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明珠塔高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東方明珠塔高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埃里克·H·克萊因寫的 文明的崩塌:公元前1177年的地中海世界 和津川康雄的 塔:仰望高塔,俯瞰日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東方明珠電視塔有多高?遊玩東方明珠這三個地方值得 ... - 趣關注也說明:作為上海知名景點,來上海遊玩東方明珠電視塔是必打卡之地,但是來這裡遊玩有幾點 ... 其實東方明珠電視塔高度大約有468米,468米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信 和健行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林芷瑩所指導 許天涵的 《竇娥冤》之改編本研究 (2020),提出東方明珠塔高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竇娥冤、關漢卿、金鎖記、地方劇種、現代改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林啟屏所指導 詹宜穎的 女虛無黨人在近代中、日知識圈的再現與挪用(1870s-1910s) (2019),提出因為有 虛無黨、女傑、烈女、毒婦、蘇菲亞、革命的重點而找出了 東方明珠塔高度的解答。

最後網站東方明珠塔高度是多少米(生活) - 酷知吧則補充:東方明珠塔高度 是多少米推薦:明珠塔高度是468米。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簡稱“東方明珠”,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世紀大道1號。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主體塔座直徑158.4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東方明珠塔高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明的崩塌:公元前1177年的地中海世界

為了解決東方明珠塔高度的問題,作者(美)埃里克·H·克萊因 這樣論述:

希臘經濟崩潰,利比亞、敘利亞和埃及內亂紛紛,外族人與外邦戰士又火上澆油,土耳其唯恐捲入這場危機,以色列亦是如此,約旦擠滿難民,伊朗磨刀霍霍,伊拉克則動盪不定……這說的是21世紀的國際形勢?沒錯。但這也是早在3000多年前,西元前1177年前後地中海世界經歷的事情。 西元前1177年,被稱為“海上民族”的野蠻人大舉進犯埃及。法老集結軍隊將其擊退,但埃及國力也自此一落千丈,走向衰亡。不僅古埃及如此,希臘、赫梯、亞述、巴比倫……那些稱雄於世的偉大王國與城邦,如環繞古地中海的一串明珠,統治西起希臘和義大利、東至底格裡斯河的廣袤土地,創造延續幾個世紀的輝煌。但在西元前12世紀末短短幾十年裡,諸多文明如

多米諾骨牌般接連崩塌,古老的文字與技術文明蕩然無存,僅留下金字塔等宏偉的歷史遺跡和改編為史詩的特洛伊戰爭故事。 什麼才是導致古地中海文明全面崩塌的關鍵因素?考古學界對此眾說紛紜。是地震、氣候異變、乾旱等自然原因,還是城邦內亂、蠻族入侵等人為禍端?天災人禍都曾給文明地區帶來衝擊,但單一的力量不可能帶來全盤崩潰。著名考古學家埃裡克·H.克萊因引入“系統崩潰論”來解釋,多重衝擊構成的“完 美風暴”,如何奏響青銅時代晚期古地中海文明的終曲。 究其根本,西元前12世紀的各城邦依存於一個高度“全球化”的世界體系,各城邦通商聯姻、互通使節、提供國際援助,甚至發動貿易戰爭。城邦之間唇齒相依,國際網路中的任

何一個節點,一旦因自然或人為災害的衝擊而破壞,都有可能產生連鎖反應,直至整個系統的癱瘓。 “系統崩潰論”,不僅要解答古代青銅時代文明崩塌的未解之謎,也指明當代文明的現實挑戰:在全球化的時代,各國對國際貿易、外交的依賴更加強大,當今的世界體系更加複雜。在不確定因素面前,我們的世界絕非無懈可擊。21世紀是否會迎來下一次文明崩塌的危機?還是像在青銅時代的廢墟上重新建立更加以人為本的古典文明那樣,全球體系重塑的機遇正在到來?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古代史和考古學教授,喬治華盛頓大學國會考古研究所主任,國家地理學會成員。曾任古典學與近東語言與文明系教授。他的考古足跡遍及希臘、克裡特、賽

普勒斯、埃及、以色列、約旦,與特拉維夫大學、海法大學協作主導近東遺跡的挖掘工作。著有《文明的崩塌》《考古的故事》《從伊甸園到流放》等熱銷書,《文明的崩塌》使他獲得美國東方研究學會“大眾流行圖書獎”和普利策獎提名,此外他還三次獲得聖經考古學會的“考古學流行圖書獎”。 他序 自序 序曲 文明的崩塌:西元前1177年 第一幕 武器與人類:西元前15世紀 第二幕 愛琴故事:西元前14世紀 第三幕 為諸神和國家而戰:西元前13世紀 第四幕 時代的終結:西元前12世紀 終章 大難來臨的“完美風暴”? 收場白 人物表 致謝 注釋 延伸閱讀 自 序 希臘經濟一片混亂,

利比亞、敘利亞和埃及內亂紛紛,外族人與外邦戰士又火上澆油,土耳其唯恐捲入這場危機,以色列亦是如此,約旦擠滿難民,伊朗磨刀霍霍,氣勢洶洶,伊拉克則動盪不定……這說的是2013年吧?沒錯。但這也是早在三千多年之前的西元前1177年發生的事情,當時,青銅時代的地中海文明相繼崩塌,永遠改變了西方世界的發展進程和未來走向。西元前1177年是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刻,古代世界中的一大轉捩點。 青銅時代在愛琴海地區、埃及和近東持續近兩千年,從大約西元前3000年起,止於西元前1200年之後不久。文化和技術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後,最終迎來末日:在西至希臘和義大利,東至埃及、迦南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廣袤土地上,地中

海地區這個文明程度高的區域化世界的大部分猝然崩潰,發展了幾個世紀的大型帝國和小型王國迅速瓦解。隨著它們的終結,一個過渡時期到來了,這個時期曾被學者們視為史上第一個黑暗時代。直到幾個世紀之後,希臘和其他受影響的地區才出現了文化復興,為我們今天所知的西方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儘管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三千多年前青銅時代文明的崩塌以及導致崩塌的種種因素,但它也包含著一些我們應當汲取的教訓,這些教訓也與當今全球化、國際化的社會息息相關。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青銅時代晚期的世界與我們當前技術驅動的文化之間並無可比性,其實不然:從外交使節與貿易禁運、綁架與敲詐、刺殺王室成員、作用顯著的婚姻與令人不悅的離異、國際

陰謀與軍事欺詐、氣候變化與乾旱問題,甚至還有一兩次海難等狀況來看,過去與現在不乏相似之處。細觀三千多年前那個時代中的種種事件、民族和地區,就可以理解我們並不只是在從事一個古代史研究的學術活動。1 審視當今經濟和近來世界上發生的種種事件,如飽受地震和海嘯襲擾的日本,埃及、突尼斯、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國風起雲湧的“阿拉伯之春”民主革命,美國和歐洲的財富和投資狀況錯綜複雜混雜在包括了東亞和中東的石油生產國的國際體系中。因此,審視三千多年前同樣錯綜複雜的各文明以及它們分崩離析的原因,我們可以尋找到不少前車之鑒。 探討“崩塌”緣由、比較帝國興衰並非新思路,至少從18 世紀開始,學者們就已經開始這方面

的研究了,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的《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就是當時的巨著,而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所著的《崩潰》(Collapse)則是新作的代表。然而,這些作者探討的都是單一帝國或單一文明—如羅馬人、瑪雅人、蒙古人—的終結之因,《文明的崩塌》一書則是從全球化的世界體系的角度來探討的。在這個體系中,多個文明相互作用,至 少有一部分文明是彼此依賴的。歷史上這樣的世界體系寥寥無幾,兩個典型的例子,一是青銅時代晚期,一是如今這個時代,兩者的類比—或說

“比較”更恰當—時常會引起人們的關注。 舉例說明,英國學者卡羅爾·貝爾(Carol Bell)近來評述道:“錫在青銅時代晚期的戰略重要性……可能不亞於當今的原油。”那時,錫僅可在阿富汗巴達赫尚(Badakhshan)地區的某些礦場中大量開採,只能遠途運至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和北敘利亞地區,從那裡再分別運往北部、南部和西部更遠的地方,包括渡海運至愛琴海地區。貝爾繼續談道:“為了得到足夠的錫來生產……武器級的青銅,哈圖沙(Hattusa)的大王和底比斯(Thebes)的法老一定是絞盡腦汁。同樣道理,如今的美國總統為了讓美國越野車司機以合理的價格買到汽油也費盡了心機!” 曾在牛津阿什莫林博物

館任職,目前在謝菲爾德大學執教的考古學家蘇珊·謝拉特(Susan Sherratt)十年前就開始對這種類比提出了論證。她認為,西元前1200年和今天的世界存在著某些“真正有用的類比”,這體現為政治、社會和經濟碎片化與日俱增,以及在“前所未有的社會階層和距離”上的直接交流。她最為相關的研究是,對比青銅時代晚期與當今世界的情形,發現我們有著“越來越同質化,卻越來越難以控制的全球經濟和文化,其中……世界一端的政治動盪會極大地影響到幾千英里以外的經濟狀態”。 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曾言:“把青銅時代的故事用戲劇化的形式寫出來並非難事,它充滿了侵略、戰爭、掠奪、政治

災難和曠日持久的經濟崩潰,是‘民族之間的首輪衝突’。”他還認為,青銅時代的歷史“不但可以寫成一個充滿戲劇和暴力場面的傳奇故事,還可以寫成一個充滿良性互動的故事,這些良性互動不僅發生在商業和外交上(儘管年代久遠),在文化上更是如此”。布羅代爾的見解深深地影響了我,因此我在本書中將青銅時代晚期的故事以四幕戲劇的形式呈現出來,在介紹某些主要角色的時候—從赫梯(Hittite)的圖特哈裡(Tudhaliya)、米坦尼(Mitanni)的圖什拉塔(Tushratta)到埃及的阿孟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和亞述(Assyria)的亞述烏巴立特(Assur-uballit),我適當採用了記敘

和倒敘手法來營造合適的情境,特別是在他們初登世界舞臺,而後又謝幕退出的時候。(本書末尾提供了人物表,以便希望明確人物名字和時間的讀者使用。) 然而,我們的敘述也會類似于一個偵探故事,充滿一波三折、虛張聲勢的氣氛和重要線索。用愛葛莎·克利斯蒂(Agatha Christie,她的丈夫就是位考古學家)筆下的比利時傳奇偵探波洛(Hercule Poirot)的話來說,我們需要動用一下我們那些“小小的灰色腦細胞”,在我們這部編年史的結尾將絲絲縷縷的證據編織起來,以便為這樣一個問題找到答案—為何一個穩定的國際體系在繁榮了幾個世紀之後突然崩塌。 此外,為了真正瞭解西元前1177年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這

一年是古代歷史上的一個決定時刻,我們必須要從早前的時間開始追溯,正如若要真正理解當今全球化世界的本源,我們就要回到18世紀,從啟蒙運動的高潮、工業革命和美國建國開始談起。儘管我的關注點主要在於剖析青銅時代西方世界各文明崩塌的原因,但我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也就是在西元前第二個千年的帝國和王國轟然崩塌之後,在這個角落的文明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倒退(這種倒退在某些地方長達數個世紀)並發生不可挽回的改變之後,世界究竟承受了什麼樣的損失。這場災難的規模是巨大的,同等程度的損失直到1500多年之後羅馬帝國崩潰時才再次發生。

《竇娥冤》之改編本研究

為了解決東方明珠塔高度的問題,作者許天涵 這樣論述:

關漢卿為今代公認之「元曲四大家」之首,其代表作《感天動地竇娥冤》被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評價為「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之作品。這部作品以其極高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成為戲曲史、文學史中不朽的經典。然而《竇娥冤》的經典化,卻並非始於古代。明清時期,關漢卿在曲壇的地位下降,元雜劇的傳唱隨著北曲的衰亡而落下了帷幕,關漢卿《竇娥冤》的本來樣貌也早已失傳了。我們現在能接觸到這一作品,皆有賴於明人對《竇娥冤》的傳承與改編,從明刊雜劇本《竇娥冤》的發行到明傳奇《金鎖記》的創作,竇娥的故事得以重新流傳於文人案頭與南曲的戲曲舞台。時至近代,因王國維的高度評價,《竇娥冤》得以被「經典化」。又因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關

漢卿被評為「世界文化名人」,且「關漢卿戲劇活動七百週年紀念活動」在大陸多地廣泛開展,許多劇團開始對關劇進行積極的改編,其中便包含了《竇娥冤》。上世紀八十年代,台灣京劇名家郭小莊創辦「雅音小集」,決心將京劇搬上更現代化的舞台,而「雅音小集」的第二部作品便是對傳統京劇發起挑戰的《竇娥冤》。可以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到本世紀初期,《竇娥冤》的改編形式豐富且多樣,是其改編本數量與質量所達到的巔峰時期。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代舞台上的《竇娥冤》改編熱潮退去,但時而也有編劇關注到這部作品,將其改編為電影、話劇等形式。這些改編本也各具特色,試圖以當代人的視角對其做出新的詮釋。本論文以研究《竇娥

冤》之改編本為主題,全文共分六章。首章為緒論,介紹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回顧及研究範圍與步驟。第二至五章為主要論述,分別介紹《竇娥冤》在明代及現當代的改編本,並將論述重心放於前人研究較少的現當代改編本研究。第六章為結論章,歸納《竇娥冤》改編之整體趨勢,並對其在當代的改編趨於頹勢的原因做一分析。

塔:仰望高塔,俯瞰日本

為了解決東方明珠塔高度的問題,作者津川康雄 這樣論述:

日本高塔六兄弟,你認識了幾座? 有「塔博士」之稱的建築師,究竟在日本蓋了幾座塔? 東京鐵塔的雄心壯志,就是「世界第一高」! 塔的前世今生、美麗與哀愁, 除了讚嘆它的氣勢宏偉,你還看見了什麼? 不同的視野,不同的風景。從不一樣的角度、高度看日本!   東京鐵塔、晴空塔、江之島海燭台、大阪通天閣、神戶港灣塔、函館五稜郭塔、京都東寺與京都塔、瀨戶內大橋塔……各式各樣的高塔,佇立在日本各地,通常是該地醒目而顯著的重要地標,也標誌出各地獨有的特色。   為何要建造一座高塔,背後可能蘊含種種原因。人文地理學教授津川康雄以塔作為地標的重要性開始,談及塔與超高層大廈的建設目的與時間,並聚焦於誕生背後的

故事,以及從這些建築看見的風景、地區,以及塔與人們之間的關係,從而帶出塔和超高層大廈作為地標的意義,與之相聯的歷史,以及人們心之所繫的意念。   全書共分九大主題,包羅萬象的內容,有啟發民智、讓日本與世界接軌的電視塔;宛如現代天守閣般的市政廳;能夠同時瞭望大海與市街的塔;還有能鼓舞人心的塔等等,外加有趣的塔豆知識,例如,溫泉鄉別府塔的廣告,一直以來都是……啤酒(只是從札幌啤酒換成朝日啤酒),還有塔引發了電梯競速技術比賽!這本書不只是日本各地塔的巡禮導覽,更是深入了解地方歷史人情,空間與地理人文的最佳入門。 本書特色   ★    精心製作全日本的塔地圖,地理位置、塔的高度一目了然。  

 ★    書中收集多幅珍貴老照片,古今對比更強烈;卷首的彩頁特輯,蒐羅各地高塔白日與黑夜不同風貌之美。   ★    作者透過各地的高塔,帶領讀者了解地域的歷史與地理,人與塔的關聯等諸多有趣話題。   ★    除了仍然存在的塔,作者也講述了許多已經走入歷史,無法親眼一睹的塔。   ★    讓讀者從不一樣高度的觀景台,配合影像,豐富而鮮活地展現各地獨有的景色。 推薦人   凌宗魁(國立臺灣博物館規劃師)   偽文青.日旅.諸相(知名部落客)   林廷璋(櫞椛文庫館長/《圈外》總編輯)   吳昱瑩(《圖解台灣日式住宅建築》作者)   胡川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東京歷史迷走》作者)  

女虛無黨人在近代中、日知識圈的再現與挪用(1870s-1910s)

為了解決東方明珠塔高度的問題,作者詹宜穎 這樣論述:

「虛無黨」(nihilist)原是歐美報社記者用來指稱19世紀末俄國民粹主義運動時期,某些試圖以暗殺政要達成革命目的之革命家或恐怖分子。該詞彙經由報刊的全球化流通到了日本之後,被日本報界翻譯為漢字複合詞「虛無黨」。該詞彙在20世紀前後流行於中國。許多年輕女子參與了俄國民粹主義運動,她們之中也有人實際參與激烈的暗殺行動。這個現象帶給歐美的社會極大的震撼。俄國女子的事蹟隨著新聞、書刊的出版與跨國界的傳播,傳到了日本與中國,並被翻譯成日文與中文,變成日本與中國的「女虛無黨人」。本文即在探討日本與中國的知識圈如何通過翻譯,再現俄國的「女虛無黨人」,又是如何挪用「女虛無黨人」的符號到各自的歷史脈絡與政

治語境中。本文利用日本與中國大量的報刊資料與書籍,以跨文化脈絡的取徑,探討翻譯的過程所產生的意義變遷。本文指出,「女虛無黨人」在日本與中國的再現,都與「國家」的轉型與建構、帝國主義對文明的論述,以及政治型態的想像緊密聯繫在一起。在轉譯過程中,「女虛無黨人」不只被再現為日本、中國傳統思想資源裡的「烈女」、「女傑」等典範形象,也反過來促成「烈女」、「女傑」意義的轉變,使這些原本帶有高度女德規範的詞語,轉變為建構國家、創造幸福社會的典範象徵。本文最後也將考察最受知識分子矚目的俄國女子「蘇菲亞」,如何被用來描述福田英子、秋瑾和何震這三位日本與中國的女子,使得「蘇菲亞」除了變為象徵「革命」的代名詞,更變

成「世界之公理」。通過對「女虛無黨人」翻譯來源的考察,也可以看到俄國、英國、法國、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之間知識流動的軌跡,並不是純然單向的傳播,而是多面向的交流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