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enario醫學中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訂位、菜單、價格優惠和問答集

scenario醫學中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金出武雄寫的 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成功解決問題的高階技術 和林祖嘉等76人的 願景2030:擁抱夢想、迎向未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scenario 的中文翻譯也說明:[si'nɑ:riәu] n. 劇本提綱, 情節, 劇本, 方案, 事態【計】 方案【經】 遠景方案.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銘傳大學 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碩士班 洪啟東所指導 呂紹賢的 疫情影響下流域城鎮韌性探討 : 以中台灣大安溪流域為例。 (2021),提出scenario醫學中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冠疫情、城鎮韌性、公衛危機、大安溪流域、空間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牙醫學系 許明倫所指導 張采宇的 新冠肺炎疫情下牙醫教育之變革 (2021),提出因為有 新型冠狀病毒、牙醫教育、封鎖、線上學習的重點而找出了 scenario醫學中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學習目標常見窒息劑(Asphyxiants) ...則補充:中華民國災難醫學會. 常見毒藥物中毒急救及化災應變研討會. 學習目標. ▫ 認識常見窒息 ... Case Scenario. ▫ 寒冷冬夜,一位40歲女性至急診求診,主訴. 吃完火鍋後頭暈嘔吐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cenario醫學中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成功解決問題的高階技術

為了解決scenario醫學中文的問題,作者金出武雄 這樣論述:

  獨創不會憑空出現!   本書是由活躍於世界的機器人研究學者撰寫,   告訴你獨創性工作所需要的創意和思考從何而來,   如何以獨創為前提進行思考。   本書作者金出武雄長期擔任卡內基美隆大學機器研究所所長,協助孵育出極多精彩科技成就,被譽為是當代最有創意的人。   作者指出,有許多重大成就,在發想之初看似有點幼稚、天真甚至牽強,但負責創意的人必須要像一個沒有專業背景的外行人一樣,想出點子與創意,讓發想盡量單純、直率、自由、簡單。這就是「像外行一樣的思考」。   到了實踐階段,則必須以高度的「智耐力」加上縝密的實踐能力,不斷超越極限,不斷錘鍊,直到達成「道」的階段。換句話說

,執行創意需要知識,需要熟練的技術。即使你的想法很有創意,但沒有執行力仍無法推動。這就是「像專家一樣的實踐」。   作者曾經提出一個非常簡單的疑問:為什麼雨夜開車,車燈照出去的地方總是看不清楚呢?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於是他以專家實踐的方式,結合同僚的專長,終於研發出「雨夜不會反光的車燈」,成為底特律大車廠競相爭取的技術。   書中他以精闢的洞見及淺顯易懂的例子告訴從事管理、創意、設計、研究的讀者該如何尋找創意,如何培養出最重要的解決問題能力。書中討論的問題包括   ●智耐力的重要──長時間連續思考同一個問題,從各種不同角度來思考的能力。   ●Best First 原則:演講、簡報

、寫報告的時候,要把最好的放在最前面。   ●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這是一種基本的思考方法。   ●點子不會被偷走。測試點子是否有價值的方法,就是跟他人交流。   ●創新從省略開始。將問題簡單化到最適合的程度,才有價值。   ●記憶力是創意與企畫能力的基礎,而且記憶力和思考能力相輔相成,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名人推薦   【創意菁英盛讚推薦!】   王彩雲 動腦雜誌社長   王傑智 台灣大學資工系副教授,卡內基美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博士   宋開泰 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   林其禹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系特聘教授兼智慧型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俄國國際工程院

通訊院士   連震杰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兼醫學資訊研究所教授   黃鐘毅 電腦玩物站長   溫肇東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蔡志浩 Taiwan 2.0 部落格作者(按筆畫)   【國際頂尖創意人士站台!】   羽生善治 日本棋王   沈向陽  前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時井潤一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福永泰  日本電產常務取締役,中央動力基礎技術研究所所長   後藤吉正 名古屋大學教授   生駒俊明 Canon 代表取締役副社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櫛木好明 Panasonic 顧問

疫情影響下流域城鎮韌性探討 : 以中台灣大安溪流域為例。

為了解決scenario醫學中文的問題,作者呂紹賢 這樣論述:

台灣流域相關災防研究多以硬式工程與傳統水資源管理為主,尤其探討流域中上游地區結構物的衝擊與損害風險,提及流域內之都市規劃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層面較不重視,且流行疫病傳染影響下城鎮韌性表現更是著墨甚少。大安溪流域為為台灣中部地區重要產業、文化、民生聚集地區,流域境內產業形式多元,流域內具宗教文化中心(大甲鎮瀾宮)以及科技工廠地區(中部科學園區),除了盛產芋頭等雜糧農產外,還發展花卉、蔬果等精緻農產。2021年5月各台灣城市進入新冠疫情第三級警戒,延伸出有別於過往極端天氣衝擊下的公衛危機,如:無法負荷大量的醫療需求導致系統崩潰(system collapse);觀光人口銳減導致餐飲業歇業問

題。 本研究希望能了解疫情對於城鎮之間的衝擊影響,並透過空間分析方法以及指標評估來進行分析,了解流域城鎮在疫情衝擊的主要問題以及空間變化,本研究主要目的包括:(1).探討臺中市與苗栗縣交界之大安溪流域城鎮在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城鎮衝擊影響,並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公衛危機提出建議; (2).流域城鎮在不同地域空間(上游、中游、下游)具有其特點,不同城鎮的特點在災害衝擊下,是否會產生對城鎮造成加劇災害影響的脆弱性,亦或是會具有減緩與調適能力的韌性;(3).研究大安溪流域城鎮在疫情大流行前後韌性概念變化(過往自然災害衝擊與疫病公衛危機的不同),以及城鎮的韌性在流域空間中的差異性。研究方法分為量化方法與質

化方法並行,量化研究主要進行韌性的指標評估與空間分析,質化方法透過文獻分析、實地調查與訪談來補充以及驗證量化方法研究成果。透過田野調查訪談、韌性指標評估以及迴歸模型等方法,研究發現大安溪流域中的城鄉差異會導致疫情衝擊影響有所變化(例如,下游城鎮芋農比起中游城鎮的果農更容易受到疫情影響、上游偏鄉聚落的就醫與資訊取得的困難問題)。研究認為未來發生相同傳染性疫病造成的公衛危機時,透過韌性評估與空間分析方法鎖定重點城鎮,以達到減災與提升地區韌性之效果是可行的,透過全面性的評估與整合政府與利害關係人的調適能力與脆弱表徵,可以降低疫情帶來的衝擊影響以及做出因地制宜的城鎮規劃。

願景2030:擁抱夢想、迎向未來

為了解決scenario醫學中文的問題,作者林祖嘉等76人 這樣論述:

認真思考臺灣的下一個世代   民國一百年,是個重要的里程碑,意味著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已經走過一個世紀;也意味著雖然經歷過戰亂流離,中華文化的傳統價值和現代社會的多元自由,能夠和諧共融於臺灣社會中。   縱觀歷史的軸線,我們不難發現,台灣之所以能夠創造出經濟與民主的驚人成就,是因為在過去有一些對的人,在對的時候、做了一些正確且關鍵的決定,因此奠定了國家百年基業。   我們擁有華人社會中最豐富的民主經驗,也創造出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正如許多趨勢觀察家所說,台灣最好的國防不是F16、幻象或拉法葉,而是我們的高科技產業;台灣與大陸最好的屏障不是短短200多公里的海峽,而是我們與先進國家接軌的自由民主普

世價值。   如何用過去的基礎打造下一個世代的基業,是我們必須在此時此刻思考的議題。我們不是要預測,而是藉此機會認真思考:未來20年,台灣應該往哪裡去? 願景2030-擁抱夢想,迎向未來   因此,我們特別針對多項受到國人關注的議題,分別是國際、政治、經濟、娛樂、環保生態、科技、兩岸、教育、文化與藝術、休閒生活、社會,以及媒體共12項主題,由12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擔任召集人,並邀請各個領域超過70位的意見領袖共同參與討論,希望在既有的基礎上提出發展願景。   更重要的是,透過《遠見》雜誌的平台,凝聚全民的共識和參與,出版《願景2030-擁抱夢想,迎向未來》專書,描繪出20年後國家的願景與想像。

相信,2030年,當我們和我們的子孫擁有一個更美好的台灣時,大家都能夠感激:那是因為在20年前曾有一群人在關鍵時刻,做了一些關鍵性的思索、討論與決定。 16兩岸 維持穩定 和平求雙贏 政大經濟系特聘教授 / 林祖嘉 18 文明領先才有談判籌碼 南僑集團董事長 / 陳飛龍 30 未來二十年兩岸關係發展的想像 專欄作家 / 周奕成 32 整合共創和平紅利 遠見雜誌創辦人 / 高希均 34 保持現狀靠立法 聯華電子

榮譽事長 / 曹興誠 36 共同追求良制 而非一國兩制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長 / 陳長文 38 40國際 掌握新局 順勢而起 蔣經國基金會執行長 / 朱雲漢 42 臺灣國際策略定位的反思 臺灣世界展望會會長 / 杜明翰 54 正面迎向新世代與新興國家崛起的時代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 杜書伍56 在中美合作關係成形下的臺灣定位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 林中斌 58 服務全球建立臺灣楔石地位 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 張安

平 60 放眼國際找中美臺三角關係平衡點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 / 蘇起 62 64政治 讓民主政治從有到好 臺灣大學行政副校長 / 包宗和 66 派系轉型 選民決定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 王業立 78 從體制根源做起終結政治亂象 政治評論家 / 林濁水 80 釐清憲法架構尊重憲政體制 中央研究院院士 / 胡佛 82 政黨政治的挑戰與機會 臺灣民主基金會執行長 / 黃德福

84 落實地方分權引入公民社會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長 / 趙永茂 86 88經濟 為下一世代留下豐沛資產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長 / 梁國源 90 落實推動經濟戰略規劃 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教授 / 王鳳生 102 穩定政經和社會局勢 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 朱雲鵬 104 發展具國際競爭力的金融市場 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 / 周行一 106 經濟成長果實全民共享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 彭信坤 108 建立穩健的

財政和租稅制度 中國科技大學財政稅務系講座教授 / 曾巨威 110 因應趨勢調整產業結構 遠見雜誌總編輯 / 楊瑪利 112 114科技 佈建臺灣科技產業的新未來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 / 李鍾熙 116 積極發展生物醫學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 伍焜玉 126 發展具臺灣特色的新興科技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 / 吳茂昆 128 成為東南亞環境保護先驅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 李家

維 130 智慧經濟引領科技 趨勢科技董事長 / 張明正 132 國防科技發展的未來 前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 / 龔家政 134 136環保生態 從庶民生活談環保 生態作家 / 劉克襄 138 給臺灣多一點愛 臺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 / 張文亮 148 由環保生態談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問題 池上多力米公司董事長 / 梁正賢

150 追求環境的遠見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 陳曼麗 152 讓垃圾變礦源 小智研發公司總經理 / 黃謙智 154 156媒體 臺灣媒體的新定位與核心價值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兼執行長 / 王力行158 走出網路時代的迷思 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 / 朱學恆 168 典範轉移 專業小英雄崛起 中國時報副總編輯 / 何榮幸 170 知識份子承擔媒體品質 大小創意齋有限公

司創意長 / 姚仁祿 172 媒體政策決定媒體生態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 / 胡元輝 174 數位媒體個人化將為主流趨勢 Yahoo!亞太區董事總經理 / 鄒開蓮 176 專業媒體將成為雙向傳播平台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 鍾蔚文 178 180休閒與觀光 現在到未來美好生活的願景 南村落暨北區國際光點計畫總監 / 韓良露 182 觀光新路活化在地文化 老爺大酒店集團執行長 / 沈方正 192

發展自然旅行 食尚玩家發行人、旅行作家 / 邱一新 194 珍惜每個小地方 打造幸福之島 溪底遙自然農法創始人 / 馮小非 196 以自由人文提升臺灣觀光旅遊價值 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 詹偉雄 198 共好為念 感質臺灣 The One異數宣言董事長 / 劉邦初 200 原民文化 旅行觀點新體驗 高雄餐旅大學旅館管理系助理教授 / 蘇國垚 202 204教育 天生我才必有用 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主持人、名譽教授 / 吳靜吉

206 釜底抽薪改革社會價值觀 建築師 / 安郁茜 218 教育改革不改不行 作家 / 吳祥輝 220 科技對教育的啟示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助研究員 / 周惠民 222 破除迷思勾勒未來的遠景 台師大視覺設計學系研究講座教授 / 林磐聳 224 啟發教育是創意時代唯一的路 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 嚴長壽 226 228文化與藝術

創意美感之島 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 朱宗慶 230 超越專業 朝整體文化面向思考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副教授 / 王俊傑242 立基傳統文化 創意才有新生命 國光劇團導演 / 李小平 244 以華人心靈及生命皈依中心為出路 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 / 林谷芳 246 由內而外的生活美學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秘書長 / 林秋芳 248 品牌臺灣 鑽石臺灣 臺灣法國文化協會理事

長 / 陳郁秀 250 以文化藝術擁抱全世界 導演 / 鴻鴻 252 254社會 打造生活者的國度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劉維公 256 個人的新生活價值觀 臺灣好基金會執行長 / 徐璐 266 從本土文化中尋找臺灣社會品牌內涵 奧美時尚首席創意長 / 許舜英 268 創造更多「我們」的可能 華

陶窯執行長 / 陳育平 270 新城鄉美學運動打造新社會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代所長 / 龔書章 272 274娛樂 娛樂與科技整合華語文創新「視」紀 金星娛樂總經理 / 王偉忠 276 不讓臺灣電影復興成泡影 影一製作所(股)公司監製 / 李烈       286 臺灣導演要拍什麼樣的電影? 翻滾吧男孩電影有限公司導演 / 林育賢 288 論科技對娛樂產業的影響 藝墨文化創意管理(股)公司執行董事 / 郭守正 290 走出島國型思考  野火娛樂總經理 / 詹仁雄             

292 臺灣娛樂產業的願景與策略 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系主任 / 賴祥蔚 294 尋找下個周杰倫 臺灣當務之急  華研唱片總經理 / 何燕玲 296 導讀讓可能與希望實現總召集人.政大經濟系特聘教授 林祖嘉   「願景」與「希望」不同,我們需要構築的是「可能實現」的目標。在這本書中,我們選了十二個不同領域,邀請了七十六位有識之士,老中青壯齊聚一堂,談他們心中對二十年後臺灣的美好想像,並提出可行的建議,希望藉由他們的集體智慧,能帶給大家面對未來的線索及方向。   「願景」與「希望」不同,「希望」可以是天馬行空的,比方有人會說:「我真希望我能回到二十歲的年輕少年時

。」,但是大家都知道這種希望是不會實現的。但是,「願景」不同,願景不但是要預測未來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願景還有相當程度的主觀意識在內;也就是說,我們「主觀意願」未來的臺灣可能會長成什麼樣子。當然,這個「願景」也應該包含相當成分的可能性。   在這本書中我們要討論二十年後的臺灣願景,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二十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要預測二十年後的臺灣長得什麼樣子,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二十年前,有人能夠預測今天世界的面貌嗎?有人能預測今天的網路世界嗎?有人能預測大陸經濟會這麼快的起來嗎?有人能預測今天的臺灣已經政黨輪替過了嗎?相信如果回到二十年前,大家可能都很難相信這些事情竟然都發生了。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針對國人有重要影響的幾個層面,包括政治、國際、兩岸、經濟、環保、科技等方面,分別的加以說明我們認為二十年後的臺灣願景: 揚棄政治內耗 前途全民共決 追求公平社會   在國際關係方面,未來臺灣應該要有更多的國際空間,這應該是每一個國人的共識。我們必需努力的加入各種國際組織,包括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與其他重要的國際經貿組織。另外,我們也應該與其他重要國家持續維持良好的政經關係。   在兩岸關係發展方面,我們認為不論未來兩岸的發展如何,其過程必需是和平的、法治的,而且必需是以臺灣2300萬人的意見為準。我們希望兩岸在和平理性的競爭下,能夠互相尊重彼此的存在、充分發揮此的競

爭優勢、達到互惠雙贏的目標。   在政治發展方面,我們相信兩黨的競爭會繼續存在,而這是民主國家應該有的最基本條件。但是,我們的願景是,在未來兩黨競爭過程是平和理性,而不是肢體衝突;兩黨競爭內容是以政策為主導,而不是意識型態為主導。   在經濟發展方面,經濟成長與產業結構要同時兼顧,生態平衡、創造就業、維持所得分配平均與長期財政平衡,這些是都是經濟發展中必需兼顧的重要目標,因為經濟發展的目的是在改善國人的生活素質,同時經濟發展的果實必需要讓每一個國人所共享。 產官學全民攜手 打造美麗乾淨科技島   在科技發展方面,科技一直都是帶動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因此政府應該協助科技與相關產業有更大的自由

發展空間。我們希望二十年後的臺灣是一個科技島,科技與研發會成為產業與企業的最強項。   在環境保護方面,生活、生態與生產必需同時保持均衡。產業結構應該朝節能環保方向發展,使能源產出更是應該要達到最大效率與最低污染與排放,因為美麗與乾淨家園是每一個國人所追求的目標。 塑造生活者國度 發揚臺灣軟實力   在休閒與觀光方面,將來的旅遊風潮將朝向生活體驗為主,未來臺灣必須要學習利用自身的文化、生活風格,讓臺灣文化成為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   在文化與藝術方面,我們擁有自由開放、百花齊放的創作環境,未來二十年,如果臺灣可以繼續深化軟實力,把文化與藝術貫徹到每個人的生活當中,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臺灣這種極

富創意美學的生活型態,將揚名於國際。   在教育方面,未來二十年我們要持續追求實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理想。揚棄填鴨式教育,發掘每個孩子獨特的天賦來因材施教,發展札根特色學校、技職教育。   在社會方面,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我們希望能把臺灣塑造成「生活者國度」。每個人都能堅持生活理念,凝聚為向上、向善的力量,讓臺灣人都成為懂得創造力、關心公共事務的一群人。 用傳統價值、跨領域技術適應媒體新生態   在媒體發展方面,因為數位科技的發達,我們正處於從古騰堡合金活字印刷以來,變動最大且影響最深遠的時刻。未來媒體互動的功能將越來越強,換言之人人都有可能是媒體工作者,我們希望二十年後臺灣媒體除了能適應

這樣的變化,還能維持住媒體守望、教育等傳統價值。   在娛樂方面,臺灣向來是華人流行文化的重地,娛樂產業也是政府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中文化創意產業的主體。未來二十年若要更進一步發展,則必須同時注意國際化與在地化,並結合新科技的發展,發展「整合式」娛樂產業。   最後,「願景」是國人希望未來國家的發展方向與結果,同時主觀上認為應該要能實現的。因此,我們希望政府部門能夠重視國人的願景,不論未來是那一個政黨執政,都應該以人民的願景做為長期施政的目標,讓人民的願景能夠真正的實現。 前言只是想替未來做一些什麼總召集人.建國一百年基金會副董事長 蔡詩萍   我們活在科技日新月異、潮流遞嬗飛快的現代社會,

談二十年後的未來,是不是一件「想太多」的事情?雖說人,不能未卜先知;但人,又怎能沒有夢想?在建國一百年的當下,我們願意用一種更謙虛、開放及認真的態度,來替我們的孩子多想一些什麼,寧願他們長大後笑我們「想太多」,也不要他們在二十年後怨我們遺忘了自己的責任!(編按)   遠眺2030,談臺灣願景,若不跟每個人自身的利益連結在一起,基本上,很容易淪為空談,變成唱高調。   乍聽之下,這樣講,立論似乎挺功利的,但即便功利,我們若是放長了眼光來看自身利益,那這樣的功利觀,也會趨向大是大非的功利,而非小鼻子小眼睛的功利。   這話怎講呢?不妨拿我自己做例子吧。 從一位父親與女兒說起   到2030年時,我

已七十出頭,不折不扣銀髮族了。屆時,我當然希望我所享受的老人福利,是不錯的。要達到這目標,勢必得有多方面的配合條件。政府財政必須健全,不然哪負擔得起一堆老人的種種生活照顧?財政要健全,稅制勢須公平而有效率。稅制應如何公平,又跟從現在起,直到未來,臺灣的納稅人對稅賦該如何公平且有效,能獲致最起碼的共識,不然根本不可能。若要可能,則朝野政黨間、社會上的富人與一般民眾,不同階級之間,是否具共識,非常關鍵。   當然,政府財政健全與否、稅賦公平與否,一定跟經濟狀況呈正相關。於是,未來的經濟發展該依據怎樣的藍圖走,才有下一世紀的盛世可言,則顯然又必須有魄力跨出當前困擾政府或民間的環保vs.經濟之糾結。

  所以,光是談我自己迎向2030的個人願景,就已經可以看出它與大環境的功利觀是何等之密切了。更別說,若再提到我六歲女兒的未來福祉時,那就更是把個人所關切的利益,拿來與大時代、與大環境,緊緊掛在一起了。   我六歲的女兒,到2030年,年屆二十五,無論事業、婚姻、家庭、工作等等個人發展福祉,無一不跟她爸媽此時一樣,既屬於個人生涯的抉擇,也與大環境能提供怎樣的條件和選項,牢不可分。她會不會過得比我這一代更幸福?她所遭遇的選擇機會,會更加公平嗎?她的時代,兩岸關係能否愈發和諧、更不必兵戈相向?啊,說起來,一堆令父母現在為她操煩的事,到了她成長負責的年代,是不是早都不成其為問題了呢? 別讓下一代怨我

們   也許,有人會嫌:操太多心了吧,兒孫自有兒孫福嘛!   確實,從我們這一代自己走過的路來看,二十年前我們都無法預見此時此刻的變化了,又如何敢大膽為下一代,為二十年後說未來呢?   不操太多心,是對的,卻不等於不替未來的世代,幫忙思索一些發展的線索。   就像我們面對自己的時代時,同樣會思索、會檢討、會批判的狀況一樣:我們總會反思,上一代是為我們留下資產或負債?是為我們開創機會,還是揮霍了生機?是為我們奠定更上層樓的發展基礎,抑或,由於無為或無能,反而設下處處窒礙的死角?我們若願意這樣深思一下的話,恐怕就該設身處地認真想想,我們該為下一代思索怎樣的未來圖像,並在這思索過程中,先期解決、克服

一些我們可以做的工作,好讓未來的世代不至於抱怨上一代什麼都沒做!   於是,當我們在思慮2030年時,臺灣該有如何的願景時,我們,此時此刻,能夠發聲,能夠提供想法,乃至於,能夠為下一代「做一些什麼」的我們,無論是老壯年、青中年,在構思那些未來世代要去承受的願景時,我們心中的scenario無疑必須夠開放,我們的心態無疑應該更謙虛,我們設想出的藍圖,當然要保留在未來足以被修改、被批判,乃至於被揚棄的可能性。否則,我們的願景思索,就不免霸道,不免傲慢了。   每個世代,都有自己核心的時代議題。我想到一個有趣的比喻,不就像西方流行音樂史一樣嗎?無論鄉村歌曲、爵士、搖滾樂,或重新以RAP、以Hip-H

op復出的R&B,每一時代,都有引領風騷的流行主旋律,一旦流行過了,卻並不消失,而是深植為老世代心中的記憶,而與新世代的主流並存為多元的音樂文化。上一世代何曾能預見下一世代會風靡怎樣的音樂呢?新世代則是在學習上一世代正夯的音樂典範之後,才逐漸形成自己的音樂風格。老世代與新世代,不同世代之間,就是透過這樣的典範傳遞、典範顛覆,形成了世代的傳承與對話,形成了音樂,乃至於各種文化的歷史。 以謙虛、開放扛起我們的責任   很多領域裡的領導者,都會坦承他們自己年少時,心中自有偶像與典範。正是這些偶像與典範,促成他們踏上日後構成個人美好時光的領域。前人累積的經驗,前人思維的劇本,都是後人成長要超越的基礎與

障礙。   思索2030,臺灣該有如何的願景,至少我是這樣自我期許的,我們只是站在這個時間點上,盡本分的去思索,但絕不自以為是。   心態上,我們只是盡力,盡自己這一代的本分;理智上,我們了解自己思索的極限,不會妄以為瞭解一切、掌握一切;我們應該告訴未來世代,我們如何透過自己所承繼的過往、所經歷的過往,所努力經營的此刻,去替我們所摯愛的孩子的未來,擬出一張張我們認為可以試探的劇本。我們很清楚,這不是按圖索驥的藏寶圖,只是等待超越、等待修改、等待揚棄的劇本,一旦未來的孩子,夠成熟了,他們自會對這些劇本做出自己時代的選擇。我們只不過試著,讓他們記得到2030年時,回首二十年前,那一群中壯青世代,是

怎樣認真而謙虛的在思索,他們並未忘記自己該扛起的責任。   我多麼希望我的女兒,會在她青少年、青年階段開始去理解個人際遇與社會條件之間的關聯性時,能讀到這一本她老爸亦曾參與的《願景2030》,她或許會調侃、會批評、會部分欣賞,會部分不以為然,但無所謂,她只要能體會,她老爸跟許多老世代是很認真的想為她與她的時代做一些什麼,而這,她能理解,也就夠了。

新冠肺炎疫情下牙醫教育之變革

為了解決scenario醫學中文的問題,作者張采宇 這樣論述:

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的大流行對世界各地的生活有一定的影響。維持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以防止被感染,是所有國家最重要的策略。各國之間紛紛鎖國或者封城,對人民下居家禁令或行動限制。許多牙醫院校已關閉,禁止學生進入校園以減少這種冠狀病毒的感染。傳統牙醫教育中,所有學習過程都需要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牙醫教育為確保維持學習過程的連續性,並且避免大流行期間被感染,應創新學習方法。研究目的從不同國家牙醫教育學者所取得的資訊和經驗交換,在大流行期間為牙醫教育目前的挑戰,和未來的需求,做好準備。從1990年開始倡導的網路學習成為滿足在牙醫教育中維持社交距離要求時的適當選擇。但對於複雜的牙醫教育需求,並非

以一個簡單的方案,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在COVID-19疫情期間,大多數學校都經歷了教學活動的關閉,除了台灣的牙醫學校。所有參與本次研究的牙醫院校,無論是否關閉,都提供線上課程。關閉的牙醫院校提供的線上課程比不關閉的多,雖然有文獻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線上學習1-5,但在此之前,沒有研究評估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課程對牙醫院校的各種影響,特別是沒有跨國型研究,本研究是第一次在亞洲區跨國跨區域之研究。研究材料和方法第一部分經由三次國際線上研討會,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牙醫教育學者,在大流行期間就自己國家的經驗和創新牙醫教育的方法作發表及討論。第二部分採用線上問卷調查(Google form)對亞洲

7個國家和地區(中國香港、中國、印尼、日本、馬來西亞、台灣和泰國)的13所牙醫院校的牙醫系學生線上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問卷由22個結構式問題,和一個關於在線上學習的開放式問題組成。本研究為跨國型研究,為求時效性,醫學倫理之認定由日本東北大學牙醫學院倫理委員會(Ethic Committee Tohoku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ntistry , Japan)批准(編號:2020-3-31)。問卷由陽明大學郵寄給13所亞洲有意願參與的牙醫院校,分發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參加這次研究。參與者的姓名和其他個人資料受到保護。問卷的設計,要求參

與者回答所有問題,以確保返回的電子表格都是完整的,並用Mantel-Haenszel卡方檢驗,分析牙醫院校在關閉和不關閉情況下的差異。在P< 0.05(雙尾)處確定統計學顯著性差異。結果結果顯示COVID-19疫情對牙醫教育影響甚鉅。智能技術(IT)對大流行期間牙醫教育的學習過程有一定的好處。教育學者被迫接受挑戰,適應網路上課、遠距教學、數位學習和AR (Augmented Reality)、VR (Virtual Reality)的新技術。牙醫教育的未來將取決於我們適應新技術的速度。由於這場流行病似乎正在以新的浪潮重新挑戰我們,即使是落後的教師、學生和其他來不及做出改變的相關人員,現在也有足

夠的時間,將他們的教與學模式重新調整到數位平台上。各國應變措施如附表(一)所列。在本研究的條件下,所有參與調查的牙醫學校都開展了線上課程,學生們線上學習效果,如附表(二)所列。結論實體和線上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學習課程,將是牙醫教育的未來趨勢。然而,無論採用何種方法,最重要的是確保教育品質,以達到大學和國家認證機構的要求。COVID-19疫情對牙醫教育而言,以往認為不可行或少用的教育方式,例如線上學習和新科技AR、 VR將運用到日常,疫情下的非常態也將成為常態。未來應參考牙醫教育者、學生和醫療需求,創新牙醫教育模式,以不同的智能技術應適用於未來的牙醫教育。