投資理念的互相影響,演變趨同,為機構投資者、金融從業者及企業指出香港資本市場未來投資機會。 2018年,香港回歸後20餘載,改革開放的40周年,我們身處的時代背景在改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居民正不斷創造和積累大量財富,使中國從 “資本貧乏國”轉變為“資本富裕國”,而資本“走出去”成為更重要需求。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和國際化一直在推進,中國的兩個資本市場:“在岸”的A股市場,和“離岸”港股市場在2014年

滬港通後開始互聯互通。 2016年,隨著交易層面額度限制的放開, A/H兩地在二級市場層面接近于完全融合。2017年也成為內地機構系統性配置香港市場的元年,內地資金在香港產生更大影響力。 2018年4月24日,香港市場也迎來了20年以來最大的改革——香港創新版,中國內地最近推出CDR(中國存托憑證)吸引海外上市的科技公司回歸A股,中國內地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和聯繫也將進一步深化,中國的“在岸”和“離岸”兩個資本市場的關聯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 兩地資本市場的邊界正在消失,如何緊跟未來投資趨勢,抓住投資機遇?在《我們的金融時代》一書中會找到答案。 楊靈修 復旦大學經濟學學士

,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金融理學碩士,在中美核心刊物如《國際經濟期刊》、《MIT亞洲經濟期刊》(MIT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等發表多篇論文。 現任中信證券首席海外策略師,兼中信里昂(CLSA)首席中國策略師及中國產品主管。加入中信證券前,曾擔任瑞銀(UBS)中國策略分析師,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駐香港經濟學家等。楊靈修及其所在團隊在2011—2017年多次被國內外權威機構如《亞洲金融》(FINANCEASIA)、《亞洲貨幣》(ASIAMONEY)及《新財富》評選為“最佳經濟學家”及“最佳策略

師”第一至三名。 上篇 一個國家, 兩個資本市場 第一章 中國香港———中國的 “離岸” 資本市場 香港市場 20 載: 從紅籌股、 H 股到滬深港通 H 股 “全流通”, 又一場股權分置改革的盛宴 第二章 從 A / H 價差看兩地資本市場的異同 過去 20 年, 什麼在驅動 A/ H 折溢價 港股 “A 股化”: 一個 “離岸” 市場的 “在岸化” 進程 第三章 登陸香港資本市場 小米上市與香港創新板 25 年以來最大的改革: 迎接 “新經濟” 港股與 A 股上市: 差異在哪兒 赴香港上市, 需要知道的幾件事 第四章 真正立體化的二級交易市場 融券做空: 一個成熟市場的

“雙向機制” 再融資制度: 以註冊制為基礎的香港市場 第五章 產品多元化: 多空兼備的香港證券市場 港交所產品 股票期貨與期權 美元兌人民幣 (香港) 期貨和期權 下篇 港股 “A 股化”, 從細分行業看兩地投資趨勢 第六章 大週期板塊 石油石化行業: 更具上游屬性的港股 有色金屬行業: “龍頭” 之別, 估值之辯 煤炭、 鋼鐵行業: 港股, A 股的一個縮影 第七章 大消費板塊 汽車行業: 一個被南下資金深刻改變的行業 食品飲料行業: 不同的市場, 相同的故事 餐飲旅遊和商貿零售行業: A/ H 市場, 巨大的結構化差異 醫藥行業: 因不確定性而被低估的優質行業 紡織服裝和輕工行業: 龍

頭的時代 家電和教育行業: 兩個 “小而美” 的行業 第八章 大金融板塊 銀行業: 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行業 非銀行金融行業: 龍頭公司的 “美”, 港交所的獨特 房地產行業: 海外與國內, 分歧在哪兒 第九章 大工業板塊及其他 機械 (含軍工) 行業: 重龍頭、 現金流 公用事業和環保行業: 火電的週期和環保的彈性 交通運輸行業: 橫看成嶺側成峰, A/ H 市場細分多樣 建築行業: 央企乘上 “一帶一路” 和 PPP 的春風 結語 不是後記的 “後記” 序一 2018年是改革開放的40周年,香港回歸祖國已20多年,我們身處的時代在改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

人民創造和積累了大量財富,使中國從資本“引進來”轉變為資本“走出去”。而香港市場,這一中國的“離岸”資本市場,與內地資本市場的關係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20年前,香港是資本“引進來”的視窗;而未來10年,在繼續發揮“融資視窗”作用的同時,香港也將承擔更多幫助內地資本“走出去”的責任。4年前,滬港通機制推出,實現了中國兩個資本市場(“在岸”A股市場和“離岸”港股市場)的互聯互通,中國“在岸”和“離岸”資本市場的關聯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 同時不可忽略是,與內地市場相比,香港市場彙集了大量多元化的投資者,也存在融券和做空的“雙向交易”制度,是真正立體化的交易市場。在上市制度安排方面,香港一級市場的

國際籌資能力極強,可支援不同規模的IPO(首次公開募股)招股,吸引可觀數量的海外投資者參與,定出理想的價格。完善的監管機制、透明的程式、全面的上市指引,也增強了國際投資者的信心,縮短了投資上市的時間,降低了上市後的監管和維護成本。香港的法律體制,為籌集資金的公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基於“註冊制”的發行制度,對公司上市之初的發售和未來再融資等有著深遠的影響。 簡而言之,香港作為中國的“離岸”金融中心,在聯繫匯率制度下,處於美國與內地之間:比內地更開放、更國際化,比美國等主要國際市場更接中國的“地氣”,成為連接中國與國際市場的橋樑。 我們身處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新時代”。資本層面的互聯互通,中國

“離岸”和“在岸”資本市場的一體化進程已經開啟。A/H兩地市場逐步邁向共同市場,聯繫也更加緊密。本書從兩地市場的角度,探索兩地市場融合的格局,以及中長期發展趨勢帶來的變化。希望這本書抛磚引玉,使有意借助香港資本市場發展上市的內地企業,或在香港拓展國際業務的機構和從業者,對中國的這個“離岸”市場多一些認識。 2018年,香港迎來25年來資本市場最大的改革——香港創新板。回顧20世紀90年代,內地企業開始逐步進入香港,一些省市或中央部委紛紛將設在香港的視窗公司改組並上市,並通過香港高效的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其中就包括中信集團、招商局集團等紅籌股公司;1993年,第一家H股公司青島啤酒在香港上市,開

啟之後20年H股公司赴香港上市的熱潮。2018年7月9日,在“錯失”阿裡巴巴後,第一家“同股不同權”的內地“新經濟”公司小米成功在香港上市,而未來我們也將看到更多“新經濟”公司登陸香港資本市場,為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最後,衷心祝願內地企業,以及內地資金能在香港市場產生更大的影響力,祝願中國資本市場變得越來越開放、成熟。 唐臻怡 中信里昂董事長 2018年8月於香港 序二 縱觀全球金融市場的格局,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是連接亞洲特別是中國這個快速發展的市場與歐美市場的紐帶。 與許多國際金融中心相比,香港更熟悉內地的市場狀況。近年來,以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為代表的香港與內地市場的積極互

動,就是以香港的獨特地位展開的,對中國金融改革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特定時期,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吸引了大量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市場,有力地支持了中國國際收支的平衡。如果要把類似的互聯互通項目放到其他海外市場,其難度預計會顯著大於內地與香港的互聯互通,其中的主要影響因素有時區、法律法規體系以及語言文化、投資者對相關市場是否熟悉、監管機構與交易所之間的溝通效率等。 香港是與紐約、倫敦並駕齊驅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是現有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活躍一環。近年來,中資金融機構以及來自內地的投資者在香港市場的占比大幅上升,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金融機構,依然在香港市場的不同

細分業務領域佔據重要的領導地位;在香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構成中,來自歐美的機構投資者依然佔據主導地位。這是由香港長期所發揮的吸引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市場的功能決定的。這種獨特的市場結構,為香港推動與國際趨勢一致的各種金融創新,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間。在一個以散戶為主導、還沒有完全建立買者自負等投資文化的市場,監管者要想推出一些風險較大的金融創新制度改革,面臨的掣肘因素肯定要複雜得多。例如,在香港市場推出生物醫藥公司上市制度的改革,海內外投資者積極踴躍,推進也很順利,但是如果在內地市場推出類似的改革,難免就要考慮如果失敗了,散戶投資者會做出何種反應。 香港的這種獨特優勢如果發揮得當,可以形成多贏的格局

。香港可以積極參與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競爭,與其他的國際交易所相比,同樣的改革舉措,在香港市場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因為香港除了可以依託國際市場外,還可以依託內地這樣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香港推出的生物醫藥公司上市制度改革,吸引了不少海外醫藥公司前來上市,但是其中最為活躍的主體還是來自內地的生物醫藥公司。對於內地的金融改革來說,香港在發揮其獨特的國際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探索國際金融創新的同時,也可以為內地的金融改革積累一些經驗,對於其中一些在香港市場上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金融產品、金融制度,可以靈活地轉移到內地市場。因此可以說,香港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代表中國甚至亞洲參與國際競爭,以競爭和探索制度創

新為主;與內地則主要以合作為主,這種合作既可以是對國際創新的先行先試,又可以作為外資進入中國市場、以及中國資本進行國際配置的門戶市場。 當前,國際金融體系正在經歷又一輪大規模的劇烈變化。一方面,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逆全球化的趨勢在局部地區躍躍欲試;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全球化與區域合作在活躍地推進。一方面,中國正在越來越深入地融入全球金融體系中;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也使全球金融體系與中國市場的互動充滿變數。在這個過程中,香港在連接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方面,將有條件發揮獨特的樞紐作用。 無論國際經濟格局如何變化,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趨勢看,人民幣在資本專案管制的放鬆、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以及人民

幣的國際化將是客觀的發展趨勢。以中國龐大的經濟規模,如果繼續保持嚴厲的資本管制,人民幣一直不能順利實現完全的可兌換,那麼企業、居民以及大量中國的金融機構在參與全球競爭時必然容易因為受這些因素的制約而處於劣勢。香港需要把握這個大趨勢,為支持人民幣資本項目管制的放鬆、資本市場的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做出積極的貢獻,同時香港也因此可以獲得鞏固其金融中心地位的新動力。 僅僅以資本市場的開放為例。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可持續的資本市場開放,必然是雙向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既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兩種路徑各有其重要的功能,香港在這兩種開放路徑中有條件發揮積極的作用。 所謂“請進來”,是指請世界各國

的金融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走出去”,是指中國的金融機構、企業和投資者進行海外投資、海外資產配置。 “請進來”的優點是,中國內地是主場,歐美金融機構、資金和投資者必須根據中國的法律法規和金融規則開展業務;缺點是這需要參與的海外機構對中國市場有非常透徹、清晰的瞭解,可能不得不付出比較高的運行成本。“走出去”則是指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中國資產配置海外資產,優點是資產配置多元化,並實現了資產的國際化;缺點是需要這部分投資者對海外市場非常瞭解,這部分資金流出去就進入客場,需要這部分投資者熟悉不同的交易規則和交易環境。在“請進來”和“走出去”的過程中,香港都可以發揮門戶市場的作用。 在資本市

場開放的過程中,在內地和香港市場之間建立的互聯互通機制,同樣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金融市場獨特的發展路徑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市場結構、交易制度和清算託管制度等。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歐美金融市場發展這麼多年,也形成了自己行之有效的交易、清算、結算、託管制度等運行框架。這兩個龐大的系統如果要向對方開放,自然面臨著兩種並行的金融體系如何溝通的新課題。在這個背景下,香港通過建立覆蓋不同資產類別的互聯互通機制,為內地市場的開放提供了一個既對國際市場開放又風險可控的平臺,將海外市場的投資者和企業與內地市場的投資者和企業連接起來,在推動金融產品創新和市場開放的同時,充分保證兩種不同市場的有效溝通,保證交易的便利

性和資本流動的暢通,高效率對接國內與國際市場。 我們可以看到,在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過程中,兩地資本市場既保持不同的運行特點,又不斷融合,使“離岸”港股和“在岸”A股的投資者行為以及更深層次的投資理念相互影響,並不斷創新與改變,從而為香港國際金融的繁榮乃至中國金融業的改革開放,帶來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巴曙松教授 2018年9月 (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首席中國經濟學家,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香港期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幣安 (Binance) 剛剛發佈了一則震驚幣圈的消息!首先,從幣安公佈消息的那一刻開始,他們不會再接受任何香港區的期貨戶口申請。第二,在不久的將來,幣安更會宣佈確切的日子,現有期貨用戶不能進行新的交易,而只有90天的時限將原有的期貨交易倉位平倉。

-幣安暫停香港期貨後,還有哪些交易所可以選擇?
-Bybit和FTX都是不錯的選擇!不過FTX對香港用戶也有一些限制

⭐Bybit 簡單介紹
現時排名第三的加密貨幣衍生品交易所,手續費低廉, Maker fee -0.025%,taker 0.075, 而且流動性高和交易量大,方便交易!另外Bybit也成立 BitDAO 專注於 DeFi 生態的推動,值得期待!

【Bybit 幣研限時獨家優惠】
提提你!以我們的優惠碼【21515】註冊並充值1000USD及滿足指定任務要求,即可享有高達美金125體驗金,可以將體驗金於期貨合約交易中使用,變相即可以零成本以小博大!🔥 了解如何獲得迎新禮遇👉🏻 https://cryptowesearch.com/blog/guide/bybit-exchange-tutorial-new-user-coupon
立即註冊:https://bit.ly/3AhC1St

#幣安 #Binance #期貨 #Futures #合約 #Contract #投機者 #衍生品 #Bybit #香港 #廣東話 #每日幣研

使用整體學習預測 香港期貨交易所之指數期貨價格

為了解決香港期貨的問題,作者李婉華 這樣論述:

摘要量化交易是近幾年來被熱烈討論的議題,它是藉由歷史數據經數學模型的分析預測,帶來更高獲利的策略,並且已有多篇文獻探討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來預測期貨價格。例如: 支持向量機器、隨機森林、遞迴式神經網路等。整體學習(ensemble learning)是一個結合機器學習預測以達到優化結果的方法,透過使多個模型互相學習,來降低預測的誤差來得到更加精確的結果。在這篇論文中,我們運用整體學習,整合上面提到的三個方法,並且比較使用整體學習的改善前後結果。我們通常透過預測未來的收盤價,來預測股市走勢及價格。過去文獻中使用的數據,是由每日的交易資料中,只取了一筆收盤價。在這次研究中,我們將會提升交易紀錄的頻

率,一日使用將近四十筆的交易紀錄,並使用這個比過去大三十倍的資料量,來詳細並精準預測未來期貨的價格。我們使用的資料為2014年香港期貨交易所初始的真實交易數據,我們將資料轉換成欲使用的高頻率交易資料,並透過整體學習的方法,預測過去中的未來價格,由真實資料反映出這篇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為了解決香港期貨的問題,作者馮邦彥 這樣論述:

  在金融全球化時代,   香港金融業的重要性正迅速提升,   香港有可能成為金融全球化總體格局中的重要一級。   —邁克爾‧艾略特(Michael Elliott)《三城記》(A Tale of Three Cities),《時代》週刊,2008   過去30年間,香港經濟最矚目的“亮點”之一,就是她的金融業發展及其在金融全球化中的戰略地位。這是多種因素複合支持的結果。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具國際水平或者說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及貨幣管理制度,這一制度在維持高水平監管的同時又重視保持市場的彈性和活力。   當前,中國內地正加快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和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然而其金融及貨幣管

理制度仍然處於探索和轉型的關鍵時期,亟需借鑒國際間特別是香港的實踐經驗。在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香港肯定將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戰略性的作用。因此,學習、研究、探索與國際接軌的香港金融及貨幣管理制度,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期貨信託基金運作與稅賦法律問題之研究

為了解決香港期貨的問題,作者許黃捷 這樣論述:

本論文探討期貨信託基金運作與稅賦的相關法律問題。由於期貨信託基金的投資標的,主要是投資於期貨或選擇權商品上,相對於證券投資信託基金,風險較高,也較為複雜。我國用投資標的區分證券投資信託基金、期貨信託基金,然而實際上並非可以清楚地劃分,因此,就會產生適用法令的疑義。本文參考國外的立法例,了解其他國家是否亦是如此之區分,並介紹其他國家的投資標的及投資限制。 在期貨信託基金的運作架構方面,本文探討期貨信託事業、保管機構以及受益人的相關議題,了解國外是如何規範,並檢討國內的規定。討論期貨信託基金當事人的法律關係,檢討目前的法令之定位與其他法律(信託法、遺產及贈稅法)的定位,是否存在衝突的

地方。另外,並分析實務運作之契約。期貨信託基金契約定位為信託,適用於信託法,本文探討期貨信託基金適用信託法,及排除某些信託法條文的相關問題。就期貨信託基金獨立性方面,本文從信託法的規定及期貨信託基金管理辦法的規定中,探討是否可以建立基金的主體性,如不能建構期貨信託基金的主體性,是否要在訴訟法上賦予當事人能力。 在期貨信託基金稅賦方面,本文將其他相類基金一併融入進行討論。探討基金的配息,對基金受益人課徵所得稅之問題。討論基金申購與贖回之差價是否課徵所得稅之問題。分析基金憑證轉讓,課徵證券交易稅的問題。根據基金實際操作情形,課徵證券交易稅及所得稅的問題,並檢討主管機關函釋。基金憑證贈與時,課

徵贈與稅的問題,並探討基金的信託架構,與遺產及贈與稅法規定之衝突,討論基金之繼承及課徵遺產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